网格化管理范例6篇

网格化管理

网格化管理范文1

〔关键词〕 网格化,社会管理与治理,治理主体多元化,“有距离治理”,无缝隙管理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3)01-0102-04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信息技术在政府管理领域的应用与发展,网格化管理应运而生。所谓网格化管理即运用数字化、信息化手段,以街道、社区、网格为区域范围,以城市部件、事件为管理内容,以处置单位为责任人,通过城市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市区联动、资源共享的一种城市管理新模式。作为社会管理改革与创新的“世界级案例”(比尔·盖茨),网格化管理成为城市政府青睐的社会管理模式并得以广泛推广。网格化管理实现了城市基层社会管理技术手段、管理机制、管理流程和评价体系的全方面创新,有利于管理问题的及早发现、及时处理、有效反馈,实现了社会管理的精确化、高效化、全时段和全方位,改变了传统社会管理中“小问题”积小成大的弊端,有效提高了城市基层社会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极大提升了管理的范围和深度。但在面对社会自治诉求与政府社会管理诉求的矛盾与挑战、静态化管理现实与动态化管理需求的矛盾与挑战、重管理轻服务与公共服务需求多样化的矛盾与挑战时,网格化管理显得力不从心,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亟待实现变革,即由单一主体的网格化管理向多元主体的网格化治理转变。治理是各种公共或私人机构和个人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1 〕 (P23)我们认为,伴随着城市管理的复杂化以及任务量的加大,行政科层体系面临着巨大的管理压力,不得不主动努力推动自身实现由“管理”向“治理”的转变。为此,需要从以下方面来积极应对和推进。

一、以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应对社会自治诉求与政府社会管理诉求的矛盾与挑战

城市社会管理一直存在两个维度,即政府自上而下的管理维度与居民自下而上的自治维度。城市基层社会秩序取决于这两个维度的良性互动情况。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形成了“单位办社会”、高度政社合一的社会管理体制,作为政府延伸体的“全能”的单位包揽了几乎所有的社会事务,造成了个人对单位、组织的依附,作为社会自治组织的居民委员会被单位挤压而“虚拟化”与“边缘化”,逐渐演变成“拾单位之遗、补单位之缺”的具有“行政-社会”双重属性的行政区划结构,其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和自主发展的功能日渐萎缩。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开始出现分离,国家统包的社会管理职能逐步回归社会,社会自治组织也逐渐恢复“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本质。但一方面,由于行政化的出身,从一开始社会自治组织便丧失了自治的理念及机能;另一方面,由于基层政府在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中的“管制型的政府行政建构、准动员型的行政执行模式和以完成任务指标为手段的行政激励体制”, 〔2 〕造成城市基层政府在社会治理领域介入过多、过深,导致城市基层社会管理面临“行政整合过度”与“社会自治能力不足”的现实困境。

网格化管理在面对社会自治诉求高涨和政府社会管理诉求居高不下的情境中,加深了这一困境,甚至存在“削弱社区自治能力的可能性” 〔3 〕:网格化管理仅仅实现了社会管理的技术革新,并未从根本上改变社会管理权力运行的格局和机制,即网格化管理并未完全脱离政府“自上而下管理”的实质逻辑,反而进一步促使政府职能在基层社会的多角度展开,社会自治组织逐渐被淹没在政府交办的各种事务中,成为行政权力的延伸,社会自治组织在社会自治的名义下再度“被行政化”,基层社会自治空间进一步萎缩,网格化管理陷入“控制有余、自治不足”的窘境,社会管理的单主体使网格化管理在一些规范性、浅层次性的问题上具有较大优势,但在处理复杂问题、深层次问题方面却无法形成长效机制。由此可见,网格化管理无论从技术上还是从体制角度来说,都是对政府社会管理诉求的有效应对,却无法满足日益高涨的社会自治诉求,无法真正化解社会自治诉求与政府社会管理诉求之间的矛盾。

治理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主要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立认同和共同的目标等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 〔4 〕。基于治理权力向度的多元性,治理的有效运作,关键在于如何处理好政府与社会自治组织的合作关系,即社会自治达到什么程度才是适当的,政府社会管理止于何处才算恰当。有效的社会自治将为政府管理提供有力支持。没有政府的社会管理,社会自治将走向异端;离开了社会自治,政府社会管理也必然力不从心。网格化治理利用网格化技术,通过网格化空间实现政府管理空间和社会自治空间的整合,政府以及社会自治组织之间在自主负责、合作分担治理责任的基础上共同从事公共产品的生产和供给,形成灵活的、多元的公共利益实现途径,通过政府与社会自治型组织之间的合作,可以达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的效果。从而一方面促进了政府管理与社会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社会管理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大大提升;同时治理主体的多元化从根本上排除了政府中心主义倾向,使更贴近公民意愿和利益诉求的社会自治组织成为与政府平等的合作主体,有利于公民权的实现与保护。在政府社会管理与社会自治两者的关系上,网格化治理以社会自治组织的自治为基础、以政府的“有距离治理”① 为保障,政府与社会遵循各自领域的运行逻辑,实现政府与公民社会的良性互动和善治。

