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献精神的诗句范例6篇

奉献精神的诗句

奉献精神的诗句范文1

我们要向春蚕学习勤劳、敬业的精神。

春蚕是勤劳、敬业、智慧之人的象征,在诗歌和文学作品中也用春蚕形容教师等乐于奉献的人。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他把春蚕的执着、坚贞、奉献精神体现到了极致,成为千古传唱的佳句。

春蚕是一种生物,是春季饲养的蚕。在诗歌和文学作品中用春蚕形容教师等乐于奉献的人,而中国大陆和香港都拍摄了以春蚕为名的电影和电视片,以春蚕为名的歌曲出自好几个国家。养蚕需要进行消毒和喂养工作,最后生产出蚕茧。

(来源:文章屋网 )

奉献精神的诗句范文2

小时侯的我,跟别的小孩子不大一样,别的小孩子爱玩,而我就爱安静地坐在椅子上看故事书,而且一有空就让奶奶给我讲故事。也就因为这样,我很小就会认字,我在3岁的时候就能背下600首唐诗。

上小学后的我爱陶醉于文学殿堂之中。《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那千百次顽强的拼搏中,从那无数钢铁般的战士身上,我逐渐认识到了生命的意义,找到了灵魂的归宿。“三毛”的遭遇让我更加感受到自己生活的幸福,“头悬梁,锥刺股”的典故则时刻鞭策着我前进。“鲁滨逊”使我拥有爱追求,好探索的精神。

沉浸——获取

《读者》,一本令我爱不释手的刊物。平时,我在完成紧张的学习后,就会拿出《读者》,开始在文章美妙的字里行间游走,沉浸于获取知识的喜悦里,忘情于纸页之间,陶醉于佳作之中,那种快乐,在当时是其它任何一种感觉也无法比拟的。渐渐地,我脑海里的“词库”开始丰富起来,写出来的文章也开始变得优美。

《读者》像一位慈祥的智慧老人,不断地启迪我,教导我做人的道理,更像一个在困难中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了我的朋友。在一次语文测验中,作文是要求写景的。毕竟写景是我的弱项,在我毫无头绪之际,我忽然想到了它,并在心里回味着那些令人陶醉的句子,开始组织语句,不久,我就开始动笔了。笔在我手中“刷刷”地工作个不停,终于写完了。得到了它的帮助,我那次作文竟然只扣了1分!《读者》带给我心灵的冲击力太大了,使我每读一次,精神都会感到很愉悦,都会有新的收获。

奉献——回报

我们的人生,有太多爱的诗,泰戈尔的《飞鸟集》,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它们让世界美丽,让我们理解了生活,感受了生命。我一直在想:如果书是一位老师,昔日的教育,不知给了我多少帮助,那我又如何回报它呢?它就像春蚕般的奉献,却得到被抛弃、被火化的结果。如果要赞美它的美,多少语言也是表达不出来的。它就像流水一般——越深越无声:在马克思身上我读懂了“人的价值蕴藏在人的才能之中”的道理;在詹天佑身上我读懂了“名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的爱国之道;在鲁迅身上我读懂了“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

感性的诗人生活在永恒之中,与爱的奉献一样,永不腐朽,我们知道了回报社会才是最好的奉献。可想而知,书该是多么可贵,多么令人神往……爱不需太过轰轰烈烈,只是一点一滴的奉献,都会让人感动不已。

奉献精神的诗句范文3

“经济要发展,交通必先行”,作为代表着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窗口”行业,交通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创建文明城市。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一直把道路建设作为重点工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我们交通系统的广大职工,也紧紧围绕“构筑大十字交通,优化完善道路交通网络”这个目标,全力以赴,道路建设出现了齐头并进、飞速发展的可喜局面。面对广大居民赞许的目光和灿烂的笑容,我真正体会到了收获时的那种喜悦与幸福。我为那些工作在修路护路一线工地,365天如一日,战高温、抗严寒、顶风冒雨、披星戴月,修建了一条条宽广、通畅大道的战友们而骄傲!

