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工程专业创新实践人才培养探究

网络工程专业创新实践人才培养探究

摘要:文章通过对创新实践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IT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分析,结合本科教学工作实际,重点在培养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以及构建应用型人才训练培养体系方面进行了探索。通过组建“双师型”队伍、建立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以学科竞赛为平台提升工程素养等措施,基于新工科模式塑造复合型工程人才,为地方性本科院校培育创新实践人才提供借鉴。

关键词:新工科;创新创业;学科交叉融合;校企合作

引言

新工科的概念形成于2017年,是工科专业转型发展的指导性方向,是指在新经济、新产业、新学科建设的背景下,设立并发展一批适宜当前需求的新兴工科专业,并推动现有工科专业改革的集合。[1]与传统工科相比,新工科培养的是复合型人才,尤其看重学生创新和工程实践能力。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精通所学专业知识,同时要具备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能力。网络工程专业已被认为是新兴工科专业,被归为计算机专业大类,具备新工科特点。在新工科建设的要求下,如何提升地方高校网络工程专业创新实践人才质量成为了热点话题。

1地方高校网络工程专业创新实践的现状

目前,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实现新工科培养模式的重要手段。山西省有本科院校33所。以我校为例,由于地理位置和当地经济发展限制,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虽然增加了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投入并获得了一些成效,但对比新工科的要求,仍存在以下问题。

1.1教学理念落后于当前新工科的发展

学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投入不够,认为组织一些课外培养活动、选修几门相关的课程以及参加“互联网+”赛事就是新工科的建设方向。这些误区导致创新创业教育缺少完善的制度支撑,也无法保证实际活动的有效开展。注重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学习,弱化了对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由于大部分教师的成长经历是“学校到学校”的过程,在授课中缺少对工程职业精神的培养,教学理念滞后导致新工科建设不能取得预期成效。另外,教材内容不能体现新技术的发展,无法满足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教学目标不清晰,达不到毕业即上岗的要求,使得大部分学生虽然在校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到公司后仍需要进行岗位培训后才可达到入职要求。[2]

1.2资源投入不足

实践教学是创新创业能力的试金石,没有落地的想法都是空谈。由于很多高校并没有给予创新创业教育以足够的资源投入,导致缺乏必要的创新实践活动和指导。比如,专业基础实验多以验证性为主,综合创新实验少,高阶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是少之又少;利用各种校外实践基地、科技竞赛或科研平台开展的活动不足。在奖励机制受限的情况下,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影响了创新创业的效果。同时,多数本科实践教学仅依照固定的教学计划来进行,没有融合学科竞赛和职业需求。[3]这种相对单一的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积极创新的意识,也无法培养其创新思维。此外,校企合作力度不足、流于表面形式、工作落实不到位、企业得不到相应的支持政策等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实践教学的开展。

1.3创新创业师资不足

创新创业是近几年的热门课题,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到各类学科竞赛的举办,都彰显了这一点。但是,当前多数院校缺乏专注此类教育的教师工作队伍。为了填补师资不足,大多数采用校外聘请导师或者请曾经获奖的校内指导教师讲授这类课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问题,但大部分青年教师缺乏实践经验,进入工作岗位后又出现重科研轻教学等倾向,无暇在这方面有较多的投入,更没有过多的精力去关注新兴产业的发展动态。尤其是创新创业经验不足,只停留在课本上,难以联系实际,很难根据当下社会的要求做深入指导,因而束缚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如何以学科竞赛为平台,提升学生的工程和创新创业能力,建立具备自身品牌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新工科背景下,对地方高校网络工程专业创新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挑战。

2建设方向

钟登华院士提出新工科课程建设的内涵:“新工科的主旨是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应对为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可见,在新工科背景下,工科专业应着重塑造具备较强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4]这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课程建设中应着重考量学生的沟通和表达、分析和解决问题、团队合作、职业认识、创新以及自我管理和领导能力等。在这些能力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变和创新能力、职业认识能力需要通过项目和实践不断的进行培养与塑造,是应用型人才的核心素质。(2)其次,在教学活动中需要凸显工科职业的素质要求。这就需要结合学科竞赛、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训实践等内容,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工程意识和创新精神的锻炼,其中,工程意识是当代新工科人才必须具备的职业意识。(3)“工匠精神”的培养也不容忽视。我们伟大的祖国能有翻天覆地的变化缺少不了高水平的科学家以及将科学精神贯穿始终的共和国工匠。“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能力和品质的体现,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是一种宝贵的职业价值取向。[5]

