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内卷化高校教育管理和人才培养初探

去内卷化高校教育管理和人才培养初探

[摘要]自1994年以来,经过三轮大规模国家教学评估的部分高校教学质量管理呈现内卷化的低效状态:教学管理机构管理低效且逐渐膨胀与内耗;制度泛滥且缺乏协调性;教师教学影响力弱化。去除内卷化首先就是在原有基础上采用新的方式、注入新的外界资源,实现内外部循环,即借鉴澳大利亚高校教育管理和人才培养的特色做法;其次是重建符合其自身的发展道路,实现内部大循环,即结合我国高校发展的历史和规律提出去内卷化的建议和对策。文章梳理了澳大利亚高校与时俱进的育人改革、服务至上的育人理念、权责清晰的育人体系、科教协同的育人活动四方面的特色育人成效,分别从国家层面的引导和支持、学校层面的组织和管理、学科层面的设计和规划三方面为我国高校教学质量管理去内卷化提出相关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去内卷化;教育管理;人才培养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是高校履行教育使命,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障。近30年来,我国教育部先后实施三轮大规模的本科教学评估,部分高校教学质量管理出现“内卷化”的低效状态,具体表现在教学管理机构管理低效且逐渐膨胀与内耗;制度泛滥且缺乏协调性;教学质量监控不到位;教师教学影响力弱化[1]。内卷化是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在其内部呈现出的自我缠绕、重复原有路径、无法进入新形态的一种状态。要完成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转变,破除内卷化势在必行。去内卷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在原有基础上采用合适的新方式、注入新的外界资源。21世纪以来,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发展,各国不断加快高等教育的改革。澳大利亚从1988年起就发起高等教育改革,不断对高校的进一步发展进行探索,并长期把对高等教育的投资作为其战略发展的关键因素[2]。根据2020—2021年QS世界大学的排名,澳大利亚5所大学进入前50,7所大学进入前100,其中排名最靠前的为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位列第29位。相比,我国只有3所大学进入前50,6所大学进入前100。教育部原部长陈宝生指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3]。澳大利亚高校在育人政策、育人理念、育人体系和育人活动等方面的特色做法和举措,对我国高校去除内卷化,建设“双一流”大学具有借鉴意义。

一、澳大利亚高校的育人成效

(一)与时俱进的育人改革

1988年,澳大利亚工党政府就发起了高等教育改革,力图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和进步。接着制定了全国学生调查表来对学生的学习进度进行记录。2011年,通过了第三级教育立法法案,并设立高等教育质量和标准局(TEQSA),开始了通过教育立法和设置质量保证机构来提高教育质量并促进人才培养的新征程。先后形成了以“有效教学”理念为核心的ALTC标准和以“优质教学”理念为核心的AUTCAS标准,这都是教师回归教学的有力体现。这些与时俱进的改革,既是大学进一步发展的内在需求,更体现了澳大利亚政府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视。从“有效”到“优质”,体现的不只是澳大利亚高校教学理念上的转变,更是一场更深层次的育人改革。特别是AUTCAS标准,非常有影响力,超过三分之二的大学和很多私立教育机构使用这个标准来评价和支持教师开展教学活动,达到育人成效。AUTCAS标准主要有7个方面的内容:策划和设计学习活动;创设有效的学习环境;辅导学生学习;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估和反馈;教学与学术、科研、专业活动融合;开展实践评估并持续专业发展;专业化与个人效能[2]。从以上7个方面的内容可以看出,育人活动上,更加注重学习活动的设计和规划;育人过程上,更注重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创设有效的学习环境,更注重教学与学术、科研、专业活动等方面的融合;育人成效的评估上,更注重过程性考核,培养更全面的复合型人才。

