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投资论文范例

证券投资论文

证券投资论文范文1

1.1文献回顾

国内的文献从财务特征、公司治理和资本结构等角度分析上市公司证券投资行为的影响因素,也有从股市收益波动、政府监管的角度分析。吴文莉(2011)发现股市收益波动与公司现金持有水平变化呈负相关关系,而且这种负相关关系在牛市中更为显著,在国有企业以及监管行业企业中也更为显著。陈玖竹(2012)以我国制造类上市公司为例分析了经理人短视对证券投资的影响,研究发现换手率和证券投资额呈显著正相关,大盘走势和证券投资额呈负相关。与吴小莉的研究结果不同的是,陈玖竹认为熊市这种负相关关系更为显著。吴文莉(2012)通过分析近年来上市公司可交易性金融资产变动与其现金流和货币资金变动的关系,发现非国有企业炒股的资金更多来源于经营现金流,而国有企业证券投资的资金与借款现金流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吴战?、李素银(2012)重点分析了上市公司管理者基于自身利益的短视行为,研究发现大量上市公司管理者存在投资短视行为,其中管理者的年龄、经营能力对这种行为影响较大,与管理者薪酬和持有比例不存在显著关系。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目前尚没有对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证券投资与主营业务发展之间关系的全面研究。为了更好地形成对比,本文假设制造业上市公司如同前人对所有上市公司研究得出的结论,即会过度参与证券投资,探索制造业上市公司证券投资规模对主营业务产生的影响。

1.2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证券投资的分析

制造业是指对制造资源(物料、能源、设备、工具、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等),按照市场要求,通过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工业品与生活消费品的行业,包括扣除采掘业、公用业后的所有30个行业。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部分和经济转型的基础。当前我国制造业正从高耗能、高污染、低技术含量、产品附加值较低向现代化、环保化、管理的科学化方向转型。目前我国股票市场尚不成熟,其突出表现就是股票价格的异常波动,投资者的非理性程度也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带来了大量的投机机会。近几年来,通常作为投资客体的上市公司也热衷于二级市场买卖股票。A股市场上不仅参与证券投资的上市公司越来越多,投入资金也越来越大。2011年有402家制造业上市公司参与证券投资,初始投资额由2010年的437.05亿元增加到727.53亿元,增幅为166.46%。以之相比较的是,这些上市公司2011年的主营业务收入降幅为12.64%。上市公司的投资动机从原来的闲置资金保值增值转变为倾向于主动投资,更有甚者一些上市公司甚至利用募集资金进行短期证券投资。上市公司参与证券投资可以获取短期收益,但会减少企业投入正常经营的资金,不利于企业长期发展。而一旦投资亏损,会“吞噬”企业正常经营获得的收益。如兰州黄河,2011年公司亏损1459万元,而在2010年公司盈利为1.02亿元,造成业绩下滑的重要原因之一即是股票投资亏损。

雅戈尔2011年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率为-20.49%,公司净利润为17.63亿元,仅投资收益14.43亿元,占比81.85%,2011年四季度共持有24家其他上市公司股权。制造业上市公司主要投资于实体经济,如果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热衷于短期证券投资行为,将可能对上市公司自身的主业经营发展战略及证券市场甚至国家经济的稳定产生不利影响。对此证监会对上市公司证券投资也做了规定。深圳证券交易所于2007年的《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工作指引第4号———证券投资》在以下三个方面限制上市公司炒股:不得炒作自己的股票;不得使用募集资金炒股;不得使用银行贷款炒股。深圳证券交易所于2009年的《中小企业板信息披露业务备忘录第29号:超募资金使用及募集资金永久性补充流动资金》中亦有如下规定:上市公司使用“超募资金”偿还银行贷款或补充流动资金的,应当符合以下要求:一是公司最近12个月未进行证券投资等高风险投资;二是公司应承诺偿还银行贷款或补充流动资金后12个月内不进行证券投资等高风险投资并对外披露。可见监管部门认为上市公司从事证券投资属于高风险行为。本文正是以制造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今年来该类上市公司证券投资详细数据分析其投资现状,具有实际意义。

1.3主营业务发展与公司证券投资规模

理论指出,股东与经理人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具体表现在两者对待项目投资风险的态度及处理的方式不同,由此就会导致企业存在无效率投资的行为。上市公司参与证券投资正是一种因投资短视而产生的无效率投资行为。管理者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会不遵循最佳投资政策,而选择那些能迅速回报但并不能使公司价值最大化的项目进行投资。管理者的投资短视行为使得企业追求短期收益,延迟甚至放弃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投资项目。自由现金流量理论认为,当公司主营业务成长性不佳时,通常也是公司处于生命周期的成熟阶段或衰退阶段,此时公司会拥有大量的自由现金。在我国制造业转型期间,公司往往缺乏长期价值投资项目,在没有完成产品结构调整战略时,在新的利润增长点尚未出现之前,上市公司有可能将过多的现金流投放到短期证券投资上以博取高风险的差价收益。基于以上理论分析,本文提出假设认为制造业上市公司会因为前期主营业务成长性不佳而参与证券投资。

