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思考

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思考

摘要:近些年,国家对于事业单位工作的开展情况有了更高的关注度,管理强度也逐渐提升,就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而言,必须要通过先进的管理手段提高预算绩效管理的质量与水平,以便确保事业单位的高质量发展。必须要通过建立制衡有效的体制,规范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制度,以便实现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为推动事业单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奠定基础,同时,这也是响应国家反腐倡廉号召的体现。基于此,本文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希望能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理论助益。

关键词:事业单位;预算绩效;预算管理

国家颁布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关于全面推进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以及“”关于事业单位内部工作情况的要求,使得当前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越来越重要,事业单位在经营过程中产生的资金活动要严格按照政府的预算批复情况来执行,预算绩效管理正是在该前提下实施的单位管理活动,通过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对加强单位的忧患意识,对于明确责任意识、提高工作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事业单位预算的概念与加强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意义

(一)事业单位预算的概念

事业单位的预算是根据单位内具体的项目计划,做出财政支出预测,为将来一段时间内可能出现的公共事业发展和公共事务管理奠定财务基础,以便在需要的时候补充人力、物力,这是事业单位财务常规发展中的常见管理方式。事业单位对经济的预算既是单位内发展的需求,也是国家对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

(二)加强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事业单位实现政府职能转型

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政府与事业单位的工作职能不再是之前单一的形式,而是向服务化、集约化进行转变。事业单位本身承担着对社会公共事物的维护管理职责,如果将它比喻为一个独立的主体,那么对单位内会计制度进行监督管理就是保障该主体能顺利运行的基础。从深层次上来说是帮助事业单位进行转型,以监督的方式加强其在服务能力、服务指标的监管,提高单位内的工作效率。

2.有利于遏制事业单位的腐败行为

近几年出现的单位负责人由于职务便利造成贪污受贿的现象给社会舆论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激起了部分人的负面情绪,这种社会舆论很难在短时间内消除。同时,中央八项规定颁布后,各地市的事业单位必须领会其中的精神,落实“三公经费”的相关要求,但仍然出现很多不必要的开支。究其根本,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内部经济使用的监管不力,如果能对事业单位加强预算,就等于强化单位内部的管理和经济管理,这是现代防止事业单位负责人职务犯罪的重要手段之一。

3.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发展

国家一直倡导公平公正公开的发展社会,“”报告上主席对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做出了新的阐述。会计制度能直接反应国家事业单位内部的工作情况和权利使用情况,毕竟事业单位对社会资源有较大支配权的,这些社会资源是用来维护社会和发展社会的基础,如果加强预算管理,能对现有的社会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一定程度上加速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二、当前预算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绩效管理的观念有待提高

介于传统的财政使用管理思想,对预算绩效的管理仍然延续以前的模式,尽管现在国家财政要求单位提交未来一年的预算报表,还要求上报未来三年的财政规划,“三公经费”问题需要参照去年合理下调。但是以前那种重视收入轻视支出的现象仍然根深蒂固,尤其是财政的使用能否提高社会效益的问题上,还没有一个具体的监督系统,导致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对加强绩效预算的观念还不深刻,进而致使财政的使用没有得到良好的使用。例如,单位内部今年的预算在一月二月形成,而实际上财政部门早在去年的年末就已经将下一年的财政支出制定出来,这样的算法会导致预算差变大,在后续对财政的管理上就变得难以控制。

(二)预算编制方法不够科学合理

基数法是常见的预算编制法,也是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频繁使用的预算编制手段,不过这种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在的社会发展状况,存在计算上的弊端。同时,单位内部的资金使用情况对突发事件和预算外资金的管理还不够强大,这些问题导致预算不能可观地反应单位内部的收支情况。

(三)预算绩效管理体制的不健全

绩效预算制定后缺乏正确规范的监察,很多项目在细化的支出上存在管理上的局限性,但往往这些细化的支出容易造成铺张浪费现象。另外绩效评价往往仅存在于较为单一的某个项目或者某个单一部门中,各个部门之间缺少协作的凝聚力。

(四)预算执行阶段监管不严

预算的执行阶段即指预算制定后实施的过程,相应的项目中财政的使用情况就是需要被监管的对象。国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类似于公务卡结算、财务系统检测等相关的改革。不过,这些改革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跟踪系统和方案设计上还存在缺陷,总是有些细节问题容易被忽视。

