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工程专业群校企合作问题探究

生物工程专业群校企合作问题探究

【内容摘要】随着国家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推进地方应用型高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成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地方高校专业群应探索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建设者,满足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长江师范学院生物工程与现代农业获批了重庆市级专业群建设项目,文章在此基础上,探索了地方应用型高校专业群校企合作建设机制,从而形成校企合作共建长效机制,以期为重庆市高等院校学科专业群的建设提供参考,并起到示范作用。

【关键词】专业群;校企合作;建设机制

现代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重庆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在十三五期间重庆将依托自身优势建设柑橘、榨菜、中药材、生态渔业、调味品、草食牲畜、茶叶为重点的七大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并通过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扩大贸易链,从而推动良种繁育、高效种植、加工贮藏、冷链物流及后期研发一体化发展。因此,这对生物工程与现代农业重庆市级专业群的发展来说,挑战与机遇并存。如何提升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以适应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及创新驱动发展的需求,是地方高校面临的重大课题。同时,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跨入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建设之路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如何坚守特色和内涵发展,是生物工程与现代农业重庆市级专业群所面临的另一个艰巨的任务。本文以“生物工程与现代农业重庆市级专业群”的建设为例,探索专业群校企合作存在问题及对策,以期为专业群建设提供范例,推动地方高校内部协同创新和产学研结合,促进地方高等教育规模、质量、效益、结构协调发展,提高高等教育办学质量。

一、专业群校企合作建设存在问题

(一)企业参与专业群建设动力不足。企业是以盈利为主要目标的市场经济主体,其参与建设专业群的动力是源自于自需求和利益。研究校企合作共建专业群的问题,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企业为什么要参与以及怎样参与专业群建设的问题。企业只有从中直接获利,才会主动支持专业群建设,专业群的建设能使企业获得收益才能保持长效合作,并可持续发展;校企合作是专业群建设的基础,专业群应与企业共定目标,共建基地,共育人才,共享资源,共同研发。因此,生物工程与现代农业专业群也只有通过与企业合作,不断强化自身发展,才能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逐渐扩大社会影响力,提升校企合作的层次,为其他专业建设起到示范作用。

(二)专业群服务于现代农业能力不强。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是专业群的三大职能。但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很多学校的涉农类专业群在科学研究方面还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对技术创新发展的需求,服务于企业的能力较弱,对企业的吸引力不强。二是人才培养模式死板,没有根据现代农业产业链的需求进行及时的、具有针对性的调整;同时实践教学模式单一,只停留在顶岗实习等一些初级合作层次上,还没有真正对接产业岗位群职业能力的需要,学生距离企业的对人才规格和标准还有不少距离。因此,专业群校企合作要想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提升高校专业群的服务能力,这也是专业群建设的基础问题。

(三)专业群课程构建和岗位契合度不高。从国际上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来看,现代农业必将朝着安全卫生、营养、健康、无污染及天然绿色的方向发展,由此可以预见,未来重庆现代农业将需要大量懂得绿色农产品加工技术的人才,而目前很少有高校较系统地构建绿色现代农业课程体系;另一方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与食品安全,当下绿色有机农产品及加工品市场需求度极高,这必然要求农产品及加工品从源头开始把关控制,严格执行绿色有机产品的标准,确保种植、贮藏与加工等各个环节的安全。然而,很多高校的现代农业专业群也没有从全产业链构建绿色化课程体系,这也反映了专业群建设与产业链的岗位需求还不够契合,没有把课程和岗位需求紧密结合,现有的课程设置主要由学校的教育资源决定的,而不是基于岗位的要求而构建的,这也是重庆地区高校比较普遍的问题,为此就难以培养未来现代农业产业链所需要的人才。

二、专业群校企合作的现有基础

(一)有充分的理论基础。整体性治理理论兴起于西方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整体性治理就是在高校与企业合作过程中进行整合。它立足于整体性思维,主张在保持各自相对独立的基础下,构建统一的管理主体,以利于不同单位之间的协调,以破解校企合作的目标冲突、组织结构和功能分割及虚无化等问题。实践证明,当前由学校单一主体驱动的合作难以实现合作效益最大化,因此,整体性治理理论适用于校企合作。而且整体性治理理论在治理理念、治理目标、治理结构、治理方式等诸多方面与当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具有内在逻辑运行上高度的一致性,为解决专业群校企合作存在问题提供了良好的理论指导与行动范式。

(二)有重庆市级专业群的支撑。生物工程与现代农业重庆市级专业群是以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龙头,以生物工程为基础,以园艺、园林为支撑,群内四个学科及专业具有较强的互通相容性、相互交叉、渗透与融合。本专业群依托重庆现代农业产业,遵循“学科与产业对接、专业与职业对接、课程与岗位对接、实践课堂环境与生产现场对接”的思路,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和教学资源建设,坚持能力为本、创新为魂、应用为要、服务为重的办学理念,走特色和内涵发展之路,形成了较强的比较优势和鲜明的特色优势,实现了“紧扣现代农业产业链,做强特色学科专业群”的历史积淀与传承创新。生物工程与现代农业专业群的专业“群”逻辑见图1,生物工程与现代农业专业群的服务面向关联见图2。