假设1:前期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与当期证券投资规模之间负相关。另一方面,如果制造业上市公司过度利用富余资源投资于证券市场,可能会影响主营业务经营发展,诸如造成主营业务研发支出的不足,损害公司的长期发展。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探索制造业上市公司证券投资与主营业务发展的影响。主营业务利润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主营业务利润同主营业务收入净额的比率。它表明企业每单位主营业务收入能带来多少主营业务利润,反映了企业主营业务的获利能力,是评价企业经营效益的主要指标。主营业务利润率越高,说明企业主营业务市场竞争力强,发展潜力大,获利水平高。该指标反映公司的主营业务获利水平,主营业务突出,主营业务利润率高的上市公司应当专注于主营业务的稳定发展,回避证券投资这类高风险的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扩张率反映了固定资产投资的扩张程度。该指标越大,说明企业正在进行较大规模的资产扩张投资项目,表明企业长足的盈利能力能够有所增强,如果公司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必然会减少无效率的投资。因此本文选用主营业务利润率代表主营业务的获利水平,固定资产投资扩张率反映公司在主营业务上的投入,并提出以下假设:假设2:证券投资规模与当期主营业务利润率之间负相关。假设3:证券投资规模与当期固定资产投资扩张率之间负相关。假设4:证券投资规模与当期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之间负相关。

2研究设计与样本

2.1样本选择

本文选择时段为2008年到2011年,采用半年度数据,以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为了保证数据的有效性,样本中剔除了ST公司、B股公司、数据不全及异常数据的公司,最后得到1420个观测值。财务与市场数据来自聚源数据库与和讯网。本文以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之和作为上市公司证券投资支出总额。

2.2模型选择与变量定义

借鉴吴文莉(2011)及吴战篪、李素银(2012)的模型,提出本文的回归分析模型。模型(1)中I为上市公司证券投资支出总额与当期总资产的比值,反映上市公司证券投资规模。模型(2)中的L为反映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发展状况的三个指标,即当期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当期主营业务利润率和当期固定资产投资扩张率。

2.3描述性统计

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证券投资占总资产的比率为2.1%,标准差为4.1%,可见不同上市公司参与证券投资的规模差异很大。2008-2011年样本中,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当期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为20.7%,但方差为55.2%,表明制造业上市公司之间主营业务成长性差异很大,对比上一期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均值可以发现,整体来看,参与证券投资的制造业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普遍比去年同期要低。

3实证研究结果

本文利用SPSS16.0对样本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均在1%的水平显著。此外,通过对VIF值的检验,多重共线性对本文的影响不大。在控制了其他影响因素后,前期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对当期证券投资支出之间没有影响,假设1没有得到支持,说明整体来看,对于参与证券投资的制造业上市公司来说,并没有证据表明上市公司是因为主营业务成长性不佳而参与证券投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与证券投资支出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说明制造业上市公司参与证券投资对主营业务影响并不显著;主营业务利润率与证券投资支出之间在0.01水平下显著正相关,即主营业务获利能力越强的公司,在证券上投入越多,这一现象说明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过度投资;固定投资扩张率与证券投资支出之间在0.01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说明制造业上市公司在增加固定资产投入时会减少证券投资规模。实证结果表明,固定资产投入越大的制造业上市公司会减少在证券市场上的投入,但主营业务盈利能力高的上市公司却增加证券投资,有不务正业的现象。

4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以我国制造业转型和上市公司普遍参与证券投资作为研究背景,分析了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证券投资行为与主营业务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对于参与证券投资的制造业上市公司来说,并不是因为前期主营业务发展不佳而增加当期证券投资规模;固定资产投入扩张越大的制造业上市公司,相应会减少证券投资的规模;而另一方面却发现不好的现象,即主营业务盈利能力越强的上市公司,参与证券投资的规模反而越大。此外,本文还发现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证券投资支出与股市收益率没有显著相关性,也就是说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不会在外部股市收益率高时盲目“追涨”,也不会在股市下跌时“杀跌”。

证券投资论文范文2

首先,市场中投资者并非完全理性的。他们在面临不确定的境况时,受先天条件、知识储备、生活环境、获取信息渠道及处理信息能力等方面的影响,并不总是能够严格依照期望效用函数进行决策。有时投资者虽能获取准确充分的信息却无法做出正确决策,有时具备信息分析能力却苦于没有获得信息的渠道,种种因素都影响着投资者的决策过程和决策结果,使得投资者只具备有限理性。其次,市场有效假说认为投资者无法获得超额利润,但Jegadeesh和Titman(1993)的研究发现“中期惯性”现象,DeBondt和R.Thaler(1985,1987)的研究发现“长期反转”现象,投资者基于上述现象采用合理的投资策略可以获得超额利润。最后,证券市场上价格波动异常。依据EMH理论,市场出现利空或利好消息时,证券价格随之上涨或下跌。但在市场交易中,会出现证券价格不明原因的上涨或下跌,例如现资(股票代码000900)于2011年12月28日到2011年12月30日期间,连续三个交易日内日收盘价格跌幅累计达到20%,而该公司不存在任何应披露未披露的重大事项。为了更好的解释、预测和研究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和微观个体的决策行为,经济学家将心理学引入到金融学中,力求找到一种可以准确反映现实市场状况的方法。我国证券市场中散户投资者人数众多,这部分投资者受信息收集、处理能力和策略制定、选择能力的限制,在进行投资理财活动中容易忽视风险选择回报均等风险较高的策略或厌恶损失选择风险均等回报较低的策略。以下基于行为金融学理论简要分析我国投资者在理财投资决策实施过程中极易发生的几种行为偏差。

