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地形景观设计在园林绿化中应用

微地形景观设计在园林绿化中应用

摘要:随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日渐严格,构建绿色环保型、智能化城市为当前城市发展趋势。若想实现此目标,需在城市建设中,切实提升绿色植被覆盖率,充分应用城市空间,发挥微地形价值。微地形为园林设计中核心载体,为植物及水体提供重要附着平台,只有科学、合理地设计微地形,才能展现园林绿化的丰富性、景观层次性。探讨了微地形景观设计在市政园林绿化工程中的应用,以供参考。

关键词:微地形;景观设计;市政园林绿化;应用

高质量生活是每个公民内心渴望的,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竞争激烈的今天,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环境污染及消耗日渐加剧,雾霾对城市居民造成严重影响,改善城市环境刻不容缓。城市绿化建设中,微地形在城市规划中不可或缺,将其予以充分利用,可构建丰富性及多样化的园林绿化景观。同时,绿化植物高度不一,可切实提升绿色空间,使居住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效融合,实现社会环境净化,提升人们居住生活质量。

1“微地形”概述

1.1内涵。“微地形”主要指应用土地面积较小,在有限范围内肩负着花草树木、园林建筑物承载目标,利用人工真实模拟,立足于自然形态发展规律,构建形态较小的地形。“微地形”在园林绿化中的实现,人工优化及改造不可或缺,积极将其应用于公园绿化、道路绿化中,增加居住环境植被覆盖率,有效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1.2“微地形”的营造。1.2.1加强地质环境评估。在“微地形”设计过程中,需加强地质环境评估,如土方构成、来源等。同时,在具体设计区域,熟悉掌握排水管道建设状况,将地理区域内坡度实现可控化,使其与实际要求相吻合,有效避免日后具体实施中存在偏差。1.2.2利用园林绿化天然特征。“微地形”通过人工改造外在自然环境,营造进程中应充分应用表面土壤及植被,立足于大自然山土自然形态,科学、合理地处理各类问题,如土壤起伏、排水等,使其趋于自然界实际状况,为“微地形”中植物的正常生长及排水提供便利。此外,处理地形应尽可能避免出现“馒头”形,应与自然发展形态及规律相吻合,匹配园林景观审美要求。1.2.3科学、合理地设计坡度。科学、合理的“微地形”坡度,可降低园林维护成本。营造微地形可采用土壤安息角,对坡度具有较大影响。部分园林景观设计要求坡度比安息角低,为降低园林景观改造难度,可将坡度设置为1∶3。1.2.4充分考量植物生长环境。构建高质量“微地形”,可转变特定空间内气候。在区域小山丘内,与西坡及南坡相较,东北坡及北坡土壤在春季难以升温,且在秋季难以实现内部温度可控化,而南坡土壤不存在上述问题。因此,需按照植物实际所需,科学、合理地营造“微地形”[1]。

1.3“微地形”在园林景观中的作用。1.3.1景观结构作用。在视野开阔、地形平坦的区域,充分利用“微地形”构建开放区域空间;对山体及水体区域,可构建封闭或半封闭公园。充分应用园林绿化营造微地形,优化及改善居民居住环境,带来丰富性、多元化的视觉观感。平坦地形结构可为居民提供娱乐休息场所,有效融合植物、平地、坡度,构建完整性的空间体系[2]。1.3.2工程与辅助工程作用。应用微地形可解决园林绿化景区排水问题,防止出现积水。我国南方地区降水量多,雨水量充足,可利用微地形排出积水。同时,营造合理“微地形”可增加绿地覆盖率。据研究调查表明,相同面积条件下,平面种植树木与营造微地形相较,微地形种植可增加1~2棵树。

2“微地形”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原则

2.1自然和谐原则。大自然为园林设计核心创意来源,其主要强调自然中岩石、土地、树木等元素,更注重与自然环境共存。单一的地形设计,仅满足人们审美愉悦感受,若在设计中融入人文精神、地方特色,可获取人们心里认同感,实现精神共鸣目标。2.2成本支出控制原则在园林绿化景观设计中,微地形具有局限性,需将核心置于造景层面,严格遵循以利用为主、改造为辅的设计理念。微地形景观设计应评估实际资金、人力状况,根据地理优势、布局展现景物意境。

2.3人性化设计原则。园林绿化景观微地形具体实施中,并非所有工程均可实现排水功能,需尊重整体地形,尽可能减少对原有地形的损伤。开发建设城市广场、园路时,对建筑物景观设计保护不当,致使自然地形设计缺乏合理性、可行性,所以,相关设计需遵循人性化设计原则。

