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培养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

创新人才培养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

摘要: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响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号召,全国多所高校开启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试点学院,强化人才的重点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重要的作用,文章分析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学生群体的心理现状,探讨其心理素质培养的必要性,实施策略提高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群体的抗压、团结协作等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走向拔尖创新人才。

关键字:拔尖创新人才;大学生;心理素质

引言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响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号召,以培养具有国家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的优秀人才。近些年,我国各高校陆续开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建立试点学院,开启强化培养模式,以寻求如何更好地培养出拔尖创新人才,最早开启的高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已经历了22年(1978—2020)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历程。在高校“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也是“双一流”建设的十项重点任务之一。拔尖创新人才的养成有着两个主体,国家、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体,大学生是被培养的主体,经历高考的优等生,进入知名高校,进入拔尖人才培养学院,接受成才教育。高中到大学,身份的转变,身处环境的转变,对大学生而言有着适应的过程,进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学院的学生,在常规大学生活适应过程中,也寄托了他人对其“你是重点学院的学生,你是优秀的学生,你要走好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道路,早日成才”的希望目标。因而,此学院的学生相较于普通学院的学生心理上多一份希望,也多一份压力。另一层面,拔尖创新人才也需具备优秀的心理素质,如抗压能力、竞争协作能力、情绪调适能力等,故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走向拔尖创新人才。

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学生群体的心理现状分析

(一)学生的积极心态与压力来源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学院的学生,较同层次其他学院的学生,总体而言他们的成绩较优异,集体成绩也更突显,良好的集体氛围感染着每一位同学努力上进,激发学生的学习上进心。与此同时,来自外界“你是拔尖学院的优秀学生,你将来是拔尖创新人才”的不断熏陶,让身处此学院的学生更加自我激励,有着不断向心中目标前进的意识,这是学生的积极心态。另一方面,在整体之外,也有着学生个体的压力。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东西部不同省市的教育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个人学习能力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面对相同问题学生反应快慢也是不同的;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学习起来也会更吃力。因而身处弱势位置的学生,他们的压力会随着课程学习难度的增加而增大,原本的积极心态会不断向压力方向转变,乃至于身边同学的优秀对于他们也是压力。

(二)学生积极心态与压力的表现形式

学生在积极心态作用下主要表现形式有两种,一是变得越来越自信与越来越努力,另一种则是变得过分自信而轻视了困难。每个学生的性格都是不一样的,对于较谦虚的学生,在良性竞争环境下能够不断找出问题、解决问题,脚踏实地往前进,此类学生占比相对较少。而过分自信的学生,表现形式则是眼高手低,学习不踏实,基础不牢固,过分的积极心态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不仅不加分反而减分。学生在压力作用下主要表现形式有两种,一是直击困难迎面而上,二是遇到困难越挫越败。对于身处压力环境而有上进心的学生,他们将压力转换为动力,遇到困难,越挫越勇,勇于挑战,不断解决问题,促进个人自信心的增长,此时压力不断向积极心态转变。但也有学生遇到困难不断退缩,个人的压力,外界环境的压力,让他们不断自我怀疑,此心境下反而会自暴自弃,压力越来越大,此现象在学习成绩偏尾部的学生中较常见。

(三)学生的心理现状

身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学生,他们身上被寄予了期望:学习要好,表现要佳,你们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后备军。而现实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学生的积极心态与压力也是符合正态分布规律的,少部分人一直前进,尾部学生在压力面前越走越慢,中间群体则随大流前进,他们的心理在积极与压力中不断变动与切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学生的积极心态与压力来自于个人也来自于集体,正确认识学生的积极心态与压力,引导学生克服压力,逐渐转向积极心态,是育人实效的提升,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

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一)拔尖创新人才对心理素质具备的特殊要求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在于技能,也在于其应该具备的优秀心理素质。学者林崇德提出心理健康水平高的大学生,其创造力水平也高,与心理健康水平低的大学生相比有显著差异,且“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思维(智力因素)+创造性人格(非智力因素)”,而心理因素对创造性人格有着深深的影响。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旨在能培养出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的学问家、科学家等,而学问家或科学家应该具备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到底、永不放弃,坚持客观性,坚持爱国主义、奉献精神与求知精神等品质,这些精神品质与人才的心理素质息息相关,良好的心理素质、优良的精神品质将为人才的脱颖而出奠定基础。