(一)过度自信

过度自信是指投资者在投资理财行为中赋予主观判断较大权重而低估客观实事的行为。在证券市场中,投资者特别是具备一定金融知识和投资经验的年轻散户投资者及机构投资者,往往会过于依赖自己对某只证券收益率的预测,而低估产业周期、行业竞争、替代品、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政策导向等等客观环境和因素的影响,有选择性的接受能够证实自己对未来收益预测的信息,忽视与预测相悖的信息,从而高估或低估证券价格,导致交易次数频繁、交易量增大,扰乱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刘善军(2009)上海和深圳两个市场进行实证检验发现上海和深圳两个证券市场存在过度自信。

(二)损失厌恶

损失厌恶是指投资者将收益和损失放在两个心理账户里,当取得的收益与避免的损失相等时,投资者的心理满足程度不同,往往前者小于后者。在现实生活中,中小投资者在调整自己的证券组合时,为了实现盈利落袋为安避免证券价格回调造成的收益缩水而卖出赚钱的证券,同时否认证券价格下跌带来的潜在损失保留亏损的证券。损失厌恶使得投资者在熊市时深度套牢,牛市时只能获取少量收益。

(三)羊群行为

羊群行为是指在无法获取市场中所有信息的情况下,当投资者做出的判断或决策与市场中的大部分投资者不同时,会倾向于选择多数人采用的决策的行为。导致这种行为的动因是信息的不确定性和信息成本过高。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和发展,投资者每天面对着大量的信息,很难筛选出真实有效的信息,即使可以也会耗用大量的金钱和时间。为了降低做出错误决策的概率,投资者会收集市场中多数人的行为决策,并一次作为个人投资的基础。裴宝刚(2011)利用上海和香港两个股票市场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在交易活跃程度相等的情况下大陆股票市场的羊群效应要强于香港股票市场。

(四)过度反应

过度反应是指某一利好或利空消息时,投资者对于证券预期收益率的估计高于或低于证券价格应有的涨跌幅度,随后逐渐修正价格缩小背离程度。我国证券市场中散户投资者相较于机构投资者更容易产生过度反应行为。在证券价格上行阶段,投资者预期市场在一段时间内将保持上涨的趋势不变,此时利好消息的增强投资者的信心,证券价格超额上涨。反之,在证券价格下行阶段,投资者对市场缺乏信心,认为此时投入资金发生亏损的概率要远远高于获得收益的概率,当市场出现利空消息时,尽管该重大事件与影响证券价格下跌的关系不大,投资者也会敏感的捕捉这一事件的影响,作为个人投资决策的基础,从而导致证券价格超额下跌。例如2007年5月,财政部出台规定将印花税率有0.1%上调至0.3%,A股市场连续5个交易日下跌,累积跌幅达到21.45%,后经多次修正达到正常水平。

二、投资策略

上述讨论的偏差在我国投资者决策行为中极易发生,而大量实证研究表明中国证券市场处于弱有效状态,意味着证券价格只反映历史信息。面对这一境况,投资者需要谨慎选择投资策略,合理利用行为金融学揭示的认知偏差,理性投资,以实现个人资产的保值增值。

(一)反向投资策略

针对过度反应投资者可以应用反向投资策略。在理财投资过程中,投资者对于市场、行业或某家公司的近期数据会赋予较大权重,而对于远期历史数据给予较小权重,这会使得近期业绩较好的证券被过分高估,而业绩较差的证券过分低估。基于过度反应理论,这些证券在未来一定时间内会被投资者反向修正,使得高估的证券下跌低估的证券上涨,逐渐回归到内在价值附近。利用这一原理,采用反向投资策略,即买入近期下跌的证券卖出上涨的证券。实际操作中,投资者应结合证券基本面分析和公司外部环境影响,找到价格与价值偏离的证券,密切关注市场变化趋势,在合理的价位买入或卖出证券,寻求获利机会。

(二)成本平均策略

当投资者无法精确把握合理的买入价格和买入时机时,为了降低风险,可以结合证券收益率波浪理论,在波浪的较低点,选择一个合理的价格区间,分批次购入不同价格等级的证券,使证券投资成本平均化,这种投资策略被称为成本平均策略。这个策略比较适用于散户投资者,尽管会降低收益水平,但会在一定程度上修正损失厌恶变差,减少投资者非理性投资行为。适用成本平均策略时,要着重注意两方面内容:第一,有计划的分配资金,合理配置投资资金和留存资金。第二,事先明确投资价格区间的极值,避免证券价格持续下行过程中错误估计波段谷底导致的深度套牢现象。