2.4因地制宜原则。营造微地形,尽量保留已有地形,我国具有较多成功案例,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北京颐和园。在园林绿化景观中,地貌为重要基础,进行因地制宜的设计需展现其地貌特征。多数园林绿化景观设计,地貌特性的评估为首要考量因素,评估进程中判定其所属沼泽或平台地带,同时,评估其功能,为后续利用及改造提供便利。

3“微地形”营造影响因素

影响园林绿化景观“微地形”因素较多,主要分为被动因素、主动因素。

3.1被动影响因素。被动因素较多,如地形、文化、服务对象等。地形主要是指营造特定微地形时,应全方位评估来源、排水等状况,针对微地形,首先考量现已存留土方是否可以利用,其次对地形设计是否具有科学性及合理性进行评估,避免对排水造成影响;文化是指高质量的微地形设计应展现设计理念,其与地域文化息息相关;服务对象是指全方位考量人、动植物等实际所需,营造更为舒适的微地形,保障园林绿化服务。

3.2主动影响因素。主要包含空间、植物种植、经济效益等[3]。

4“微地形”在园林绿化景观中的应用

平地、台地、坡地及下沉广场等,均为园林景观设计中常见地形构建方式。

4.1合理设计人工水系。园林工程项目的开展与实施,涉及内容较多,包含叠山理水,对园林整体美观性影响较大,一般情况下,会人工设计水系形状、动态。如喷泉为规则式水系,将人工及自然环境有效结合,确保水系更具自然化、流畅性。从水系形态来看,其拥有多样化特征,立足于园林景观实际状况,结合微地形设计,有效解决填方挖方问题,减少外购土方。若选取狭窄、较高的水系,适用于瀑布景观;若选取宽阔的水系,适用于海滩景观;混合型水系,需根据园林实际情况,遵循“因地制宜”设计原则,提升园林景观水系的艺术性。

4.2公共绿地园林绿化。公共绿地自身肩负较多职能,如给人们提供休息、浏览的场所,对美化城市环境,改善空气质量具有积极作用。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为满足人们审美所需,公共绿地应更具多样化,结合实际状况,营造适应性强的微地形。4.2.1广场绿地的处理。城市广场为常见公共区域,艺术感染力强,功能存在差异,涉及公共场所、交通广场、商业广场等。广场绿地坡度较缓,利用微地形景观处理,抬升或降低其地形,构建差异性绿化景观。高度较高的位置,可展现绿地核心区域,凸显景观形象;高度较低的位置,具有较强的封闭性与内向性,可展现良好的舞台效果,可构建下沉式广场,凸显广场文化气息。此外,广场绿地可增强园林绿化效果,针对广场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进行设计,将核心项目予以呈现,保证整体的适宜性,使广场呈现良好的视觉观感。广场构成因素较多,设计雕像需从整体进行考量,避免存在突兀的状况,尽可能与水系联系,提升整体应用效果。4.2.2道路绿化。道路绿化作为园林景观的重要元素,一是针对较为单一、封闭广场的道路,要求园林景观实现立体化,应用微地形景观设计,将道路两侧种植不同高度的植物,道路中间为拱形,为排水提供便利;二是对于坡度较大的道路,应根据道路主方向设计微地形,为行人舒适行走奠定基础;三是对于路堤,需将微地形景观作用予以展示,其为园林绿地区域与水资源联系核心媒介,根据水系分布情况,选取合适的路堤设计方案,通常会采用阶梯式设计,给予人们良好的视觉观感,保证其实用性、美观性。4.2.3街旁绿化处理。街道旁边绿化承担美化城市、宣传及装饰任务,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视觉效果。所以,园林绿化微地形景观设计需立足于实际地形、地貌状况,利用及优化已有地形,通过对其进行合理部署,在展现景区自身特征的基础上,将各类元素予以融入,充分利用不同高度要素结构坡度,构建多样化的园林。

5结语

当前,园林绿化成为城市发展主流,是提升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城市化建设进程中,需充分应用微地形景观设计,才能提升绿化覆盖率,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微地形设计与园林质量息息相关,施工企业需对其加以重视,严格遵循相关原则,确保城市园林景观顺利实施,构建高效、合理的园林景观。

参考文献

[1]李桂霞.微地形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作用及其施工中需注意的问题探讨[J].中国房地产业,2019(35):251.

[2]李绍坤.园林工程中微地形的处理原则及其施工要点探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33):4635.

[3]周杨,聂大丰.从城市规划看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应用[J].中国标准化,2018(22):140-141.

作者:王姝淼 张恒 单位:陕西省西咸新区沣东新城市政园林配套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