二、以政府的“有距离治理”应对静态化管理现实与动态化管理需求的矛盾与挑战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要建立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和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而当前我国的社会管理基本处于静态化管理状态。所谓静态化管理是指国家与社会管理者对变化多端与千姿百态的社会生活实施“人为静止”的管理策略,其基本特征在于封闭性、静态化、保守性、单一化、控制性、专治性、差异性待遇与区别性对待、直接性,以及物质占有与人身束缚性依赖。〔5 〕静态管理形成于计划经济时代,是基于单位制的“单元分割”式治理模式的典型特征,其所面对的社会结构是封闭的,所有社会问题都消解于单位社会体系之中,政府并不直接面对社会,社会的复杂性被单位的同质性所掩盖。〔6 〕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性的体系,其基本特征在于社会结构动态化、社会价值多元化、社会关系错综化、社会问题复杂化。我国有超过2亿的流动人口,加之单位制的消解,政府直接面对社会“非结构性的复杂性”,复杂多层和多向流动的社会开始暴露在国家的面前,再以传统的静态方式对千变万化的社会进行管理和服务,显然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网格化管理可以对管辖范围内的人、事、物进行动态化监测,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馈问题,实现管理的动态化。但从目前实施效果来看,我国网格化管理仍处于静态化向动态化管理转型过程中,总体上静态有余、动态不足。第一,信息的动态把握不足、无法实现前馈控制。前馈控制是运用不断获得的最新的有关社会运行的可靠信息加以预测,并将期望的社会管理目标同预测的结果加以对照,在出现问题的临界点之前就发现问题,事先制定纠偏措施,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不使问题堆成山而积重难返,以确保管理目标与预测结果相一致。〔7 〕网格化管理实现了信息整合,但是对信息的管理处于静态化、被动化状态,只有采集,没有分析;只是单一信息,没有对信息进行整体性分析以抽取信息中的共性,并进而对信息进行细致的分类,以便于信息比对,从而在出现问题的临界点之前就能发现问题,防患于未然。因此,信息资源的价值没有被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造成资源的浪费和前馈控制的无效性。第二,信息资源互联与共享不足。网格化管理的基础在于将局部性信息在合理分类、动态更新的基础上在网络上实现组织结构纵向与横向上的信息互联与共享。而网格化管理模式下,由于建设模式和技术标准各自为政,存在非常严重的条线分割,各网格系统都在本级系统内封闭运行,信息资源首先属于各网格单元,对于其他网格信息资源的使用需要通过信息交换来进行,数据信息无法统一共享,造成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甚至数据信息互相矛盾,无法实现各网格对整个网格系统资源的有效控制和利用,导致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的环节上无法有效衔接,严重阻碍了城市基层社会管理快速、有效的反应和处置。第三,网格化管理主要处于静态的网格划分层次,动态的业务协同尚未有效开展。网格化管理的核心是在资源整合、条块互动的基础上实现协同作业,但由于政府管理体制的条块分割,分别按照条和块建立起来的众多网格没能够有序的整合在一起,无法实现业务协同,使网格化停留在表层,导致网格功能的虚化现象。

以间接性管理方式与手段为主,以人为中心和社会人管理的原则,既是动态管理模式的基本层面,又充分反映动态管理模式的基本特征。〔5 〕网格化治理以社会自治组织的自治为基础、以政府的有距离治理为保障,充分实现了管理手段的间接化和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在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上,政府的职责是为社会自治提供必要的条件,而不是直接去治理社会;在治理资源上,由资源掌控向资源动员转变。要坚决把政府不该管的事交给企业、市场社会组织,充分发挥社会团体、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机构的作用。在继续抓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把财力物力等公共资源更多地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倾斜,把领导力更多地放在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上。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定位应该是多做服务性工作,在治安防范、文化建设、计生服务、养老助残、慈善帮困、就业援助等城市基层民生事务上以社会和个人为主体,使政府职能从管理向服务转变,从而更好地应对动态化管理需求。