(三)集中投资策略

与成本平均策略相反,集中投资策略适用于机构投资者或具备丰富知识储备和投资经验的中小投资者。该策略也可称之为价值投资,即将大部分资金投资于少数证券并长期持有。该策略的投资对象一般为行业领头羊或具有潜在的长期发展趋势但现阶段被低估的证券。一旦投入,坚决持有,不会因短期证券价格的波动而频繁换手,投资风险相较于成本平均策略大,交易成本较小。投资者在实施这一策略前,会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分析研究市场,选出具有投资价值的证券,抓准时机,迅速出手。应用该种策略需关注两方面问题:第一,止损点的设定,因为投资者只投资于有限的几种证券,投资组合分散风险的程度降低,一旦投资失败,损失是巨大的,为降低损失金额,应设定止损点并严格遵守。第二,使用集中投资策略构建的投资组合中证券种类较少,因此选取证券种类时,应选择不同领域、收益相关程度较低的证券,力求能最大化分散风险。

(四)时间分散化策略

时间分散化策略是指根据投资者的不同年龄阶段制定不同的资产结构,年轻时资金多用于风险大收益高的资产,年老时降低资产组合中高风险资产的比重,更倾向于投资债券等收益稳定的资产。这一策略基于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制定,投资人在年轻时为了获取更多收益对风险的容忍程度较高,而依据历史数据,股票的投资回报率高于债券的投资回报率,投资者会增加个人资产结构中股票的投资权重,力求赚取更多收益。投资人在年老时投资理财的目标主要是保值,他们对风险的承受能力较弱,会选择债券等收益率低风险小的资产作为主要投资对象。

三、总结

证券投资论文范文3

 

证券投资与管理专业培养能熟练认识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懂得证券、期货投资,证券期货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通晓证券投资,证券管理的各项具体业务,具备独立从事证券、期货各项工作的操作能力和管理能力的技术型与基层型人才。   该专业培养的学生除了掌握基本专业理论知识外,还要着重培养学生技能方面的素质,让大部分学生具有较强的从事证券投资的经营与管理、股票与债券投资运作与分析能力,能熟练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处理各项证券投资与经营业务。为了最终把学生塑造成具有较强的公关、组织与协调能力、证券投资业务能力及观察分析能力等综合素质的现代化复合型人才。   一、证券投资与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计划中实践性教学与理论教学比例失调   教学计划中课程设置必须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基础理论课和基本技能课的安排比重上,应明确基础课为专业技能课服务,适当增大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强调从知识教育到能力教育的转化。而较多教学计划的制定没有考虑到实践性教学,即便考虑到实践性教学,但实践性教学学时很少。证券投资与管理专业应按职业岗位的需求,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增加实践性教学所占课时比例。在教学计划中一般理论课时占45%,实训、专业岗位实习课时占55%。这样就明确了学生毕业时应达到的专业技能标准。   (二)校内模拟实习缺乏实践性   证券投资与管理专业一般已经配备模拟实验室,并且硬件设施完备,但是校内综合模拟实习也存在许多问题。一是模拟实习指导教师多数都是兼职从事该项工作,精力不够,实践经验不足;二是模拟实习资料的仿真性和内容的完整性以及实习资料所涉及各行业的多样性仍然不足;三是模拟实习的效果不明显,无法将理论知识和企业实际业务有效衔接。   (三)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难度较大   学生实习,一是前往大中型企业、公司、行政事业单位、金融机构以及有关经济决策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   但是证券投资与管理专业不同于化工、汽车维修等专业,这些专业的学生进入企业后进行顶岗实习,企业不仅可以利用廉价的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带来直接经济利益,还能够为企业输送优秀的操作性人才。但是证券投资与管理专业由于受实际工作单位工作环境的限制、岗位的具体要求、单位商业机密的安全等因素制约,实习单位只是安排学生做一些简单的、象征性的工作,往往达不到实习的目的;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都是以经济利益为根本目的,在这样的条件下,要联系安排专业实习很艰难,很多时候是靠领导和教师的私人关系在维系,没有任何保障,难以寻求与企业双赢的切入点开展社会实践。   二、建立“全方位、双循环、多模块”的实训教学体系   (一)全方位   1.模拟实训内容的全方位。包括证券、期货投资,证券期货管理等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单元实训及其综合实训,同时配以就业岗位的专项实训。使模拟教学内容更加全面,更加岗位化,人才培养走向准职业化。   2.模拟教学形式全方位。根据证券投资与管理专业系列课程特点不同而采取不同形式,既有每门课程单元实训,又有针对岗位需求的专项实训,还有集证券、会计、理财于一体的专业综合实训,同时又有校内校外两种形式紧密结合的实训与实习,以及手工模拟、计算机模拟的实训。   3.模拟教学环境的全方位。校内建立健全“仿真模拟证券实验室”“、银行实验室”,校外建立实习基地。   (二)双循环双循环是指日常教学中各门课程的单元模拟循环与毕业前的综合模拟循环。   1.