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体育指导和管理专业人才精准供给探讨

社会体育指导和管理专业人才精准供给探讨

摘要:在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的健身行业快速发展起来,健身教练成为热门职业。比如,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人开始关注健身行业,推动该行业走上了繁荣发展道路,美国的健身教练职业迎来了良好的发展,健身市场随之进入黄金时期。近年来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升,国家开始倡导进行全民体育健身,增强人民体质。中国人民的健康意识随之也越来越强,健身行业逐渐职业化、规范化、市场化发展,教练职业有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健身活动不是简单的体育锻炼,而是在科学指导下完成,健身教练水平的高低对健身一族的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健身锻炼的质量关乎人身安全,也决定了人们是否具有健康的生活方式。所以,高校在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都开始充分考虑社会需求,了解当前中国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的供需矛盾问题,从就业需求目标出发进行人才培养,做到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的精准有效供给,实现供给与需求的完美衔接,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关键词:创新应用型;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前言

美国著名杂志《时代周刊》评出21世纪全球最流行的职业,一共20个,健身教练就是其中之一。这一结果让人们大吃一惊,于是从事体育健康产业人士开始关注健身教练的职业生涯,高校作为体育健康产业人才的输送基地,开始在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中,更多地考虑当前社会就业需求,让学生有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让专业能力在社会中创造实践价值。体育活动项目越来越多,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中,运动观念随之形成,对体育运动逐渐产生兴趣,甚至使参加健身运动成为一种时尚运动,与此同时,社会上对于体育产业有了更多的需求,对体育人才也有大量的需求。高校体育学院培养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领域的人才匮乏问题。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所发挥的作用就是为参与体育运动的民众进行科学合理的健身指导,使民众科学健身,参与到体育产业活动中,从事与体育产业相关的事业,诸如体育产品的经营开发、体育赛事的策划等,使社会经济发展与人民精神生活需求得到满足。高校在培养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的时候,要考虑社会需求,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还可以为体育健康行业输送更多的专业人才。本论文的研究中,首先调查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时社会对健身人才的能力需求,然后以需求为导向,以就业为目的,对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进行各个维度的全方位改革,以此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即通过供给侧改革,达到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实现人才的精准供给目标。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论文的实际需要,通过网络检索中国知网、万方、中国学位论文数据库等论文搜索平台获取大量关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就业现状与就业能力、就业技能现状与就业能力提升等相关的文献资料,为本篇论文的撰写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地考察法

实地考察用人单位,以健身俱乐部和幼儿体能训练公司为例,了解用人单位对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的需求现状,以及对就业能力需要提升的方向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实地考察,为本文写作提供实践指导与理论支持。

(三)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的需要,制定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就业能力需求、就业能力提升与就业现状满意度调查表,对10所高校体育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2021级应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毕业生在找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基本问题,以及目前就业能力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高校体育学院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对于专业知识的熟练掌握,还要培养学生的健身指导能力,让学生的职业能力有所提高,确保学生的能力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有较高的契合度,才能让学生在毕业离校之后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本研究中对10所河南省高校体育学院的人才培养情况进行调查,具体的调查分析结果如下。

