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机械制造类“芙蓉工匠”人才培养

高职机械制造类“芙蓉工匠”人才培养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发展已经全面智能化,机械制造类企业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为了紧跟社会发展,同步开启了“智能转型”,这一时代背景同样还引发了职业教育的转型升级,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在人才培养路径上,以“工匠精神”为引领,打造具有湖南省本土特色的“芙蓉工匠”精神,培育一批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以此更好地服务我国制造业的发展。

引言

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要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就需要随时关注社会发展、企业动态、用人标准等,便于灵活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从课程体系构建、师资队伍组建、“产学研一体”、信息化人才培养方案创设等方面开创“芙蓉工匠”人才培养路径,为社会发展和企业的升级转型提供人才保障。

一、“智能转型”背景下的“芙蓉工匠”

机械制造类的升级转型是顺应科技与产业发展,纵观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历程,基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小规模,纯粹依靠手工的生产;第二阶段是较大规模的,以电气化、流水线式的标准化生产;第三阶段则是现如今的信息化生产,不仅许多岗位被智能电子所替换,且保留下的人工岗位,对智能、技术方面的操作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三个不同的阶段中,我们不难发现,机械制造类的职业教育会随着每一次的产业升级,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作出同步的转型。譬如在第一阶段中,机械制造类教育主要是以学徒制为主;第二阶段由于出现了大量的机器以及大规模的厂房,机械制造类的职业学校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冒出,技术型人才与日俱增;到第三阶段,就业岗位更加智能化,企业对人才的数量更加精简,对人才的质量要求更高,以往的人工化制造、机械化制造、程式化制造,都极有可能被智能化制造所取代,因此,“芙蓉工匠”的催生正是对应现阶段产业“智能转型”所提出的高标准、高要求做出的对策[1]。“芙蓉工匠”原为湖南省纪委秘书长刘显泽为推动湖南制造业发展所提出,自此,“芙蓉工匠”也成为当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一大品牌建设。“芙蓉工匠”所凸显的是湖南人特有的精神品质———“吃的苦,霸得蛮,耐得烦”,这一精神像种子一样撒遍在湖湘土壤中的每一个领域中,在湖南人的世代传承中,涌现出了许多具有“芙蓉精神”的工匠人,如蔡伦、黄永玉。而纵观湖南省各产业领域的发展,都依赖于一批又一批“芙蓉工匠”的支撑。

二、“智能转型”背景对机械制造类人才提出的要求

(一)机械制造“智能转型”的特点。机械制造“智能转型”是在原来的技术基础上糅合人工智能技术、云技术、大数据平台、信息通信技术等,且深度贯通于机械制造的每一个环节中,让机械制造能够自我完成指令、自我生产、自我切换、自我决策,简化以往繁琐的人工制造环节,优化参数,提高生产效率,这也是制造技术的先进化的一种表现[2]。

(二)机械制造企业的现状分析。通过实地走访湖南省的各大、中、小型机械制造企业(如三一重工、、铁建重工、山河智能、恒天九五重工、远大集团等),可以得出一些结论。第一,机械制造企业在生产方式上,沿用传统制造方式的企业仍然占多数,尤其在小型制造企业中尤为普遍,启用智能化生产的企业基本为几个大型机械制造企业,且在机械生产的整体环节中所占比例并不大。第二,通过调访企业未广泛实行智能化生产的原因时发现,“专业人才”的缺乏是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简而言之,高职机械制造院校现如今所输出的人才从专业技术上来看,只能适应企业中的部分普通岗位,但是从企业空缺的所有岗位来看,还有许多高端和智能型岗位没有对应的人才来操控,如工业机器人的装调与维护、智能生产线的管理、对大数据的统筹和分析、PLC编程与调试、MES管理系统和各类生产加工软件的编写与维护等;再者,这些岗位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也较高,要具有吃苦耐劳、一丝不苟、踏实勤恳的精神和态度,同时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自我学习能力、创新思维等。由此可以看出,智能型的专业技能人才的短缺不仅是机械制造企业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同样也将是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时所需要做出的灵活转变。

(三)“智能转型”背景下高职机械制造专业学生从业岗位需求分析。根据机械制造企业的现状分析可以推测出,这种传统与智能交替的生产状态绝不仅存于湖南省的机械制造企业,它所代表的极有可能是全国机械制造业所呈现出的状态,这同时还意味着,机械制造企业的岗位对人才的需求逐渐由单一型趋向复合型,即学生既需要有夯实的传统工业技术,同时还要具备各种先进的智能技术,让更多学生在从业时能够精准对应到企业所空缺的智能型岗位。