各门课程(指专业主干课)   单元循环是伴随专业系列主干课程理论教学同时进行。一是按章节内容分散进行实训;二是课程结束后集中一段时间进行该课程综合实训。这需要科学的安排时间,理论教学精讲多练,通过实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2.毕业前的综合模拟循环。   这是在专业系列课程单元模拟实训后而进行的实训。着重培养学生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通过双循环模拟实训,使学生在对各门专业课程的基本理论与技能分块、分条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实现了每门课程的整体循环和相关知识的交叉循环,使学生专业知识步步升华,达到全面把握、重点应用的目的。   (三)多模块   为了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强化职业能力培养,毕业前设计既互相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岗前实训模块。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证券保荐实训模块。该模块主要学习证券发行的准备与承销、证券上市保荐、证券估值与询价、证券信息披露,着重培养学生的证券发行承销能力、证券营销能力、会计计量核算能力。   2.证券经纪实训模块。该模块主要学习证券经纪、证券自营、证券回购交易、证券风险控制、现资银行业务操作,着重培养学生的柜台服务能力、证券经纪能力、证券委托交易能力。   3.证券投资咨询实训模块。该模块主要学习证券投资基本分析、证券投资技术分析、证券投资咨询、证券营销、企业财务分析,着重培养学生的证券软件应用能力、证券咨询营销能力、证券投资分析能力。   4.期货交易实训。该模块主要学习期货经纪、期货投资咨询、期货结算,着重培养学生的期货交易能力、价格分析能力、交易结算能力。   5.基金管理实训模块。该模块主要学习基金募集交易、基金估值、基金收益分配、基金信息披露、证券组合投资,着重培养学生的基金募集能力、基金交易、基金营销能力、基金运作组合能力。#p#分页标题#e#   6.证券会计实训模块。该模块主要学习证券会计核算、期货会计核算,着重培养学生的证券会计职业判断能力、证券会计基本核算能力、证券会计分析与监督能力。   7.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模块。毕业论文是实训教学体系中的更高层次它是理论和实训的升华,是对四年(专科三年)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质量的检验,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全方位的考察。   三、完善实训教学体系实施的措施   第一,将实训教学纳入教学计划,构建了证券投资与管理专业的分层次、模块化及点、线、面相结合的实训课程体系,从而保证上述实训教学体系的实施。   第二,认真做好实训教学内容的衔接。   做好以下几个结合:一是单项实训与综合实训相结合。包括每门专业课按章节分散实训与该课程结束后集中一定时间进行系统实训相结合;每门专业课程实训与专业系列课程综合知识与技能融合为一体的综合实训相结合;二是手工实训与电算化实训相结合。   在实训过程中,要求学生既能熟练的进行手工操作,又能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三是课堂集中实训与课余学生分散实训相结合。所谓的分散实训是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各个实验室中随时随机进行操作实验;四是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相结合。   学生在校期间,在强化校内实训的同时,校外实习必不可少,可以利用寒、暑假的时间,规定学生自找单位进行一定时间的专业实习;五是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撰写相结合。   学生在毕业实习期间,根据论文选题注意搜集资料、并进行分类整理、提炼出论文论据、从而使学生撰写论文具有实际意义。   第三,加强实训教学资料建设。包括教学大纲和实训教材,要求单项实训与综合实训均要有相应的教学大纲,具体规定实训目的,要求、内容、步骤、方法、时间、地点、进度及考核方法。实训教学环节都要有相应教材和实训指导书。   第四,改革与完善实训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实训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鼓励教师在实训教学中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与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达到“寓教于乐,乐学致用”,这是提高实训教学质量的保障。   第五,加强实训教学的考评,完善评价体系。一是建立学生实训成绩的考核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学生的出勤情况、实训预习情况、实训操作情况、效率能力、协作互助、实训态度、实训总结;二是建立教师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实训内容方案的设计、实训工作方案的实施、实训指导过程情况、实训作业批改情况;三是建立师生互评指标体系。该体系即让课任教师参于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考评也让学生参于对课任教师的师德、教育教学工作的考评相结合,在互评中加深双方的了解与沟通,建立起师生平等、和谐关系。

