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产品市场调查报告范例6篇

智能产品市场调查报告

智能产品市场调查报告范文1

虽然智能电视占据市场主流速度迅速,但快速发展中也伴随着一定的问题。据中国电子商会消费电子调查办公室公布的调研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智能电视销量虽然突破800万台,接通率却偏低,平均激活率只有27.5%,这意味着超过七成用户并没有使用智能电视提供的智能化网络服务。目前市场上出现了一种“买了智能电视但不使用智能功能”的怪象。日前,零点研究咨询集团了“智能电视消费者需求研究报告”,专门针对消费者就选购、使用智能电视的习惯进行市场调研。

智能电视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在消费层面获得了认可,但相对手机,其智能化水准仍有差距。目前,智能电视激活率和活跃度低下,固然有家庭网络带宽不够、智能电视商业模式不清晰等原因, 但从电视研发制造企业考虑,目前主要原因还是电视产品本身的问题。如智能电视的遥控器操作相当繁琐,新的操控方式主要是手势和语音操控,但这只是辅助功能,仍需要连接遥控器或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操控设备,才能实现多终端互联互通;此外,智能应用也不丰富,应用商店提供的应用程序太少等,以上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智能电视的快速发展。

近年来,互联网无处不在,智能化浪潮汹涌而来,首当其冲拥抱智能化的是手机。据统计,2012年中国智能手机容量约达 1.81亿部,到2015年中国手机市场智能手机将占据85%以上。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得益于苹果iPhone将大屏、触控、APP Store等适合个人终端的模式引入手机,也得益于安卓系统以更开放的平台做大了产业链,但这些适合智能手机的模式和平台不一定适合智能电视的发展。目前,多数智能电视简单移植智能手机的安卓系统,没有针对电视进行系统优化,虽然应用数量不少,但用户体验不佳。且不说用电视玩 “切西瓜”、“愤怒的小鸟”的操控性远不及PC、平板电脑和手机,用电视聊QQ、发微博的私密性也得不到保证,语音控制、手势控制远没有发展到像使用遥控器选台一样运用自如。目前消费者使用智能电视主要还是用于观看音视频节目,其他功能应用还非常少,2013 年智能电视发展的关键是提升用户体验。

中怡康测算数据预估,2013年3D电视销量将达2700万台,而智能电视销量达2600万台。去年2月以来,国内主要彩电制造企业先后了超过30个系列的智能电视新品。不过值得关注的是,尽管智能电视已经成为市场热推的产品,销量大增,随着智能电视市场关注度的提升,影响智能电视健康发展的诸多问题日益暴露出来。另据零点咨询最新调查报告显示,六成以上消费者对智能电视的概念仍较为陌生。有近半的消费者表示,使用智能电视过程中经常遇到遥控器操作不便、翻页或打开应用运行速度慢等现象。因此,智能电视还需要一个宣传普及的过程。

零点公司首次的中国智能电视市场调研报告中了解到,六成消费者对智能电视还未建立清晰形象,在智能电视的众多功能中,消费者最普遍的需求是“在线点播收看影视剧”;其次是“收看电视节目”(77.9%)。对于智能电视,近七成(67.5%)的消费者认为最重要的是做好用户体验,仅有3.7%的消费者认为智能电视最重要的是要开发更多应用功能。在智能电视的众多功能中,消费者最普遍的需求是“在线点播收看影视剧”;其次是“收看电视节目”(77.9%)。相对而言,消费者对从应用商店下载使用各种应用程序的需求明显低于其他。

零点调研结果显示,消费者对智能电视有极强的消费欲望,在所有被访者中,近九成(88.4%)的人表示下次购买电视时倾向于选择智能电视。但界面设计混乱、不易查找内容和智能应用运行速度慢等问题会成为他们放弃购买的重要因素。

“报告”指出,消费者心目中理想的智能电视特点首要应该是“各种功能简单易用、运行流畅”,其次是“可以和家庭所有数码设备关联,可自动查找播放其他设备内容”。同时,近七成消费者认为智能电视最重要是做好用户体验,仅有3.7%赞同智能电视最重要是开发更多应用功能。可见,消费者对于智能电视目前最大的不满不是不够智能而是“不够傻瓜”,进一步优化使用体验,避免复杂操作将是近期各大厂商亟待解决的问题。

说到操作,电视机与PAD、手机最大的区别就是观看距离远,进行操作势必要用到遥控器。对于智能电视的遥控器,消费者似乎也颇有微词。“报告”显示,有超过八成的消费者希望智能电视的遥控器能够“操作简单,反应灵敏,一键达到要收看的内容”,同时他们希望遥控器体积小、按键少: 47.2%的人希望智能电视遥控器体积小、手感好,有41.2%的人希望智能电视遥控器按键少、一键多能。看来,智能电视功能极大丰富的同时,有很多产品在配套操作的遥控器上还没有做到最好。“报告”同时指出,目前的智能电视在观影随意性、操作方便性、选择自主性方面则相对弱于智能手机及PAD,需要完善。