三、以无缝隙管理应对重管理轻服务与公共服务需求多样化的矛盾与挑战

2012年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结业式上作总结讲话时指出:“社会管理主要是对人的服务和管理,说到底是做群众的工作。”网格化管理实现了社会管理重心的下移,使基层政府实现了横向协调,促进了行政资源的整合,这无疑有利于公共服务的提供效率。但由于不少地方政府对社会管理仍存在管控思维而缺乏服务意识,不是着眼于改善民生和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而是着眼于严防死守;不是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而是停留在消极防范和事后控制的“灭火式”管理上,导致在网格化管理中“重管理轻服务”倾向严重。同时,从网格化管理的运作来看,网格化管理以行政权力为运作基础与核心,其单纯依靠行政力推动的操作结构使其在面对高度复杂性社会问题的时候,尤其在面对多样化、差别化和高级化的公共服务需求时,往往会捉襟见肘,其持久性令人怀疑。〔3 〕而当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政府服务功能的要求在快速增长的同时呈现出多样化、差别化和高级化的发展趋势:发展型公共服务需求逐渐提高,而保障型公共服务逐渐递减②;基本需求标准逐步提高,权利需求越来越强烈;社会安全需求越来越迫切;阶层之间和代际之间需求差异较大。但目前我国政府重管理轻服务的传统却与多样化的公共需求极不匹配,导致政府服务功能不足,对社会治理产生了广泛的不良影响。

基于此,公共服务需要实现无缝隙管理以应对公共需求多样化的社会现实。对于何谓无缝隙管理,拉塞尔·M·林登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对于那些和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人和事物来说,无缝隙组织提供了一种流畅的、真正的不费气力的经验。无缝隙组织的顾客与服务提供者直接接触;两者之间不存在繁文缛节、踢皮球,或者是诸多遁词。顾客的等候时间大大缩短。无缝隙组织以一种整体的而不是各自为政的方式提供服务。” 〔8 〕 (P4)无缝隙管理一方面是公共服务主体的多元、无缝覆盖,另一方面是公共服务功能的无缝覆盖。网格化治理从治理主体上实现了多元化,构建了以政府、社会和市场为主的多元公共服务提供格局,实现了政府服务管理与社会需求的无缝隙对接。政府以服务为先为理念,打破了各自为政的公共服务提供方式,以闭环、完整、连贯的整合式流程取代以往割裂的、各自为政的分散化流程,〔9 〕有效推动了跨部门公共服务提供,在政府内部形成了相互补位的网络体系,并摒弃“管”字当头的“硬性”思维,“软化”社会管理,以公民需求为导向前置社会服务触角,不仅提高了公共服务效率与水平,同时以有距离治理的方式让权于社会,为社会自治组织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目前,各类社会组织以及公民个人日益广泛积极参与到社会事务的管理和服务中来,不仅显著提高了自治能力,更有效填补了政府公共服务的不足。

网格化治理是社会管理发展的大方向,其实质就在于从以政府为单一管理主体、以管控为主要目的的传统社会管理模式,向以党委领导、自上而下的政府管理与自下而上社会自治良性互动、管理与服务相融合的多元治理模式转变。在此过程中,需要适时进行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在发挥网格化治理的源头治理、动态管理优势的同时,不断强化网格化的服务功能和动态管理特征,从而不断提升城市社会管理水平。

注 释:

①从结构功能主义角度来看,一定的结构决定一定的功能,政府与社会的空间结构状况决定了政府社会管理功能的发挥,有距离治理的提出是针对传统的政府直接控制而言,即政府在社会治理领域减少直接控制,更加强调社会自治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地位,从而建构起现代社会治理模式。

②根据张立荣教授的观点,保障型公共服务维护的是公众的生存权,发展型公共服务则为公众生存权的获得提供基本的可行能力。

参考文献:

〔1〕全球治理委员会.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M〕.伦敦:牛津大学出版社, 1995.

〔2〕徐湘林.“三农”问题困扰下的中国乡村治理〔J〕.战略与管理,2003(4).

〔3〕田毅鹏.城市管理“网格化”模式与社区自治关系刍议〔J〕.学海,2012(3).

〔4〕郁建兴.中国的公共服务体系:发展历程、社会政策与体制机制〔J〕.学术月刊,2011(3).

〔5〕刘继同.由静态管理到动态管理:中国社会管理模式的战略转变〔J〕.管理世界,2001(10).

〔6〕彭 勃.国家权力与城市空间:当代中国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变革〔J〕.社会科学,2006(9).