三、高职机械制造类“芙蓉工匠”人才培养路径建设

(一)打造“芙蓉工匠”精神,融入高职课程体系。“芙蓉工匠”精神的打造就是要在“工匠精神”的基础上糅合到湖湘精神,从而形成一个具有地域特色的品牌标签,让湖湘人才更具有标识性,能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中脱颖而出。高职机械制造专业在课程体系建设中,首先可以从教材着手,将“芙蓉工匠”精神融入到教材内容中,同时聘任和邀请机械制造业内的专家、企业资深技术大师等共同参与其中,组建一支科学的教材编写队伍,在教材中注入更多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的知识要素。同时,还要注重让学生将“芙蓉工匠”精神由外而内地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比如,加强学生的实践环节,由专职教师带领学生下达到机械制造的第一线,近距离观摩和感受企业员工在生产制造过程中的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以及一流的技术水平,让学生也能够以此为榜样,将“芙蓉工匠”精神树立为自己在工作上的标杆[3]。

(二)组建具有“芙蓉工匠”精神的师资队伍。学生要树立“芙蓉工匠”精神,少不了教师的正确引导,那么教师自身也应当对“芙蓉工匠”精神有充分的认知,它不仅仅代表着高超的制造技术水平,更是一种专业的态度、敬业的精神,能够在机械制造上精益求精,专注提升产品品质和制造技艺,是能够认真、耐心对待工作的一种心态。教师能准确领悟到“芙蓉工匠”精神的要点,才能在教育过程中以榜样的力量去引导学生感悟“芙蓉工匠”的魅力,学生意识到这一精神要领之后,才能在学业中以及在未来工作中促使自己成为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展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三)构建“产学研一体”的校企合作教学,为“芙蓉工匠”的人才塑造提供机会和平台。高职机械制造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基本都离不开校企合作模式,因为优质型、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永远都是多元化培养,无法只依靠某一单方面的努力去实现。“芙蓉工匠”人才的培养同样如此,并且还需要在原有的校企合作模式上更加深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各自的优势,将优势资源综合集中,形成“产学研一体”的先进教学模式。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了解在秉持“芙蓉工匠”精神的理念下,机械产品的从制造到生产的整个过程,让学生有平台将教材中关于“芙蓉工匠”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验证,有机会将自身所感悟到的“芙蓉工匠”精神化作行动力在实践操作中尝试[4]。此外,“芙蓉工匠”人才还应当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因此,学校和企业应当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并为他们提供机会,帮助将他们的可行性创新项目落实到实践环节,一来提升了学生的实战能力,二来也在无形中推动了学生的创新创业发展。

(四)创设智能实训基地,帮助“芙蓉工匠”人才适应机械制造产业的“智能转型”。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机械产业的智能化发展,也为了进一步凸显“芙蓉工匠”人才的优势,高职院校可以选择大型工厂,共同创设“智能实训基地”,总的来说,智能实训基地应当满足三大特点,第一,生产线与虚拟软件相结合;第二,智能生产线能与学生实训相结合;第三,智能生产能结合科研项目。智能实训基地理应以众多智能型的生产设备和技术为主,如执行层的MES智能系统、传感层的云数控智能平台和RFID智能系统、设备层的CNC和自动检测智能设备、工业机器人产线操控等。在具体的实训过程中,为保证实训成效,务必要以真实的产品生产过程为参照,首先引导学生对机械制造产业目前的智能制造有一个全新的认知,再让学生跟随教师或专业技术大师尝试实际操作,根据学生操作过程中的表现出的短缺,进而作出针对性的培训和指导,保障“芙蓉工匠”人才的专业态度和技术水平。最后根据学生在实训基地的综合表现,为学生未来的就业提供准确的岗位定位,这正是智能实训基地创设的意义和目的。

四、结束语

机械制造产业的“智能转型”是社会未来的必然发展趋势,这是产业发展的契机,也是对高职教育发起的挑战。高职机械制造专业要以此为动力,培养更多品牌性的“芙蓉工匠”人才,从精神和技术上展现湖湘人才的独具一格,符合企业的人才需求,推动我国机械制造业的不断前进。

作者:刘芬 单位: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