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校建设项目下高水平专业建设

优质校建设项目下高水平专业建设

摘要:优质校建设是目前高职院校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优质校建设要以专业建设为核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核心教学团队;通过专业群、课程群不断提升专业建设内涵,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方式多渠道为社会和国家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最终达到校企双方共赢的局面。文章以晋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结合当地产业经济,围绕其在开展优质校建设工作中的六个重点,对如何在高职院校开展专业建设展开具体分析,提出相应的措施。搞好了专业建设,优质校建设才有保障,高职教育的深入发展才能实现。

关键词:优质校建设;专业建设;产教融合;人才培养;高职院校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在经历了示范校建设、骨干校建设和创新行动计划等几项工程之后,又迎来了优质校建设的新时代,这是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又一项里程碑式的重大工程。在高等职业院校的优质校建设过程中,专业建设是核心,也是决定优质校建设成败的关键。围绕专业建设这个龙头,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立德树人,做好课程思政

我国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先生曾提出,职业教育既包括职业技能训练同时也包括职业道德和公民道德的培养[1]。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人之道,重在立德。立德树人,是我国新时代培养人才的新要求,高职院校在推进素质教育中作为“主阵地”,更是理所应当承担起立德树人的重担。优质校建设的核心是通过提升教学质量,达到高质量育人的目的,最终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有专业技能,又有人文素养。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我国现代工业的发展需要更多优秀的大国工匠,高职院校更应该注重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2]。我们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专业思政”相融合的思政教育体系。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课程观,在专业课程这一主战场中融入思政元素,用价值观来引导知识传授和专业能力培养,探索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塑造学生专业素养的特质,促进学生道德水准、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等素质的全面发展提升,为我国现代化事业培养更多的高素养、高技能人才[3]。

二、建设一流专业师资队伍,打造核心教学团队

(一)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为专业建设保驾护航

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优质校工程专业建设的根本保障。我们要做到走出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利用寒暑假期间,派出专业教师到高水平院校进行专业进修,或者派驻到企业一线脱产学习,增强实践能力。

(二)项目锤炼专业能力,构建专业教学团队

通过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国省技能大赛、校企合作项目、横向课题等任务不断锤炼、融合,提升教学团队整体业务能力、团队凝聚力和协同能力,促进团队在教学科研、实习实训及教师培训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服装设计专业骨干教师、“2016年全国十佳制版师”任波教师已经成功建立任波大师工作室,该工作室囊括了服装设计、美工设计等方向几名各有特色的师资力量,立足企业生产一线,注重工艺传承与革新,现在已经与北京等地服装企业开展无缝对接,输送高技能人才。任波大师工作室在校企合作、技能大赛等方面发展已经很成熟,目前,该工作室正在积极申请部级大师工作室。

(三)改革人才引用机制,引进企业高级人才

采用灵活开放的人才引进机制,引进高水平外聘教师,提高外聘兼职教师的评聘标准,大幅提高外聘教师课时津贴标准,让企业、行业优秀的工程师、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到我院任教,可以大幅提升学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迅速掌握企业生产环节中的最新技能。信息系与本地新浪印业开展师资交流,聘请该公司多名资深设计师到系里长期担任外聘教师,对图文专业学生进行产品设计指导,真正实行任务驱动式教学,同时还对信息系相关专业教师开展培训。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优质校建设这一有利契机,建立长期而灵活的师资培养机制,重点培养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建设一批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学核心团队,真正做到“进得了课堂、下得了工厂、上得了赛场”,积极推进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再上新台阶。

三、做好专业定位,构建重点专业群

高职院校要充分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及经济支柱产业做好专业设置定位。这样既有利于充分利用当地专业人才,也有利于校企双方开展产教深度融合,更有利于毕业生顺利就业,为当地企业源源不断提供高级技能人才,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依托地方产业不断将专业做大做强,围绕优势专业来建设专业群,保持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逐步形成专业品牌效应。

(一)专业设置要接地气,突出地方专业特色

将专业建在当地经济发展产业链上。根据市场发展的需求,不断动态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以智能制造专业群为例,《中国制造2025山西行动纲要》中已经将智能制造作为制造业强省建设的八大工程之一,同时,晋城市也已经将“工业强市”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之中。随着国际工业转型升级的加快推进,晋城市产业结构迫切需要向智能化工厂、智能生产转型升级,传统制造行业存在强烈的智能化改造需求和人才智力需求,智能制造专业群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应运而生。

