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游地区制造业创新能力评价探讨

长江中游地区制造业创新能力评价探讨

摘要: 近年来长江中游地区制造业不断发展,为响应国家创新发展战略,本文以该地区为研究地区,探索地区制造业创新发展水平,从投入和产出的角度分析长江中游地区湖北、湖南、江西当前创新的现状并对其创新能力进行评估。

关键词: 长江中游地区; 制造业; 创新

0 引言

长江中游地区位于长江经济带的中部,是传统老工业基地,其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和趋势极具代表性。在创新发展的战略下,长江经济带的制造业创新发展影响该地区产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而本文意在研究长江中游地区制造业创新水平,为地区制造业发展提供创新方面的视角,为地区制定创新政策提供依据。而投入和产出的方法是当下对创新研究的主要评估方法,因此本文选取投入产出角度。

1 相关概念和理论

熊彼特( 1912) 提出的技术创新理论。熊彼特认为,创新各种要素在生产环节存在的重新利用与组合。他将创新分为以下五大类:( 1) 产品创新: 开发或生产出一种全新的产品。( 2) 技术创新: 运用新的技术进行生产产品。( 3) 市场创新: 企业努力开拓一块全新的领域,经营前所未有的市场。( 4) 原料创新: 在生产中使用全新的材料,不同以往所使用的原材料。( 5) 组织创新: 形成新的组织,利用新的方式进行生产与经营。费里曼( 1982) 对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基提出技术创新理论,认为技术创新是指某项新技术以新产品、新生产方式或者生产设备等方式在经济社会中的首次转化,首次商业落地。而罗伯特•索洛则认为技术创新应当与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结合,要充分考察技术创新中,资本投入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罗默( 1986) 认为经济增长所依托的是内生因素,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产业增长的动力因素。索洛( Solow,1957) 和卢卡斯( Lucas,1988) 等的研究表明创新活动的开展对于生产率的提高有显著益处,有利于推进区域经济增长。Raymond 等( 2015) 和 Sang - Dae 等( 2016) 则分别对欧洲国家和韩国的制造业创新活动与区域创新效率进行了研究。

2 长江中游地区制造业创新能力评价

产业创新能力的主要分为研究三种思路: 第一类学者从创新的动态过程入手,以创新投入能力和创新产出能力的评价为核心,对产业的创新能力进行综合分析。第二类学者从创新的对象出发,构建了产业创新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对产业创新能力进行测度。第三类学者考虑了创新的结构,认为产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中应包括创新主体、创新基础、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和创新成果等。本文参考“过程派”学者的观点,选取了创新投入水平和创新产出水平这两个核心指标,对长江中游地区的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为了衡量长江中游地区 2017 年制造业创新能力,我们主要选取了 2017 年和 2016 年的数据进行现状分析。数据来源是以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为主,为此我们基本采用了国家统计局正式出版的统计年鉴和地方出版的统计年鉴。

2.1 创新投入水平评价

创新投入的评价指标为 R&D 经费内部支出与 R&D人员。其中,2017 年长江中游地区湖北、湖南、江西三省R&D 经费内部支出分别位居全国第 6、8、18,湖北和湖南在制造业创新经费投入位居全国第二梯队,江西位于全国中下游水平。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R&D 人员来看,湖北与湖南两省排名全国第 9、10,江西依旧为全国中下游水平。

2.2 创新产出水平评价

创新产出的评价指标为国内专利申请授权量与高技术产业产值。其中,2017 年长江中游地区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国内专利申请量位于全国高技术产业产值分别位居全国第 11、13、17,都属于全国中下游水平。长江中游地区高技术产业产值存在差异性,其中江西位居三省之首,全国第 10,湖北与湖南分别为 11、16。湖南在高技术产业产值上表现出较为薄弱。

3 长江中游地区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传统产业与高新产业双轨并进,增强发展动力

一方面,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借鉴日本设立 TLO机构的经验,设立“类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局,招聘专业人才参与机构运营,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对于优势大学如国防科技大学,加强联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达成; 明确科技成果收益分配标准,提升高校和研发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技术为转化实际效益; 加强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对接协作,根据企业需求确定科研院所的主导研究方向,从源头上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另一方面,推动传统制造高新化。增加技术改造升级的经费投入,重点推动劳动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行业的机器设备改造升级; 大力发挥长沙智能制造研究的作用,在全行业推动 ABC 技术( 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 与产业融合,打造产业智能网联发展生态系统,促进产业智能化、网联化、高新化发展。

3.2 落实先进制造企业“抓大扶小育新”工程,主抓制造业重点项目建设

深入推进先进制造企业的“抓大扶小育新”工程。针对龙头企业,根据各市产业先进制造业发展优势,出台推动各市优势产业内大企业“强强联合”的政策文件,建立强关联性的企业“战略联盟”,以股份制方式引进国外大企业、大企业与大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大力推动各市先进制造龙头企业的兼并重组,以实现企业综合实力的提升,扩大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针对中小企业,从体制优化和精准施策等方面实施中小企业培育工程。体制优化方面,建议各市积极申报国家中小企业改革试验区,设立市中小企业局主管中小企业相关事宜;设立市中小企业发展银行或发展基金,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资金和解决融资过程中抵押担保、企业评估等问题。精准施策方面,建议各市制定有差异性的中小企业梯度扶持政策,即从可持续性、技术创新投入、创新产出等多个维度评价,对于有技术优势和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实施重点扶持,将“大水漫灌”式的资助方式转变为“精准滴灌”式扶持。主抓制造业重大重点项目建设。借鉴长沙市和南昌市举措,全面开展“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以先进制造为核心,重点部署重大产业建设项目、科技创新项目、重大产品创新项目等,同时利用“六个一”工作机制,加速签约项目落地,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扎实推动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作者:张哲 单位:武汉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