(三)有较丰富校企合作的积累。通过开放式办学、应用性科研,以及校地、校企合作,拓展了37个对接现代农业全产业链的生物工程与现代农业专业群的校企合作单位。构建了“职业导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协同创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集学生实习实践、学生就业、教师实践锻炼、企业专家执教、科技合作“五位一体”基地建设模式。探索形成校企合作育人的多种组织实施方式:企业专家以3种方式走进课堂(一是独立承担课程教学;二是嵌入式课程教学;三是讲座式课程教学),企业专家通过3种途径指导学生实践(一是指导学生的专业见习、实习;二是指导学生毕业设计;三是指导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教师通过3种渠道进入企业实践锻炼(一是教师脱产或假期挂职锻炼;二是选送科技特派员和企业技术顾问;三是科技合作或共同指导学生实习实践)。

三、解决专业群校企合作问题的对策

(一)解决问题的思路。解决专业群校企合作存在问题的思路见图3。

(二)专业群校企合作的对策。1.建立校企合作利益共享机制(认识层面)。校企合作利益共享机制拟解决的是企业参与专业群建设动力不足的图3解决专业群校企合作建设存在问题的思路问题,合作的本质是利益关系,实践证明企业参与专业群建设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利益不明确或不确定,没有激发企业合作的内在动力。为此,就必须要找到校企合作中的共同利益,特别是要充分为挖掘企业的需求,把企业在人才、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刚需与高校专业群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职能进行对接与契合,构建校企合作利益共享机制,把校企合作中各自的责任、义务、目标、收益等进行制度性明确,从根源上解决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2.建立校企合作资源共建机制(建设层面)。校企合作资源共建机制拟解决的是专业群服务于现代农业产业链能力不强的问题,建立校企合作资源共建机制主要包括校企协同创新、协同育人等机制。通过校企协同创新机制增强生物工程与现代农业专业群的技术创新能力;通过校企协同育人提高生物工程与现代农业专业群培养人才的质量。同时进一步打造“一站式”服务的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把生物工程与现代农业专业群的资源转化为开放共享资源,提高服务的维度,增强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总之通过协同创新、协同育人等共建机制建立,把生物工程与现代农业专业群从一个封闭的系统转向开放与融合,提高了生物工程与现代农业专业群服务于现代农业产业链的能力。3.建立校企合作问题共商机制(沟通层面)。校企合作问题共商机制解决的是专业群课程群建设和实际岗位契合度不高的问题,生物工程与现代农业专业群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基地等应根据产业链中的岗位要求进行构建,因此,必须和企业建立良好的共商机制。构建高层(决策层)、中层(管理层)、基层(实施层)等三个层级的沟通渠道,这个共商机制是不同层级的沟通和协商,不同层级解决不同层次的问题,核心问题由高层协商,常态化管理由中层协商,日常运行由基层实施。这样的共商机制是校企合作的润滑剂,使双方始终保持良好的沟通与良性的互动,提高了专业群课程群建设和实际岗位契合度。4.建立校企合作责任共担机制(管理层面)。校企合作责任共担机制是解决企业参与专业群建设的制度支撑,校企合作要想可持续良性发展,就要摆脱以往各自为政的管理局面,为此,需要建立统一的、有双方人员参与的实质性管理机构,明确管理机构的岗位职责,形成校企合作责任共担机制。这个共担机制在组织结构上打破了校企合作中的边界局限和缺乏统一管理的现状。例如在生物工程与现代农业重庆市级专业群建设过程,设立了一个针对生物工程与现代农业专业群建设的校企合作治理机构,通过内外职能的整合,对专业群的建设中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权利、责任与义务进行详细、具体的规定,同时明确合作双方在生物工程与现代农业专业群建设中的责任分担与追究认定。5.建立校企合作结果共评机制(考核层面)。校企合作结果共评机制是专业群服务于现代农业产业链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障。生物工程与现代农业专业群要全面建立适应高素质应用人才培养要求的质量评价和保障体系,开发基于生物工程与现代农业专业群网站的校企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系统,实施校企共同评价。持续关注和追踪在校学生和已毕业学生的发展情况。修订生物工程与现代农业专业群教师教学质量考核办法,把教学满意度、学生满意度、用人单位满意度、毕业生满意度作为人才培养的质量的评价指标;创新专业群课程考核模式,不再采用单一化考核,注重过程考核和形成性评价等考核方式,把知识、能力、素养三方面进行综合性考核,形成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评价体系。

四、结语

从整体性治理理论出发,以生物工程与现代农业重庆市级专业群的项目建设为基础,构建了专业群校企合作的利益共享、资源共建、问题共商、责任共担、结果共评等协调与整合机制,以充分发挥生物工程与现代农业专业群与企业等主体的积极作用,从而形成合作共建长效机制。在生物工程与现代农业专业群校企合作机制建设中,破解校企合作、协同创新、协同育人所面临的整体契合度不高、企业参与积极性不足、专业群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同时为重庆市高等院校学科专业群的建设提供参考,并起到示范作用。

作者:郑俏然 高晓旭 汪建华 韩宗先 李昌满 单位:长江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