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与贸易专业范例6篇

经济管理与贸易专业

经济管理与贸易专业范文1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5-0-02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很多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对办学的定位进行重新确定,形成了培养综合型、应用型人才的理念和教育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高校人才进行培养,包括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的确定以及具体的培养措施和方法的确定。我国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如何加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很多学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研究课题。在教育部实施国家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很多院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发展获得了更多的支持,在教育过程中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是学生的综合能力不断提升以及学校的综合实力逐渐加强的重要措施。加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首先要对该类人才应该具备的能力进行了解,在此基础上对专业教育进行准确的定位,并且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教育改革。本文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策略的相关问题进行探析。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应该具备的能力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要培养的人才方向包括两个方向,一是国际经济贸易的管理人才,二是国际经济贸易的商务人才。对于这两种不同性质的人才,其具备的能力有一定的差别。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管理人才应该具备的能力

国际经济与贸易管理人才主要是从事各种对外贸易的管理以及国民经济综合部门的管理工作,也会涉及一些商业部分以及涉外公司的对外贸易管理,在此基础上,对该类人才应该具备的能力进行分析,可以概括出几个方面。

第一,国际经济与贸易管理人才应该具备一定的经济学理论知识和管理基础知识,能够对国际贸易中的一些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同时能够对经济和贸易活动进行高效的管理。第二,应该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即与国际经济与贸易相关的专业知识,以便能够对各种贸易政策和相关的组织规定进行解读,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第三,应该具备一定的市场知识,以便在经济贸易活动中进行准确的市场预测,为商业部分以及涉外公司提出经营管理的建议和意见。第四,要对国际经济贸的各个环节进行了解和掌握,以便能够对各种经济活动和业务进行管理。第五,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能力和语言能力,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管理能力,为日常的贸易和经济管理活动提供技术支持,同时能够用多种语言与国外贸易对象进行交流,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商务经办人才应该具备的能力

国际经济与贸易商务经办人才一般是对国际贸易中的各种商贸活动进行管理的人才,比如从事国际结算、国际运输、进出口报关、报检、业务跟单等。根据从事的工作内容以及性质可以概括出国际经济与贸易商务经办人才应该具备的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与国际经济与贸易管理人才的能力要求一样,应该具备一定的经济学理论知识、管理知识、专业理论知识,便于在工作中能够对一些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对各种贸易政策和相关的组织规定进行解读,促进国际经济与贸易工作过程中的各项工作内容积极推进。第二,应该具备商品知识和市场知识。能够对商品进行独立拓展,在国际市场中寻找相关的客户,建立客户群等。第三,应该要熟悉国际商务活动的相关形式,具备填制各种外贸单证的能力;第四,对国际贸易的惯例以及相关的经济法规要进行了解和掌握,具备进行国际商务活动洽谈的能力。第四,要掌握一定的会计核算知识和商品报价能力,对进出口报关、清关知识和程序进行了解,具备报关、清关的能力。第五,要具备一定的报检基本技能,掌握有国际国务运输和保险的相关知识内容,具备国际货物运输和保险的能力。第六,掌握一定的国际贸易结算知识和能力,具备一定的计算机以及网络、语言能力,便于在商务活动中进行流畅的交流、处理各种技术问题。第七,应该具备一定的电子商务知识,适应国际商务活动发展的要求。

二、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进行准确的定位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最关键的是要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准确的定位,当前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要为开放型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将这个目标与实际的教育过程相结合,专业的定位应该要与地方经济和区域经济的需求相匹配,因此在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办学过程中,整体上地方院校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定位以及地方和区域经济开放对国际化经营与管理人才的需求对人才的应用能力进行综合培养。确定人才培养的定位之后才能采取正确的措施进行人才培养工作。

当前很多高效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都是以经济社会的需求为重要导向的,为企业的发展培养高级的应用型人才。这个人才培养的目标具有一定的特点。

第一,体现了为地方和区域对外开放服务的理念。加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考虑了地方以及区域经济对外开放过程中的实际需求,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程度逐渐加深,从发展战略来看,加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需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是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对外发展的需求而设置的,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而设置的。

第二,体现了为对外贸易企业培养专业性人才的特点。国际经济贸易的快速发展,促使我国市场经济中的涉外企业越来越多,而且大多数企业的规模都属于中小规模性质,加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就是要为涉外的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专业型人才,丰富人才队伍。

第三,体现了重视应用能力培养的特点。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进行培养,不仅坚持以经济社会的需求为导向,而且以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以及实际应用能力为主要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重点,在培养过程中突出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训练,促使人才更加适宜未来的国际经济贸易需求。

综上所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要为未来的经济发展提供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以及实践能力强的综合性应用人才。

三、加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策略分析

1.对理论课程体系进行构建

无论是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管理人才,还是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商务经办人才,都需要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全新的构建,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进行课程体系的建设。对理论课程进行构建,包括三个方面的重要内容。

第一,对专业基础课程进行优化设置。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际经济贸易就业市场对于人才的综合能力的要求更高,比如要求人才具备一定的语言沟通能力、管理水平等,随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性更强,在专业基础课的设置上不仅要满足专业培养的需求以及人才能力的需求,还应该要与国外的一些院校加强合作,进行经验交流,进行人才的联合培养。第二,对专业必修课程进行科学的设置。专业课程设置是否合理,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的设置中,应该要对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进行研究,使其能够符合教育规律和市场发展过程中的人才需求。第三,要与国际经济贸易市场进行接轨,在专业课程以及相应的选修课程的设置过程中,应该要合理地分配比例,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的设置应该要与市场接轨,引导学生弄清楚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以及专业选修课之间的关系和课程的实践意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对各种课程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2.加强教育过程中的各种硬件以及软件投入