没有筑路人,哪有大道宽;没有栽花者,哪有花烂漫。这种“以我一人苦,换取万人甜”的无私奉献精神!也正是我在创建文明城市的过程中应该继承和学习的。

在我市上下全面学习贯彻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努力的时候,作为我,一名普通的交通人,同样感受到了全市人民对早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期待和渴望。为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为了交通事业的蓬勃发展,我将让奔腾的血液更炽热,让坚强的步伐更雄健,把自己的青春奉献在创建文明城市、奉献在筑路护路的工地的第一线。

我的工作很普通,每天,我们都要踏上公路,打扫路面垃圾,维修保养破损的路面。一条条公路就是我的战场,一处处靓丽就是我的心愿。虽然工作很累,但每当想到正是因为无数交通人平凡的工作,我们才实现了“村村通油路,客车进万家”,来来往往的车辆才能畅行无阻,广大的群众才能出行无忧,而我们城市也因此而更加美丽,我的心情就一下子舒畅了许多。

在平凡而繁琐的养路护路工作中,我和众多的同龄人一样,也曾有过许多困惑,许多尴尬。也曾因遭遇困难、委屈而彷徨,然而,我依然深爱着我的事业。在抢修被暴雨冲毁的路面时,过路的个别人因耽误时间,在旁边以公路质量差,抢修不及时为借口,在旁边冷言冷语,甚至恶语相向。还有的人恶意逃漏养路费,在我们查处时不服从管理,还纠缠打伤我们征费人员,制造不良事端。然而,当我想到我们交通工作者肩负的责任,想到自己的工作就是优化城市环境。如果每个人都愿意做一块铺路的小砖,未来的道路就会多添一些平坦。为了早日创建文明城市,还有什么苦不能吃,什么委屈不能忍受呢?

奉献精神的诗句范文4

【关键词】诗歌教学; 思想内容; 写作特色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多年来选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名篇佳作之一,它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奉召回京,同时白居易也从苏州返回洛阳。他们二人途中于扬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赠诗既有对刘禹锡的赞许,也有对刘禹锡的遭遇表示不平。作为对白居易的酬答,刘禹锡写了这首七言律诗。

刘禹锡(772-842),唐朝著名诗人,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幼聪敏好学,博览群书。世称“诗豪”,诗风雄浑豪迈,唐德宗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先后任太子校书、监察御史等职。永贞元年(805)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在贬官期间,在扬州碰到白居易,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刘禹锡作《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答谢白居易。读这首诗,我们似乎听到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对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慨叹,真切地感到一位老而弥坚的斗士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更能领悟到一种发人深省的深刻哲理。

下面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色两方面简要赏析。

1 本诗的思想内容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酬”,答谢,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用诗歌赠答。“乐天”,指白居易,字乐天。见赠:送给。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这两句是诗的首联,意思是巴山楚水一片荒远凄凉,二十三年来,我被朝廷抛弃在那里。“巴山楚水”,古时四川东部属于巴国,湖南北部和湖北等地属于楚国。刘禹锡曾被贬到这些地方做官,所以用巴山楚水指诗人被贬到之地。“二十三年”,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到写此诗时,共22个年头,因第二年才能回到京城,所以说23年。“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置”,放置。“弃置”,贬谪。这两句紧紧承接白居易赠诗的最后两句:“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意思是你所以遭此不幸,全是因为你的才太大名气太高,可是二十三年来遭受的折磨太多太甚了。白居易的诗句中既有对刘禹锡的不幸遭遇的感慨不平,又暗含着对刘禹锡的赞颂之情。

白居易的赠诗刚完,刘禹锡马上于筵席上酬答。酬答之诗的首联,又紧紧承接赠诗的尾联。就内容看,同赠诗一样,借概述二十三年的不幸遭遇来抒怀。就此,也足见刘禹锡诗才过人,也难怪有人称他为“诗豪”了。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这两句是诗的颔联,意思是回到家乡熟悉的人都已逝去,只能吟着向秀闻笛时写的《思旧赋》来怀念他们,而自己也成了神话中那个烂掉了斧头的人,已无人相识,真令人恍如隔世啊。“怀旧”,怀念故友。“吟”,吟唱。“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 、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勾起了对故人的怀念。 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到”,到达。“翻似”倒好像。“翻”,副词,反而。“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23年的感慨。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在这两句诗中作者用了两个典故,比喻自己回到扬州时的无限感慨之情。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是诗的颈联,意思是我如同一艘沉船,新贵们好比千帆竞渡,飞驰而过,又如一棵病树,眼前都是万木争春,生机盎然。“侧畔”,旁边。“千帆”,无数的船只。“病树”,枯朽的树木。“春”,比喻生机。这一联宕开一笔,诗人以“沉舟”“ 病树”自喻抒发身世之感。“千帆过”“万木春”,以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表现出诗人对世事变迁和宦途谪升的豁达开朗。此联中诗人一改前面伤感低沉的心境,展现出乐观昂扬的精神风貌,使情、景、理得以巧妙融合。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这两句是诗的尾联,意思是今天听到你为我歌唱的那一曲,就凭借这杯水酒重新振作起精神吧。“歌一曲”,指白居易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长精神”,振作精神。“长”,增长,振作。从这两句诗中,我们感受到诗人没有一味消沉下去,他笔锋一转,又相互劝慰,相互鼓励了。他对生活并未完全丧失信心。诗中虽然感慨很深,但读来给人的感受并不是消沉,相反却是振奋。