在国内彩电厂商的率先带动下,智能电视近年来迅速发展。面对巨大的市场前景,不仅海信、TCL、长虹等国内厂商紧紧抓住智能化契机,IT厂商也将触角延伸至电视领域,希望分得一杯羹。然而,电视功能越来越多,应用越来越丰富,消费者在操作智能电视上却变得更加繁琐。智能电视遥控器操作不便、运行速度慢是当前用户最常遇到的问题。根据零点咨询调查结果显示,反映遇到上述两个问题的用户分别占到53.6%和47%,有将近七成消费者认为智能电视最重要是做好用户体验,而赞同智能电视最重要的是开发更多应用功能的仅占3.7%。此外,有85.2%的消费者心目中理想的智能电视首先要简单易用、运行流畅。

智能电视最大的优势就是“智能的”、“傻瓜的”,如果在操作上拒人于千里之外,那么即使功能再丰富,智能电视也无法真正赢得消费者的青睐。操作简单、反应灵敏,可一键完成操作是消费者对智能电视遥控器最突出的诉求。事实上,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出现,对传统彩电产生了巨大冲击,如何将用户从个人移动终端拉回到电视机前,成为摆在彩电厂商面前的难题。为此,彩电厂商各出奇招,触控、遥控、手势、语音等电视操控方式为消费者使用电视提供了多重选择,并形成了有效的互补,成为电视智能化发展的趋势。可以说,一款好的智能电视,遥控器不再是唯一的选择,电视更应该化繁为简,实现简单“用”、多样“用”。

智能产品市场调查报告范文2

作为中国第一智能手机广告平台的多盟(Domob)也重磅推出了国内首创SDK(4.0版本)信息流视频广告。此举意味着多盟继在行业内首创插屏、开屏、富媒体等广告形式后,又一次开辟了国内移动广告形式创新的先河。

本次报告的重要发现如下:

移动互联网改变媒体接触习惯和接触方式,智能手机上网平均时长4.7小时

据了解,截止2012年12月底,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产值达到了712.5亿元,较2011年增长82.8%,预计2013年增长率为47.4%,市场产值将超过1,000亿元。在如此快速增长的市场产值下,移动营销的价值越来越突显。

本次大会上,由华通明略(Millward Brown)及多盟(Domob)共同的《智能手机APP广告营销价值》报告显示,中国消费者在智能手机上花费的时间约占22%,比美国消费者高10%,智能手机已是消费者多屏生活的重要组成,71%用户每天使用智能手机上网4次以上,高于PC电脑使用率。由于不受时间、地点、场合的限制,社交、娱乐和信息查询时,人们更倾向使用智能手机,用户使用智能手机上网时长为4.7小时(PC电脑上网时长4.8小时),但使用智能手机上网频次和场合多于其他媒体。

调查显示,70%用户表示比过去半年使用智能手机时长增加,而传统媒体使用时长在减少,57%用户认为自己看电视时长减少,55%用户认为自己看杂志时长减少。

手机APP广告关注度超PC Banner40%,

广告主瞄准移动广告平台

移动互联网在未来两三年将呈现3倍以上的增长趋势。数据表明,2012年中国手机应用商店已超过100家。 在全球范围内, App Store的应用数量已超过100万,2012年全球移动应用商店收入约363亿美元。由于具有高度的精准营销和较强的交互营销能力,智能手机APP广受青睐。

报告中提到,手机APP广告的平均可见、扫视、关注都显著高于一般的PC Banner广告,其中关注的比例超过40%,是PC Banner的2倍。APP广告的平均注视时长接近1秒,达到PC Banner的6倍。一天中,每种APP人们使用频次平均超过2次,这为APP广告多频次触达用户提供基础。

多盟国内

首创SDK(4.0版本)信息流视频广告

继Facebook、Twitter等国外知名企业相继推出信息流视频广告之后,作为中国第一智能手机广告平台的多盟也紧随行业发展的潮流趋势,在峰会上重磅推出信息流视频广告。

智能产品市场调查报告范文3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回顾即将逝去的2014年,狄更斯这句名言用在IT界再恰当不过。在这一年,中国的互联网企业抢尽风头,阿里巴巴、京东纷纷赴美上市;但像索尼这样的老牌企业,却依旧在扭亏为盈的泥泞之路上艰难行走;而微软、SAP、Infor则在2014年进入了人事调整期。总体而言,过去的一年是IT业风起云涌、激情荡漾的一年。

那么,在即将到来的2015年,IT产业又会出现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对企业来说意味着什么?是新的商机,还是给那些守旧企业敲响了警钟?对于IT从业者,这些变化又意味着什么?是更好的机遇,还是有被淘汰之忧?围绕这这些疑问,计世传媒研究院综合分析了海内外研究机构的多份研究,撰写了这份《IT产业2015年发展趋势分析报告》,希望这份报告能为关注中国IT发展的各界人士提供一份比较全面的、前瞻性的参考资料。

