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计划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计划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中共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明确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重要举措,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市场主体的行为导向,是全区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景。

第一篇坚持跨越发展奋力开启现代化新征程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要主动适应国内外发展环境和条件的深刻变化,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第一章现实基础与面临形势

充分把握新时展基础和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精准研判未来五年战略机遇与主要挑战,是科学谋划“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关键。

第一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从2015年的442.23亿元提高到708.75亿元,年均增长7.4%。经济发展质量稳步提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2015年的10.93亿元提高到14.83亿元,年均增长6.3%,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由2015年的28180元、14264元提高至41016元、22122元,年均分别增长7.8%、9.2%。投资消费双轮驱动更加有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9.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9.7%。县域经济蓬勃发展,2019年被省委省政府纳入全国百强区培育对象名单。

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旌北片区加快建设,建成区面积达85.8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2%,年均提高1.55个百分点。城市面貌更加通透精致,城市夜景光亮工程完美呈现,五大湖区锦绣天府公园全面启动。特色小镇建设亮点纷呈,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全国文明镇4个、国家卫生镇3个以及省级“四好村”25个、幸福美丽新村98个。

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工业发展提质转型,新材料、智能终端、新型化工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提高至31.2%。现代服务业活力迸发,万达金街、玫瑰香街初具规模,屏山街、文庙步行街等特色街区升级改造有序推进。电子商务发展成效显著,大龙网数字贸易中心上线,网易联合创新中心·工业互联网基地投入运营,服务业占比提升4.05个百分点。现代农业蓬勃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总数达84个,成功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创新驱动能力大幅提升。创新动能加速累积,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38个、工程技术中心5个、重点实验室4个,高新技术企业达37户,成功入选“2019年度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产学研深度融合,先进材料研究中心、高端装备轻合金铸造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实验室落户,省石墨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际领军人才服务中心建成运营。创新创业支撑有力,成功创建省级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引入中关村创业孵化器有限公司、宜诺维新科技有限公司两家专业团队对孵化园进行专业管理。

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备。区域交通网络不断完善,成德动车公交化运营,成都经济区环线高速公路至简阳段建成通车,至都江堰段全线贯通,天府大道北延线和成德大道德罗项目示范段、什德中快通德中项目示范段、德茂路德绵项目示范段(二环路至秋月段)等城市干道建设有序推进。农村公路路网持续优化,孝新路、德袁路、河黄路、罗新路完成改建,累计新(改)建农村公路300公里。水利基础更加夯实,华强沟水库完成移民专项验收和导(截)流验收,绵远河黄许段防洪治理工程加快建设。农田建设项目持续加强,新建高标准农田9.34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面4000亩。

深化改革开放成效显著。“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142项行政许可事项均实现“最多跑一次”,网上办结率达100%,政务服务“一张网”不断优化。国资国企改革全面发力,组建旌兴建发、旌华产投及旌泽教育、旌耘农业等区属国企,国有资产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农村改革稳妥推进,完成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村级建制调整及社区优化改革、村民小组优化调整;完成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全面建立“区—镇—村”三级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创新“三资”监管平台信息化建设,获评全国“三资”管理示范县。对外开放纵深推进,助力市获批自贸区协同改革先行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达37.83亿元,外贸企业数量增至240家,与全球90余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往来关系。

生态文明建设卓有成效。大规模绿化全川行动扎实开展,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森林覆盖率达13.4%。大气污染防治保卫战全面打响,PM2.5浓度累计下降22.1%。河(湖)长制全面落实,全面消除劣V类水质,绵远河断面达标率较2015年增加了45个百分点,石亭江考核监测断面达标率较2015年增加60个百分点。环保督察和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深入推进,西郊水厂地下水饮用水源地环境问题得到全面整改。城乡污染治理能力持续提升,建成乡镇污水处理站(厂)2个,行政村生活垃圾处理覆盖率达90%以上。