2 本诗的艺术特色

刘禹锡的这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就以它积极的思想意义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给人耳目一新。读这首诗,我们似乎听到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对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慨叹,真切地感到一位老而弥坚的斗士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更能领悟到一种发人深省的深刻道理。

2.1 世事沧桑的变迁。

这首诗是刘禹锡与唐代另一位大诗人白居易的唱和之作,写于宝历二年(826年)。当时刘禹锡结束了长期的贬谪生涯,奉诏返回洛阳。与因病免苏州刺史返洛阳的白居易相逢于扬州。一对饱经世事沧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故友重逢,白居易感时伤怀,写成《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一诗。刘禹锡遂写《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作为酬作。

诗的前两联追述身世经历,表达出对时光流逝、世事难测、人生易老的深深慨叹。刘禹锡二十二岁进士及第,又学宏词科,任监察御史时,参与王叔文政治革新集团,改革失败后,被贬连州刺史,再贬郎州司马。后被诏还,又因作《玄都观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再被贬为扬州、连州等地作刺史,辗转外地二十余年。后奉诏回京,官至太子宾客。从贞元十九年(803年),刘禹锡任监察御史,白居易为校书郎,住常乐里,二人同朝为官,到宝历二年(826年)奉诏回京,刚好二十三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是对自己这二十余年人生经历的概括。一个“凄凉”,一个“弃”,和白居易诗“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把二十三年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看同辈人悉数升迁,只有自己在荒凉地区寂寞地虚度年华的那份苦水委婉地倒了出来。“闻笛赋”,指向秀的《思旧赋》中“邻人有吹笛者,发声廖亮,追思往昔游宴之好,感音而叹,故作赋云”。“烂柯人”用的是《述异记》的故事,“晋王质入山采樵,见二童子对弈,童子与质一物,如枣核,食之不饥。局终,童子指示日:‘汝柯烂矣!’质还乡里,已及百岁。”当年的刘禹锡和白居易都是三十二岁,正是风华正茂之时。而今他们都已五十五岁,行将步入老年。回首往事,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光景。所以有“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的感慨。

2.2 巧妙运用历史典故。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用了向秀《思旧赋》及王质烂柯这两个典故。意思是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向秀的《思旧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这样既表达对当时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之情,又暗示自己被贬时间之长,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 、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勾起了对故人的怀念。 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23年的感慨。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刘禹锡这首酬答诗,接过白居易诗的话头,着重抒写这特定环境中自己的感情。白居易的赠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的遭遇无限感慨,最后两句说:“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一方面感叹刘禹锡的不幸命运,另一方面又称赞了刘禹锡的才气与名望。这两句诗,在同情之中又包含着赞美,显得十分委婉。因为白居易在诗的末尾说到二十三年,所以刘禹锡在诗的开头就接着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一来一往,显出朋友之间推心置腹的亲切关系。

2.3 积极乐观人生态度。

刘禹锡一生屡遭贬谪,但他积极乐观,虽处逆境也能,表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这一点,在这首诗中表现得尤为鲜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描绘出一幅充满生机的景象。“沉舟”“病树”比喻穷困潦倒之人。作者虽以“沉舟”“病树”自比,却没有丝毫自怨自艾之意。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面对一个蓬蓬勃勃的时代,诗歌传达给我们的是兴奋和喜悦。“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颇有积极意义,比白居易原诗《赠刘二十八使君》“为我引杯添酒饮,为君把筹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更为令人振奋。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刘禹锡不少表现这种积极向上人生态度和精神风貌的诗作,如《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一改人们赋予秋天凄清、肃杀、伤感、悲凉的传统的悲秋情思,代之以美丽、明朗、阔大、高远的意象,表现出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可以说这种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就是刘禹锡诗歌思想意义的精髓,也正是其诗歌的魅力之所在。