〔7〕阎耀军.城市网格管理的特点及启示〔J〕.城市问题,2006(2).

网格化管理范文2

2014年7月,笔者在N市Q区对该区网格化管理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调查,并对网格化管理所涉各条块和部门的相关人员进行了深度访谈,包括网格化主管部门区社会建设工作委员会的主要负责人、一些街道和社区的负责人、部分网格责任人以及社区居民。笔者还收集了近一年以来区里有关网格化管理的各类文件、通知、工作简报、考评通报、会议纪要等文本材料。由于该区的网格化管理较为典型,笔者试图以该区为案例,说明网格化管理带来了哪些负面效应。

网格到底是哪种管理

网格化管理在各地的具体做法并不一样,N市Q区的做法是对应街道、社区(村)、楼栋(自然村)分别设立一、二、三级网格。街道工委书记担任一级网格负责人,二级及以下网格责任人由街道班子领导、街道机关科室负责人、社区(村)党组织负责人等担任。二级及以下网格中配备舆情信息员、安全巡管员、综治维稳员、司法调解员、政策咨询员,实现“一格多员、一员多能、一岗多责”和“人到格中去、事在网中办”。另外,区里还积极引导各类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和驻区单位等共同参与网格化管理。具体来说,网格化管理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操作。

延长社会治理链条,下沉社会治理资源。目前全区九个街道累计划分为107个二级网格和7679个三级网格。在新的组织架构下,完成社会治理的具体任务主要不是在以社区为主体的二级网格中,而是在由农村的自然村、城市的楼栋和驻区单位所构成的三级网格中。在延长社会治理链条的同时,网格化管理还将治理资源下沉一级。区里规定街道和社区工作人员要下沉到网格。街道领导班子成员每人挂钩一个片区(即一级网格),定人定岗定责;街道其它干部和社区工作人员则全部下到二、三级网格,确保不存在管理盲点和服务遗漏,行政人员下沉导致了治理资源的下放。

打破部门壁垒,整合治理资源。区政府要求街道打破传统科室职能界限,搭建街道网格一站式服务中心,使各职能部门的信息和资源在网格中得到共用。有的街道还建立了网格联席会议制度,三级网格作为成员单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借助这一平台,驻区企业、高校等单位的资源被有效整合,社区服务质量与基层治理水平都得到了显著提高。

主动吸纳和积极满足社会利益诉求。在网格化管理中,利益诉求渠道的畅通具体体现为三项机制:一是信息采集机制。建立网格社情民意信息网络,在楼栋(组)配备专兼职信息员、社区(村)建立信息点、街道建立信息站、区局建立信息中心,每年至少开展两次走访,全面存储、及时更新网格服务对象信息。二是定期巡查机制。网格责任人每天要到责任区域内巡查至少一次,以确保下情上传和上情下达,畅通民意传输渠道,做到有问题早发现。三是联动处置机制。网格责任人对在网格内能解决的问题要立即解决;不能解决的要报上一级网格协调解决。

假台账的由来和过度科层化

网格化管理对社区制进行了改进和完善,但在实施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非预期的后果。这不仅影响了网格化管理自身的效能,也干扰了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体制的运行。

网格化管理在实践中出现了过于强调过程和手段,结果却偏离了治理的目标和实质。

比如考核评定原本是确保实现目标的约束手段,然而很多时候它却耗费了大量资源,成为整个治理体系运转围绕的核心。调查中发现,作为全区网格化管理工作的主管部门,区社会建设工作委员会的日常工作主要就是考核各级网格,考评方式主要有“查台账”和“看现场”。于是,对于网格工作人员来说,“制作台账”和“布置现场”是其必须具备的职业技能,从而产生了“台账制作术”和“现场布置术”。不少网格工作人员抱怨制作台账浪费了他们过多的时间,但为了获得较好的考评结果,他们只能竭力应付,甚至是造假。事实上,区相关部门对这一情况也心知肚明。

对网格化管理的分析发现,强调“技术化”的形式有可能耗费过多治理资源,并偏离治理的实质目标。如何避免这一后果,是网格化管理急需破解的难题。

此外,网格化管理与过度科层化是一对孪生事物,过度科层化导致治理复杂化。从实践来看,网格化管理强化了治理的科层化倾向。这主要体现在:第一,严格按照既定标准将辖区划分为不同级别的治理单元,即网格,组织体系结构稳定、等级明显,资源配置以及信息的收集与反馈等均严格按照上述等级结构进行;第二,系统的治理目标被各级网格以量化指标的形式层层分解和下达,上级网格根据任务完成情况对下级网格及其责任人进行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奖惩,以此来保证治理目标实现。这种科层化无疑增加了城市基层治理的复杂程度。

