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实施分析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实施分析

摘要:规范和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能提高单位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实现公共资源合理使用、满足经济效益最优化的目标,更是推进廉政建设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重要手段。本文阐述了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推行内部控制管理的现状,分析了内控制度运行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对策

一、行政事业单位推行内控管理的基本形势

当前,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作用日益重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有效内部控制管理的实现对权力的制衡和监督来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的建设,防止违规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强化内部控制管理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利用率及资源分配合理性,更为行政事业单位未来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支撑。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存在的几点不足

1.内控运行环境不理想,缺乏整体合力和内生动力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缺乏良好的运行环境,表现为:在领导层面上,对内部控制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推行力度不够;在执行层面上,人员制度落实的坚决性不够,不同环节的相互配合性不够;在监督层面上,监督审计部门的职能作用发挥不够明显,从而导致内部控制运行难以形成整体合力,缺乏内生动力,导致一些制度要求难以严格执行落实。究其原因,首先,有些行政事业单位对于其组织机构设置缺乏系统、周密地考虑,严重影响了其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上下级组织结构设置对应不畅通,沟通成本过高。其次,有些行政事业单位对于人力资源政策的解读和实施的能力不足,对人员的聘用、选拔、培训等内部循环机制尚不能合理运转起来,缺乏行之有效的绩效考核和奖惩机制,缺乏对新法规的学习动力。最后,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内控意识不强,忽视内部控制制度的整体构建和长远规划。

2.风险评估不科学,针对性有效性不强

在风险评估上,有的行政事业单位或是按照惯性思维方式,对存在的风险点进行粗略扫描,难以全面系统深入;或是对排查出的风险点进行简单分析,缺乏科学评估和有效处理;或是在内部控制制度制定时,照抄照搬走形式,结合单位特点和实际情况不紧密,针对性和有效性不强。主要原因是行政事业单位不具备运行科学有效的风险评估程序的能力,风险评估方法单一,缺乏风险预警、风险辨识、风险分析以及风险评价等方面防范与控制经验。

3.内部控制设计不合理,业务流程的完备性不够

在现行的管理体制下,一方面,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实行法人负责制,一把手对单位的行政事务全权负责,一支笔审批制度增强了单位负责人的责任意识,但由于管理者在时间和精力上有限,事无巨细,容易造成疲于应付,同时若因缺乏相关信息支撑,领导更无法对收支合理性进行准确判断,从而使一支笔缺乏有效的控制作用。另一方面,由于业务环节设置缺乏系统性,难以形成闭合回路,实现全过程的有效防控。比如,自从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后,防范了购置环节的风险,但还存在重购轻管的现象,因资产底数不清,极易造成单位资产闲置和使用浪费,或产生资产利益流失或资产的损耗率过高等不正常现象。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流程仍旧采用传统模式,没有针对现代工作流程制定配套的完善的内控工作制度,或者是仅仅设置一些表面的控制环节,直接嫁接到原有业务流程上,缺乏系统性综合性的考虑而造成损失或失误。

4.信息系统交互性不强,造成沟通效率不高

信息系统建设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着内部防控建设的质量和效率。但当前,信息延迟和信息沟通不畅是信息系统建设的主要解决的问题。上下级单位之间的信息传递,内部管理层与执行层之间的工作安排、执行、督办都缺乏及时、有效沟通,容易导致信息不对称、职能不清晰、责任不分、工作效率低下,不利于单位内部控制管理流程的建立与完善。

5.内审人员缺乏或能力弱,内部监督力度不足

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监督环节,内审机构是保障内部控制制度运行顺畅的重要组织机构。但当前,由于组织机构设置不科学,内审机构作为平行机构的特殊性,以及相关规章制度的缺失,导致管理层自己监督自己现象较为普遍。同时,由于内审角色的缺失,或者内审人员在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上的不足,造成内部监管的力度不足,直接影响内部控制的执行效果。比如,在对外信息的披露上,由于内审人员的能力素质不足,会直接导致信息披露质量不高,直接导致社会公众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判断不准,从而直接导致外部监督作用难以有效发挥。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实施的几点建议