2.4 耐人寻味人生哲理: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的诗眼,也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诗句把“沉舟”“病树”理解为衰落的旧事物,把“千帆”“万木”理解为成长的新事物,不仅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生机蓬勃的时代景象,而且蕴涵着发人深省的人生哲理,那就是历史的洪流总是滚滚向前的,旧的事物必将被新生事物所取代,新陈代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认识到这一点,面对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蓬勃景象,我们应是欣喜和赞美,而不必过多地为“病树”“沉舟”而惋惜、慨叹。这才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都可能遭遇挫折、痛苦,甚至是磨难,我们鳞伤的心需要抚慰。世事沧桑,人生易老,面对一个蓬勃发展的时代,我们常常会感到无奈和茫然,失落的心需要寄托。读刘禹锡的这首诗,能感受到诗情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能与诗人进行心灵的交流,获得了旷达和乐观的精神风貌。

参考文献

[1] 出中古诗词鉴赏(全二册).王敬业主编.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1993.3

[2] 初中文言文译注及赏析.吴铜运主编.长春出版社.

[3] 中学文言文全解一点通.人教版七-九年级合订本.朱五书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2

[4] 七-九年级语文学科.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奉献精神的诗句范文5

    关键词:杜甫 儒家思想 忧国忧民 忠君爱国 仁爱精神

    一 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渊源

    杜甫自始至终执着地关注现实是与他头脑中的指导思想有关的。杜甫是以什么思想为指导呢?杜甫常常自称“儒生”、“老儒”、“腐儒”,谈到自己的家世也说“奉儒守官”,所以历来批评家认为这是儒家的思想意识的体现,儒家的入世精神和仁政学说铸就了杜诗中的忧国忧民的主旋律。

    郭沫若先生的《李白与杜甫》一文中强调儒家思想对杜甫的影响,并认为这对杜甫的“阶级意识”“门阀观念”“功名欲望”起了决定性作用。但事实上决定他思想的,还是十载长安的“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屈辱和辛酸,是“三年饥走荒山道”和人民共同饱尝的战乱、饥饿之苦,是“田父要皆去,邻家问不违”和人民亲密无间的生活。这些,正是这些,是杜甫思想决定性的因素。

    中国古代诗人绝大多数也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然而这些难以计数的大批诗人中真正弘扬了儒家思想、应该在儒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惟有杜甫一人。这不仅是因为杜甫以“儒生”等自命,更重要的还在于他内心之中常常激荡着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深入其骨髓、融化到其血液。它使得杜甫对孔孟所倡导的忧患意识、仁爱精神、恻隐之心、忠恕之道有深刻的理解,并用感情强烈的诗篇淋漓尽致表达出来,打动与感染读者。特别是作为儒家思想核心的“忠”“爱”精神,这几乎成为杜甫一生坚持不辍的创作主题。

    忧国忧民思想的表现之一

    ——忠君爱国

    传统的儒家观点认为,忠君即是爱国。如孔子强调“尊王攘夷”,即尊奉周天子,抵御外敌入侵中原地区。孟子则宣扬“大一统”,力主以“仁政”统一中国。即对百姓施以仁政,以体恤百姓。真正做到想民所想,忧民所忧。此为儒家忧国忧民的光辉典范。而且儒家关注群体意识的最高境界就体现在对国家、对天下(当时对儒家来说“天下”就是国家,国家就是“天下”)“一统”和安定的关注上。杜甫承继了儒家的对“天下”“一统”的思想片断,把它发展成为忠君爱国的强烈的意识、并成为古典诗歌创作中的永恒的主题。

    实现和维护天下一统是儒家群体意识的最高境界,能够达到这个境界的人,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时代是很少的。那时人的眼界极为狭小,大多只是局限在个体生命的自生自灭上。一生执着于“忠君爱国”,其道德、其胸襟都是那个时代很难达到的境界,这样的人是需要具有忘我的灵性的。在杜甫那里,“君”不是坐在皇帝高位上的独夫民贼,而是天下民众这一群体的代表。特别应该提到的是杜甫的忠君爱国不是作为臣工的职业性的奉献、更非泯灭了个性以后唯一的选择。杜甫是注重个体自我价值的人,他把个体自我价值的实现融入了对群体的关注之中。这些在他的诗歌中有长足的表现。