在网格化管理中,最基层的三级网格中尽管并未设立实质性机构,但行政资源下沉和以网格为单位的社区党建,事实上还是在街道―社区组织架构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治理层级,增加了信息传递、诉求回应以及职能协调的难度。

此外,在全区范围内统一推进网格化管理,不同层级、区域的网格基本适用同一套考评指标,忽略了治理对象的内部差异,增加了治理的复杂性。

基层政府

为何沦为“多面手和万金油”

政府治理与社会组织以及公民个人作用的一个重要区别是,社会组织运行和社会成员互动的过程会产生信任、互惠以及各种参与和互动的机制,这类自组织行为提高了社会效率,同时也降低了社会治理成本。

但网格化管理带有明显的政府主导色彩。这种“行政化”治理提升了基层政府服务社会与整合秩序的能力,但同时,社会组织和社区居民更多是作为管理对象,参与公共治理的空间有限。“行政化”的治理无疑将导致诸如相互熟悉的关系网络、自发形成的公约制度以及居民间的信任感等难以生成和发育,结果是社会力量培育不起来,政府一切大包大揽,不堪重负。

同时,网格化管理也存在泛化趋势。其实施过程中普遍强调所谓的“精细化、扁平化、一体化”,将安全生产、公共卫生、平安法制建设、社会治安、拆违控违、社区服务、民生改善、矛盾调处、高校园区建设、党建工作等诸多职能尽可能地纳入网格。比如某街道就提出其网格化管理的十项职责为:城市管理联抓、公共安全联防、平安法治联创、流动人口联管、群众工作联做、民生保障联保、科教人才联享、发展平办、精神文明联建、区域党建联动。

“网格泛化”能够促进资源协调联动,但试图在网格中解决城市基层治理的所有问题显然不切实际。另外,基层治理中的政府、市场和社会应该有各自的行为边界,相互配合、良性互动而不是彼此越位才能获得更优的治理绩效。然而“网格泛化”不仅模糊了各类治理主体之间的界限,还将原本可以由市场和社会来承担的一些公共服务与社会治理职能,都纳入政府范畴。

网格化管理范文3

“里九外七皇城四”,这是建立北京四九城的时候,对各门的叫法。

对于城市的建设管理方式,古来用四个字就可以概括:四通八达。凡历史上设计良好的城市,均无死角。

对于宜昌的“网格化城市管理”设计,笔者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几百年前的北京城。管理这个设计方案运行的机构有一个“绝无仅有”的名字:宜昌市社区网格管理监管中心。

不仅这个机构独一无二,宜昌对于城市的管理理念,也是独一无二的。

无死角覆盖

在宜昌市社区网格管理监管中心里,我们看到了宜昌市城区的所有角落。

按照讲解员的讲解,我们了解了这一很有科技含量的系统核心:多重人治系统。

何为多重人治系统?该设计来源于日本的“都道府县,市町村”的双重行政设计,将行政管理范围尽量切碎,按照网格化设计,使得行政区域内在管理上没有盲点。

这其实是一件说起来简单,实际非常浩大的工程。这至少意味着,无论你在宜昌市的哪一个角落,只要有任何情况出现,你都可以在五分钟之内找到一个网格管理员。而且全部网格管理员都拥有和主网络联网的终端系统,通过信息上报和实时网络监控,事故反应速度会提高到一个以往匪夷所思的地步。

而这,也是宜昌市网格系统设计的初衷之一。

宜昌市西陵区综合治理办公室副主任张苏,是个经常一脸笑容的人。不知道这是否与他常年和民生打交道的关系。他表示,在网格系统建立之后,至少可以做到“人,物”两类信息全覆盖。

“在系统上可以清晰的看到每一个小区的每一栋楼的每一个家庭成员组成,是租户还是业主,家里有几口人,都是做什么的……”他说,这还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基本信息。甚至连一个网格内哪里有下水道井盖公共设施等等,都一应俱全。

那么这一套如此详尽的系统,财政在其中投入的经费是否非常巨大?张苏告诉我们,并非如此。在西陵区总共有541个网格,每个网格有一个网格管理员,工资每月两千出头,由市财政与区财政两级按照6:4划分支出。“其实远远低于建设一个如此密度的监控系统所要投入的经费。”他说的是实话。