(二)拔尖创新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可行性

大学本科阶段的教师和硕士、博士研究生阶段的导师对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起着关键作用,对于学生而言,将收获知识、增强学习与研究的信心,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高校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聚集优势资源的,指派优秀教师,搭建培育平台,对于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要求能够满足相应的条件,这是供方的关系,对于拔尖创新培养中的学生而言,他们需要优秀教师的指导、知识竞赛的实践、竞争氛围的推动等,供需协调关系下,能够有效实施拔尖创新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因而结合拔尖创新人才对心理素质具备的特殊要求,探索如何更好地做好拔尖创新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

三、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策略

(一)做好心理测试,筛选弱抗压人群重点关注

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首先应弄清学生的心理素质情况,也就是心理健康的检测与筛查。心理健康的筛查目前已是各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一项重点工作,筛查范围100%,通过心理检测初步筛查出可能存在焦虑、抑郁、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等潜在问题的学生,在此基础上,通过心理约谈,进一步较精确得出哪些是可能真正存在问题的学生,以及弱抗压能力的学生。对于真正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配合心理健康机构进行专业治疗。此处主要关注弱抗压学生群体的心理素质培养,对于此类学生群体应标注为重点关注对象。

(二)引导学生正确审视自我,增强调适能力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相较于普通版培养方案,内容强度和难度都是偏大的,且学生身处的学习环境氛围佳、竞争大,这是优势也是难点。对于此情况,应引导学生正确审视自我,正视课程学习的强度与难度,自我激励克服困难,建立个人学习信念,此信念越早建立对学生的学习越有利。对于弱抗压学生群体则需要加强个体的心理培育,班导师、辅导员、心理教师、乃至于父母都可以发挥相应的作用,给予学生足够的社会支持,家校联合为学生建立个人心理素质提高计划,逐步增强此类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经实际历练后加强个体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心理调适能力。

(三)加强团体心理素质培育,做到以团体带个人

对于大部分抗压能力较好的学生应开展团体性心理素质培育活动,贯穿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例如由专业人员带领进行的素质拓展、体育运动等团体心理训练活动,打破常规模式,促进学生潜能开发,在活动中贯穿“挑战自我”“团队中成长”等主题训练,一方面疏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另一方面进一步培养抗压能力,在活动中进行抗挫折能力教育,提升团体协作能力,以集体的团结力感染个人能力的局限性,个人融入团体,团体带动个人。

(四)联合各方,做好人才培养中的特殊个体干预

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学生个体、家长、教师都关注的点。学生个体是核心要素,他的信念、想法、行为等任一方面都影响着个人的心理素质,自我要求的提高、自我抗压能力的增强是最坚强的力量;家长作为学生的启蒙老师,他们的行为方式对学生有着耳濡目染的影响,可以给予学生足够的支持,帮助学生克服阶段性的困难;最后是教师,此处指专职心理教师和普通教师,专职心理教师培训普通教师,如辅导员、班导师,帮助普通教师开展面上的心理健康教育团体活动,特殊个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则由专职心理教师利用专业的方法开展。

四、结语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涉及多个方面,学生是培养的主体,更是教育的核心点,在培养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已受越来越多的关注。关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分析他们心理现状与成因,结合提高心理素质的特殊性与必要性,从而思考对应的策略来提高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群体的抗压、团结协作等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教育模式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心理素质将帮助学生克服更多困难,陪伴学生走向未来的成功,因此需要更加关注、加强培育,才能真正培养出更多为社会做贡献的学问家、科学家等拔尖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丁宏,寇玉达.新思政观引领下的高校“一体化”心理育人体系构建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7-8):59—61.

[2]林崇德.创造性心理学的几项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6):5—14.

[3]李娟.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模式探析———以山东大学“泰山学堂”为例子[J].当代教育科学,2014,(19):46—47.

作者:嵇敏 周青 沈诗豪 单位:河海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