    流传到现在的杜诗绝大部分写于滞留长安以后,从长安诗开始,杜甫大多作品中表现了他的忧国忧民精神。从早年的志向:“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直到临终,仍在惦念着:“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杜甫的拳拳之心,永远是那样执着。杜甫不仅随时随地不忘君国,如苏轼所说“一饭不忘君”(当时的“君”就是“国”的代表);更令人感动的是,他把这种感情视为其生命的一部分。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开篇就描写忠君爱国之情,当时摆在杜甫面前有两条路,一是归隐田园,过“潇洒送日月”的浪漫生活;一是出仕做官,介入纷纭复杂的官场争斗。选择引起杜甫内心的激荡,诗人把自己的内心的矛盾如剥春笋似地一层一层地展示出来,最后,杜甫表明自己心迹:

    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葵藿向太阳,物性固难夺!

    忠君爱国之心已经成为了诗人的天性(如葵藿之向阳),想纠正也不可能了。正是这样的“物性”,当事关国家之时,他不仅能够这样要求自己:“济时敢爱死”(《岁暮》),而且对于朋友他也能说出:“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奉送严公入朝》)。后者看来更难。所谓“严公”就是杜甫落难成都时全身心依靠的顶头上司严武。严武入朝有可能出任宰相,为这样有光辉前程的人物送行,帮忙或帮闲们大约要说尽人间的祝福话语的。我想聪明的今人更会如此。而杜甫本着儒家的“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的精神却讲了这样不吉利的话,而且讲得如此富于激情、掷地有声!

    杜甫的忠君爱国又不是后世儒家倡导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式的“愚忠”。杜甫是着眼于民众群体的,当他感到皇帝这个独特的个体在违反他本应该代表的老百姓的利益时,便把批评的矛头指向皇帝。杜甫的“忠君”主要就表现在对皇帝的批评讽刺上(这也是原始儒家所主张的为臣之道),杜甫敢于写作这类作品。孔孟这些儒家的创始者们谈到君臣关系时,多是从相对关系着眼的。所谓“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说的更情绪化一些,“君之视臣如土芥,臣视君如寇仇”。强调臣子要绝对忠顺是法家。杜甫对“君”的批评的情绪化是不让于孟子的:“边庭流血成海水,我皇开边意未已”(《兵车行》);“唐尧真自圣,野老复何知”(《秦州杂诗》);“关中小儿坏纪纲,张后不乐上位忙”(《忆昔二首》):“贵人岂不仁,视汝如莠蒿”(《遣遇》)!这些诗句在“怨”之外,还有愤怒,然而它与忠君爱国之心并不矛盾。

    忧国忧民思想的表现之二

    ——仁爱精神

    杜诗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其中所体现的仁爱精神,杜甫的仁爱渗透其作品的各个方面,而且表达得十分完美,能给读者以长久的感动。给读者留的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可能是他的“老妻”。杜甫的仁爱精神应该说是始发于妻子的,因而其作品中涉及到妻子的篇章就格外动人。无论是“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咏怀五百字》)那不能稍去于怀的惦念;还是“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月夜》)对团圆的期待,读者都可以从中体会诗人的一往情深。杜甫一生逆境多、顺境少,特别是四十岁以后,穷困、衰病、奔走、逃难,接踵而至,几乎没有过几天好日子。他的妻子杨夫人在饥寒交迫中担负起抚育儿女的重担:“世乱怜渠小,家贫仰母慈”(《遣兴》);晚年又时刻关心着疾病缠身的丈夫:“老妻忧坐痹,幼女问头风”(《遣闷奉呈严公》);丈夫漂泊在外,她没有埋怨,只有理解:“老妻书数纸,应悉未归情”(《客夜》)。杜甫笔下的妻子是那么可亲可近、可爱可敬、是那么具有奉献精神,这里的“敬”不是出于某种功利的考虑,更不是令人产生冷冰冰之感的“相敬如宾”,而是表达了杜甫对妻子歉疚之感。“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竿”(《江村》),从这样的诗句中,读者可以想象,坐在一旁的杜甫看到“老妻”“稚子”居处稍稍稳定、生活又有些兴味时的喜悦之情。读者从中感受到的是诗人对妻子的爱。

    然而杜甫的仁爱精神绝不仅限于此,他还将对妻子的爱推及他人,甚至是一些与己无关但和自己有同样命运和遭遇的人,杜甫也是本着儒家所倡导的仁爱精神处理与偶然相逢的人们的关系的。晚年,他逃避战乱、漂泊湖湘,深感“乱世少恩惠”(《宿凿石浦》);然而,杜甫仍然是:“减米散同舟,路难思共济”(《解忧》),并没有因为个人的苦难而减少对他人的同情。