(二)专业建设要突出重点,稳扎稳打分层推进

根据学院自身实际情况,对不同层次的专业实行分层定位,优势专业以部级骨干专业为目标,特色专业努力建设成为省级骨干专业,普通专业定位于校级骨干专业。与此同时,学院要制定相关措施,确保各项政策和资源向骨干专业倾斜,以优势专业为龙头营造品牌效应,带动其他专业整体推进。信息技术专业群自身专业师资力量比较强,从院级重点专业做起,一步一个目标,逐步做大做强,2015年评为省级特色专业。

(三)根据自身优势专业,做好专业群建设

在优质校建设工作中,结合我院自身实际,计划打造现代财会技术、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三个专业群,以专业群为龙头,发挥集聚效应和服务功能,实行教学资源、师资力量共享,不断优化专业结构,以高水平专业建设推动整体办学质量提升,以“双高计划”为指引,不断发展壮大专业群。以学院智能制造专业群为例,该群整合了机电一体化、模具设计与制造、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光机电技术应用等专业,形成了师资共享,优势互补,这将为晋城市的新型制造产业转型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四、动态调整专业知识,建设核心课程群

专业建设的质量对优质校建设的成败起着决定性作用,而课程建设则是专业建设实施过程中的重要载体。在一个专业群里,各个专业的课程设置是否合理统筹安排、教学过程是否高效实施,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学校的办学水平[4]。同一门课程的教材,市场上良莠不齐,普遍存在系统性差、课程关联性差、知识点重复,重理论轻实践等现象,很难找到真正适合专业使用的。想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课程内容就必须开发,量身定制为自己打造专用的教材和课程。

(一)以各类大赛为导向,调整专业教学内容

以赛促教,将部级、省级各项技能大赛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形成以大赛来引领教学,教材、实习实训设备均要与大赛同步接轨。由于教材永远滞后于技术的发展,各专业教师必须要根据大赛大纲适时调整教学内容,一方面培养出来的部分优秀学生在全校可以起到示范性作用,带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潮,另一方面扩大了学校知名度,对招生就业、校企合作起到了非常好的宣传作用。

(二)根据企业岗位需求,调整专业实践教学

根据企业的各个岗位的实际需求,各专业课程要调整课堂教学内容,避免按部就班,教材里的每一个章节都去讲授,要及时剔除掉陈旧、重复的知识点,增加实践操作技能环节,填补课本知识与岗位需求之间的空档,教学从知识讲授模式改变为侧重应用和实践,做到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高度无缝结合。

(三)通过资源共享课程,锻造专业教学团队

利用三年左右时间建设完成部级、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期间要与企业开展交流与合作,邀请企业、行业技术人才参与到课程制作过程中,体现专业特色突出课程的实用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与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是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信息系在专业群建设的同时,逐步建成了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院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院优质视频公开课。在做好专业建设的同时,课程建设也得到了提升,与此同时也锻造了一个成熟、稳定、专业的教学团队。

(四)有机融合相关专业,优化构建核心课程群

当今工作岗位对人才综合能力要求很高,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本专业知识,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必须打造核心课程群。高职院校课程群是各相关专业之间多门课程及行业、职业岗位需求的有机融合,通过重新整合形成的一个知识关联、衔接紧密的课程系统。通过课程群的建设,可以高效地推动师资队伍建设和专业教学资源优化配置,增加专业知识的宽度、增强专业相互融合、提升学生综合能力。通过专业群的发展来推进各专业的核心课程群建设,使得毕业生能在多个相关专业技术岗位上从事工作,未来有更广阔的职业提升空间。

五、加强产教深度融合,全方位开展校企合作

以市场为导向开展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在优质校建设过程中的重点,要在推动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发挥核心引擎作用。

(一)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充分整合行业资源

成立职教集团,要借助这个平台推进集团化办学和校企合作一体化办学模式改革。高职院校要牵头集聚同一行业中的资源和人才优势,与行业、企业等共建重点实验室、技能大师工作室、高新技术研发中心、行业职业培训中心等多种类型的平台。2017年,在市政府领导下,由晋城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了晋城市旅游职教集团,2018年成立了光机电职教集团,举全市之力打造行业航母。下一步将开展更为广泛的合作与服务,推动产教融合从简单堆叠走向深度融合,逐步形成资源共建共享的新局面,将校企合作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为晋城市的产业发展推波助澜。