3改进措施

3.1以学科竞赛为平台提升工程素养和综合能力

应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级别的学科竞赛。其中,部级比赛包括:“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学科作品竞赛、中国网络技术挑战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等;省级比赛包括:团体程序设计——天梯赛、华北五省计算机应用设计大赛、华北五省机器人设计大赛等。学科竞赛具有高要求、多学科融合等特点,这使得知识理论体系得以“以赛代练、以练促学、相辅相成”。如,“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要求计算机网络、大数据技术和云计算等理论知识;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需要掌握单片机原理、嵌入式应用和编程理论知识等。通过竞赛促进教学模式改革,强化实践教学和实训过程,帮助学生学会整合知识体系,在不同的学科专业之间形成联动和融合,提供各专业团队协作的空间,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中国网络技术挑战赛为例:鼓励、引导学生参与到竞赛中来,同时指导教师辅以专业实践课的学习,建立团队、设立共同的竞赛目标,最终完成比赛。由于比赛过程涉及的理论知识广泛,需要不同的学科交叉融合,既锻炼了个人独立工作的能力,又考验了成员的团队协作能力,如图1所示。这些能力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比赛前期的准备过程中,学生需要自主分析和思考,提出可行的项目方案,很大程度上锻炼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将工程意识不断融入到创新设计当中,提升了成员的综合设计能力。二是赛果转化,学生可以在赛后将参赛作品和项目进一步转化为论文和专利。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的学术水平,为以后的研究生深造提供很好的前期准备。例如,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当中,学生需要在题目后有限的比赛时间内,完成对题目要求的分解、耗材的采买和概要设计,而且电子设计大赛的比赛特点是现场进行演示和操作,这不仅要求学生有过硬的专业基本功,还要具备较好的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这些都需要个人自主实践学习和良好的团队协作。

3.2校企合作,以当今社会需求出发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地方性本科学校,尤其是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和本科院校,应紧紧围绕加快转变当地经济发展主线,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培养技术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作用,让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和塑造的全过程,开展种类多样的产学研合作,将人才培养与互联网企业生产服务流程和价值创造过程相融合。[6]学校应深入分析行业对人才能力素质和知识结构的切实要求,建立符合所需人才的课程体系,与时俱进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例如: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每两年举办“课程体系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研讨会”,邀请相关企业专家和工程师参与,共同制定、更新学生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等。逐步形成“学校提前为企业完成岗前培训,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实训基地”的模式,缩短学生学习与就业岗位的距离,形成良性互动。成立校企联合工作组,不断沟通和完善培养方案,提供组织和机制保障,如图2所示。同时,依托行业中一流的企业资源,如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简称H3C)和龙芯中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拥有处于业界前沿的产品与IT技术,具有丰富的资源和校企合作经验。以我校为例,通过与H3C、龙芯中科共建网络学院、红芯书院的方式,结合国家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市场需求,注重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促进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及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和创新;结合相关技术课程,不断累积和培养双师型教师,每年选派2-4名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进行培训和认证,不断了解前沿方向,掌握新的技术和方法。[7]使相关教师具备行业相应岗位技能,可承担该领域核心课程教学,成为网络专业的教学骨干。此外,通过企业资源及时了解行业用人需求,对学生采取针对性的培养,提升学生就业质量和服务社会的能力,把学校打造成拥有自身品牌的人才培养基地,同时带动整个网络工程专业的发展。例如,我校教学所使用的实验设备采用以上两家公司的网络设备和硬件产品,设备选型以当下主流设备为主:无线控制单元、通信控制链路器、数据中心与云计算服务器等,及时满足IT行业最新发展需求。同时,学生上机操作占教学课时的一半,学习重点以解决企业组网方案和硬件编程为主。实验项目的开发工作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3.3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实践出真知。只有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才能做到学以致用,这就要求学校引进企业资源、建设校内实习实训基地。[8]在文化氛围、工作环境和技术资源上下功夫,高度还原现代企业的管理运作模式,根据现实情况设计实训室的环境、工位、操作规程、人员配置等。同时,建立健全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体系,建立多方互惠共赢、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制定教师实践管理办法、学生实训实习成绩考核细则,其中包含设备安全操作规范及维护保养规范等。此外,通过企业的人才联盟,与网络专业相关的用人单位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建立长期合作的实习单位。同时根据求职需求,不断增加校外企业生产实习基地的数量;[9,10]积极参加企业和政府举办的“华三杯”全国网络技术大赛等,与同类院校同场竞技,以赛促学,寻找自身的不足和差距并在人才培养方案上不断加以改进,稳步提高就业质量。

4结语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网络工程专业创新实践人才培养模式存在新的挑战。通过与H3C等类似企业合作,在应用型创新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不断进行探索,形成自身品牌特色。同时,借助省级重点扶持专业的建设,不仅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有效带动了网络工程专业建设,还培养了一批落实行业发展需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另一方面,与行业中多家知名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提高了学校对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的能力。最后达到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质量的目的,完成创新实践人才的塑造,提升学生就业质量。

作者:李秀峰 单位:长治学院计算机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