该份报告建立在对56份来自于海内外研究机构、企业或者业内专家的预测报告所做的分析之上。我们分析了这56份报告对2015年之后的IT业发展所做的预测,从中提炼出10个焦点问题进行分析: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络安全、可穿戴设备、物联网、3D打印、用户体验、高度集成系统、IT人才资源。这些焦点问题的提取,皆是以海内外研究报告对该问题的关注程度(报告提及次数)为依据。如图1所示。

云市场的价格厮杀将持续

云计算被视为全球IT市场最显著的增长点之一。据Gartner研究数据显示,全球广义云服务市场2013年达到1318亿美元,年增长率为18%,预计2017年将达到2442亿美元,并且未来几年仍将保持15%以上的增长率(见图2)。思科发表的报告预测,未来4年内,云计算将占到全球数据中心流量的76%。

云计算的市场规模虽然庞大,但要打下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却并非易事。研究机构认为,2015年之后的云市场将呈现以下几大特征:

(1)云市场的价格厮杀将持续。为了吸引更多的中小企业及开发者,云市场在2014年展开了激烈的价格战。阿里云计算宣布对云服务器(ECS)和云数据库(RDS)产品进行全面降价,其中云服务器最高降幅达到25%,云数据库最高降幅20%。阿里云、亚马逊、谷歌全球三大云计算巨头一直进行着此起彼伏的降价。三巨头的价格厮杀下,传统IDC(数据中心)的价格优势逐渐丧失殆尽。

(2)混合云仍是企业采用云服务的主流模式。研究机构Coda Research Consultancy认为,公共云计算应用在中小企业中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大型企业更可能采用混合的和专有的云计算。CRN(中国科研网)预测,到2015年,小企业将花费近1000亿美元在云服务上。

(3)移动分布式云计算或迎来爆炸式发展。IEEE计算机协会认为,移动计算以及云计算正在融合为同一个平台,能提供不受限制的计算资源。在这个新平台上,人们能更方便地同步信息,移动应用将更可靠以及更易于扩展,用户体检也会更加丰富多彩,一大波新式服务正在蓄势待发。

大数据将成为企业创新的重要支点

随着云时代的来临,大数据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根据BCG(波士顿咨询)今年11月份的企业创新力报告显示,大数据、移动将成为企业创新的支点。报告指出,最具创新力的企业更依赖大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57%对19%),67%的突破性创新者表示在大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方面的投入产生了显著的回报。市场研究公司Markets and Markets最新的报告预计,从2013年到2018年,全球大数据市场将会出现年均26%的增长率,即从今年的148.7亿美元增长到2018年的463.4亿美元。在未来几年,大数据的发展将呈现以下几大趋势:

(1)数据分析速度将是下一个热点。IDC预测各大公司将争相开发基于云的、可实时流传输数据的平台。甲骨文认为企业当前面临的问题不是数据不足,而是匮乏正确的数据。在数据数量和种类都得到广泛重视后,数据处理速度,即收集、分类和分析数据以获得可执行情报的速度,将是下一个热点。中桥国际调研咨询所做的调研表明,国内大企业用户的大数据相关IT投放重点放在数据分析ETL和商业智能上,而中小企业的IT投入重点则在数据仓库和ETL上。(见图3)

(2)大数据将驱动制造迈向智能化。InfoWorld主编Eric Knorr认为,从长远来看,大数据技术将不止限于优化电子商务,而是更加推动各种产业――从制造业到交通运输到电网――的智能发展。比如在德国政府推出的“工业4.0”战略中,通过信息物理系统(CPS)实现工厂/车间的设备传感和控制层的数据与企业信息系统融合,使得生产大数据传到云计算数据中心进行存储、分析,形成决策并反过来指导生产。

(3)数据共享联盟可能出现。如果每一家企业对自己的数据进行分析,相信也能够获得相应的价值,但是如果想获得更多的更大的价值,那么就需要全国,甚至全世界的企业信息共享。上海经信委发表的报告认为,今后可能会呈现一种数据共享的趋势,数据联盟可能出现。

移动互联设备要做好更新换代准备

在最近几年里,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市场潜力最大、前景最诱人的两大业务。据艾瑞网统计,2013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达到1807.6亿元,增长率达81.2%,预计今明两年将以超过50%的速度增长。GSMA Intelligence预测,通过移动设备上网的用户数量从今天的22亿将会暴增,到2020年达到38亿。这意味着6年的时间里,从今天大约30%的全球人口增长至大约50%――将使其成为历史上增长最快、传播最广泛的技术之一。(见图4)

研究机构普遍认为,移动互联领域将在2015年之后出现如下变化:

(1)亚洲将成为移动互联网的引领者。根据GSMA Intelligence的预测,到2020年,发展中国家的移动网络用户将从15亿增长至30亿。谷歌今年11月份在台北举办的Mobile First World大会上的数据显示,亚太地区智能手机出货量每年为6.737亿,相比之下美洲出货量仅为2.838亿。从整体上看,亚洲已经成为全球移动互联网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中国工信部公布的相关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中国的移动互联网用户数已经达到8.72亿,这一数字远超于之前预测的7.1亿,而这一数字中手机网民贡献了5.27亿。

(2)移动互联视频市场的竞争将更为激烈。Facebook、Twitter等在2013年就推出了视频分享功能,微信在9月底推出了包含小视频分享功能的新版本。根据KPCB的互联网趋势报告显示,移动互联网用户在移动设备上分享视频的次数、观看的时间都在呈直线增长态势,我们将进入微视频时代。

(3)移动互联设备要做好更新换代准备。业内人士认为,未来一年智能手机以及平板电脑的市场格局基本已经确定,发展走入稳定上升期。而目前市场上的智能设备中,外观时尚是大多数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卖点,但功能方面却基本上还是智能手机的衍生品。因此,诸如可穿戴设备等新兴产品需要尽快找好产品定位,为在智能手机、平板等设备走入瓶颈期时,取代这些产品的地位做准备,实现市场的更新换代。

安全性成为IT界未来几年的要务

在网络与大众的生活越来越息息相关的社会,网络的安全性成为用户选择的重要指标。研究机构普遍认为:

(1)信息安全将成为未来三年的IT要务。KPCB认为信息安全的边界不断扩大,涉及环节越来越多,这对信息安全服务商提出更高要求。Tech Pro Research 今年11月份针对418名企业CXO级别高管和部门级人员进行的调查显示,所有人都不约而同地将提升IT安全视作未来三年最重要的IT要务。

(2)IT安全市场的规模将达到上百亿美元。市场研究机构Markets and Markets的研究报告显示,2014年,全球无线网络安全市场规模有望达到84.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28亿元)。同时,随着无线网络普及,预计到2019年,这一数据将达到155.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969.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12.94%。IDC的报告也认为,2014年中国IT安全市场的规模将超过20亿美元;2012到2017年,中国IT安全市场的复合增长率为12.2%(如图5所示)。

(3)新类型的黑客攻击方式可能造成严重威胁。英特尔旗下的McAfee实验室的报告称,随着比特币等虚拟货币推动所有平台的勒索软件的增长,勒索软件预计将在移动设备上泛滥。攻击者将更积极地利用社交平台攻击消费者的金融和个人信息、知识产权和企业领导者的贸易机密。Gartner公司报告显示,在2011-2016年期间,由网络诈骗、犯罪等行为所导致的财务损失将以每年10%的速度不断增长。

(4)网络安全的专业人才越来越紧俏。在毕马威今年11月份的报告称,在过去的两年里 IT 网络安全专员越来越难找,所以越来越多的英国公司开始寻找黑客以及有网络犯罪前科的人来保护他们的网络安全。在本次报告的撰写过程中,毕马威公司对 300 名 IT、HR 专员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53% 的被调查者表示他们正在考虑聘请黑客来对内部网络进行审查,然后给安全团队提供内部信息以保护网络安全。

可穿戴设备: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可穿戴设备被不少调研机构誉为“下一个智能手机”,时尚业也是望风而动。从近一年的市场情况来看,可穿戴设备的确抢了不少风头。2014年初,四大会计师事务所Deloitte(德勤)调研数据,声称至2014年底,将有1000万台可穿戴设备售出。9月,市场调研机构Juniper则将这一数字提升至2700万台,而到了2017年,总销量可能达到1亿台以上。(见图6所示)

不过,也有机构提出不同的观点:

(1)可穿戴设备的理想虽然很丰满,但现实却依旧骨感。虽然可穿戴设备被认为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但可穿戴设备只是“圈内热”,因为绝大部分产品并没有解决用户真正的刚需问题。业内认为,可穿戴设备的规模需要达到千亿级方能引爆市场向规模化发展。市场调研机构ABI Research预计,2018年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约在700亿元~1100亿元左右,保守估计,2019年可穿戴设备市场将达千亿级,成为规模化发展的引爆点。

(2)未来5年,硬件仍将是可穿戴设备市场收入的大头。ON World预计,传感器融合和云连接的可穿戴设备在未来五年内会生成一个500亿美元的产业。五年后,每年将有7亿的可穿戴设备销往全球,市场估值约为474亿美元。在此期间,硬件将是市场收入的大头,但移动App和服务将会以更快的速度增长。

(3)健康类可穿戴设备仍受市场喜爱。虽然ON World预计,智能手表、智能眼镜和个人传感器等消费化的可穿戴市场将会在2014年超越那些专用于体育或健身的穿戴设备,并在2018年占总收入的2/3。不过,普华永道在今年10月份的针对美国消费者的调查显示,消费者最想从可穿戴设备中获取的数据,前三位都与健康有关:77%希望可穿戴设备帮助他们更好运动,75%希望它可以监测并收集医疗信息,67%希望可穿戴设备能让他们吃得更好。