而网格管理员的工作,相对于传统社区工作而言,机动性更高,反应更迅速,上报速度更快。作为“宜昌市第一批网格管理员”的王宽仁来说,大学毕业来做一个网格管理员,虽然工资不高,但“工作还是很有意思的”。

他说,根据自己工作这几年的体会,网格管理员“是一个没有可借鉴的工作”。由于这个“头衔”只在宜昌存在,这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能真正用心去探索这份工作。“工作自豪感还是很强的。”

搜集人口信息,管理社区综合信息,联动化解社会矛盾……这些看似复杂却“接地气”十足的工作,让宜昌人给这些东跑西颠的网格管理员们起了个好听的名字:格格。

三种机制

在网格管理的“三种机制”中,纵向机制就是要理顺“三个中心”和社区“三个站”之间的关系,确保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原工作任务各自承接,顺利运行。主要是强化市、区、街道、社区四级部门的职能对接和信息双向反馈,确保沟通顺畅、联动共享。

所谓“横向机制”,是重点理顺街道“三个中心”之间的关系,社区“三个站”之间的关系。他表示,以社区层面威力,就是要强化“两个合作”:一是网格合作,其核心是“分片负责,分组互助”;二是“三站合作”,其核心是“三站协作、信息共享”。

说到“内部机制”,他表示,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这将是在社区网格工作中重点解决的问题。他说,要让网格管理员扮演类似《西游记》里土地爷的角色,能随时将各类信息“精确定位,准确掌握”,基于此,他们还发明了类似“带头制”即老工作人员牵头工作制度,和类似管辖区域延伸制度的“网格合作”制度,即若干名网格管理员以及社区志愿者形成互动小组,对同一个片区几个相近的网格负责,进行联合巡查走访,轮流值班休息。

他表示,“双合作机制”是他们的一种探索,现在还在完善阶段。但在其他方面,宜昌的“网格化城市”,已经是其他城市短期内无法超越的事实了。

全民共建

宜昌对自身未来的定位,是“现代化特大城市”。宜昌市财政局局长王金建告诉记者,宜昌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根本内涵可以概括为“既大又强,特优特美”这八个字。围绕这八个字的目标,我们提出了“123”的财政工作要求:坚持一个宗旨,为公理财,为民服务;突出发展和民生两大主题;做好“三个服务”即服务市场主体,服务基层群众,服务预算单位。他表示,“123”工作要求是一个深度融合的统一体,要不折不扣的落到实处。从城市的综合管理角度来谈,应该是一个以政府建设为导向,集合企业、甚至全民力量的建设方式。

宜昌市财政局副局长张爱平表示,在财政购买服务的角度来说,其目的,也是为了贯彻财政部部长楼继伟“财政要分清应负责的领域”精神的一种实践。

他说,在城市建设和管理领域,财政一定要分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购买服务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其实已经有其他城市以前尝试过将一些原属公立的项目交给市场运行,比如教育,医疗等,不但节省了大量的财政资金,而且效率都有显著的提升。但这种在城市管理方面的购买服务,在全国尚属先列。

网格化管理范文4

对网格化管理的一些基本原则进行阐述,又以这些基本原则为基础,通过阐述动态消防防火安全管理的实现、消防防火信息警务管理水平的提高、消防防火安全管理系统的完善、消防防火安全管理的社会发展的促进等等方面,进一步分析了网格化消防防火的安全管理的意义和应用,与此同时还指出了相关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

网格化消防防火;安全管理;新兴消防模式

如今,社会各界越来越关注和重视消防防火安全管理,与此同时消防防火的相关部门尽最大努力降低火灾发生的概率,不断对消防防火体系进行完善,对消防防火相关的安全知识积极地进行普及和宣传,明确消防防火安全管理的相关职责。而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人们对于消防安全的理念也随之变化,但是由于未能及时地对消防防火安全管理模式进行调整,消防防火安全管理中显露出很多的不足之处。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对消防防火安全管理模式进行更新与完善是目前消防工作中必须要克服的问题。而因为网格化有着实用性和便捷性等优点,使得网格化消防防火安全管理成为了目前消防防火安全管理工作者必须要了解和关注的内容。网格化消防防火安全管理不仅能够提高消防工作的效率,而且还使消防工作的路径得到了拓宽,从而使得我国的消防防火安全管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1网格化消防防火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

网格化消防防火安全管理指的是以一定的标准把消防防火安全管理的对象分为很多个网格单元,通过将各网格单元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协调运用,使得信息能够在网络单元格之间形成有效的交流,从而可以使得信息得到整合并能够共享,最终提高消防防火安全管理的效率。