(一)课程设置情况

教育部规定,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包括体育史、体育社会学、社会体育管理学、社会体育导论、休闲运动概论、体育产业经济学、体育市场营销、社区体育、体育设施与管理、体育产业经营和经纪、技术经济学、休闲健身理论、体育政策法规、城市社区体育、现代商务体育、健身概论、中华体育养生学、大众健身娱乐体育项目的理论与方法等。河南各高校之间在课程设置及课程结构与比例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但基本课程体育经济学、社会体育管理学、社会体育学、体育保健学等均有开设,这些课程普适性较强,但是缺乏与社会生活有紧密联系的课程,如体育组织、体育锻炼、心理健康、紧急救护等课程。在接受调查的高校体育学院中,6所高校的体育学院在培养体育人才方面开设的课程比较全面,不仅涵盖了体育运动理论,还有技能理论方面的学科,包括有关体育运动方面的运动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营养学、保健学,在运动训练学方面,不仅包括基本理论,还涵盖基本技术,指导学生提高运动技能学习能力,而且在课程中还设置有全民健身指导选课模块,这些都属于主修课程,内容非常丰富,还有一些课程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修。高校体育学院所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更加合理,但是在课程设置方面依然存在不足。比如,运动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课程,在教学中局限于理论层面,学时比较短,通常一个学期就结束了,没有贯穿体育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特别是运动训练学教学,学生只能简单地理解教材中的基础内容,对有关的整体内容不能综合掌握,不能在实际中合理运用,无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在对河南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调查中也反映出一些问题,有31.4%的教师认为理论学习和专业技能方面的课时分配不合理;25.7%的学生认为知识学习不够系统;22.1%的学生认为一些专业技术课程的学习不够深入,仅仅是一些基本技能,不能达到指导群众的目的等。有很多高校的社会体育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都是按照教育部给出的方案设计的,也有部分院校能够结合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师资,建立有自身校园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规划和体系。还有一部分院校的课程按专业目录中的课程方案照搬设计,而未根据自身院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所以会出现教学课程单一、教学基地建设数量少、教学缺乏指导、教学成果的简单评定和考核等问题,明显地将教学模式、计划缺乏基础、综合和专业研究实践的问题暴露了出来。

(二)教学实践实施情况

从接受调查的高校体育学院专业理论课教学情况来看,包括基础理论法、学校体育学等的教学方法不再局限于理论教学,都将实践环节纳入其中,重在培养学生的健身指导能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再采用固定的模式,而是走上了教学改革的道路,力求创新,在教学课堂上组织学生讲课,让学生准备实践活动等,注重训练学生的教练技能,提高学生的教学技术水平。体育专业课堂教学中,实践环节是比较到位的,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完成任务之后,还会将课外知识引入课堂中,与学生共同讨论,比如,健身俱乐部的经营管理方式以及训练方案,健身俱乐部所设置的健身训练课以及私人教练的教学内容。教师用这种方式引导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向社会化方向发展,让学生对健身俱乐部产生深刻的印象,对健身俱乐部的人才需求有所了解。但是,教师在对学生的专业实践教育中,如果将学生将来的职业定位于健身俱乐部教练,未免存在局限性。中国倡导全民健身运动,体育专业的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空间是很大的,除了健身俱乐部之外,包括幼儿体能训练公司、户外拓展公司、养老机构等都能够让学生有机会发挥自己的特长,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同时满足了经济需求。

(三)课外实践实施情况

高校的体育学院在对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中有实践教学环节,同时还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参加课外活动,学校也会为学生创造各种有利条件,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进入社会中施展自己的专业才能。比如,当学生的专业水平达到一定的要求之后,可以利用节假日带领学生到健身俱乐部提供服务,让学生了解健身俱乐部的运营情况以及对于人才技能的要求。但是从当前的课外实践情况来看,由于没有指导到位,学生多是在实践中自我成长,没有机会接受专业技能指导。所以,体育学院对这方面的问题要认真分析,将课外实践方案制定出来,督促跟踪落实方案要求,确保真正落实落细各项举措,做到科学有效培训人才。对参与课外实践活动的学生需要根据健身俱乐部的人才质量需求定期组织培训,只有适时指导,才能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水平,进而使学生毕业后顺利适应工作环境,高效进入工作状态。

(四)高校培养、输出的体育人才质量情况

中国的体育健康产业迎合了当前人们的健康需求,发展迅速,对于高校而言,这是很好的发展机遇,同时对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但体育健康产业发展起来,而健康服务专业人才非常少,目前从事健康服务的专业人士层级也比较低,这种人才结构矛盾已经成为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高校体育专业在进行人才培养和向社会输送人才的时候,虽然对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本质内涵以及相关的实践教学问题进行了研究,但是并没有积极主动地适应体育健康服务业的人才需求,面对体育健身行业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对于人才质量也有更高的要求,而高校所培养的专业人才很少有达到要求的,因此人才就业就令人担忧。高校对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实施了供给侧改革,更多地从人才培养本身出发,没有从社会的角度开展。高校在体育人才教育中没有考虑到供给质量,没有从这个角度出发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会导致所培养的人才不符合社会需求,这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人才培养没有将学生就业作为导向。高校没有将完善的培养机制建立起来,没有做到培养与管理相结合,使所培养的人才无法完全适应当前体育健康产业发展局势。

