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探索

高职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探索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襄阳职业技术学院近年开展物联网人才培养的情况分析,以当前高职院校推进“1+X”证书制度为契机,分析高职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路、内容及目的。推进高职院校物联网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关键词:课证融通;1+X;人才培养模式

一、研究背景

物联网应用技术是未来三大技术之一,是智慧化行业的脉搏,是互联网的发展和延伸。90年代我国已经在进行物联网相关技术的研究及技术成果的转化,只是在近些年物联网应用才进入普通人的生活领域,才为人所知,引起各界重视。随着通信行业的发展,4G、5G的成熟,对物联网应用的网络传输的支撑日益完善,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已成井喷式发展。马云等各界IT大佬多次在IT技术等峰会提到了未来三技术:机器智能、IoT(物联网)、区块链,而IoT是其它技术的基础与核心。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互联网技术甚至其它相关行业的技术革命。目前几乎所有与智慧、智能相关的行业均离不开物联网技术。但是物联网技术是一门综合性技术、学科体系复杂且行业标准目前仍不完善,这是高校物联网人才培养及课程体系建设的瓶颈。研究物联网人才培养模式对如何培养社会需要的技术人才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标与思路

“职教20条”提出开展“1+X”证书试点工作,鼓励职业院校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提高就业创业本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1]。未来将建立“学分银行”,因此需找准物联网专业对应的职业资格及行业认证证书,并将技术标准融入人才培养过程。目前国家大力推进学生技能大赛活动,技能大赛是一所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体现,是学生对专业技术能力掌握情况的直接体现,同时技能大赛规程与标准与职业岗位规范及技术标准高度契合,因此应将技能大赛技术标准有效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同时结合物联网岗位人才发展规律,合理对学生在校期间及毕业1-3年的职业生涯开展分阶段培养。笔者认为物联网专业学生可以分四阶段培养,第一阶段以培养学生IT及物联网基础应用能力为主,可引入相关初级职业资格认证标准。第二阶段可定位于物联网应用模块的部署、调试及基础应用。第三阶段定位于利用现有的物联网相关产品完成项目实施,可引入相关中级职业资格认证标准。第四阶段,定位于针对客户和行业需求,进行物联网系统的开发,培养期可以扩展到顶岗实习及就业1-3年。因此笔者认为,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应该涵盖课、证、赛、岗四个方面。

三、研究内容

(一)研究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培养定位

广泛调研物联网产业链的相关行业与企业,摸清行业与企业对于物联网岗位的技术需求、职业素养需求,结合本专业目前现状及特点,以目前专业建设为基础,明确人才培养定位、职业面向及职业能力要求和人才培养规格。学习物联网行业主题应用的行业标准,学习历届物联网应用大赛规程、标准,找准物联网行业标准与专业课程标准的衔接点,找准物联网职业人的职业素养与高职院校学生素质培养的衔接点。明确专业培养中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求,人才培养规格。

(二)研究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明确专业培养定位后,结合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特点和地方产业经济,围绕“互联网+”、产教融合、“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等新背景,与行业、企业合作,形成校企合作紧密、产教研深度融合的“课证融通,四阶段培养”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由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联合组成人才培养方案、“1+X”课程开发团队,认真研究物联网职业资格标准、企业技术标准,将职业技能证书及技能大赛考核标准融入专业课程。

(三)研究教学模式

推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突出学生中心地位,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借助教师教学空间、翻转课堂等多种信息化教学方式与手段,营造适应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个性化需求。考虑到IT行业用人时间与顶岗实习时间不一致性,可尝试“多学期分段式”教学组织模式,提前完成学生的教学任务,让学生提前去企业先开展跟岗学习,随后再进入到顶岗实习阶段,满足用人单位用人需求,同时缩短学生就业适应期。

(四)研究课程体系架构

从岗位核心技能出发,结合“1+X”证书,结合职业技能大赛,研究“课证赛岗”融通的课程体系。并以此为依据,结合人才培养规格的研究,从素质素养、技术技能、创新创业三个方面入手,研究制定物联网专业课程体系,并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参与,开展可行性研讨及评审。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现阶段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应结合岗位需求、职业资格认证、职业技能大赛,并分析相互之间的共性,分析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及技能、素质要求,在研究的成果上,研究专业教学模式、课程体系。

作者:代颖 单位:襄阳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