加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有机结合,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就是要加大学校的各种硬件和软件的投入,将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落到实处。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管理人才的课程实训的实施,对于软件投入的依赖程度更深,比如学生对管理学原理进行学习之后,还要在国际贸易相关课程教学中进行相应的管理岗位的实践训练,学校要根据管理岗位的不同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以及措施,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对各种管理制度以及措施进行讨论。而国际经济与贸易商务经办人才的实训培养过程中,对于硬件投入的力度更大,比如组建相应的模拟实验室,为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升提供必要的基础。当前很多高校都重视实习基地和创业园的建设。加强专业实习是促进应用型人才的能力不断提升的重要措施,专业性实习一般是到各种实习基地进行,因此需要学校加强实习基地以及创业园的建设,同时要配备相应的师资力量,挑选一批高素质的实习指导教师,为学生的实践学习提供必要的支持。

3.在教育过程中开展双语教学,提高人才的综合能力

国际经济与贸易活动中的流畅的交流是促进经济贸易发展的重要措施,为了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的提升,在国际经济贸易活动中具有更高的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开展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进行双语教学,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即以专业课程为主,由易到难。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中,实务性的课程主要有国际经济法、国际惯例等,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各种专业术语进行规范,采用双语教学有助于学生在日后的国际贸易管理和从事商务活动的过程中熟悉各种管理和商务流程。双语教学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创新,在教育过程中通过可以配备双语课件、采用英文教材和中文教材配合使用等模式进行教学,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以及对各种专业课程的应用能力。

4.合理安排学生进行实习,在实习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引导

学生的实习活动是对各种理论知识进行检验和应用的过程,也是学生角色转变的一个必要过程。安排学生进行实习,首先要对实习方案进行科学的设置,安排学生到适宜的岗位上进行实践。认知实习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常用的一种实习方式,认识实习是通过将学生分配到实习基地、海关、商检、海运码头、保税区、企业等进行实习的一种方式,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根据社会的情况为学生推荐相应的实习机会,为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升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在实习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训练的引导,加强实习企业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考核力度,让学生在各种实习活动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印象。

5.教学过程中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的理念的有机结合

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要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的理念的有机结合,加强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和合作的力度,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地方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应该要对国外各种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及方法进行引进,构筑学校与国外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交流的力度,利用各种资源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

四、结语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经济与贸易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对外贸易的加强对相关的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很多院校都开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对外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专业化应用型人才。加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该对人才应该具备的能力进行分析,再次基础上对专业的人才培养进行准确定位,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人才培养,提高专业人才的综合能力素养。

参考文献:

[1]吴国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纺织教育,2008(10).

[2]李洪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多层次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1(03).

[3]戴瑾.国际经济与贸易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J].江汉大学学报,2004(09).

[4]韩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商,2013(05).

经济管理与贸易专业范文2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科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长期以来,学者们对培养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研究逻辑思路是院校定位——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计——实验教学和教学模式。但对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需求细分、岗位定位及由此而衍生的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分析上缺乏深入的研究;从院校定位与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应具备能力综合研究出发,进而构建科学合理的应用性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方案尚属空白研究领域,在此从以上两方面进行系统研究。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分类及培养目标定位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需求分类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面向概括起来一般是:第一,到各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从事教学及科研工作;第二,到政府对外贸易经济管理部门、国民经济综合部门、商业部门或大型涉外公司从事对外经济与贸易管理工作;第三,到涉外企业、合资企业、商贸公司、银行及金融公司从事贸易业务、市场营销、国际结算、外贸会计等工作。

从毕业生就业面向总体来看,可以将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分为研究型或学术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及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两大类。其中,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又可分为应用型对外贸易管理人才及应用型国际商务经办人才。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的院校定位

研究型或学术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培养需具备一定的条件:

其一是要求培养这类人才的高等院校具有丰富的高水平教师资源,其二是要求选择这一培养方向的学生具备较高的素质和学习研究养成。在我国具备培养这类人才培养能力的高校屈指可数。

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需要配备一定比例的国际贸易实务能力较强的国际商务经办型师资力量。从我国院校来看,二类本科院校和三类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均属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只是二类本科院校培养的应用型对外贸易管理人才比例相对三本来说较大,是其主要人才培养方向,而培养应用型国际商务经办人是三类本科院校的主要人才培养方向。职业高等院校的培养定位则应是单纯的应用型国际商务经办人才的培养。

二、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分析

应用能力的分析离不开具体的国际贸易管理岗位和商务经办岗位,下面从对外贸易管理岗位和国际商务经办岗位的具体角度,分别对应用型对外贸易管理人才和应用型国际商务经办人才的能力要求进行系统分析。

(一)应用型对外贸易管理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分析

应用型对外贸易管理人才,会从事政府对外贸易经济管理及国民经济综合部门的管理工作,也会到商业部门或大型涉外公司从事对外经济与贸易的管理工作。基于此,应用型对外贸易管理人才必须具备如下能力才能满足将来的管理岗位要求:

第一,应具备一定的经济学理论知识,能正确理解和分析一些常见的经济现象;第二,应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和经济法律知识,能够提出或制定较为科学可行的管理措施;第三,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能正确解读各国对外贸易政策和有关国际贸易组织相关协定;第四,应具备一定的市场知识,能为商业部门或大型涉外公司提出经营管理建议;第五,应熟悉国际商务经办的各个环节,这是应用型对外贸易管理人才进行管理或者管好业务的基本保证和前提;第六,应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和网络知识,为管理和日常管理业务提供技能支持;第七,应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包括外语和母语,能撰写管理文件,并进行外文阅读和口语交流;第八,应具备必要的电子商务知识,能适应现代商务管理的要求。

