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理念的生态校园景观设计对策

海绵城市理念的生态校园景观设计对策

摘要:文章以“海绵城市”建设为背景,将“弹性”理念引入校园景观规划设计,通过归纳分析和对案例的实地调研,总结传统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不具有弹性适应性的原因以及“海绵城市”理念背景下的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和策略。

关键词:海绵城市;生态校园;景观设计

高校校园是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校园景观的绿量和观赏效果得到了极大提高。但复杂的校园环境和对于生态理念的认识层次不够,导致一些景观设计规划不合理。近些年,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降雨情况加剧,传统的校园景观建设形式在解决“校园看海”问题上效果甚微。将“弹性”理念引入规划设计,聚焦气候变化下的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策略研究,对“海绵城市”理念下的校园建设具有现实意义。弹性景观是反映生态价值观,具有一定弹性和生态系统恢复力的景观。查阅文献资料,对省内校园景观进行实地调研和归纳分析,总结传统校园不具有弹性适应性的原因。

1传统校园不具有弹性适应性的原因

1.1校园不透水下垫面比率高,排水系统压力超负荷

随着高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多,使校园的不透水地面铺装比率不断增高,雨水无法下渗导致路面雨水径流加大,排水系统无法及时排出,致使积水产生[1]。

1.2雨水排放设施老化单一,整体性差

多数有一定历史的校园排水系统都是早期建设,已无法满足现阶段极端天气的短时大流量的排水要求。校园传统的排水方式单一,主要通过沟渠收集校园内雨水,连接内部独立的雨水管网,再设置接口与市政雨水管连接。这种方式排水系统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故障都会导致校园积水,设施老化使得出现问题的频率增加,极端天气情况下更甚。

1.3植物空间设计生态因素考虑不足

校园内植物空间多是传统高于地面铺装的微地形设计,园林植物的配置多考虑空间的层次、疏密以及组团景观效果等,对于植物组合的生态效益考虑较少,对植物的抗性、吸污能力等生态习性以及依靠土壤、植物、微生物组成的生态系统净化雨水考虑不足,校园景观的整体生态效益不高。

1.4屋顶绿化和绿色建筑少

在调查的校园中,对于构建海绵城市有效方式如雨水花园、道路和广场的可透水地面处理、植物的生态配置等方面没有充分考虑。调查发现,屋顶绿化和绿色建筑的考虑是校园景观处理最欠缺的一个环节。校园的屋顶处理方式较多采用坡屋顶,利于排水,但没有考虑雨水的收集和再利用。

2生态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

2.1雨水管理优先,景观系统性设计原则

海绵校园的建设需要将雨洪管理纳入海绵校园景观规划设计,雨水管理的作用十分关键[2]。设计应注重源头治理,通过透水铺装、屋顶花园、增加绿地面积等措施减少径流的产生;加强自然水体的雨洪调蓄能力,可以增加开敞型水体建设或适当扩大校园内自然水体,增设人工湖、湿地等。相互关联的各种功能性景观设施,组成一套适合校园环境的生态雨洪管理系统,雨水设施在兼顾功能的同时需要考虑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实现生态和景观效益的共同提升。

2.2因地制宜,生态可持续性原则

高校的景观规划设计应富有弹性,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3]。生态规划应注重场地原貌生态脉络的保护与修复,从多角度考量场地规划和设计对于环境的影响,考虑材料的可持续性,加强场地废弃材料的可再生使用。

2.3校园景观的科普文化内涵和体验性原则

“海绵城市”理念背景下的校园景观应结合场地设置科普性场地景观或体验性强的具有教育功能的场所,如生态体验的绿色建筑展示小品、雨水花园科普基地等,不仅塑造出供学生学习生活的优美环境,还可以扩展课程的室外教学空间,从实践和体验层面进行生态认知教育。

2.4集约原则

景观的营造与材料具有密切联系,根据园林建材的评价结果,景观石材的加工对环境的污染最大,且造成了大量浪费,应尽量减少此类材料如花岗石铺装等的使用。坚持节约减量化原则,针对原场地废弃材料进行简单处理后再使用,例如石笼的运用。节约的途径包括使用新能源景观设施,如利用风能、太阳能的节能园林建筑,使用加工过程简单、对环境影响小的材料以及种植管理、养护成本低的对环境净化作用大的植物。