证券投资论文范文4

在证券投资分析课程教学中运用项目教学法,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通过项目的实际操作提高技能。为保证教学效果,需要在师资、教材、实训室、课程考核、激励机制等方面满足项目教学的要求。

[关键词]

项目教学法;证券投资分析;教学改革

2015年10月21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关于创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意见》指出,要加强实验、实训、实习环节,实训实习的课时占专业教学总课时的比例要达到30%以上,应该建立实训实习质量保障机制;关于深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意见》指出,要全面推行案例教学、项目教学[1]。在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重大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承担着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证券投资分析是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类各专业的专业课程,是一门应用性、操作性、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在证券投资分析课程教学中加强实训实习环节、推行项目教学,不仅是完善课程建设的需要,也是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一、项目教学法的发展、含义和特点

1918年,美国学者基尔帕特里克(Kilpatrick)在其发表的一篇同名论文中第一次提出了项目教学法(ProjectMeth-od)。1936年,德国学者佩特森和杜威等人发表了题为《项目计划———基础与实践》的论文[2]。20世纪中后期,项目教学法在实践应用中逐渐得到完善。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在实践中推广应用了项目教学法,如欧洲和北美一些国家倡导“主题研究”“设计学习”,日本在国内的课程体系中专设“综合学习时间”等。项目教学法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将学生分为几个项目小组,由项目小组在某个具体的内容范围内开展项目工作,实施完成一个项目[2]。按照项目实际工作的整个程序,首先制定计划,之后实施计划,以共同或者分工的形式完成项目。项目教学法不再单纯以讲授现成的知识技能给学生为目标,而是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由学生自己通过参与项目的整个过程,在实践中寻找结论,在总结项目的基础上展示项目报告和自我评价。项目教学法关注学生参与项目的过程而不单是学习结果,学生通过参与项目既可以完成项目,又能够提高自己的技能。在项目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教师扮演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指导者和监督者等角色。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项目教学法有5个方面的特点[2]。一是教学形式方面。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座位上听,而项目教学法是教师指导、学生活动。二是学习内容方面。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把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而项目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得知识。三是教学目标方面。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认知目标,而项目教学法强调认知目标,更强调情感目标和行为操作目标。四是交流传递方式方面。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单方面传递为主,即从教师到学生,而项目教学法是以信息的双向传递为主,教师为项目小组的活动提供针对性辅导,同时项目小组将活动情况反馈给教师。五是激励手段方面。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把学生的分数作为激励手段,而项目教学法除了提供分数激励之外,学生还能在项目活动中获得成就感,提高责任意识。

二、证券投资分析课程的性质与特点

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类各专业的专业课程,证券投资分析课程是一门应用性、操作性、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3]。主要培养学生证券投资咨询、分析等证券业务环节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使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证券投资理念并将其运用到投资分析实践中,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证券市场的影响因素非常复杂,投资者众多,分析方法多种多样,市场观点众说纷纭。从不同角度对证券市场进行分析、判断、预测,得出的结论也不同。对这种情况作出合理解释是证券投资分析课程的重要任务。根据证券投资分析课程应用性、操作性、实践性强的特点,结合现实中的证券市场来检验相关理论,使学生既能掌握理论,又能提高证券投资分析技能。

三、证券投资分析课程中项目教学法的运用

(一)证券投资分析课程内容与项目教学设计

证券投资分析课程的内容可以分为4个部分[4]。一是有价证券的投资价值分析与估值方法;二是投资分析,包括基本分析和技术分析,基本分析又分为宏观经济分析、行业分析、公司分析等3个层次;三是证券组合管理理论分析与应用;四是金融工程理论的应用分析。根据证券投资分析课程的内容,项目教学可以设计为多个项目,如有价证券的投资价值分析,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周期性行业、增长性行业分析,主板上市公司、创业板上市公司分析,股价指数走势技术分析,证券组合分析,套期保值分析等项目。教师在设计项目时,应将课程讲授的理论知识融入项目的实际操作中。学生可以自愿结合组成几个项目小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完成项目,最后形成项目报告。

(二)项目教学法的基本程序

项目教学法的实施可分为确定项目、项目计划、项目实施、项目展示、项目总结等几个阶段[2]。笔者以股价指数走势技术分析为例介绍项目教学法的基本程序。第一,确定项目。按照证券投资分析课程的要求,由教师设计该部分的具体项目,各项目小组选用几个分析方法对股价指数走势进行分析,最终提交项目报告。第二,项目计划。各项目小组拟定较详细的项目计划,包括选择分析指标、收集信息、股价指数走势分析、分析结论、操作建议等内容。第三,项目实施。通过观察分析股价指数的历史走势和分析指标的变化特征,选择正确率较高的分析指标,同时分析影响市场行情变化的关键因素,收集这些因素的最新信息,了解国内外主要证券市场的行情走势。基于收集到的信息,使用所选择的分析指标对当前的股价指数走势进行技术分析,按照规范的格式要求整理分析结论。最终,基于分析结论,提供投资操作的具体建议。第四,项目展示。项目小组按照项目计划撰写项目报告,在课堂上展示项目报告,回答师生提出的问题。第五,项目总结。包括提交股价指数走势技术分析报告,总结如何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各项目小组之间进行交流,继续关注市场行情走势并验证分析结论。

(三)实施项目教学法需要的条件

第一,师资条件。在项目教学中,需要教师设计课程中的具体项目,这就对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项目教学经验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此,需要教师到证券投资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获得实践经验。同时,学校可以与证券投资企业合作,聘请证券投资企业的专业人员组织项目教学,保证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效果。第二,配套教材。除了传统的教材之外,还需要有项目教学教材或项目指导手册。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组织力量编写具有特色的项目教学教材、项目指导手册和配套资料。第三,实训室条件。在项目教学中,学生项目小组需要收集项目资料,进行项目分析和项目展示,这都需要有相应的实训室供学生开展项目。实训室应能够提供项目信息的资料系统、进行项目分析的软件系统、进行项目展示的多媒体设备等。第四,课程考核。在考核方面,项目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方法区别较大,可以重点考核项目的组织实施过程,同时注重考核学生的平时成绩。第五,激励机制。为了切实提高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可以组织项目竞赛。由学生组建项目小组参加项目竞赛,使学生获得成就感,激励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实际操作技能。

作者:尚运生 单位:河南财政金融学院科研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EB/OL].[2015-11-13].

[2]牛汉钟.项目教学法在“证券投资分析”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2):156-157.

