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清阳与眼的关系

阐述清阳与眼的关系

作者:刘光辉 金威尔 徐朝阳 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

脏腑清阳与目窍脏腑是清阳生化的源泉。五脏中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肝疏泄正常则能和顺调物,散血布津,清阳升发有度,窍通目明。故《灵枢•脉度篇》曰:“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2]19。心主血,肺主气,心肺健则气血运行畅通,清阳升发有力,视瞻精明。故《素问•六节脏象论》有云:“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2]39。肺主宣发肃降,宣发畅则清阳升,清阳升则浊阴降,浊阴降则肃降行,肃降行则宣发畅[1]。故心肺和谐,则清升浊降循环不止,目窍自明。脾主运化,胃主腐熟,脾胃健则气血生化无穷,清阳升发有源。故有云:“脾气上升则为清阳”[7],“五脏六腑之精气,皆禀受于脾,上贯于目”[8]。脾主升,胃主降,脾胃健则清阳升浊阴降,浊阴降则水湿化、痰饮消、瘀血除,窍道通利,目窍通明。肾主藏精,肾精能化气生血,肾精充沛,清阳升发有根。肾为先天之本,内寓真阴真阳,五脏之阳赖以温煦,五脏之阴赖以滋养。真阴真阳充盛则五脏清阳充沛,清阳游行交会于清窍,使目窍自利。脏腑通过经络上输清阳于目。《素问•五脏生成篇》曰“诸脉者,皆属于目”[2]43,而“五脏六腑之精,十二经脉皆上注于目”[3]44。目视觉功能的发挥,有赖于清阳,《眼科阐微》指出“十二经络,三百六十脉络,皆一身精气上升,入通灵空窍,而为光明”[9]1。气血津液、脏腑功能正常,则眼的功能正常,正所谓“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2]11,“五脏气血调和,精气充荣,则目和而明矣”[10]。诸般论述充分说明目窍与五脏清阳的关系密切,但各脏清阳对眼的生理作用不尽相同,“大抵目开窍于肝,生于肾,用于心,润于肺,藏于脾”(《审视瑶函》)[5]9高度概括了眼与各脏清阳的重要生理关系。

清浊升降失调与目窍的病理

目为清窍,以通为用。清升浊降,则窍道自利,窍通目明。因此,清浊升降正常是正常视瞻的前提。各种原因导致的清阳不升、清窍失养及浊阴不降、窍道壅滞,是眼病发生发展的重要病机。在《审视瑶函》中即有论“五脏六腑一病,则浊阴之气不得下,清阳之气不得上……故其走上而为目之害也”[5]30,指明眼病与五脏六腑清浊升降失调有关。《成方切用》进一步指出气血不足亦可导致玄府闭塞、升降失司,谓:“盖目主气血,盛则玄府得通利,出入升降而明,虚则玄府不能出入升降而昏”[11]。

1.清阳不升清阳为温煦、濡养清窍的精微物质,脏腑气血亏虚,则清阳无以为继,清窍失于温煦、濡养,功能失司,发为眼病。如《灵枢•决气篇》曰“气脱者,目不明”[2]585,《黄帝内经素问集注》谓:“精气虚故目盲不可以视”[3]9,《脾胃论》说“清气不升,九窍为之不利”[12]。脏腑为清阳的源泉与上升的动力,五脏亏虚,则五轮不灵。《医宗金鉴》说:“内障之病,皆因……脏腑内损,精气不上注于目”[13],《仁斋直指方》曰:“肝肾之气乏,则昏蒙晕眩”[14],《太平圣惠方》谓“心气滞而肝气乏,目减其光”[15],临床上清阳不升所致眼病多以虚证为主要病机,如心肺阴虚、脾虚气弱、肝肾不足或气血亏虚均可导致清阳不升、目窍失养,表现为上胞下垂、白睛干涩、目昏目暗、圆翳内障、高风雀目、夜盲、青盲等诸症。