(二)应用型国际商务经办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分析

应用型国际商务经办人才一般会从事国际市场开拓、国际结算、国际货物保险、国际运输、外贸会计核算、进出口报关、进出口报检、进出口业务跟单等工作。因此,应用型国际商务经办人才必须具备如下能力才能满足工作岗位的要求:

第一,应具备一定的经济学理论知识,能正确理解和分析一些常见的经济现象;第二,应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和经济法律知识,能够对国际商务活动进行有效组织和管理;第三,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能正确解读各国对外贸易政策和有关国际贸易组织相关协定;第四,应具备较强的商品知识和市场知识,能针对相关商品独立拓展市场,寻找相关产品客户,建立自己的客户群;第五,应熟悉国际商务各种单证的格式和规范,具备填制各种外贸单证的能力;第六,了解国际国内相关经济法规和国际贸易惯例,具备进行国际商务活动业务洽谈的能力,包括业务谈判的外语能力;第七,掌握会计核算知识,具备国际商品报价能力;第八,掌握进出口报关、清关知识和程序,具备报关、清关的基本技能;第九,掌握报检知识和程序,具备报检基本技能;第十,掌握国际货物运输和保险知识,具备进行国际货运和货物保险的基本技能;第十一,掌握国际结算的基本知识和相关程序,具备国际结算基本技能;第十二,具备一定计算机和网络知识,为管理和日常管理业务提供技能支持;第十三,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包括外语和母语,能撰写修改国际商务合同、信用证等文件,并进行外文阅读和口语交流;第十四,应具备必要的电子商务知识,能适应现代国际商务活动业务的新要求。

三、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院校定位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目标是影响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基本影响因素。专业的师资力量配备及院校和专业的管理水平是人才培养体系目标实现的前提和保障。

经济管理与贸易专业范文3

专业培养目标是专业办学理念与时代要求的综合体现。确定专业建设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计划,不仅要考虑到本学科自身的发展需要,更要体现出社会进步、时代更新的发展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建设人才。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包括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就地方院校而言,首要目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以此来服务地方经济。以湖南科技学院为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能全面发展,适应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了解现代国际经济与贸易环境和发展现状,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法律与惯例,了解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贸易基本理论、基本知识,通晓最新的国际贸易业务运作方式与基本操作技能,能够无障碍地进行英语交流,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国际视野、创新和开拓精神的能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具体来说,国际经济与贸易应用型人才应该达到如下专业知识和能力要求:

1.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国际经济理论的发展动态。

2.系统掌握国际贸易理论,熟悉国际通行的贸易规则和贸易惯例。

3.能够运用计量、统计、会计方法分析和研究国际经济与贸易的现象及问题。

4.了解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和法规、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与贸易政策,以及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

5.熟练掌握国际贸易的实际操作流程和技术,获得报关员、国际商务师、外贸单证员等至少一项从事国际贸易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6.能够熟练地使用一门外语,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译等能力,能顺利地从事涉外商务谈判业务。

7.具备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能熟练地进行电子商务的有关操作。

二、地方性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就地方性本科院校而言,在符合国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要求的前提下,还要考虑到其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经济理论基础知识,还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这样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设置课程:

1.厚基础厚基础就是要求人才具有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体系。有人认为只有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才是基础,而专业课则不是基础。于是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课时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而压缩专业课的课时,有的专业课的课时已经减少到难以讲授的地步。其实,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不仅不能忽视理论知识的学习,更要把有关经济管理的基本原理及国际贸易理论的学习作为重点。厚基础是指加强对学生经济学理论的教学,使学生具备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统计学、国际金融等理论经济学课程基础,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经济学思想和规律。2.宽口径宽口径是指宽阔的专业方向口径。根据社会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需求趋向多样化、应用化,以及经济学、管理学两个一级学科日益交叉的发展趋势,增设管理学科课程,如管理学原理、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等,使学生掌握一些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以便在毕业时具备更高的管理技能,为日后的工作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3.重应用国际经济与贸易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强调学生必须具有很强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或者能够在银行国际业务部开立信用证、审核单据、处理贸易融资,或者在海关、商检业务部门工作,或者能够在外贸公司处理来往商务函电、进行商务谈判、制作和审核单证,或者可以在保险公司处理国际货物运输保险等等。课堂教学往往只是提供一般的处理方法,要真正掌握、运用这些知识还必须到实践中积累经验,自己动手操作,可以利用实训课程、定岗实习来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重应用就是要将课程体系向应用化方向调整,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与目前国内外经贸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结合。结合职业岗位要求,加强实务类理论课程的课时,如国际贸易实务;开设国家报关员、报检员、国际商务师、外销员、单证员等从业资格考试涉及的课程,如报关与报检、外贸单证、进出口模拟操作等,选用考证教材作为上课教材,鼓励学生在毕业前报考相应的职业资格考试并获得证书。通过这种课程体系的调整,不但可以加强学生国际贸易实务类理论课程的知识,改善过去偏重理论的培养体系,切实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而且学生考取一些职业资格证书,也能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4.高素质高素质是指培养的学生要兼具一定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学生普遍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有所欠缺,直接影响其沟通能力与学习能力,而就业单位是非常看重毕业生的沟通能力及学习能力的。由于地方性本科院校多为二类本科,受生源限制,学生在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方面本来就有一定欠缺,主要表现在人文知识匮乏、交际能力较弱,以及不能够自主学习。从目前大多数地方性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来看,发现人文素质类课程开设得比较少,开出来的要么课时比较少,要么都是选修课,常常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所以要加大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课程改革,增加素质教育方面的课程,例如逻辑学、西方哲学、普通话、礼仪、英语口语和商务沟通等。