(二)建设过程质量第一,产教融合政府牵头

通过2006年示范校的“工学结合”到2010年骨干校“校企合作”,再到2015年创新行动计划中的“产教融合”这三个阶段,我们可以发现,优质校建设与示范校、骨干校建设是一脉相承、逐步深入的,但优质校建设更加注重以质量为中心的建设过程,产教融合始终是建设过程中的主线。产教融合要坚持政府牵头,以企业为主体,高职院校重点参与的原则。高职院校要通过产教融合,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实时的调整与优化,完善课程体系架构,共建校企师资团队,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以生产性技能考试取代传统课堂考试。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全面提升人才的专业能力及人文素养,只有这样才能给予产教深度融合更加强劲的动力,为社会源源不断地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从而吸引更多的企业积极主动参与到产教融合中,最终形成一个长期、动态、稳定的合作机制,达到校企双方共赢。

(三)积极推进现代学徒制,企业深度参与专业建设

现代学徒制是基于校企深度合作的职业教育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也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和潮流。就高职院校而言,要借助现代学徒制这种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寻求解决高等职业教育在校企合作方面的深层次问题,探索现代学徒制教育教学改革路径,实现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双赢,使校企双方在互相合作中共同发展壮大。现代学徒制培养出来的学生,主要针对特定的职业岗位,因此这类学生具有很专业的职业技能和素养,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职业创新能力和实践工作能力,真正体现“知行合一”的理念。综合能力越强大,学生未来上升空间也更加广阔。在培养过程中,还要将优秀企业的先进技术和企业文化引入其中,使企业有更加强烈的意愿与学校开展双向合作。行业企业对学生的要求就是市场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同时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认可就是对高职院校教育的最大肯定。在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校企双方还可以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及自身实际开展校企联合招生,实行订单式培养毕业生,积极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学院机电系与晋城当地富士康集团开展现代学徒制已经十多年,形成了非常成熟的合作机制。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校负责整体教学,企业负责实习实训。真正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中心的理念,突出高职院校自身的特色优势。多年的合作其效果对学校招生和企业生产都形成了非常良好的社会效应。目前,机电系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近十年招生人数稳定排在学院所有专业第一名。

(四)开展中德双元制合作,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2018年在晋城市政府的大力推动下,中德合作企业家培训中心在学院挂牌成立。培训中心第一阶段对晋城市100名民营企业家开展培训,第二阶段对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化工系应用化工专业开展试点工作。在课程中引入GIZ先进制造理念,学习德国工业发展模式。目前,这两个专业已经分别与天巨重工、鸿生化工两家地方企业展开了进一步合作。

六、多渠道培养高质量人才,建立人才培养评价机制

人才培养质量高不高,直接关系到我国能否实现对接“中国制造2025”,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重要转变。培养实用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使命,培养人才关键在于是否能够满足人才的未来发展和岗位需求,具体来说,就是是否具备高尚的品德、良好的职业素养、高水平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空间。针对学校不同群体的学生,学院在人才培养的方法、途径上不断探索创新,采用分层分类的人才培养方式,如:开设专升本免费培训,选拔一部分成绩优异的学生进入本科继续深造学习;利用寒暑假、双休日集中开展专业技能强化训练,由各系选派实力最强的专业课教师进行专职辅导,适时开展个性化教学模式,确保一部分优质学生在专业上得到质的飞跃,再选拔一批优秀学生参加各项技能大赛,以国赛、省赛、行赛来促进专业能力提升;学院成立创园,以双创教育为主线,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来带动学生就业,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开展创业,选拔其中的优秀者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让学生在校当小老板、小经理,一边上学一边创业,逐步形成专业能力结合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新渠道。优质校建设要建立起一个全面、长期、客观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树立以适应社会需要和岗位需求为目标的理念,注重对人才培养质量的长期追踪。评价体系建立了学校与行业企业的高度关联度,既包括在校生日常成绩、技能竞赛、证书获取、创新创业等学业成果,也包括毕业生的就业数据、就业质量和中长期职业发展评价。此外,评价体系引入第三方的社会评价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水平的重要指标。通过评价体系中的大数据功能,我们可以获得毕业生各项长期、动态的数据,还可以把需求的信息及时反馈到人才培养环节上,以此促进专业教学进一步完善,实现高质量专业人才培养与新一轮产业技术岗位需求的完美对接。

七、结语

在当前招生形式越来越严峻的形式下,高职院校要抓住优质校建设这一有利契机,不断加强专业建设,深化产教融合,完善和提升办学能力,为当地经济发展助力。在优质校建设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平时工作的积累,重视整个建设过程,及时纠正和调整有关工作失误和工作计划,同时更应该清醒地意识到优质校建设将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朱珺.产教融合视域下优质高职校建设实践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4):43-47.

[2]成军.高水平专业建设:优质校建设的核心[J].教育发展研究.2017(12):3.

[3]李国庆.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建设方向与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8(12):14-16.

[4]毛颖.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实践研究[J].科技风.2020(2):200-201.

作者:陈志坚 单位:晋城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