民生社会事业长足进步。脱贫攻坚圆满收官,5958户13850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全部脱贫。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全面完成,社会救助兜底保障体系更加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供养实现“应保尽保”和“动态调整”。就业创业成效明显,累计城镇新增就业3.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在3.5%左右。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学前教育二期三期项目、中心城区小区幼儿园配套工程、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造与提升工程、高中普及攻坚工程强力推进,“部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加快建设。城乡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区第二、第三、第四、第五人民医院挂牌,形成“一中心四支撑”医疗卫生布局。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绵竹古城遗址(黄许境内)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二节发展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

面临形势。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正发生深刻调整,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健康稳定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支持高质量发展的生产要素条件没有改变,长期稳定向好的总体态势没有改变。我省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处在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区域发展格局加速优化、开放合作优势凸显、创新驱动能力加速提升,经济社会正逐步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我市正加快融入成都主干和建设支撑成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功能板块,处于战略机遇落地期、转型发展关键期、蓄势突破窗口期交汇叠加,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和领域正向多维度、多领域转变。我区面临继续扩大开放的政策红利,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启动、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建设、入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和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获批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与成都共建国际铁路物流港等,都为进一步扩大对外经贸合作、释放发展潜力活力提供了重大机遇。

发展机遇。国家聚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我区处于多重国家战略交汇叠加的有利环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加速形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省委加快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我区交通区位优势明显,能更好地接受辐射带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推动创新版图重构、经济结构重塑、产业链重新布局,我区面临经济地理重塑的重大机遇。市委全力推进建设天府旌城、国际铁路物流港、天府数谷,推进自贸试验区协同改革先行区等战略落地见效,将有利于我区借助全市发展大势,集聚人口、技术等要素资源,重塑竞争新优势,增强经济发展的韧性支撑。

困难挑战。外部环境更加严峻,世界经济增长呈现趋势性放缓,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压力加大。区域竞争加剧,产业集聚、功能集中的产业生态圈尚未形成,核心竞争力不足,面临与标兵渐远、追兵渐近的严峻形势。生态环境约束趋紧,面临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与沱江源头生态保护、水源涵养的双重压力。中心城区首位度亟待提升,城市形象不够彰显、魅力不够突出,与大城市、主城区的区位格局还有差距。新旧动能亟待转换,工业转型升级压力较大,创新驱动不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成长型产业支撑有限。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巨大,对产业扶持、民生改善、城乡建设等方面调控能力还需持续提高,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供给不足,农村教育、医疗、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与人民群众期盼仍有不小差距。

第三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建成融入成都极核引领区攻坚期。区委明确提出要建设融入成都极核引领区,对我区在产业引领、城市带动、创新驱动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针对发展质量不高、产业支撑不够、城市规模功能不足、区域竞争力不强等短板,“十四五”时期我区要对照核心引领区建设要求,努力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不断做大经济规模总量、提升效益质量,增强中心城区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努力实现在全省县域经济考评中争先晋位。

经济发展进入总量效益同步提升期。近年来,我区地区生产总值连续居全市第一,城乡居民收入增速持续高于经济增速,投资、消费总量等居全市前列,随着新时代基础条件改善和系列政策机遇叠加,良好发展态势有望在“十四五”延续。同时,经济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我区作为成都都市圈重要节点、未来发展的主战场,高质量发展既是内在需求、也是必然要求,在高端要素集聚、政策支持等方面具有优势,必将进一步释放区位、产业等方面优势潜能,推进经济结构加速重组,实现总量效益同步提升。

发展阶段跨入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期。随着全省、全市进入工业化中期向中后期演进阶段,我区产业结构和产业发展模式也进入加速调整阶段,产业层次逐步向高端化、融合化转变,产品结构逐步向智能化、品牌化发展,资源要素加速向先进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智能终端等高端产业集聚,“百亿级”产业集群、产业园区和“十亿级”大企业正加速形成。同时,我区作为主城区,是未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阵地,随着区域城市化进程步伐加快,外来人口及高端生产要素加速集聚是必然趋势。