1.1标准化网格化消防防火安全管理的关键一步就是网格的划分。因此,一定要通过一定的标准来对网格进行划分,使得网格化消防防火安全管理能够不仅易于搭建,而且能够易于实行。

1.2信息化在现今信息化的时代,要想实现网格化消防防火安全管理的完善和发展,就必须要能够对整个消防防火安全的网格化管理体系的情况得到清楚地认识,必须使得消防防火安全的各个网格之间能够准确真实地传递信息,必须使得消防防火安全管理的网格与网格之间能够畅通无阻的进行联系。

1.3协调性在网格化消防防火安全管理的网格所规定的范围内,实现消防防火安全管理效率的提高、实现资源分配的优化、实现资源的整合与协同运作,是网格化消防防火安全管理的最终目的。所以说,网格化消防防火安全管理的关键就是对资源进行协调管理和动态控制,确保网格内的资源的合理协调。

1.4兼容性在网格化消防防火安全管理中对网格单元进行划分,是指把其中有相同特点的网格划分在同一个单元内,所以说,网格单元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关系,并且由于网格单元的形式不断变化,在对消防防火安全的网格化进行过管理的时候应该注意到不同网格单元之间的兼容性。

2网格化消防防火安全管理的意义

2.1对消防防火安全管理的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在对网格化的消防防火安全管理模式进行运用的时候,能够及时地使得消防安全隐患和各种违规行为显现出来。另外,在网络化的消防防火安全管理模式下,由于消防防火安全管理的责任与任务能够具体到个人,从而使得消防防火安全管理如果出了隐患能够直接追究到个人。与此同时,网格化的消防防火安全管理模式不仅能够将相关的责任具体落实到各个部门,而且还能够对火灾隐患进行及时地整改,对消防安全的检查和宣传力度得到增强,有利于对消防知识的普及。在网格化的消防防火安全管理模式下,各单位还能够通过提高消防安全巡防次数,从而能够对各个部门的落实和整改情况进行准确地把握,使得各部门的资源能够有序的调节,最终可以快速地完成各部门的整改任务,促进社会消防防火墙的巩固。

2.2对网络化消防防火管理通过网格化的消防防火安全管理,相关负责人以网格大小为标准,以消防监督人物为核心,使得消防防火安全管理的分工合理化和责任的具体化,使得每个相关负责人都有着相对应的消防任务,最终形成一对一的消防防火安全监督体系。与此同时,通过运用网格化的方便快捷和开放的特点,形成一套科学、公平、公正的对消防防火安全系统进行评估的评估系统,并通过这个评估系统来使得消防监督人员能够自觉提高消防工作的工作效率、提高他们的正义公平感,从而激发他们对于监督工作的工作热情。

2.3对网格化消防防火管理基础的夯实在消防防火安全管理工作社会化的一项重要的创新性举措就是消防防火安全管理体系的网格化管理,网格化的消防防火安全管理就是一种社会化的消防防火安全管理工作,它是以传统社会的消防防火安全管理工作为基础,继而对其进行发展与创新。所以说,通过“三个结合”来对消防防火安全管理的各项工作进行开展,对于网络化的消防防火安全管理的落实和推动起着重要的作用。

2.3.1结合基层组织日常管理工作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对各类人员和基层组织的消防工作责任进行强化,对于结合社区、村庄、镇、街的日常管理工作和消防防火安全管理工作的网络化之间的联系起着重要的作用。而网格化的消防防火安全管理系统中网格内的消防工作要以文明委、社工委、综治委平台为依托,资源共享化、联系主动化,使得网络化的社会管理服务能够发挥最大的效用。

2.3.2结合重大火灾隐患的整治工作对网格化的消防防火安全管理工作中对网格内的一系列行政管理资源进行整合,例如居民防火、住宅建筑、工商、质量监控、安全监控、公安派出所等行政管理资源,并由此形成了部门间的消防防火对于安全隐患联合整治的协作机制,各自发挥自己的特点,从而合力工作,并彻底地清除掉突出的火灾隐患。

2.3.3结合重大安保工作特别是在敏感时期、重大活动、节假日的时候,要积极地对网格化的消防防火安全管理中的网格内社会面的消防防火安全管控力度加强,对各级群众性组织、质保积极分子、消防志愿者和各行业、各部门等群治群防力量进行集中并发动这些群治群防力量,以网格式的形式进行排查,并对那些不放心的部位和重点场所进行专人盯防等安全措施,一步一步地落实各部门消防防火安全管理的责任,保证在重大安保工作的时候消防防火安全的万无一失。