(二)服务至上的育人理念

澳大利亚高校倡导“一站式服务”(one-topservice),学校作为办学实体,把学生当作客户,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支持和服务,促进学生实现文化知识、科学素养、生活意义等各方面技能的全面发展[4]。澳大利亚高校从新生入学到毕业就业指导整个过程都会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服务。比如在新生入学环节,悉尼大学除了给每位学生发放指导手册或入学指南外,还通过实施“悉尼欢迎你———定向和过渡”(SOWT:SydneyWelcome,Ori-entationandTransition)项目来帮助大学新生实现向大学的过渡,这个项目包括“适应悉尼大学生活”和“创造成功的学术平台”等20多项活动,由学校学生中心、住宿服务中心和职业发展中心等多个机构共同配合完成,注重解决学生在入学第一年遇到的实际问题,比较具有针对性。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也通过实施“新人体验”计划,通过课程指导、宿舍活动、心理访谈和新生舞会等各种“新人体验”环节,让新生尽快融入校园,适应大学新生活。在就业服务指导环节,澳大利亚大学设有专门的职业服务中心,这个中心与社会用人单位保持经常性联系,经常通过举办见面会来让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增加了解,学生也可以及早了解到用人单位的具体需求。中心还举办就业辅导班和各种讲座,并有专业的老师为学生规划自己的就业方向,在简历的制作、面试准备等方面提供长期指导。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简历制作和面试准备指导并不是一个讲座来达到的泛泛而谈,而是具体细致到对学生的简历进行专业的评估,收集往年的用人信息和就业案例建立起一个就业指导资料库,给学生提供一个就业方向查询的机会,并组建起一个专门的就业指导网络,网站每天更新数据,学生随时都可以登录网站寻找自己想要的工作信息,还可以在网站上就如何申请职位等问题进行咨询[5]。最后学生有了意向的职位以后,还会指导学生如何选择面试的着装,提醒学生面试中的一些小细节。这个网站成为该校学生和用人单位交流的重要平台。

(三)权责清晰的育人架构

架构是一个组织得以顺利运转的最基本依据,管理学之父德鲁克曾说,没有最好的组织结构,只有与当下任务和使命更适合的组织结构[6]。澳大利亚高校的组织架构基本由董事会、推行委员会和学院组成,三个组织分工负责,共同维持高校的正常运转[7]。虽然澳大利亚高校中,只有一所国立大学,其他都是地方性大学。但澳大利亚高校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政府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和决定董事会成员的方式,来实现大学自治和政府调控的有效结合。董事会作为最高决策机构,肩负大学治理和管理的职责,任命校长并对其进行考核、确定大学的发展战略和方向及对大学的业绩进行管理等日常学生事务的管理。澳大利亚高校的董事会的成员是由各个利益主体的代表组成的,政府也会派出一个专人作为利益主体变成董事会的成员,参与大学的治理,这样既能传达政府的教育意图,也能和大学原本的管理秩序进行更好的契合[8]。董事会下设分管教学、研究、行政和后勤服务的副校长,协助董事会开展日常事务的管理。推行委员会是辅助决策机构,学校层面一般设有教学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社区委员会等,学院层面也会分别设立各自的专门委员会,这样的立体委员会设置,有利于辅助学院和学校对重要问题进行决策,更好地完成育人成效。学院作为贴近学生的一级办学主体和育人主体,从本院的特色出发,制定本院的发展规划,组织开展各项教学科研活动,而且实行项目负责制,每一个项目从申请到组织开展,都由学院的项目负责人全程负责,这样的扁平化管理,减少了很多中间环节,简化了层层汇报的程序,也能更具体更针对性地完成各学院的育人目标。总的来说,董事会、推行委员会和学院三个机构之间,权责清晰,分工明确,这样的组织架构,管理中心下移,给了学院更多的办学主动性和活力,整个架构处于上轻下重的稳定性结构,既保证了学校系统的有序运转,也实现了人才培养的目标。