5.重外语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的涉外商务人才,要求学生要具有较强的外语交流能力。要在现有课程的基础上,加强外语方面的课程,如国际商务英语、经贸专业英语、外贸英文函电、商务英语口语等专业英语课程,通过四年不间断的英语课学习,使学生从听、说、读、写、译五方面强化英语能力,尤其是学生的听说能力,鼓励学生在大学期间通过大学英语六级考试。并通过在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国际结算等课程实行双语教学来加强学生对经贸英语的掌握,解决英语学习与专业学习脱节的矛盾。除了英语之外,我们还开设了韩语、日语等第二外语作为选修课程,重视学生外语能力的培养。

三、地方性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途径

1.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一个应用型专业,实践性很强。首先,要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实践性,突出集中实训环节,开设外贸单证、国际贸易模拟操作等实训课程;其次,要加大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资金投入,逐步健全实践教学环节必备的教学设备与设施,以满足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推官应用;再次,要建立校企合作实践模式,强化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积极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实现互利双赢;最后,进行模拟仿真教学,利用国际贸易模拟教学软件,创造一个网络商务平台,让学生分角色分别扮演进出口商、保险公司、银行业务员、保险公司、海关工作人员等角色,切身体会外贸公司的营销、财务、运输、税务、海关、商检,以及保险等相关业务及其流程,了解掌握相关工作岗位的职能职责。

2.开设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我们在做好学生基础教育工作的同时,可以开设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首先,可以开设小语种课程。与外商的洽谈中,除了使用英语,如果熟悉其他小语种,也有一定优势。我国东北地区紧缺俄语、韩语、日语人才;西北地区如宁夏、甘肃等地,急需阿拉伯语人才;广东、广西等南方城市,对泰国语、越南语需求量很大。各院校完全可以根据自身地域特点,开设一些相关联的小语种课程,以便提高学生就业时的竞争力。其次,还可以开设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课程。比如,云南与缅甸的边境贸易比较发达,且多用铁路运输的方式,急需精通铁路运输方式的人才,而我们目前的教学在讲到运输方式时一般都是以海洋运输为主,对此,可以专门开设铁路运输实务课程为这些地区输送专门人才。再如,中国西南部的广西等地位于东盟贸易圈的核心位置,该地区主要向东盟等国家出口矿石,进口农产品。这些地区的地方本科院校在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时就可以开设矿产品和农产品等方面的商品学课程,使得学生毕业时不仅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掌握泰语、越南语等东盟区的常用语种,同时也应熟知矿产和农产品方面的专业知识。

经济管理与贸易专业范文4

【关键词】课程体系 专业认知 课程实训 校外实践 毕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8-0033-02

国际旅游岛战略使得海南一跃成为国际经济贸易活动的热点地区。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实施与推进,海南与东盟国家,日本、韩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将深入开展,与欧美等西方国家的文化与科技交流将广泛开展。在未来十年之内,海南有望建成我国最大的自由贸易区。这些都将预示着海南对于国际经贸人才的需求将大量增加。

但是海南的国际经贸人才在业务上、素质上符合国际贸易和国际商务需求的人才很少,国际经贸人才成了海南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瓶颈。随着海南经济形势的变化,海南各种涉外单位的国际经贸合作业务也从简单的对外货物贸易,发展到对外服务、技术、信息和资本的多层次及多领域的复杂经贸关系。海南对国际人才的需求也将从单一的国际贸易人才转向为具有国际战略眼光的具有国际营销、国际投资、跨国公司管理、国际商法的复合型的国际商务管理人才。此类外贸高端人才兼具国际经济贸易理论和企业管理能力、电子商务知识的交叉型人才,是既要熟悉国际商务规则与政策、有良好的外贸操作技能,还要懂得世界经济发展规律、国际分工与合作的经济条件和跨国经营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的海南国际复合实用型人才。

为了培养有特色的海南国际复合实用型人才,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上做了些创新与突破。

一、课程体系围绕复合实用型人才培养做文章

我校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进行了定位,即把学生培养成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有效实用型。因此,在课程的体系上,注重厚基础。使学生通过学习,具备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统计学等理论经济学基础,掌握基本的经济学思想和方法。在课程结构上注重实用与有效。因此,追求课程设置的宽基础和实用性。加大技能实务性课程的比重,加大该类课程中实训的比重,要求技能实务性课程的实训课时占该课程量的三分之一。我们的课程结构改革的基本思路为:以《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为中心,将《外贸函电与单证》、《国际商务谈判》、《国际商法》、《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国际结算》、《报关理论与实务》、《国际货代学》等课程内容进行整合重构。删去课程重复的部分,根据需要,将这些课程过重的理论部分重新编写,以适应课程精而实用的要求。

这种课程体系的调整,一方面从知识和技能培养体系上大大加强国际贸易实务类理论课程的延展,提高学生实用技能培养,改善过去偏重理论的培养体系;另一方面,强调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根据海南国际经贸人才需求趋向务实化、多样化的实际情况,顺应管理、经济两个一级学科日益交叉的现实发展趋势,增设企业战略管理、电子商务、会计学、国际金融、国际投资、跨国公司管理、财务管理、物流管理等课程,力争使学生在毕业时具备更高的专业应用技能,为其日后的工作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二、围绕复合型人才培养突出实训实验教学

为了实现我院国贸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我们始终将实践教学穿插于理论教学之中。在四年的本科教育中,我们不仅利用了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网络体验式教学,且还专门抽出四段整体时间,安排了专业认知实训、专业课程实训、专业实践和毕业设计。

