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探析

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探析

摘要:中高职衔接能为服务区域经济和适应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的培养形成有力的支撑,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通过分析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标准和考核体系建设的依据,探索了中高职的课程体系建设路径,研究了技能竞赛方向上中高职衔接学生的优势,论证了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健康持续发展的可行性,并对如何使课程体系对接产业发展、服务区域经济,为中高职课程实现合理衔接提供有效保障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改革和创新;中高职;复合型技能人才;课程体系

中高职课程衔接是推动国家区域资历框架的建设的重要环节,是解决“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所带来的人才培养质量矛盾的重要方法。中高职衔接为服务区域经济和适应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的培养形成有力的支撑。近几年,湖南省的中高职课程之所以不能实现有效衔接主要在于课程体系的构建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只有突破课程衔接不合理的问题,才能保证中高职衔接顺利。针对目前的问题,课程体系的构建应该结合区域产业发展的需求和智能制造企业岗位迁移。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制订科学的中高职人才培养标准

中高职衔接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要保障二者真正畅通地衔接就必须解决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的问题。构建课程体系之前,根据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面向的职业岗位需求,把两种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有机结合和有效区分,重新设计合理的中职和高职的人才培养方案,才能把两种职业教育的培育目标进行理想的衔接。中、高职阶段的培养目标均为三维目标,包括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以及素质目标。这三个目标的关系是递进的。在理论课部分需要教师参考知识点进行教学,而在实践环节则要强调技能的训练。素质目标是每门课自始至终都要融入的,是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不仅仅是教学还有育人的成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要帮助学生养成吃苦耐劳的性格,这也是智能制造企业和各类企业人才必备的优良品质。比如“机械制图与CAD”这门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由三维目标构成。具备产品检测、分析能力,手工制作零件的能力,编制简单零件工艺能力,刀、夹具选用能力,电气系统装调与检修能力,会操作PLC、变频器。这些相对高职部分的技能比较基础,高职阶段技能要求要在宽度上有拓展、在深度上有提高。按照企业不同岗位对人才的要求,高职阶段的技能目标可以确定为机械识图绘图能力、复杂零件的机械加工技能、机械设备检修能力、复杂电路装调与检修能力、电气控制线路的测绘能力、数控机床操作高级工技能、机电设备的技术改造能力、PLC与变频联调能力。

2课程内容紧密对接职业能力,设置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造成中职和高职课程内容重复严重、层次区分不够明显和明确的原因主要是高职课程内容是针对普高升入的学生,没有针对从中职进入高职的学生设计专门的课程教学内容和开发专门的教材。目前,高职所使用的教材都是针对普高升入高职的,教材的学习都是从入门的基础知识开始,逐步深入到高职学生的技能要求,至少深入到中级技能水平,这导致教材内容的跨度很大,但是有1/3的内容是与中职部分重合的。而理论知识的讲解又不是简单和详尽的,这样就使得中职毕业生在学习时存在难以消化的理论部分。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中职和高职共同制订课程内容,设计贯穿中职和高职的课程体系。课程的体系要模块化,使理论知识和技能点能够循序渐进,既避免重合又要把知识点和技能点用一根主线从头到尾进行贯穿连接。基于设计好的课程体系再开发针对中高职衔接的教材以发挥中职进入高职学生的长处,补齐理论知识较薄弱的短板。按照服务区域经济、对接智能制造企业复合型高素质技能人才岗位需求,校企合作共同设计融合1+X证书和职业岗位能力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按照能力层次递进的结构进行模块化设计。以企业的生产项目为载体,生产标准为量化依据,从单一功能到综合功能对知识系统解构后再有序重构以实现中高职课程内容的有机衔接。对于有1+X证书试点的学校,比如就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可以考取的工业机器人技术的相关证书而言,中职学校可以对应考取“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和“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的初级证书;高职学校则可以对应考取高级“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和“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的中级证书。学有余力的学生或者在中职阶段就能表现出极强的动手能力的部分优秀学生在高职阶段也可以对应考取高级1+X证书,而这一小部分优秀的学生在中职阶段就可以通过自学或者强化训练考取中级1+X证书。单元教学模式要突出职业能力、岗位需求,分层明确,相互衔接且逐层递进,即提高了衔接效率又满足了社会需求。通过设置模块化的课程体系,既保持了中职教学体系自身的完整性,又兼顾了部分中职学生在完成三年中职学习后即面向地方区域经济就业的要求[4]。