    孔子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忘“爱人”之心,并付诸实践,这是很难的。读杜诗会感到最难得的是,杜甫时时刻刻关注着弱者的不幸,并用他宽广的心胸去温暖这冰冷的世界。例如杜甫一生中最困难的时期就是他由秦州到同谷和由同谷到成都期间。此时,正如他所写的“岁拾橡栗随狙公,日暮天寒山谷里”(《寓同谷县作歌七首》),过的像原始人的日子。然而,在这个时期写的二十首纪行诗中处处可见诗人对其他不幸者的关怀。在路过绝险之地石龛时是“天寒昏无日,山远道路迷”,就在这种环境下,他看到在山峦高处的伐竹者:“伐竹者谁子,悲歌上云梯。为官采美箭,五岁供梁齐”(《石龛》),杜甫把他们的悲歌传达给千百斯年之后的读者。诗人在过嘉陵江经水会渡时,船夫的勇敢和撑船的技术的高超引起他赞叹:“篙师暗理楫,歌啸轻波澜。”但此时他也关切着他们的艰辛:“霜浓木石滑,风急手足寒。”(《水会渡》)这种精神贯穿他的后半生的所有作品之中。许多人当自己处于不幸时,变得谁都恨,仿佛整个世界都欠他的,甚至要向所有的人报复(其中最极端的就是发生在四、五年前一个留美学生卢某的在校园开枪杀人事件)。杜甫为人正与此相反,他在遭遇苦难时往往能想到比自己更不幸的人。

    再如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有句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在实践家看来这种“空论”有什么用?郭沫若更说“如果那么多的‘广厦’真正象蘑菇那样在一夜之间涌现了,诗人岂不早就住了进去,哪里会冻死呢?”(《李白与杜甫》)这种批评是很可笑的。杜甫不是住房部长,他要表现的也不是一种许诺及其实现,而是在困难之中自己的情感和想法。有人说这种想法可能很多人都会有。是啊,这就是人的善根之所在,然而,即使古往今来的亿万人都有这种想法,但是有谁把它表现了出来了呢?正因为这种推己及人的想法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诗句才能激起一切善良人的体验与共鸣、才能感动人。更重要的是,杜甫把人人皆有、但又不被人们关注的善念——仁爱精神用充满感情的诗句揭示出来、把它固化下来,并传达后世的读者,用以培植人的善根,使人灵魂得到升华,这是诗不同其他一些揭露性文字意义之所在。因此,杜甫的伟大和杜诗的震撼的力量不单纯在于他对世上苦难的揭露和对苦难制造者的抨击;更在于他歌颂了人性中的善良、美好的一面,并满怀善意地描写它,希望它能发扬光大。

    这种仁爱精神使得他与邻里乡人多能和睦相处。《又呈吴郎》是一首写得很通俗、很平淡的诗。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杜甫对那位“无儿无食”的老妇人的同情和关爱。而且诗中所表达的不仅是一般的恤老怜贫,更感人的是杜甫对老妇人格的尊重:“不为穷困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只有深入其心,才能有这样深刻的理解。我们从杜诗中还看到,无论住到哪里,邻人对杜甫都是非常友好的。《羌村三首》中的:

奉献精神的诗句范文6

曾经有哲人说过,如果你想赞美别人时,就请高声表达吧。今天,在这里,我要高声地表达,要来赞美一下我们邮政的全体员工,全体员工秉承着爱岗敬业、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理念,默默的为邮政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所以在我们邮政,爱岗,是我们的本职;敬业,是我们的本分;青春,是我们的资本;奉献,是我们的价值追求。我们用满腔的热血与激情,来书写爱岗敬业的风采与无私奉献的灿烂。

作为一名普通的邮政人员,我入行的时间也算不是长,所以我可能无法像前辈那样拥有丰富的经验,但是我愿意在这个岗位上不断地进行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让自己能够很快地成长起来。

铸造精英团队、创造精品邮政,是我们的共同美好的远景;朴实、勤奋、坚韧、开拓,是我们丰富的工作精神;至诚服务、有效发展、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是我们的核心理念;尊重、关爱、分享,是我们温馨的人本理念。我们邮政所有员工,在企业良好的工作环境与成长氛围中,坚守着为广大的农民朋友以及所有的用户真诚的服务,这就是我们的职责。

上一篇投标书

下一篇汉字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