1.专业认知实训

实训安排在第一学年结束后的一个月时间里。其内容为:国际贸易程序认知,通过实训,了解国际贸易程序的主要环节和步骤。为后续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选修课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专业实验室里,让学生根据进出口业务的整个流程扮演不同角色。如:注册公司、供求信息和网络广告、寻找客户、交易磋商、签订合同、履行合同等进出口业务中所涉及的流程,让学生分别以出口商、进口商、供应商、出口地银行、进口地银行等不同身份参与进出易模拟实验。学生能够在一个仿真的国际贸易环境中初步接触到进出口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更快地了解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要干什么,会遇到什么问题,要学什么。实验教学内容的设置是以模拟进出口贸易的基本过程为主线,以进出口业务中的各个环节为基础,在实验室利用计算机网络,参照国际贸易中的各种做法,对整个进出口业务流程进行模拟和演练。通过专业认知实训,使学生了解国际货物贸易交易的一般程序、做法,了解国际贸易交易磋商、合同订立和合同履行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通行的与国际货物贸易有关的规则与惯例;了解进出口贸易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

2.专业课程实训

实训安排在第二学年结束后的一个月时间里进行。这时,国贸的学生已学了不少的专业基础课,也学了《国际贸易实务》和《外贸函电》、《国际结算》等专业课,马上要学习《报关理论与实务》、《国际货代学》等后续延伸的专业课。此时的专业课程实训能对学生理论课的学习起到良好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着力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具体分析和解决实际业务问题的能力。专业课程实训重在外贸单证缮制。一方面,国际贸易单证是进出易必不可少的凭证,历来受到企业的重视。另一方面,国际贸易单证必须符合商业习惯和实际需要。“国际贸易单证”综合实训是专业必修技能训练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专业课程实训主要内容是商业单据、运输单据、保险单据、金融单据的缮制,要求学生根据买卖合同、信用证、货物出仓单、供货部门提供的原始资料、业务部门的有关资料与要求。明确提出外贸制单的基本要求:简洁、及时、完整、正确,即遵守进出口国的法律法规及有关国际惯例。要求学生遵守外贸单证工作的核、算、配、制、审操作规程。经过此阶段的实训,有助于使学生把已学过的专业课重新夯实基础,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项目的任务完成路径应为:根据合同开立信用证――审核更改信用证――申请出口配额与许可证――制作商业发票――制作装箱单――办理出口报检手续(填制出境货物报检单)――办理产地证――办理出口托运手续(填制托运单)――办理投保手续(填制投保单、保险单)――办理出口收汇核销手续(填制出口核销单)――办理出口货物报关手续(填制出口货物报关单)――换取提单(填制提单)――制作装运通知――制作其他证明(船级、航程证明)――填制汇票。

3.专业实习与实践

专业实习与实践安排在第三学年结束后的一个月时间里进行。专业实习与实践要求培养学生自己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实际操作技能。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为其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实施专业实习与实践之时,学生已完成了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学习,即将进入专业选修课学习阶段。把学到的专业知识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当务之急。专业实习与实践能较好的解决这些问题。

专业实习与实践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通过在Sim Trade外贸实习平台上的仿真实践,也称出口贸易模拟仿真实验程序:业务洽谈建立业务联系交易磋商报价核算签订进出口合同审证、改证租船订舱出口报检出口保险核销备案出口报关取回提单,发送装运通知制单结汇核销出口退税。

通过出口贸易模拟仿真实验程序,归纳和总结整个国际贸易实务的流程和惯例,通过互联网上建立仿真的国际贸易环境,帮助学生把握整个业务过程,通过学生的角色扮演(出口商、进口商、银行等)充分掌握各种业务技巧,熟悉和体会客户、银行、保险公司和动卫检、海关等机构的互动关系,熟悉国际货物买卖的全过程。

专业实习与实践的第二部分是社会实践。利用我们与三亚海关、商检、港务局、省中行国际结算部、东方船货、中海油富岛化肥进出口有限公司紧密合作的优势,实施十天的校外实习实践。学生通过校外实习,把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真正体验到实际的外贸业务操作过程和技巧,体会到外贸政策如何在实际业务中运用。使学生在走入社会之前就能亲身去体验社会。校外实习也是我们教学理念的集中体现。

4.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在大四上半年实施。为适应海南国际经贸人才实用型、多样化的需求,我们需培养复合型的国际贸易管理人才,培养与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计划能力、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及学习新知识和不断提高自身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选用了ERP电子沙盘作为我们的课程平台。ERP电子沙盘模拟与出口贸易模拟仿真实验程序一样,也是一种体验式的教学方式,是对大学四年所学课程的综合实训。借助ERP电子沙盘模拟,推演自己的企业经营管理思路。每一次基于现场的案例分析及基于数据分析的企业诊断,达到磨炼商业决策敏感度。运用战略管理的理念,制定产品战略、市场战略、竞争战略及资金运用战略。实践财务管理方法,将清晰掌握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结构;掌握资本流转如何影响损益;解读企业经营的全局;预估长短期资金需求,以最佳方式筹资,控制融资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理解现金流对企业经营的影响。在模拟中,运用电子商务的手段,把企业的采购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统一纳入到生产管理领域,把新产品研发、物资采购、生产运作管理、品牌建设等一系列问题加以综合考虑。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达到培养国际经贸复合型、实用型人才的目的。

我们的专业认知实训、专业课程实训、专业实习与实践和毕业设计,改变了过去满堂灌的理论教学方式,改变以教师是课堂的主体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改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我们寓实践教学于理论教学之中,教学变得形象生动,触类旁通。同学们喜欢学,学得好学得快,用得上带得走。毕业生的反馈相当好。这对我校培养国际经贸复合实用型的人才、对我校教学理念的实践做了有益和大胆的尝试。着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综合能力,使毕业生顺利实现学校学习和社会工作的对接。我们将在海南国际经贸复合实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途径方面继续探究,走出一条符合时代要求、学生感兴趣、家长满意的、有特色的教学之路。

参考文献

1 窦建华.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8(6):76~77

2 吕西萍.美国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创新理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高教论坛,2010(2):33~34

3 林 静.案例教学在国际贸易实务课中的应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院报,2007(6):24

