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制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方案

学分制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方案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数字经济环境下学分制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点,在科学把握学分制内涵、确保前期调研工作到位、体现学生独特属性的前提下,分别从架构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应用型课程体系、完善人才培养平台等维度,提出了学分制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优化路径。以期能够顺应数字经济发展形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数字经济;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

学分制是高等院校将学分作为基本单位来测量广大学生课业完成情况,体现目标监管特性,将修满学分制规定的最低分作为测量标准,集选修课程体制、学分绩点制以及导师制等于一体的综合教育监管机制。而应用型高校则指的是基于本科教育,培养高素养且具有优秀应用能力的专业人才非公立院校,该类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在专业人才培育、传统文化继承、技术创新和国际交流协作等众多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人才培养方案是对当代大学生实施教育的指导性文件,是人才培养类别及其规定的详细规定。在当前数字经济环境下,应用型高校应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加快学分制创新进度,激发办学活力,深入探索并积极实践更有助于推动师生双向互动的教育监管制度,建立产学结合、校企协同育人体系,全面优化与完善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方案[1]。

一、数字经济环境下学分制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内涵

按照国内外高等院校提倡的学分制实践探索和教育领域的有关学术探究,实施学分制的院校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选择,让他们依据个人兴趣、喜好、经济情况、未来职业发展方向等各种要素,自主选择、安排学习计划,制定合理的成长目标。以往的学年制教育管理体系容易把控,具有显著的统一性以及刚性等特征,而学分制则相对来说要更加灵活,包容性较强。学分制是根据学生个人兴趣爱好与能力等各方面的差异被高度重视和广泛应用的,它打破了以往专业以及年级等诸多限制,支持学生结合自身情况自主选择课程,可适当延长或是缩短学制,真正尊重每位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喜好等多元化成长需求。正确把控学分制的基本内涵,弥补了过去学年体制下育人方案的不足,革新设计出既遵从应用型高校教学规律,又满足广大学生个性成长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2]。

二、数字经济环境下学分制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注意事项

(一)确保前期调研工作到位

1.详细调查现有师资团队

学分制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更加注重师资团队的综合实力水平,对广大教师有着更高的要求,要确保双师型教师资源充足,且质量较高。应用型高校教师应具备出色的教学能力与丰富的知识体系,可以熟练运用专业技术,既要按时完成教学任务,也要高度重视人才培养,主动承担学生导师的职责,正确指导学生挑选课程,引领他们掌握有效的学习技巧与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应用型高校在改革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要对当前校内师资整体情况了解清楚,具体调查内容应包括教师道德修养、文化水平、年龄、教研能力、职称、学科背景、教学能力等。通过深入全面的调查,进一步掌握师资团队结构,从中发现不足问题,取长补短、专兼结合,多种措施同时实行,以便让师资团队能够真正满足学分制的现实需要[3]。

2.调查研究课程

学分制的基础是课程选择制,要求应用型高校建立类别、数量以及质量均满足现实需求的课程体制。其体制构建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形势,高校当前的课程知识结构应继续拓展与优化,特别是要重点培养绿色生态体系和课程生产制度[4]。基于此,了解当下已有课程资源是关键,按照学分制的基本要求,对当前已有课程资源展开梳理,应将优秀的传统课程资源保留下来,将不符合数字经济发展需求的课程适当进行优化、剔除或升级。最关键的是应用型高校要鼓励和引导校内教师积极研发新课程,可适当借鉴国外高等院校的精品课程。

3.学习借鉴

创新学分制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方案,需要积极参考学习其他同类型高等院校优秀的育人成果,尤其是要勇敢借鉴其他院校的成功举措与经验,不仅要结合本校的现实情况,同时还要大胆突破传统规定,持续优化创新自身院校的人才培养计划。

(二)体现学生专业独特属性

人才培养方案涉及“为了谁培养”“应该培养怎样的人才”“如何培养人才”等诸多重要问题,方案是否切实可行将直接影响着学分制实施的总体效果。合理高效的人才培养方案应该是复杂而统一的体系,其内部各种要素及各个环节之间必须要相互兼容,相互之间存在紧密联系,这样才能共同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服务。应用型高校加快学分制创新,需要丰富学生理论知识体系,分析确定不同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框架,注重他们的个性化成长,同时还要深化校企合作、产学融合,积极联合行业企业,使其加入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中来,确保课程体系的健全。此外,应用型高校也应重视学科之间的交错、融合的有机联系,最大限度地促进广大学生理论知识、技能、素养的同步发展[5]。