(五)高校体育专业师资力量现状情况

河南省社会体育专业起步比较晚,发展也相对滞后于经济发达的省份,在师资力量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学历与年龄偏低,工作年限较短,实际上,2005年以前,社会体育专业教师的整体学历层次偏低,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社会体育专业的生存和发展。梁宝君等人对河南8所院校社会体育专业教师的调查显示:目前整体师资的基本情况是数量不足,特别是“专业性”教师缺乏,且绝大部分教师是“半路出家”,从体育教育专业或者是公共体育部转行过来,缺乏系统社会体育理论教育的工作实践,在能力结构、知识结构上与社会体育专业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教师的学科知识虽然丰富,但专业知识相对社会体育专业而言仍然不足,基本上不具备专业性。另外,部分教师具备了较为深厚的理论功底,但又缺少相关的社会实践经历和职业培训,没有完成学科特长向社会体育专业特长的转变。师资队伍的结构和水平决定了一个专业开设的方向、特色及发展水平,调查显示,河南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72名教师中:专业一线教师,学历和职称类别中专科和助教依然占有很大的比例(分别为40.28%、33.33%),研究生和教授比例较低(分别为13.89%、12.5%)。而师资中“社体专业毕业”占22.22%的比例。可见,社会体育专业教师整体师资层次较低,整体师资的数量也不足,特别是“专业性”教师缺乏,“因师”设课,或是“变通”设课时有发生。有些学校存在教师不足,使用其他相关院系教师代课的情况,但是这些老师的知识能力还不能满足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需求。调查显示,学生对术科教师的教学满意度和对学科教师的教学满意度都不到60%。因此现在河南高校中存在师资力量不足、专业教师缺乏的现象,远远不能满足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的要求。

四、就业需求导向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精准供给的有效策略

(一)全方位提高健身指导人员的专业素质

通过对健身俱乐部管理者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结合访谈的方法可以明确,参与健身的人员在挑选健身教练的过程中,要求他们掌握有关的专业知识,包括健身健美知识、营养学知识以及运动保健学方面的难点知识等,如果在运动的过程中产生损伤,能够及时采取有效的救护措施。特别是当前私人教练盛行,要求教练具备制定运动处方的能力,根据参与健身的人的需要制订运动计划,做到因人而异。健身专业人才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跟随时代的发展,学习最新的专业知识和理论,达到学以致用。健身俱乐部对于健身教练不仅注重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更加注重创新能力,毕竟将来健身俱乐部健身的人不都对体育运动有所了解,在健身指导中要满足健身人员的运动需求,考虑到其对体育运动的适应性,保证其健康。这就需要健身俱乐部定期对健身教练开展培训,使其综合水平有所提高。健身教练之间要相互切磋交流,交流经验,健身俱乐部还可以组织健身教练参与比赛,提高竞争意识,特别是通过参加技能比赛可以提高健身教练的竞争意识,通过不断学习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使其技术水平不断提升。