证券投资论文范文5

经济学院于2014年前半年进行了专业自评估,根据我院自评估情况,计划对金融学专业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进行综合改革。改革方案将从团队建设、课程与教学、教学方式方法、实践教学、教学管理几个方面展开。其中改革的亮点主要体现在:网络课程的大范围开设;教学大纲的调整将紧密结合各类专业证书的考试大纲来制定;课程考核形式的大幅改革;对专业选修课的课时进行整体规划,开设小课等。

【关键词】

综合改革;改革方案

【基金项目】

本论文由西北民族大学金融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支持,项目编号为001-10013501。经济学院于2014年前半年进行了专业自评估,根据我院自评估情况,计划对金融学专业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进行综合改革。

一、改革目标

本次专业综合改革的总体目标为:围绕着培养适应民族地区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这个目标,对现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团队建设、实践教学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改革,以期更好的实现培养目标。总目标中有七个子目标,每个子目标服务于总目标。第一,完成对金融专业的网络课程建设,以网络课程来带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的全面改革。第二,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以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来激励学生学习的热情,彻底转变教学中师生的位置,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导地位。第三,将提升学生实践能力落实在教学的每门课程和每一个教学环节上。第四,探索校企合作的新途径,以校企合作来整合现有的教学资源、实践资源、科研资源等,强化学院与实习基地的合作关系,以期建立稳定的长期合作机制。第五,对金融学所有课程的内容进行综合改革,紧密结合金融专业各类证书考试。第六,改进实践教学工作,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工作较好的衔接,并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在整个本科培养过程中的作用。第七,建设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教学科研互相促进的团队,包括科研方向将逐步转向实务领域,教学团队的成员的实务能力的培养等。

二、现状概述

经济学院金融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可简述为能从事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及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专业工作的应用型人才。金融学专业现有在编教师12位,校外实习基地外聘教师多位,专业方向分为银行、证券、保险、理论四个方向,其中在编教师中证券方向4人,银行方向3人,理论方向4人,保险方向主要依托于保险教研室的师资。金融学专业现开设课程60门,总修读学分为170学分。所有课程分为四个模块:通识平台课、学科平台课、专业平台课、实践创新平台课,四个模块之间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在教学内容上,主要围绕以上四个方向展开,以2012版修订后的《金融学课程教学大纲和实验教学大纲汇编》为依据。教学方法以多媒体辅助的传统讲授为主导,并依托金融实验室开展实验与部分课外实践活动。在考核方面,分考试和考查两种形式,专业基础课已基本实现计算机组卷考核,选修课和主要专业课的考核形式多以闭卷考试或课堂考查为主。实践教学方面,主要有课内实验、课外实验开放项目、各类实习、毕业论文几个方面。近几年取得的成绩主要体现在开办了多期全校性的“模拟炒股大赛”、“期货模拟交易比赛”;实验室开放项目成果对实验教学的支持作用表现突出;学生参与各类科研项目的比重不断增加;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不断提升。教学管理方面,主要依托于学校与学院层面的相关制度开展工作,目前,金融学专业教研室层面主要从事对教师的教学进行监督,对新进教师进行辅导,定期针对教学、科研集中开会等工作,尚未形成完善的内部机制。

三、改革方案

本次专业综合建设改革的亮点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第一,网络课程的大范围开设,学科平台中的大部分课程和专业平台中的所有课程借助教师发展中心的BLACKBOARD平台开设网络课程,力争在3年内彻底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自由选课的自主权和自愿学习的积极性。第二,对所有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调整,将证券从业资格考试、银行从业资格考试、期货从业资格考试、注册金融分析师考试、金融英语等级考试、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初级会计师考试的内容与相关课程的教学结合起来,并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鼓励学生考取这些证书。第三,考核形式的改革,主要分三个方面:1.基础理论课程要进一步加强题库建设与闭卷考试,除了期末采取计算机组卷的闭卷考试外,还应加入计算机组卷的单元考试。2.专业课程的考核形式要向多样化方向发展,课程总评成绩的构成成分将有重大创新。比如:与资格证书考试相关的课程考核将加入资格证书考试的成绩作为总评成绩的部分;期货、股票等金融产品的限期模拟交易的收益率以及排名将作为考核的重要部分,除此之外,现场答辩、上机操作、当日行情分析讲解等将作为期末考查的新形式。3.与实习基地的合作单位共同进行课程内容的建设与考核改革。部分选修课程将实行考教分离,考核环节由证券公司或银行等合作单位与任课教师共同制定考核方案,由合作单位完成评分环节,最终由任课教师、教研室审核评分工作。第四,对专业选修课的课时进行整体规划,开设小课。加入体现金融理论前沿研究成果的课程,服务于计划保送研究生和考研的学生。针对以上四个方面,具体的改革措施将从团队建设、课程与教学、教学方式方法、实践教学、教学管理几个方面展开。