物联网相关市场高速发展

在无处不在的用户导向型计算设备的驱动下,物联网将继续扩张。综合各家研究机构的观点看,物联网在2015年之后的发展,将表示出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物联网设备的增长率将保持在高位。Gartner 预测今明两年互联物品的涨幅将达30%。分析师在今天的预测中指出,截止到2015年,物联网设备数量将从38亿飙升至49亿。到2020年,将会有大约250亿部智能装置出现在全球市场(如表1所示)。IDC预计,到2020年,物联网将可创造出300亿个自动连接的终端,来自物联网的总收入将达8.9万亿美元。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的预测显示,到2015年,中国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75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30%,市场前景巨大。

(2)M2M、车联网市场将继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到2013年底,全球M2M连接数达到1.95亿,年复合增长率为38%。目前,全球已有428家移动运营商提供M2M服务。全球车载信息服务市场也非常活跃,成规模的厂商多达数百家,最具代表性的全球化车载信息服务平台如通用的安吉星(OnStar)、丰田的G-book。

(3)与物联网相关半导体市场可能迎来飞速增长。Gartner的研究显示,与物联网相关的处理、感应以及通信半导体元件,将成为整个半导体市场中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预计2015年将增长36.2%,而整体市场的增长率仅为5.7%。处理功能将成为物联网“物件类”半导体元件相关营收的最主要来源,2015年营收将达75.8亿美元,感应器的增长则最为强劲,2015年将大幅增长47.5%。其中,在未来十年内,汽车产业将在物联网半导体需求方面持续扮演重要角色,在前15大半导体营收物联网物件中,将有6个来自汽车相关产业。

3D打印逐渐走向成熟

虽然3D打印在2014年并不如想象中那样突飞猛进,据Canalys估计,2014年第一季度,只有26800台3D打印机发货到世界各地。然而,海内外研究机构依旧看好3D打印将在2015年之后飞速发展,见表2所示。原因如下:

(1)3D打印的成本逐步下降并为消费者所接收。Gartner认为,3D打印的成本未来3年将出现下降,促使低价3D打印机市场快速扩张。Canalys的分析表明,2014年有46%的3D打印机被消费者购买,相比2013年(43%)出现上升,这反映出在价格上越来越具有竞争力的3D打印机的普及。(见图7)

(2)未来基于3D打印的应用将不断地增加,诸如惠普等大企业将进入并带动市场增长。英国市场研究公司Juniper Research的研究报告认为,市场在5年内会出现增长的拐点,预计到2018年全球家用3D打印机的销售量将超过100万台。IDC认为,很多企业已经开始认可并接受3D打印技术带来的成本和生产效益,从 2012 年到 2017 年,全球 3D 打印机市场将出现出货量和销售额的巨大增长。

用户为王时代的来临

在11月份举行的2014中国IT两会暨领袖峰会上,“大产品”这一新概念成为与会互联网商业精英热议的话题。所谓的“大产品”具备以下特点:用户深度参与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定制化的智能属性、平台化特性、高度自主控制下的销售渠道、纯熟掌握体验式营销诀窍。而消费者的深度参与,是“大产品”时代的重要特征。海内外研究机构在对2015年之后的IT业趋势预测中,也普遍认为用户体验将是决定企业商业版图的重要因素。

CA Technologies认为,如今,客户就是IT服务所关注的全部。这将给应用程序开发带来巨大的改变,将增加以体验为主导的设计,同时也将使开发运营(DevOps)模式(由开发者和IT运营专家合作加速新业务服务交付的软件开发方法)的发展成为必然。英敏特(Mintel)指出,在2015年,更多的公司将谋求双边互动的沟通方式。创新不再只是自上而下的过程。从概念到产品曾经像单向箭头的推演,而现在这个过程更像一个流程图,每一个节点都可让消费者参与。英敏特的统计显示,在英国,22%的英国啤酒饮用者对参与开发一款手工酿制的啤酒新品感兴趣。超过五分之一(21%)的英国少女希望对新产品的设计贡献自己的创意。Ascend2的调查则显示,42%尚未从事移动营销的企业打算参与移动营销,而提升用户参与是这些企业参与移动营销的主要目的。(见图8)

企业加速布局系统集成市场

2014年全球集成市场并未受市场疲软的大环境影响,反而逆势而上,这种持续增长的趋势将在2015年延续。研究机构普遍认为:

(1)集成系统高速成长的势头将持续。IDC的研究报告显示,2014年第二季度全球集成化基础设施与平台市场营收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33.8%、总额达到24亿美元。2014年上半年市场同比增长35.9%,总额达到43亿美元。Oracle、VCE、EMC、Cisco、NetApp等厂商表现出色,IBM则有些差强人意。