2.4对网格化消防防火信息警务的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公安机关的警务管理系统为根本,网格化的消防防火安全管理模式可以将静态信息转化为动态信息,并对消防信息进行定期判别、分析和检测,从而使得相关管辖地区的火灾情况进行更加全面、准确的掌控,并由此能够尽早发现火灾倾向,及时发出安全预警,这样就能够及时对相关问题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使得管辖区域内的防火能力得到增强,最终为网格化的消防防火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更加完善的数据。

2.5对网格化的动态消防防火安全管理加以实现网格化的消防防火安全管理工作实行的是责任具体化并责任到人的体系,因此,在面对火灾隐患的时候,要使得查处有效化、发现及时化,由此形成一套统一完善的标准要求,促进消防防火工作人员积极性的提高。与此同时,要积极运用网格化的消防防火动态监管的及时性特点确保网格内的消防防火安全,并由此促使消防防火监督队伍的工作越来越专业化、规范化和正规化,领导消防防火的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工作水平和业务能力。

3结语

总之,如果要创新和加强社会的消防防火管理,那么消防防火安全网格化的管理是至关重要的,而要促进消防防火管理工作社会化工作的系统性、长期性、基础性,这更要求各级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石文林,刘志强.消防安全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2(8)

2贾丽红,余晗雪.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的应用与探索[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13(3)

3朱耘.“网格化”在社会消防安全管理中的作用[J].科技展望,2015(13)

4潘肖儒,李德湘,朱建英.网格化管理在景宁县森林消防中的应用与实践[J].华东森林经理,2014(4)

5刘贵财.完善网格化管理机制深化消防安全管理创新[J].科技风,2013(6)

网格化管理范文5

社区网格化按照“四位一体”的党建格局,以块为主,以社区为单位,根据不同楼宇、小区、片区、党员队伍和服务对象的特点来划分网格,实行以街道―社区―小区―楼宇四级网格化管理,每一级都设有一名格长,形成以楼院党支部书记和格长负责的基层管理新模式,达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责任到人、职能到位、不留死角的网格化管理服务体系,从而实现社区服务的“零距离”。

网格化开展以来,全市共划分1788个网格,新建网格党支部204个,网格党小组1870个,为网格选派党建指导员1124名,形成了以广大党员为主体,驻区单位、居民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建设和服务管理党建工作多元化的格局。在集宁区佳美社区,小区居民发现一名年过七旬的失忆老者,他们很快接通了网格长的电话,网格长及时通知了社区,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找到了老人的家属。正是这种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的新模式,使每个单位、每户家庭、每个党员都处于网格中,使每个区域都有人管理,消除了社区管理的盲区,实现了社区管理的“无缝对接”。

近年来,集宁区通佳社区一直推行“一二三”工作模式,即一张网络连心卡;民情联络站和社区服务QQ群两种方式;网格员去向牌、公示牌和错时工作牌三块牌。积极尝试通过“全员”、“全面”、“全能”、“全情”、“全天候”、“全方位”的6Q工作法,助推网格化管理优化升级。自网格化管理推行以来,通佳社区打造的特色载体,已经形成一定的品牌效应,推动了网格化特色服务的全面升级,使居民得到了更多的服务和实惠。一位小区居民说:“以前出去买米、缴费、看病都是难题,路远不说,关键是年纪大了不方便。现在好了,社区为我们空巢老人都安装了呼叫器,足不出户,有事轻轻一按就解决了”。

按照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零距离”的工作要求,集宁区文化路社区实行的网格化管理模式,实现了“人到格中去”,“事在网中办”的服务目标。同时,社区还开通了民情热线,派专人受理接听,将群众反映的问题通过网格及时处理和反馈,实现了社区工作从“一个平台”向“一张网络”的转变,形成了“上面千条线”,汇聚到“基层一张网”的工作新格局。

网格化管理范文6

一、网格化管理情况。

确定了由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为双网格长的二级网格化监管机制,根据实际将开发区划分为5个区片,由各副主任、各局办负责人共计10人担任二级分网格长,4区、8村为三级网格,由20名三级分网格长带领5名专职网格员、62名兼职网格员负责分包区域环境监管及疫情防控工作。

二、机制建立情况。

结合实际制定了《开发区网格化环境监督管理与评估考核办法》,建全了《开发区网格化环境监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等制度,确定了《开发区网格化监管名单》、《开发区企业、村监管名单》,进一步明确分工,厘清职责,压实责任。

上一篇群众满意度

下一篇法医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