经济管理与贸易专业范文5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英语+考证+操作能力

一、引言

尽管受经济危机的影响,自2009年以来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所下滑,但温州作为我国沿海开放城市,其出口贡献率仍达到34%,超过1/3,而且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好转,有逐步提高的趋势。温州对外贸易的蓬勃发展,必然引起外贸企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然而从温州外贸企业反馈的信息看,瓯江学院每年150多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毕业生却很难胜任外贸企业的工作,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教学计划沿袭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框架,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实践教学学时偏少且流于形式等原因。瓯江学院作为温州地区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能否培养出适合温州外贸企业需要的专业人才,对温州地区外贸、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从瓯江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入手,针对瓯江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对策性建议。

二、瓯江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状

温州大学瓯江学院,2004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正式成为独立学院。自瓯江学院成立时起,就开办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2011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数716人,其中毕业生人数185人,就业率达98%以上。该专业秉承瓯江学院“厚培德本、深浚智源、学成致用”的育人理念,根据企业岗位需求调查、毕业生跟踪调查及新生素质调查分析,优化培养方案,着力培养系统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基本知识与技能,熟悉国际经济与贸易规则和惯例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能够在相关的部门从事贸易实际业务和贸易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在课程设置上,主要依据国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的要求制定。开设主要课程包括: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计量经济学、经济法、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经济合作、国际营销学、国际经贸函电、国际商法等。公共基础课主要包括“两课”、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高等数学、大学体育等。一般安排在大学第一至第二学年内完成。这些课程依据“宽口径、厚基础”原则在各专业间打通,采取学的方法。公共基础课程一般占总学时的29.52%。学科基础课主要包括: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财政学、统计学、会计学、经济法等。一般安排在大学第二至第三学年内完成,其目的是让学生在修完公共基础课程的基础上,为进入专业课程学习打好基础。学科基础课程一般占总学时的18.73%。专业课程包括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选修课两类,一般安排在大学第三至第四学年完成。专业核心课主要包括: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国际经济与贸易实务、初级经贸英语、国际金融、国际经济与贸易单证、国际经贸函电、国际结算等课程。其目的是为了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以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专业选修课主要包括: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世界经济概论、公共关系学、现代企业管理学、税法、管理心理学、经济数据分析、国际服务贸易、企业战略管理、期货与期权、财务管理、国际商务、生产运营管理、国际商务礼仪、计量经济学、国际投资学、国际商务谈判(双语)、市场调研与预测等。其目的是根据学生自身条件和兴趣,在修满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上,选择一定数量与国贸专业密切相关的若干课程,来拓展学生的新知识、新热点和新动态,提升学生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专业核心课程一般占总学时的11.75%,专业选修课程一般占总学时的26.67%。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包括:生涯发展与体验教育(实践)、军训、ERP沙盘综合实验、进出口业务模拟实验、专业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一般集中安排在大学第三至第四学年并贯穿整个大学四年的全过程。其目的是通过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理论与实际、知识与能力相交融、动手与动脑相协调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教学环节一般占总学时的13.33%。

三、瓯江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办学特色需要更加鲜明、突出

瓯江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几乎和国内所有各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一样按同样的教学模式、同样的教材、同样的学时、同样的教学手段、同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办学特色不鲜明,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专业操作能力差,很难适应外贸企业的需要。虽然开设了大学英语、初中级经贸英语、国际经贸函电、国际商务谈判(双语)等课程,共计536学时,但大多数毕业生既听不懂也不会说;虽然开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经济与贸易单证、国际经贸函电、国际结算、国际金融、进出口业务模拟实验等理论与实践课程,但大多数毕业生不会做业务,导致外贸企业即便招聘了我们的毕业生也要进行培训。办学特色鲜明与否还体现在课程建设上,应该说课程特色是办学特色的基础。而瓯江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没有自己的教材体系,少有自编教材,精品课程也较少。

2.“双师型”教师队伍较为匮乏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实务性操作很强的专业,要求教师既具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理论水平,又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但瓯江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现有教师16名,只有2名教师是“双师型”的,占12.5%,其余87.5%的教师是从大学毕业的研究生、博士生,他们理论功底很深,但由于没有外贸企业实务操作经历和工作经验,所以实践教学较弱。这样的教师队伍较难培养出适应外贸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而具有进出口业务实际操作经验的人员多来源于外贸企业的第一线,这些人员普遍不具有高校所要求的高学历。因此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面临两难的困境,亟待解决。

3.实践教学力度不够

瓯江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而不是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强化实践教学,但瓯江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力度不够:一是教学计划中理论学时偏多,实践学时偏少,实践学时仅占13.33%左右。实践学时偏少,学生实践的时间和强度不够,得不到“身临其境”的动手操作实践机会,只能“纸上谈兵”,教学效果不理想,实践能力的培养必然落空;二是实验室建设和实习基地建设不完善。瓯江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验室、实训场地,处于一种初始的状况,软件陈旧,不利于老师及时传授新的知识和帮助学生解决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实习基地是学校联系社会与企业的桥梁,瓯江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虽然积极拓展校外实习基地,但由于学生数量太多,校外实习基地显得微不足道。此外,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不配套、没有配套的实训教材、产学研结合差等,这些实践教学基本条件的欠缺都使得实践教学很难达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

四、瓯江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对策

1.彰显办学特色,构建“平台+模块”的办学模式和“英语+考证+操作能力”的教学体系

“平台+模块”的办学模式中的平台课程包括公共基础平台和专业基础平台,侧重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公共基础平台课主要包括“两课”、英语、数学、计算机、体育等;专业基础平台课包括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所必须掌握的公共基础课程。“平台+模块”的办学模式中的模块课程是指除专业课外,再分成若干个专业模块,如国际经济与贸易业务操作模块、报关员和单证员模块等,供选修,学生至少选修一个模块。侧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在保证专业模块必备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拓展与延伸,强调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