三、数字经济环境下学分制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优化路径

数字经济环境下,基于学分制的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方案需要进一步改革与优化,培养方案是否切实可行,将直接影响着学分制的具体实施效果,并且也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因此,应用型高校要在科学把握学分制基本内涵,确保前期调研工作到位,体现学生独特属性的前提下,利用以下路径和举措创新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6]。

(一)架构新人才培养模式

学分制应用型高校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要重点体现应用技能的培养,可划分成学科基础与专业提升两层级。应用型高校应合理加快学分制变革,校内相同学科专业类型中的不同专业也要开展相同的学科基础课程,并按照基础课程体制的特性来实施改革与创新。同时还要全面贯彻与落实因材施教的育人理念,体现数字经济时代背景,突出人才培养的独特性,倡导基础知识的全面性、系统性以及实践性,将重心转移到应用技能培养上。而专业部分,则要重点深化专业核心课程及其方向选修课程之间的交错性渗透,积极顺应高素养现代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要求,进一步调整专业选修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学分和课时的各自比重,深化校企合作、产学融合,体现应用技能与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培养,让广大学生真正具备出色的专业能力与先进的双创理论知识,切实提高其专业核心竞争能力。

(二)建立应用型课程体系

学分制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应建立集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于一体的课程体系。应用型高校应建立三位一体的课程体制,改善理论与实践课程、必修与选修课程以及基础和重点课程的占比,设置菜单化的课程板块,以便让学生进行自主选择。其中通识教育课程主要有国防军事、思想政治、自然科学基础、英语以及体育等,高校要注重这些课程的优化,加强课程之间结合的综合性以及层次性。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程、核心课程和专业板块中的选修课程,这些课程都具备显著的专业性、针对性以及实践性。专业板块选修课程可划分成专业方向板块、技能结构板块和理论知识板块,切实满足广大学生个性化成长的需求。最后则是公共选修课程,具体包括专业拓展训练选修课程、跨学科开展的核心课程、文化素养选修课程以及专题探究类课程等,这些课程都属于应用型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可逐渐融入人文素养内容,基本目标是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积累更多人生阅历,从而强化他们的实践技能与综合素养。

(三)完善人才培养平台

学分制应用型高校应充分尊重广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及他们之间的差异性,主动建立分层次、多元平台、板块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在纵向上分别设立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在横向上要确保实践教学和素质教育始终贯穿教育全程,以此形成纵横相互交错的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系统。详细来说,层次指的是革新思想政治、英语、自然科学、国防军事、心理教育和体育等通识教育课程,为学生提供不同层次的教学模式,通过多元化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育人效果。平台指的是建立校内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学科共同课程等不同平台。而板块则指的是结合当地数字经济环境对人才的现实需求,应用型高校自主构建各个专业的选修课程板块,便于学生自主挑选,循序渐进地推动学生就业及双创素养,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与此同时,对于高校特色专业,可适当增设探究型课程、技能提升课程等诸多板块,为培养各种类型的人才提供优质服务,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体系。

四、结语

数字经济环境下,分学制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应为学生个性化成长和自主选择提供更多可行性路径,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创新也应积极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和优秀成果,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提倡他们依据最符合自身发展的路径自主挑选并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以此来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其学习自主权,进一步增强学习动力,从而促使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当前,我国应用型高校实施学分制还处于探索阶段,还需要继续优化和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确保满足数字经济发展形势。

参考文献:

[1]张幸刚,魏晶,涂鑫.学分制下应用型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优化[J].黑龙江科学,2019,10(5):54-55.

[2]郭静.应用型高校学分制的艺术教学模式的探究[J].中国民族博览,2018(10):31-32.

[3]程冰.地方应用型高校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8(2):109-111.

[4]陈国发,曹杰,蒋婷婷.试析应用型高校学分制的制约因素与难点突破[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29-31+34.

[5]周世明,蔡天祎.基于文创环境下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及策略研究[J].现代营销(信息版),2020(3):44.

[6]李时,等.国际税收领军人才系列文章(三)——对数字经济环境下常设机构税收问题的思考[J].国际税收,2015(11):34-38.

作者:葛运红 单位:云南工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