(二)课外实践教学实施策略

学校可以将校内的健身资源充分利用起来,比如,有的高校有自己的健身俱乐部,还建立了体育单项协会,让体育专业的学生在这里实习并接受实训。高校对体育专业学生的培养中,注重引导学生向全民健身方向发展,就可以将这些资源充分利用,让学生在这里了解健身器材,对健身俱乐部的培训课程有所了解。事实上,学校这样安排学生接受实践训练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有“模拟就业”的机会,能够提高其职业意识,在就业观念上持有“独立”的态度,让学生在实践专业领域中将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充分利用起来,而且在实践的过程中及时发现自身所存在的不足,并能够自主思考制定解决方案,科学有效地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专业能力符合社会人才需求,为自己的就业做好准备,与此同时,健身行业的健身教练团队水平也会全面提高,促使健身行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特别是当前国家倡导全民健身,人们对于健身运动越来越关注,当我们走进城市的广场、公园中,清晨或者傍晚时刻或者节假日的时候,都会看到有很多人在这里健身,有广场舞、太极拳等,这些都需要专业的健身教练予以指导,养老机构的老人需要健身,幼儿体能训练公司还会组织健身表演和比赛活动,这些也需要专业的健身教练,所以,体育专业的学生有良好的发展前景。高校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人才的培养,应从社会人才需求出发具有针对性地培养,以做到精准供给。

(三)注重培养多元化的专业人才

中国的健康战略全面推进,对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高校对人才的培养也要实现多元化。中国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全民健身运动在全社会开展起来,而且已经获得了一定的成效。国家要强化体育与医疗的融合,同时健身机构也要参与其中,社会团体不仅重视人群的体育运动,还需要提高体育运动质量,这就需要有专业的教练予以指导。基于此,高校就要在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对培养模式做出相应的调整,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使学生懂得健康的重要性,还要对医疗有所了解,以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健康指导服务。

(四)从供给侧改革角度出发转变课程设置

从供给侧改革角度出发转变课程设置,需要积极转变观念,从当前的体育健康服务业发展情况来看,其将成为高校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的主要就业方向,需要高校紧紧抓住机遇,根据就业需求调整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引进新型教学方法,修改课程设置,使学生的就业需求得到满足。从供给侧改革角度出发考虑社会需求,在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中方向更为准确,高校能够根据社会需求向社会提供相应的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比如,健身俱乐部、幼儿体能训练公司和老年机构虽然都对专业的健身教练有需求,但是,对于人才质量有不同的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中如果按照一个标准进行,在课程设置上没有从学生就业方向的角度出发做出调整,当人才进入职业领域后,就很难适应职业环境。高校应该对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采用分类培养的方式,做到精准定位,充分发挥学校的人才培养优势,让学生能够适应社会,能够很快地融入运动健身行业,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五)加强师资力量提升师资技能

由于社会体育专业开办较晚,师资储备不足,专业教师缺乏,尤其是教师学历层次与社会实践技能不足,因此,学校应该花大力气引进高层次人才,提升教师的学历层次,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改善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队伍的实际教学水平。此外,多鼓励社会体育专业的教师到社会实践中进行服务性指导与学习,或者去参加更高层次的社会实践培训工作,为以后的指导学生教学实践工作打好基础。

(六)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引导职业发展方向

首先让学生充分了解符合我国社会体育专业的就业领域主要有街道社区、商业性体育及相关服务领域、体育行政部门、教学与科研等部门;目前主要的岗位有体育教师、健身教练、体育产业管理、体育经纪人和体育产品销售等。同时,对社会体育专业有其他爱好的学生,鼓励其进行自主创业,充分利用河南省政府对自愿到基层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的方便的创业途径。在创业时要充分发挥体育人吃苦耐劳、勇于挑战和永不服输的拼搏精神,积极实现职业理想和人生价值。

五、结论

通过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就业能力需求调查,并以需求为导向,对供给侧结构进行改革,通过各种途径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大学生进行就业技能与就业素质精准培训,促进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提升,现实精准供给,进而达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完美平衡,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也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供理论支持。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与综合,根据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社会需求内容,发现必须以需求为导向,分析人才需求能力结构,并对课程设置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规范课程体系,优化理论课程;增加更多教学实践环节,丰富实践内容;并注重就业技能与综合素养培训,提高就业能力,加强科学就业引导;同时通过把控招生源头,择优选择生源;增强师资队伍力量,丰富教学手段与方法,以此对人才供给侧结构进行多维度、全方位、深层次全面改革,实现人才的精准供给,达到供需平衡,进而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作者:吴洁 单位:许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