3生态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策略

3.1自然水循环设计策略

校园景观以弹性理念为指导,强调雨水自然积存、渗透和净化,恢复自然水循环、自然存蓄雨水[4]。校园景观利用竖向设计将部分雨水排向绿地、雨水花园等,例如对暴雨径流的流向进行详细规划与设计,传统屋顶落水管设计可改为跌水池。屋顶雨水下落可利用随雨势变化的跌水景观,结合雨水花园,雨水花园中的雨水设施可与校内的景观湖、池塘以及湿地等水体结合,成为雨水调蓄池,暴雨时作用明显,兼具休闲娱乐的功能[5]。结合展览牌的设置,具有一定的生态认知和教育功能。雨水调蓄池内可设计道路、活动场所,在池边种植乡土滨水植物,平时作为服务师生的景观休闲场所。雨水调蓄池底设计为透水性,平时常水位以景观休闲场所功能为主,暴雨时水位上升,池内的道路和活动空间被淹没,成为大型雨水存储池[6]。干旱时水位下降,雨水调蓄池水位低于地下水位时地下水能够回补滞留池,回补的池水用于灌溉。

3.2雨水花园网格化设计策略

园林楼南侧水体如图1所示,南冲塘水体如图2所示。雨水花园的设计可以根据场地情况在多个位置点状布置,面积可以灵活调整,景观组合多样化,多个不同位置的雨水花园可以共同构成海绵校园网络。例如在建筑内庭收集屋面雨水的小花园,在路边吸收部分路面雨水径流的线状花园等。在形式和材料选择方面,碎石雨水花园可以不栽种植物,碎石的空隙可以收集和涵养雨水。

3.3道路和广场空间设计策略

在道路和广场空间增加透水性路面,透水性路面指雨水下渗被路面逐渐吸收,渗入路基的人工铺筑路面。包括砂、碎石及砾石等铺筑的路面、混凝土铺筑的透水性路面、沥青铺筑的透水性路面、嵌草砖铺筑的透水性路面等。透水铺装小道如图3所示。

3.4绿色屋顶设计策略

校园内有条件的建筑屋顶可以改造为简单式和花园式绿色屋顶。屋顶种植植物增加了立体绿化空间,植物土壤能够吸收、渗透和过滤部分雨水,降低径流量。屋顶绿化也能够使建筑室内温度降低[7]。

3.5植物空间设计策略

在校园广场中,树池是景观设计常用的元素,可以改变以往单个树池的方式,将树池连成一个树池带,增大蓄水能力[8]。将比树池带高的道路路缘石打开一段或局部开孔,增加道路的横坡坡度,使雨水通过路缘石的断开处和孔洞进入树池带[9]。雨水引流入绿化带再通过雨水设施处理可以增加雨水回用的占比,减少路面和广场铺装表面的积水。

3.6植物配置策略

植物的叶片具有截留雨水的功能,枝叶繁茂、叶片大而粗糙的乔灌木作用更显著。雨水落到叶片上时会在叶片表面聚集部分雨水,随后蒸发到空气中。阔叶树种的叶片比针叶树种的叶片大,植物选择可偏向阔叶树种,植物的根系能够充分吸收雨水,减少了雨水径流。绿地上的植物多选择耐旱耐涝的乡土树种,在雨季时可吸收大量的雨水,在旱季时可以减少灌溉[10]。乔木配置方面选择常绿和落叶树相结合,观花、观果、观叶树木兼顾。雨水花园区域以观花观叶植物为主,营造一种丰富多彩、欢快活泼的环境氛围,也为小区的鸟类提供栖息环境。灌木配置方面选取开花植物和地被、石块等搭配形成一些色彩艳丽、灵活多样的花丛、花境等。雨水花园区域与学生宿舍内部的围合空间多采用开花灌木,丰富校区环境。水生植物的配置应根据水体的位置、功能、形态、水位以及水生植物的生态习性等综合考虑,以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多选取乡土水生植物。例如,在岸边浅水区种植灯芯草、香蒲、芦竹等;在岸边或深水区种植芦苇等;在水池种植睡莲等,净化水体;在水底种植金鱼藻、黑藻等沉水植物。

作者:罗慧敏 徐一斐 单位: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