2.浊阴不降与清阳相对应,浊阴泛指人体重浊、性降、内守的物质,是机体代谢产物,生理性者如粪、尿等,病理性者如水湿、痰饮、瘀血等,后者是人体主要的致病物质。浊阴不降,可导致水湿停聚、痰饮凝结、气血瘀滞,致使玄府窍道阻塞,甚至反升上扰清窍。故《审视瑶函》说:“目昏是通光脉道郁涩所致”[5]15。临床上浊阴不降所致眼病多以实证为主要病机,如水湿内停、痰饮内阻、瘀血阻络均可以导致窍道阻塞,发为眼病,表现为口眼?斜、胞生痰核、目胀目痛、视力骤降、云雾移睛、眼底出血渗出等诸症。清阳与浊阴往往相互影响,清阳不升则浊阴不降,浊阴不降则清阳不升,共为发病之源,多形成虚实夹杂之证。如脾虚气弱,清阳不升,目窍失养,神光发越无权,同时脾虚运化水湿无力,水湿内停,上泛于目,可致视衣脱离。诚如《银海指南》所说“清阳不升,则浊阴不降,而目安能烛照无遗乎”[16]。

升清降浊与眼病的治疗

在治疗学方面,清窍清阳相关学说以升清降浊为治疗原则,重视在眼部疾病治疗中升清阳降浊阴,实现清浊升降协调。

1.升清阳根据清阳的特性,升清阳就是培补清阳之源,升发气、血、津液,使之游走交会于目窍。升清阳重视补益脏腑,使气血津液充盛,清阳滋养功能正常。补益脏腑当以心肺、脾胃、肝肾为主,而补益脾胃尤为重要。常见的治法有培补心肺、健脾益气、补益肝肾、益气养血等。临床上培补心肺注重益气宣肺,常用升陷汤、玉屏风散、丽泽通气汤等加减[1]。补脾胃注重健脾益气,常用补中益气汤、益气聪明汤、助阳活血汤、升阳益胃汤等。补益肝肾注重补肝填精固肾,常用石斛夜光丸、杞菊地黄丸、三仁五子丸、加减驻景丸等。补益气血注重气血同治,常用八珍汤、人参养荣汤、参芪四物汤、归脾汤、当归补血汤等[17]。另外还需要注重疏肝理气,调理脏腑及气血津液运行通道,使气机通畅、清阳升发正常。如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原机启微》曰:“或又目复大病者,以其清阳之气不升,而余邪上走空窍也……宜做群队升发之剂饵之”[18]。

2.降浊阴根据浊阴的特性,降浊阴就是协调人体代谢,清肃浊阴通道,使浊阴通过下窍等途径排出人体,同时清除水湿、痰饮、瘀血等病理性产物。常见的治法有利水渗湿、祛痰化饮、活血祛瘀等。临床上针对水湿内停证,常用三仁汤、五苓散、除湿汤、甘露消毒饮等加减;痰饮内阻者,常用二陈汤、温胆汤、涤痰汤、化坚二陈丸等加减。瘀血阻络者,常用通窍活血汤、补阳还五汤、血府逐瘀汤、桃红四物汤等加减[17]。通过祛水湿、化痰饮、散瘀血等方法以达降浊阴之效。临床上,升清法与降浊法多同时配合运用,使升中有降,降中有升,共奏通窍明目之功。正所谓“浊阴降,清阳升,终身目不昏花”[9]51。同时在运用中需要注意补虚不敛邪、升阳不助火、降浊不降气、除湿不伤阴、祛邪不伤正,达到清浊升降协调,如《审视瑶函》所说“各远其原,不反其常,是其治也”[5]32。清阳清窍相关学说将升降理论与气血津液理论、脏腑理论紧密结合,在此基础上,对清窍的生理、病理进行了阐述,并就疾病的防治提出了相应的理法方药,是对中医眼科既往理论学说的有益补充。整理发掘清阳清窍相关学说理论,用于指导眼科疾病的辨证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