(2)Oracle等企业对集成系统的部署加速。据Gartner的调查显示,全球已经有一半企业已部署或正在部署融合基础架构,其中包括打包在一个端到端解决方案中整合的计算、存储、网络和系统管理资源。比如,Oracle正进一步将其企业级应用集成化,推出了ZDLRA(Zero Data Loss Recovery Applicance)集成设备。而戴尔也正在通过未来就绪的IT解决方案帮助客户解决包括新的融合基础架构、存储解决方案以及针对具体负载的设备等一系列问题。

(3)中国正成为系统集成市场的重要一极。统计资料显示,2012、2013年中国系统集成服务市场规模分别达到419.67、499.06亿元。行业规模的增长一直保持在16~23%之间,显著高于国内GDP的增长率。政府、金融、电信三大行业成为系统集成商重点开拓领域,三大行业占系统集成服务的总比重达到55.1%。见图9所示。

IT人才市场正悄然生变

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变革下,更短的开发时间,更深的用户参与,都在改变着IT专业人才的价值和地位。海内外的研究机构普遍认为,2015年之后的IT人才市场将发生一些重要改变:

(1)物联网的开发研究将越来越受青睐。VisionMobile在10月份公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在对10000名开发人员的调查中,有17%受访者表示他们投身到了M2M或IoT研究中。VisionMobile估计IoT开发者的数量达3.2亿人。70%IoT开发者在小团队工作,大多数在少于50人的新创公司。(见图10所示)

智能产品市场调查报告范文4

根据Wind的数据显示,之前不被资本看好的白色家电板块已有22家上市公司披露了半年报业绩预告情况。其中,业绩预增的白电公司多达17家,占比达77%。

2015年以来,互联网企业和家电企业联手将“智能家电”这一概念推至风口,被“野蛮人”占领了自己领地的传统家电企业,为了守住“白电”这最后一块阵地,可谓煞费苦心,不但在今年的中报里都信誓旦旦地说,发展智能家电成为今年的重头戏之一,而且还一起狂推智能新品,号称自我革命。

在这场智能化革命中,很多问题值得思考:目前我国白电智能化的程度如何?到底什么样的产品才能算做智能产品?当下智能家电还面临哪些挑战?

叫好不叫座的尴尬 家电巨头海尔集团的智能家电展区

目前市面上各式打着智能卖点的家电层出不穷,洗衣机中有“i智能筒自洁”“i智能创新水流”,冰箱可以“食材过期提醒”“远程控制”,空调也有“智能感应系统”“APP远程控制”等。

不过怎样才算智能,连销售人员也说不清楚。

“智能就是能够通过手机控温。”

“智能就是把你的家里全线打通,回家之前就打开热水器、空调,进家就能享受到最舒适的环境。”

“智能就是冰箱上都有Wi-Fi。”

……

虽然在各大家电卖场,“智能”产品全都被摆在显眼位置,其中搭载了智能模块的冰箱、洗衣机、空调,均在机身位置有明显标示,但根据《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市场上的观察,白电智能化的市场反应和实用性方面,呈现出“叫好不叫座”的局面。

中怡康数据显示,智能电视在2015年10月已经达到76%的渗透率,比2013年上升近30个百分点。但白电各类智能零售渗透率则都很低,其中空调为6.8%,冰箱为3.7%,洗衣机为5.2%。

而在家电业三大巨头海尔、美的和格力的2015年年度报告中,只有海尔提到了去年智能化白电的销量:2015销售实现210万台,同比增长169%;海尔优家APP自2015年4月份正式上线后,累计用户数超过1000万,活跃用户数超百万,但210万台的体量对整个行业来说仍然较小。

“如果只是连上Wi-Fi,这只是智能1.0时代;第二个阶段是‘Wi-Fi+’,内容众多,包含自己的系统,商业模式和硬件智能化;第三个阶段是与生态相结合,涵盖更多内容。”中怡康白色家电事业部总经理魏军对记者表示,据他判断,虽然我国白电企业智能化进程不同,但主要还处于Wi-Fi+的初级阶段。

中怡康研究专家左延鹊对记者表示,和智能电视、智能音响等不同,白电方面虽然智能化同样发展迅速,但是冰箱和洗衣机智能技术还需要完善,特别是涉及为用户提供服务的合作伙伴的垂直整合能力不是能一蹴而就的,所以在用户端使用上的体验就差了很多。

四重“大山”,压力山大

“智能”是一个“听上去很美”的词,一旦加上“智能”的卖点,产品似乎就有了可以卖得更贵的理由。可是在力图实惠的消费者看来,智能化的产品往往会让消费者自动联想到高价格,反而对智能化因素不关注。

根据家电协会的调查,消费者对于冰箱、洗衣机购买意向中,看中“智能化”的仅占到2%,绝大部分购买需求还是来自于“更新换代”“便宜实惠”“搬新家”“节能”等传统指标。