(五)绩效责任追究问责不力

影响预算绩效评价结果有很多原因,第一,绩效评估与预算拨款之间的联系不深入。比如在社会、民生项目的建设中,虽然其绩效评估不乐观,但是仍然会为了社会效益及其造成的社会影响而急需进行投资甚至增加投资;第二,事业单位在奖惩问责制度上的实施上并没有严格落实,一般是对业务开展情况较好的单位进行实质性的精力,但是没有及时对表现不好的单位问责,导致其在经营过程中存在侥幸心理,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不作为、流于表面形式等问题。

三、事业单位加强预算绩效管理的措施

从社会发展的原则上讲,就是要改善单位预算绩效的现有管理状况,保证能有一个完整的、合理的、准确的预算指标。一般来说,标准的单位绩效预算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执行、财政决算都能够三个方面。对单位绩效管理上的加强就需要围绕这三个方面进行,对整个单位内的管理系统进行改革,明确每个环节中的关键点和风险点,拟定有利于推动全面发展的绩效预算制度。

(一)加强内部控制

单位内的所有成员都在控制范围内,大到单位总负责人,小到单位内部的员工,对单位的性质层次和业务有明确的梳理,这一条是加强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二)强化预算绩效的管理

首先,加强人员的观念管理,只要有用钱的地方就要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并且要达到“用钱需问效”的效果。对财政的预算管理要更重视使用的效益问题,如何把现有的财政用好是比任何问题都重要的。其次,通过第三方的中介机构来开展项目或者对整体单位内部的财政支出做出绩效评价,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指标。把这种要转变的思想贯穿整个绩效管理的始末。最后,强化结果运行,要想达到预算绩效的结果强化就一定要引入问责机制,问责机制就意味着要把责任具体的个人,凡是经手办理的所有人员都在问责机制的监察范围内,谁使用了财政、谁提议了财政的使用都要对后续的相关问题负责,同时对预算使用的每个步骤都要细化的监督。

(三)改进传统预算制定方法

新兴的预算制定方法一定是基于现代社会发展的,历年编制法是现在常用的制定方法,这种将历年制与周期制进行联合编制,让两者在执行阶段能优势互补,发挥其特色作用,为下一步的统计和决策的制定提供基础。这种方法不仅有利于对往年的绩效进行记录评价,还能根据出现的数据进行分析,影响今后的决策情况。同时,充分发挥互联网下大数据与云计算的功能,这种计算机技术与数字通信技术的发展带来的管理便利,通过将预算编制和大数据云计算进行有机联合,能提高预算的精准性。

(四)建立绩效管理信息系统,完善评价机制

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中,绩效评价是其重要的重要的工作环节,而完备的资料和数据信息则是开展绩效评价的基础,为了保证资料数据的真实性与完整性,确保绩效评价的公平公正,事业单位有必要加强对先进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建立完善的绩效管理信息系统,并进一步完善评价机制。同时,各单位应该依据标准要求制定本单位的绩效指标和基准,结合自身特点建立并完善绩效评价激励机制,在单位日常的经营管理中也能够合理运用绩效评价结果,以便提高绩效评价的可操作性。

(五)提高组织间的协调配合,发挥协同作用

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除了事业单位自身的努力以外,还需要是各级政府及财政部门的制度保障、审计部门对绩效信息准确客观的审核以及法律部门的适时介入,因此需要提高组织间的协调配合,发挥协同作用提高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水平,全面保障事业单位的贾康发展。

(六)重视人员培训,培育绩效文化氛围

预算绩效管理人员是开展管理工作的主力军,其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以及职业素养直接会影响事业单位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质量,因此事业单位有必要重视起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并注重绩效文化氛围的培育。一方面,需要事业单位能够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就用人机制、薪酬管理、奖惩制度进行完善,吸纳更多具有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加入到管理工作中,壮大管理队伍;另一方面,要求各单位加强人员的培训,积极的普及绩效知识,同时,除了专业知识的培训以外,还应该加强先进管理知识以及职业素养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单位员工的绩效意识,为各单位推行绩效预算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四、结语

综上所述,公共财政的作用不可忽视,这是政府服务社会的经济基础,预算绩效管理能够实现财政资金的合理分配使用,尽管目前尚存在问题,但经过不断的完善发展,通过实施加强内部控制、强化预算绩效的管理、改进传统预算制定方法等措施,未来事业单位对预算绩效管理还会有更高、更远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王蕾.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问题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6,(15):47-48.

[2]邬学敏.对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问题的研究[J].管理观察.2016,(11):50-52.

[3]陆晓萍.加强事业单位预算执行的对策研究[J].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13):11-12.

[4]闫丽芳.浅谈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20,(02):30-31.

[5]蔡伟伟.强化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探讨[J].时代经贸.2019,(36):24-25.

作者:李曼琳 单位:云南建设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