构建“英语+考证+操作能力”的教学体系,就是在平台课中,增加英语听说学时,减少英语精读、写作的学时,加大英语外教引进力度,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在模块课中,增加业务员、报关员和单证员的培训课程和学时,压缩专业基础课学时,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2.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实践水平

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应主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建设思路。请进来就是学院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色有针对性地邀请一些实际工作部门富有经验的业务骨干担任客座教师,并按学院的操作规程和教学规律进教室给学生授课;走出去就是学院有目的、有计划地派一部分年轻教师到实际工作部门全职实践、实习和培训,并对其实践效果进行考核评价。通过各种途径,使广大教师能够了解现代市场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同时锻炼他们解决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建设好独具特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3.强化实践教学,构建“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按照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特点与目标的要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的学生应更具有很强的应用能力。能力一部分可以由知识转化而来,但是更主要的是通过实践教学加以培养。瓯江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师要把“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观念转移到“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的轨道上来,减少理论课学时,增加实践课学时,理论课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教师应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实践教学的建设和研究中。构建单项训练和综合实训相结合、基地实训和在岗实习相结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与专业考证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为此,要加强实验室建设和实习基地建设。学院要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合理进行对实验室的规划与建设,加强管理,促进实验室资源整合和共享,提高实验室设备利用率。还要通过校企联合、校产联合或称之为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4.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变“以教师讲授为核心”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把创新教育渗透于各个教学过程,引导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为学生个性发展创造条件。为此,瓯江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师要灵活运用符合学生群体的能力和知识特征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实行按就业取向和学习基础分类教学,鼓励案例教学、模拟训练教学和双语教学。针对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组织一些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到外贸企业参观学习,实际体验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操作流程,邀请各部门的专家结合实际定期开设讲座,讲授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最新进展和具体运用。使学生及时了解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动态和实际操作步骤,扩大知识面,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教学手段方面,学院应不断增加经费投入,更新教学设备,引进现代化教学软件。鼓励使用电子教案、多媒体CAI课件和“双语”教学等先进手段,增大课堂教学信息量,为学生留出更多时间消化和吸收。

5.构建适合瓯江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材体系

瓯江学院作为温州大学的二级独立学院,最独特的地方就在于“独立”二字,可以不选用教育部指定教材或优秀教材,那些教材更适用一本、二本,应根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要求,构建适合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材体系,在内容上渗透实践教学,为教学计划的调整和改革腾出更多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张省,王丽娟,孙长勇.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社会工作(下半月理论版),2008,(12):58-60.

[2] 张军.构建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管理科学文摘,2008,(5):100.

[3] 刘欣苗.《数据结构》教学方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8):38-41.

[4] 金文.仿真实训系统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8):27-29.

经济管理与贸易专业范文6

关键词:高校贸易经济特色专业建设

特色专业的内涵和衡量标准

所谓特色专业,是指一所学校的某一专业,在专业名称、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实际质量方面,已具有其独特性、地方性和比较优势,已产生较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影响。是一种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的专业,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专业。特色专业必须符合“特色明晰、思路清晰、师资优化、设备精良、改革突出、质量优秀”的要求,其衡量标准包括四点:第一,特色专业应该是具有生命力、发展稳定、前景广阔的“长线”专业,并已取得了一定的专业建设成果。第二,具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准确的职业定位,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专业建设方面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在省(市、自治区)同类院校中处于先进行列,起到示范作用。第三,必须具备特色课程、特色教师、精品教材和特色学生。第四,社会声誉好,受到社会广泛欢迎。基于上述思想,特色专业建设主要就是围绕这四点展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和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流通业由过去的末端产业变成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和先导性产业,社会对商贸类人才的需求日益呈现出供不应求的趋势,贸易经济专业凸显出其就业优势。在这种形势下,加强贸易经济特色专业建设,能够进一步促进贸易经济学科和专业的快速发展,对于推进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优化专业体系和学科结构、保持专业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为社会源源不断提供高质量的经贸人才等均具有重大的意义。

目前我国贸易经济特色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

目前,多数高校将贸易经济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高层次经贸人才上,但究竟是应用型还是研究型,是通才型还是专才型,与市场营销、企业管理、商务策划等专业的清晰区别,并没有清楚的定义,仍然存在一定的分歧。造成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的学生与社会需求一定程度脱节,特色不鲜明。

(二)专业知识面宽但特色方向不突出

贸易经济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较宽的知识面。从知识结构上看,涉及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产业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统计学、会计学、市场营销等二级学科专业的核心知识,因此学科基础课占据了较多课时和学分比例。然而,在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开设上,没有形成体现专业特色和方向性的课程体系。

(三)专业结构较紊乱

首先,专业课程设置随意,因人设课现象比较严重。由于高校该专业师资长期不足,能够真正胜任贸易经济专业性强的课程的教师较少,再加上较多教学单位“闭门造车”,相互交流少,师资没有得到合理利用,造成专业课程设置不统一、因人设课。其次,开设的专业课程中,纯理论性的课程较多,而实用性、实践性课程少,具有研究性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课程更是很少,出现了“高文凭、低能力”现象。

(四)实践性环节薄弱

目前,贸易经济专业主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撰写,在具体操作上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些专业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撰写都在最后一学期进行,基本导致实习流于形式。另外,对该专业非常重要的专业实践非常薄弱,不少校外实践基地也是名不副实,造成学生和社会的脱节、理论和实践的脱节,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较差。