(四)科教协同的育人活动

澳大利亚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教学与科研的协同(即科教协同)。在课程和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并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借助各种实践和科研活动来开展,学生在科研活动中学习知识,在实践活动中增长才干。澳大利亚科教协同育人的活动类型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研讨式的课程活动,主要是以研讨班的形式开展,课堂上传递该课程的最新研究成果,初步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比如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就有讲座课程、助教课和小组讨论课三种研讨课,师生就感兴趣的题目进行探讨,将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既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也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科研能力[9]。第二种是项目式的育人活动,类型丰富多样,有以单门或跨学科课程为依托的课程项目、寒暑假的假期项目、毕业学生的毕业项目,还有和社区或企业开展的合作项目,这一类项目式的育人活动最大的优势就是教师在科研项目的开展中进行教学,既传授该领域的最新成果,也融入自己曾经的研究经验,这个过程既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是学生学习科研知识、锻炼科研能力和创造科研成果的过程。比如昆士兰大学的学徒项目,学生和教师就研究兴趣或当前专业领域直接相关的问题进行研究,整个项目的开展持续时间较长,通常为一学期,最终的考核方式就是让学生提交一篇期刊论文[10]。还有悉尼大学开设的“孵化项目”,在项目的初始阶段,通过举办交流研讨会来激发学生“孵化”出切实可行的创意,紧接着由导师和企业共同合作,开展一个为期三个月的项目,让创意落到实地[12]。环境的支撑是这些科教协同育人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条件,其中,澳大利亚高校的图书馆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是空间布局上,通过压缩物理馆藏空间,尽可能撤销纸质期刊,释放更多的空间满足师生的研讨需求。其次是功能分区上,针对不同的用户类型设置专用的学习空间,比如个人研读小间、小型研习室和中大型研讨教室。麦格理大学图书馆就为研究生专门设置配有精简厨房的研讨室,满足研究生长时间的学习科研需求;此外,还为教育学相关的学科设立辅助教学的实习空间,比如为幼教专业提供用于幼教教学与实习的儿童读物、玩具和专门的教学教室[12]。图书馆除了提供空间环境支持,还成立专门的咨询和指导团队,为师生的教学与学习活动提供相关的技术支持。比如莫纳什大学,由图书馆和院系的学习技巧导师(learningskilladivisor)组成一个团队,为学生提供一些信息获取、研究活动和学习技能的辅导和培训。具体来说,会辅导学生如何查找科研成果和数据、如何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如何使用和整合数据库的资源等,学生学会基本的资源查找以及确定研究主题之后,团队还会指导学生如何撰写研究项目申请、如何开展研究项目研究和研究成果展示[13]。

二、对我国高校教学质量管理去“内卷化”的启示

“内卷化”概念是指一种文化模式达到某种状态以后,停滞不前,自我缠绕,没有办法使自己转变到新的状态,取而代之的是“路径依赖”和自我的“锁定”[14]。“内卷化”低效状态,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双循环故障问题。双循环包括事物内部大循环和事物内外部循环[15]。去内卷化首先就是在原有基础上采用合适的新方式、注入新的外界资源,实现内外部循环,即借鉴澳大利亚高校教育管理和人才培养的特色做法;其次是重建符合其自身的发展道路,实现内部大循环,即结合我国高校发展的历史和规律,破除我国高校教学质量管理内卷化困境。

(一)国家层面的引导和支持

澳大利亚大学在育人改革上始终将高等教育的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并从国家层面通过立法和设立专门的机构来实现。仅是大学教学质量标准的制定这件事情,在2011年就通过立法程序设立高等教育质量和标准局,专门从全国抽调高等教育各领域专家成立专家组,在调研基础上探讨高等教育的发展并设立大学质量标准。促使澳大利亚育人改革实现从“有效”转向“优质”的理念转变。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我国也可成立专门机构,调动集体智慧,将大学教学质量的标准提升到国家层面,制定大学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借助标准的内生力来引导大学的发展方向。

(二)学校层面的组织和管理

澳大利亚高校倡导为学生提供全程全方位的服务,将学生当作客户,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成长。采取董事会、推行委员会和学院三级互相配合管理模式,级数虽多,但学院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有权决定自己学院的发展规划和活动开展,并不需要层层上报,所以这样的扁平化管理也是具有借鉴意义的。我国高校从校级层级部门到二级学院,级数不多,但各自制定了方方面面的规章制度,制度供过于求,且缺乏协同联动。如果采用扁平化管理,让二级学院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利,各学院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制定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而不是忙于上报,疲于应付。

(三)学科层面的设计和规划

学科层面的内卷化主要体现在学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表面“繁荣”与实质“停滞”混为一体的焦灼状态[16]。一方面,学科成果的量增等方面的发展成就体现了学科的“繁荣”;但旧有学科原点、学科范式等却束缚着学科的实质发展,致使学科容易陷入原有范式复制、教师教学影响力弱化,无法进入一种新的状态。澳大利亚高校在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设计上,都注重教学与科研协同育人。我国高校教师可以将科研融入教学,进而让教学与科研协同育人方式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比如育人活动的设计、开展和考核等环节中都注重教学与科研的协同。教学过程也是科研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是科研过程。这里的协同,强调时间上的同时发生、空间上的同步进行,程度上的紧密联系。学生不仅学到该学的课本知识,也能做出一定的科研成果,实现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的双赢。

作者:梁凤华 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