白电纷纷拥抱智能化赢了掌声却输了钱。

家电行业研究专家梁振鹏对记者表示,“智能家电”这一概念虽火爆,但盲目追求该噱头,产品品质和用户体验的根本要素却被忽略,智能家电自然无法落地。而正因这种“飘浮”,一旦加上“智能”的卖点,产品就可以有卖得更贵的理由。在力图实惠的消费者看来,智能化的产品往往会让消费者自动联想到高价格,反而对智能化因素不关注。因此,业界一致认为价格、体验、标准和生态圈成为制约智能白电发展的四重“大山”,反映到用户端就是智能白电的噱头高过了其实际的使用体验,消费者并不买账。

“只有提高产品的稳定性,把价格调整到消费者能够接受的水平,真正带来舒适和方便,如此一来,智能家居才能有持续良好的发展。”一位某家电卖场的负责人表示。

离真正的智能化还有多远

虽然目前智能家电价格偏高,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智能家电已经进入了市场导入期,随着技术的成熟与产品的普及,智能家电的制造成本会快速降低,在价格端会越来越让消费者接受。

那么,真正实现智能化要多久呢?

据中怡康市场研究报告预计,截至2020年,中国智能家居整体产值将接近3000亿元。报告认为,随着行业巨头快速切入和行业并购不断,家电智能新生态已经逐渐形成。而相关的调查数据也预测,到2020年,白色家电、生活电器、厨房电器的智能化率将分别达到45%、28%和25%,智能家电未来5年将累计带来1.5万亿元的市场需求。

不过,有业内人士表示,就目前的智能产业发展现状来看,仍以智能单品等基础设备的形式出现,在实现“产品+平台”的互联互通方面仍处于初级阶段。

目前,国家也在标准的层面为智能家电的发展扫清障碍。

2016年3月AWE展览上,有消息透露,我国智慧家居行业内首个国家标准有望在今年下半年,标准涵盖了家电系统结构及运用模型、家电接口规范、家电描述、家电公共指令、家电一致性测试等5项内容,将从接口、技术协议和芯片等各方面形成统一的标准。

智能产品市场调查报告范文5

可穿戴设备缺乏创新

事实上,可穿戴设备市场分类繁多,从监测、医疗、娱乐到办公、学习、定位等,各种功能的可穿戴设备呈百花齐放之态。而由于可穿戴产品从形态上讲更多的集中于手环、手表之上,因此,某种程度上说,可穿戴设备市场也就是“手腕上的市场”。

今年4月24日,Apple Watch开始销售。在开售9周之后,7月份苹果该公司第三财季财报时,库克宣称,Apple Watch在开售的最初9周内的销量好于iPad同期销量。随后,研究公司1010Data对数百万在线买家的购买情况进行了匿名追踪和调查,并了最新的调查报告。报告称,Apple Watch在整个可穿戴智能设备市场上,所创造的营收份约占整个可穿戴智能设备市场约42%的营收。

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虽然占了四成以上的营收,但Apple Watch却仅仅是一款匹配iPhone6的、iOS生态系统内的一款智能手表,其在技术、功能上并未有革命性的创新。

不过,好在以健身为诉求的Fitbit占了约31%的营收份额,就单位销量而言,Fitbit在整个可穿戴智能设备市场的份额居于最高领先地位,苹果只能屈居第二。

腕投市场受资本青睐

由此来看,市场还是愿意为有创新功能的可穿戴设备买单的。而近日,专注于投影类可穿戴市场的一数科技正式宣布获得4000万人民币天使轮投资,这笔投资将主要用于推进产品研发以及研发人才招募。

值得注意的是,一数科技正在积极进入可穿戴设备全新领域——腕投市场,并且致力成为全球首款搭载投影模块的可穿戴产品。

腕投(手腕投影)市场是一个鲜有进入者的领域,在百度搜索中的结果也只是搜到了两家尚未上市的国外投影手环Cicret和Ritot。

而不出意外的话,一数科技将于近期公布产品上市计划。

构建独立系统可穿戴生态是必然趋势!

腕投市场的领先企业一数科技认为,可穿戴是未来硬件发展的方向,不过目前可穿戴设备更多是手机的一个配件,而不是一套独立的生态系统。造成这一现状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可穿戴设备缺少独立的操作系统和屏幕。以此为出发点,一数科技为可穿戴设备带来第一块“屏幕”并且内置独立系统。他们坚信,未来可穿戴产品可以实现拥有手机端包括通话在内的所有功能,并且符合未来物联网发展方向。

智能产品市场调查报告范文6

一、智库的定义

智库是什么?现代社会中,有人将智库称为与立法、行政、司法并立的第四大机构,可见其对社会决策的巨大效用。简单来说,智库的本质并不在于非营利性和独立性,而在于提供高质量的思想产品。这种思想产品既包括为公共决策服务的政策、建议和分析报告,还包括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推动作用的公共知识。我们认为,智库是指一种专门为公共政策和公共决策服务、生产公共思想和公共知识的社会组织,它的基本特征包括思想创新性、政策影响力和公众关注度。它的主要功能包括提供思想产品(政策、建议、公共知识等)、搭建交流平台(举办论坛、报告会、碰头会等)、培养公共人才(提供大学、企业、政府之间的人才流动平台)、引导社会舆论(为权威媒体提供思想素材等)。