(五)教学内容、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滞后

第一,一些院校教材建设严重落后,目前使用的还是20世纪90年代初的一些教材,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经济形势需要,缺乏具有专业特色的教材及相应的教学参考资料。第二,实施双语教学、多媒体教学、网上教学等先进教学手段的比例较少;教学方法很多仍然是典型的旧式教学,严重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六)政府为贸易经济特色专业建设搭建的平台少

贸易经济专业作为目录外专业致使众多高校纷纷取消了这一专业,用国际贸易完全替代贸易经济专业,众多贸易经济专业教师也纷纷转换研究方向,造成长期以来贸易经济专业不受重视、师资力量严重匮乏、发展曲折缓慢,严重不能适应社会对商贸专业人才的巨大需求。

贸易经济特色专业建设对策

(一)保持专业生命力和特色性

保持专业的强大生命力和特色性是建设贸易经济特色专业的基础。依据流通业是我国基础性产业地位和新经济的要求,明确贸易经济专业是培养新形势要求的商科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必须坚持:“夯实基础、拓宽范围、突出特色、加强实践、组合学科、优化体系”的原则,反映经贸发展要求,反映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在学科开设上体现特色,要不断追踪学科发展的前沿,在学科前沿寻找新的生长点,努力创新,与时俱进,保持贸易经济专业的生命力。在特色性方面,一定要挖掘自己的传统优势,积极创新。

(二)构建复合型商贸人才的现代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校教学改革的关键。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现实和商务部的“人才强商”战略,对贸易经济专业的人才需求已不再是原来那种只懂贸易理论的人才,而是既懂内贸又懂外贸,既懂商务又懂产业,既懂贸易又懂投资,既懂多边又懂双边,既懂外语又懂法律的复合型商贸人才。据此,将贸易经济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与道德修养,符合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熟练掌握现代贸易经济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商务活动相关知识与业务技能和现代商人素质,毕业后能够在各类工商企业、政府管理部门以及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等从事商贸相关工作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为了凸现贸易经济专业特色,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要注重理论与应用相结合,注重内贸与外贸相结合、营销与管理相结合,重视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注重课程体系的改革,积极开展“大类培养,中期分流”的工作。

(三)以完善课程体系为核心大力推进教学改革

1.以《贸易经济学》为核心,完善贸易经济课程群的建设。坚持按照“通识”教育的思路构建多方面基础课程有机结合的大基础教育体系,紧跟贸易经济专业发展潮流,逐渐形成以经济学为基础,以《贸易经济学》或《流通经济学》为龙头,以零售与连锁、中介、电子商务等方向模块课为选修课,以综合课程、边缘交叉课程为依托,以能体现学科发展前沿理论和反映贸易经济发展方向的学术讲座为补充,理论性、学术性与应用性结合、通才教育与素质教育结合的富有弹性的课程群。

2.增设专业方向,增强专业柔性。根据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重应用”的原则,增强专业柔性,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在宽口径的专业面下设置柔性专业方向,开设各具特色的专业课,让学生有条件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自已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在方向设置上,根据我国商贸业和中介业快速发展形势,可以设置“零售与连锁”、“会展经济与管理”、“商业中介”等方向满足社会需求;根据拓宽学科领域的要求,可以设置“物流经济”、“电子商务”、“期货”等交叉学科方向。

3.大力推进精品课程建设。学科精品课程是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应积极推进《贸易经济》、《零售学》、《连锁经营》、《供应链管理》等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加强这些课程的师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科研等方面的改革,积极申报校级、市级乃至部级精品课程。

4.不断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教学内容上,努力追踪学科发展前沿,向学生传授最新知识。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以学生为主的主动型教学方法,积极应用少而精的启发式教学法、思辨色彩浓厚的课堂辩论时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激发学生思维的研讨式教学法等新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手段上,用信息化推动教学手段创新积极,广泛采用现代教育教学技术,探索网络教学、MBA教学模式等新型教学手段。

(四)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1.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建立贸易经济模拟实验室,利用电子商务、商业MIS系统、连锁经营、物流、GIS系统等软件进行实验教学,通过场境设计和专业实验教学软件再现贸易经济主要业务流程和仿真模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身临其境的实际操作环境,使他们能够熟悉相关业务的操作过程,增强就业竞争能力。

2.增加实验课时。可以将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分为基础实验、学科基础实验、专业实验、综合实训四大模块贯穿于每个学期中。将统计学实验、会计学实验、计量经济学实验等作为专业基础实验课程,将国际贸易模拟(实验)、物流管理基础实验、商业规划(GIS系统)实验、连锁经营实验等作为专业主干课程,并相应开设理论课程作为前置课程,从而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3.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积极联系当地知名的零售、酒店、餐饮、贸易中介等企业,争取在世界500强企业和当地大型商贸企业集团建立实习基地,定期、不定期的输送学生进行专业实习。不仅毕业实习,还要积极组织学生寒暑假专业实习,增加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尽快适应商贸专业的岗位需要。

4.广辟第二课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比如开展“经贸人才全能赛”、组织经济初学社、《经贸论坛》等学生学术团队、实施“学生素质书库”工程等。

(五)构建结构合理、质量优良的师资队伍

“建设一流师资队伍”是打造特色专业的根本保证。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通过引进、培养和使用人才等多种形式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专任教师和少量外聘教师结合的师资队伍。在队伍建设上,紧密围绕贸易经济特色专业打造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以团队力量带动专业发展。鼓励教师参加校外学术与社会兼职,成为双师型教师;充分发挥老教授、学术带头人在教学科研中的学术带头作用和中青年教师的骨干作用;积极利用校外资源,聘请有社会知名度和专业影响力的专家和商贸企业老总为兼职教师。

此外,贸易经济专业的生命力和广阔前景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作为我国本土的特色专业,政府应赋予贸易经济专业与当代经济形势相一致的地位,应重新考虑贸易经济专业在专业内目录中得到承认,从而为该专业的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作者:宋英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