1.以内控目标为牵引,发挥人的能动性

目标是内部控制的起点,也决定着内部控制管理的核心内容。不同于企业内控目标的建立原则,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首要目标是将防范舞弊和预防违规行为纳入目标体系,并以防范舞弊为导向替代以发展战略为导向。要以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模式,细化各行政单位的内控目标,并进行短期、长期目标的细分分解。要在行政事业单位编制的三定方案前提下,依据定岗定编要求,结合内控目标,切实做好顶层设计,明确职责分工。要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能动性,在强化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层、执行层、监督层负责人行政职能同时,聚集和发挥好人在内控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2.以问题为导向,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

通过对单位内部的业务领域及管理领域进行全面梳理检查分析,找准风险点,并按轻重缓急划分风险等级,重点以风险点为导向,设置风险反应策略,设定风险排除的预期效益,提高检验实施效率。科学设置内控管理不同岗位职责和权限,提高内控管理的精细化水平,同时对于关键岗位,明确轮岗范围和轮岗周期等要求,建立定期轮岗制度。注重加强相关人员的内控业务知识和管理能力培训,并将内控管理风险发现的意识贯穿到具体业务流程中,让其具备发现风险点,找准风控点,对症解决风险的能力。

3.以规范化管理为突破,确保内控制度的常态运行

按照内控管理全面性、针对性、实用性原则,不仅仅查看风险点本身,更要善于分析查找风险点背后的管理流程,结合单位特点和内控管理实际,对业务流程进行全方位的梳理,确保单位业务活动流程更加标准化规范化,将工作人员的个人业务资源通过业务流程的标准化规范化操作形成常态化,形成科学、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进而转化为单位资源,保持内控管理的持续性稳定性。比如,在财务预算绩效管理方面,以资金为主线,以制度为标准,将内控制度规则溶于每一个可配置的工作场景,更加注重结果导向、强调成本效益,建立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为业务工作提供了更为直观的判断标准,推动业务工作与内控管理的协同发展。

4.以信息化建设为抓手,加强内控管理的沟通与监督

通过信息化建设,在单位内部增强领导决策的相关性,在单位外部增强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提高单位内外信息协调与沟通的有效性,保障提供的相关信息在单位内部领导层级与业务层级之间的一致性和统一性,在单位外部与社会公众之间实现信息沟通的顺畅和反馈的及时,从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水平、提高工作质量效益。同时,通过把内控措施、控制程序等要素与信息化手段进行有机融合,根据信息的可视性、真实性、实时性特点,将内控思想、机制设计、业务流程和内部监督等关键要点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各业务的标准化与流程化管理,实现内部控制的系统化与常态化,排除人为干扰因素,保证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向例外管理转型。

5.以制度机制建设为根本,不断强化监督职能与作用

建立监督协同机制,借助财政、审计、纪检监督等外部相关支持单位力量,加强对本单位内控管理工作的指导实践和监督检查,加强对外部监督部门的沟通协调和信息共享,形成监督合力。建立外部监督机制,通过提高信息披露质量,扩大社会公众对有效信息的掌握程度,提高外部监督的作用。建立内部监督机制,为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奠定坚实组织基础。建立内部全程审计机制,合理科学地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明确职责权限,规范监督程序、方法和标准,增强对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把控,拎准资金这条线,对贯穿各项业务的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决算分析和绩效考核等闭口环节进行全过程监督。

四、结语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会在以工作效率与廉洁两方面的目标要求下,不断根据运行中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优化调整。在保证内部控制建设的灵活性、动态性同时,将更加注重其执行中的严肃性、制度性。在营造良好内控管理环境下,也要不断培育相关人才,还要善于利用现代信息化建设,全员参与,配合监督,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内控体系。

参考文献

1.李秀平.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与优化策略探究.中国市场,2019(08).

2.邹宏源.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问题分析与对策探讨.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8(13).

3.蒋崴.行政事业单位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误区反思.财会月刊,2017(07).

作者:陈珍燕 单位:上海市归国华侨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