当前,国内外一些有名的智库都是具有营利性特点的公司化组织,如美国的麦肯锡咨询公司和波士顿咨询公司,再如近年来在国内公共政策分析领域声名鹊起的零点调查公司和安邦咨询公司。但是,在中国最具有影响力的智库基本上都是官方智库或者半官方智库。在2006年举办的“中国首届智库论坛”上,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为代表的中国十大著名智库集体展示在人们面前,它们均为官方和半官方智库。同时,各级党委政府、党政机关以及国有企事业单位内设的政策研究机构更是不为公众所知的真正推动公共决策形成的“隐形”智库。以忻州市为例,这样的官方智库包括市委研究室、市政府研究室、市委党校及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等等,它们的主要职能就是研究和出台公共政策,并将研究成果直接呈报上级党委政府的主要领导。

二、加快新型智库建设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何为新型智库?如何加快地区智库建设,主要从以下方面来谈:

(一)深化智库功能认识

过去,人们更多地认为智库功能只是为政府提供决策服务。专家指出从整个社会发展历史来看,智库非常重要的一个功能是,带领社会未来发展的、主流的和先进的思想和精神。对于未来先进性和主流思想的阐述,尽管可能是多元的,也可能是矛盾的,但总是朝着进步的方向。对于智库这个非常重要的促进社会进步的功能,应当给予更多的重视。

(二)创新智库人才培育管理机制

智库是产生思想品、产生智慧的人才库。现在“库”很多,“智”的质量不高,库里边的生产品、思想品也不够。对此,主流观点认为,一要要引导一部分官方、半官方智库去行政化,变成第三方独立智库,使之在深入研究和持续性研究基础上发表独立见解,逐步走向市场,并且在向决策层和市场需求者提供思想品方面,形成平等的智库竞争机制。谁的思想品有影响力,谁的观点和建设性意见或战略设计对国家战略、国家决策、国家政策及其社会作出的贡献大,谁就应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二要拓宽决策需求,实现决策的多元化。决策行政机制决定了思想市场的规模、供给渠道和市场的多样性。没有决策的需求,不可能创造出一个多样化、大规模的、严肃的思想市场。最后,人才是关键。新型智库建设根本上要靠人才建设。应通过改善人才结构、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培养管理运营人才、完善人才管理机制等途径,进一步激活智库内生动力并最大限度整合外部资源,有力提升智库人才市场化和专业化水平。

(三)创新智库运管机制

良好的智库运行管理机制是建设新型智库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涉及智库的科研和人员的管理、成果等方面。对此,专家主张应借鉴发达国家智库运行管理经验,引进他们的制度设计,消化吸收再创新,由一个部门负责设计、转化为适合我国国情的政策。在顶层设计中,应给智库参与决策的机会,只有了解本地区需要什么,才能提供出适应需求的智库产品。此外,智库还要建立转化机制,要把研究成果转化为决策报告、重要论文和有影响力的著作等,拓宽转化的方法和路径,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为决策服务。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葛延风强调,要推进智库发展,必须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其中包括待遇水平、发展机会、平等自由的研究氛围和环境、研究视野、成果渠道等,综合运用各种激励措施,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当然,也需要建立必要的约束机制,规范行为。

三、智库建设助力忻州发展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新型智库建设越来越受到各方关注。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作为,智库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将大有可为。忻州作为多个国定贫困县所在地,要想早日脱贫不返贫,除了加强经济建设这个根本,更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深度出发,紧跟时代潮流,加快本地区新型智库建设,让智库理念应用于各行各业,学校教育,科研院所,医疗机构以及政府决策等各个体系。

(一)多方联动,群策群力

目前,忻州智库主要以政府内部机构,如市委市政府政研室,市发展研究中心以及忻州师院等高校为主体。单一某个机构对于整个经济运行、市场状态必然无法全面了解,此时就需要各个机构协调联动,主动调查研究,相互配合,搜集资料,反复商讨,才能使得决策建议更加富有地区特色,对于忻州全面发展更要成效。

(二)建立良好激励与评价机制

要推进新型智库发展,必须建立良好的激励评价机制。一方面不断提高待遇水平,增加发展机会,有利于形成平等自由的研究氛围和环境,拓宽研究视野、成果渠道等,综合运用各种激励措施,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另一方面,积极建立必要的约束评价机制,奖惩结合,多劳多得,对于有重大创新思路和行为的人才给予相应奖励和荣誉,对于“懒,怠,推”等行为要给予警告批评。两相结合,全面推动忻州智库的人才主动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