3建设和改革中高职课程标准和课程考核体系

课程体系建立以后需要针对每门课程制订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的建设首先要确定中高职的职业面向的是什么。就湖南省机电一体化专业而言,其主要就业单位是军民用航空装备制造企业、工程机械装备制造企业等,主要在生产部门、管理部门、技术部门、服务部门等就业。明确职业面向后,针对岗位职业能力进行具体分析,制订基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个人能力的人才培养规格。按照企业岗位的能力目标总体设计中职和高职的课程标准。中高职课程标准制定后都需要制订相应的考核标准,通过建立技能递增的融通的课程考核体系把岗位能力和职业证书与课程融合,根据岗位群能力要求、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构建“技能递增,证书结合”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衔接模式,既可以保持中职教学体系自身的完整性,又可以兼顾部分中职学生在完成中职学习后即面向地方区域经济就业的要求,模块化课程结构实现了课程体系衔接和课程内容的衔接,还能使中高职各阶段职业资格证书有效衔接,以解决中高职课程脱节问题,使得课程衔接模式相对于传统模式更加适合人才培养的需要。

4中高职技能竞赛与教学内容衔接

中职和高职学校的机电专业都有学生技能竞赛项目,以机电一体化设备装调项目为例,中职技能竞赛内容主要包括组装机电一体化设备和相关部件、按电气控制原理图连接电路、按气动系统图连接气路、按要求编写PLC控制程序与设置变频器参数、制作触摸屏页面、设置通信参数、对设备的监控、读写电子标签中的数据等。高职技能竞赛的内容包括电路设计与绘图,设备单元的安装、编程与调试,设备故障检修,系统编程调试与优化。从中职和高职的技能竞赛内容对比来看,中职的技能要求较低,但是触及面和高职的关联性强,比如说都要求进行PLC编程调试和触摸屏组态与通信。高职的考核内容增加了工业机器人编程等较前沿的技术和装备,同时考核难度也大大增加了。对比两者的控制电路和气动回路单元来看,中职只要求会读图,能按图连接线路即可;而高职则要求会自己设计电路和气动回路的图纸并能安装和调试。同时,高职对职业素养的考核更为看重,要求参赛选手在整个竞赛过程中都必须遵循相关职业素养。从这些方面分析可知,在中职和高职相同科目的教学设计载体上需要体现出难易程度、技能涉及面大小的不同。目前的教学内容设置需要摆脱纯粹的知识体系教学,而转成以项目为载体的教学模块和单元设置。两者采用的教学载体要重点体现知识和技能的衔接以及难易程度和知识技能涉及面广度的区别,充分体现中高职衔接学生的技能训练侧重点的区分。通过对比机电一体化专业中职和高职学校的技能竞赛考核内容,可明确在两者涉及相同科目的教学内容设置上,需要构建层次化的有机结合教学项目,从而可以使中职竞赛获奖学生在进入高职阶段学习时,对高职相同赛项的技能竞赛考核内容更易于掌握,学习进度比普高学生更快、动手能力更强,体现出中高职衔接的优势。

5总结

中职和高职的课程衔接要摆脱重复,建立有效的衔接,其关键要素在于构建出一套完整的中高职课程体系。国家资历框架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涵盖了为中职毕业学生拓宽向上学习的渠道这一环节。按照企业岗位的能力目标总体设计中职和高职的课程标准,构建“技能递进,证书结合”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考核体系是中高职课程实现合理衔接的有力保障和有效方法。同时,教学内容设置上参照中高职相同竞赛项目的考核内容,可以凸显中高职衔接学生的优势,使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改革得到持续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童念慈.浅谈智能制造领域的高职机电专业课程优化[J].时代农机,2018(12):153-155.

[2]祝士明.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13(25):37-41.

[3]荣莉.针对知识碎片化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系统性分析[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5):8-12.

[4]王利成.中、高职衔接现状及相关对策探讨[J].职业,2015(26):23-24.

作者:凌双明 单位: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