发展动力步入新旧动能转换关键期。当前,国省正聚力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我区作为成德率先同城化、建设对外开放合作先行区的主要承载地,随着市区共建的保税物流中心、国际铁路物流港、国家开放口岸等重大开放平台顺利推进,开放发展基础将更加坚实,经济拉动能力将更加强劲。同时,我区被省委省政府纳入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的培育区,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已达55.8%,一大批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相继建成投产,潜能正在被加速激活,创新正逐步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动力。

第二章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贯彻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

第一节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成德眉资同城化等区域发展大格局,不断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和做强做优城市经济,不断深化开放合作和全面改革创新,不断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快乡村振兴发展,不断发展社会事业和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加快建成融入成都极核引领区,为全市构建支撑成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功能板块贡献力量。

第二节基本原则

坚持把党的全面领导作为根本保证。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把握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适应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价值追求。坚持以人为本、人民至上,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激发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加强城乡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把新发展理念作为行动指南。坚定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切实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把深化改革开放作为动力源泉。持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切实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着力破除制约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不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把树立系统观念作为重要方法。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牢固树立全区“一盘棋”思想,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第三节战略定位

世界级重大装备制造基地核心区。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实施制造业强区战略,强化以数字经济推进产业升级为抓手、以提升产业质量效益为中心,以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条现代化为目标,提质振兴装备制造、电线电缆、食品饮料、先进材料、智能终端、新型化工等产业,推进园区提档升级和企业主体培育,推动制造业产业链向两端延伸,打造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高地。

成德同城开放创新引领区。抢抓建设对外开放合作先行区的战略机遇,以畅通大通道、开展大招商、共建大平台、推进大合作为抓手,主动参与成都都市圈建设,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助力成德同城化,加强与周边区(市、县)、沿海发达地区合作,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打造与成都通勤最便捷、交往最密切的人口和经济承载区,全省内陆开放经济发展新高地。

高质量发展引领协作区。充分发挥主城集聚优势和处于成都都市圈的区位优势,以打造“城市之窗”和“成德同城化”示范区为目标,以协同建设中心大城市为抓手,深化与罗江融合发展,加快与广汉、什邡、绵竹等同城化进程,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持续提升城市规模品质,强化城市综合功能,持续完善城市特色内涵,加快建成商务会展门户、交通枢纽门户和对外展示门户,打造成为成都都市圈要素聚集度高、综合竞争力强的品质之城。

城乡融合高品质生活示范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构建品质主城、特色小镇、美丽乡村“三位一体”城乡新格局为抓手,以实现现代产业、生活、城市和环境相协调为目标,统筹推动现代化乡村与城市建设互促共进,“人城境业”四态融合,优化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和城乡结构,完善高品质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增强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和归属感,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公园城市新样板。

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区。坚持把全面深化改革创新作为解决发展问题的总开关,依托成德眉资同城化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推动以利益共享为重点的跨区域产业转移机制改革和以财权、事权为重点的市区两级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农业农村、国资国企、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快创新要素集聚,充分激发市场主体和区域一体化发展活力,提高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第四节发展目标

实力更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到2025年,经济总量突破1000亿元,进一步提升经济综合实力和质量效益,实现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考核中晋位争先,奋力争创全国百强区。现代产业布局持续优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速,第三产业比重提升3个百分点以上,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城乡更美。城乡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城镇空间布局更加合理,城镇化质量明显提升,旌北片区品质不断提高,天府旌城产城融合步伐进一步加快,天府数谷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到2025年城镇化率达到74%。城乡融合、乡村振兴取得显著成效,成功打造一批精品特色小镇。

活力更足。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品牌创新全面推进,创新人才有效聚集,创新体系更加完善,创新成果加快转化,到2025年,研发经费投入增长6%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265亿元。体制机制不断健全,政府服务效能大幅提升,打造全国一流营商环境。

环境更优。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继续减少,水、空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力争进入大气达标城市。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向绿色、低碳转变,绿色经济体系基本形成。生态文明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城乡人居环境质量稳步提升。

百姓更富。社会事业全面增进,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民生短板加快补齐,教育现代化取得实质进展,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文化供给质量不断提升。防灾减灾应急体系不断完善,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全面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