(一)团队建设改革

目前金融学专业教师12人,其中教学副院长1名、院长1名、川大在读博士1人、专职辅导员2人、兼职辅导员1人、特殊情况休假1人、实际以教学工作为主的人员只有6人。根据目前的情况,团队建设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加强与校外实习基地的合作,将一些有教学能力的,对教学工作有热情的,长期从事实践工作的人员吸收到专业的团队建设中来。这样既可以解燃眉之急,又可以提升实践教学的水平。在实施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必须以在编教师为主导。可以考虑每年定期向教务处、人事处报送外聘计划,该计划包括外聘人员的基本信息、拟从事的工作(课程建设、课程考试、独立授课、课外指导等)、人员的工作业绩考核。第二,鼓励在编教师考取金融领域的职业证书,对于国际性的、考试费用较高的证书考试,学院给与一定的资金支持。三年之后,金融学专业的年轻任课教师的授课资格方面,应考虑其是否持有金融领域中与课程相对应的证书。该项条件也可作为后续进人的标准之一。第三,组建科研团队。目前金融学专业的教师科研方向不统一,专业背景差异大,需要进一步作资源整合。另外,为了达成培养目标,日后的科研内容应侧重于实际的、微观领域的问题研究。科研团队的建设可以考虑加入合作单位的人员。第四,继续引进人才。近几年可以抓住国有银行降薪的契机,引进银行的一些管理人员、证券公司的中高级投资顾问等。

(二)课程与教学改革

第一,借助BLACKBOARD平台使用翻转教学法,对专业课程进行网络平台课程建设。网络平台课程建成后要能实现三个目标:1.所有课程重修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课程的资源完成对课程完整的学习。2.网络课程的资源丰富,足以支持对该课程有兴趣的学生完成自学,并能通过课程考试。3.教师的课程教学工作将从传统课堂讲授转变为课堂案例讨论、在线答疑解惑、组织考试三部分工作。网络课程建设成形后,选修课部分可以允许学生提前选择网络课程学习形式获得学分。4.采用网络课程教学后,大幅度丰富教学内容,难度较低的知识点全部由学生课外自学完成,课程的总体信息量比传统讲授模式下要有大幅度的提升。第二,对课程学时进行调整。选修课部分可以采取课程学时分割、课程配对选择的新模式。本次自评估中,专家提议开设18—20学时的小课,以提高授课效率及课程之间的关联性。根据本条建议,本次教学改革将银行、保险、证券三个方向的选修课进行重修整合,对关联性较高的两门同方向选修课程压缩课时,两门课总共36学时,一门课18学时,1个学分。学生在选课时,必须两门课同时选择。在开课时,两门课同一学期开设。例如:证券方向的选修课中《金融衍生工具》与《期货理论与实务》两门课程关联紧密,内容叠加较多,可以在同一学期开设,学生必须两门课程同时选择。前半学期开设《金融衍生工具》,18学时,后半学期开设《期货理论与实务》18学时。在二年级初次进行选修课选择时,给学生安排一次选课指导,主要介绍课程组合对专业方向与个人职业发展的影响。第三,结合专业类证书考试,对课程的内容进行调整。目前,根据金融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基础,以及金融学专业的师资情况来看,主要针对以下几个考试进行课程内容调整:证券从业资格考试、银行从业资格考试、期货从业资格考试、注册金融分析师考试、金融英语等级考试、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初级会计师考试。课程内容调整的大致思路如下,以证券方向为例。基础课部分:证券方向主要结合证券从业资格考试和期货从业资格考试。证券从业资格考试包括五门课程:《证券基础知识》、《证券投资基金》、《证券发行与承销》、《证券交易》、《证券投资分析》。根据目前的培养方案,《证券投资学》为该方向的基础课程,该课程在进一步调整教学大纲时应以证券从业资格考试中的《证券基础知识》课程为蓝本进行课程内容调整。该课程需要进行网络课程建设,网络授课资源与课堂讲授资源的内容加总起来,必须全部涵盖证券从业资格考试中《证券基础知识》考试大纲中的所有考点。选修课部分:《证券投资分析》对应《证券投资分析》;《投资银行理论与实务》对应《证券发行与承销》;《基金管理》对应《证券投资基金》,这些选修课全部进行网络课程建设,使学生可以提前通过网络课程的学习,尽早考取证券从业资格证书。再比如,《金融英语》课程应直接与金融英语考试挂钩,在每年前半年开设,因为金融英语后半年考试。该课程的教材选用金融英语考试的指定用书,并配备中国人民银行指定的辅导用书。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帮助学生考取金融英语初级证书。该课程需要建设网络课程资源。银行方向、保险方向也将以以上思路展开课程改革。近几年,金融学专业从事保险专业工作的人员较少,建议压缩保险类课程门数。第四,加入体现金融理论前沿研究成果的课程,主要有《Matlab在金融领域的应用》、《ARCmap在经济领域的应用》、《ARCview在经济领域的应用》、《金融物理学导论》、《金融地理学》、《金融职业道德操守》(参考注册金融分析师一级考试必考课程《金融职业伦理道德操守规则》)等课程。这些课程有一定难度,主要服务于科研。因此,每门课在正式开课的前学期,先开设几次课外讲座,为任课教师积累一些教学经验。另外,该类课程主要适合于计划考研、保研的同学学习,因此在课程选择时应设置一定的基点标准,符合标准的同学可以选择该课程,该课程的考核应尽量宽松,目的只是为有这方面兴趣的同学普及该课程得基本知识。第五,考核方式的改革。考核改革的主导思想有四:1.无论专业基础课还是专业选修课都应加强分阶段考核;2.强化计算机组卷闭卷考试在基础课中的作用;3.选修课的考核形式要趋于多样化;4.加强校企合作,共同参与考核。下面针对以上几点,举几个例子来说明改革思路。例如《证券投资分析》是一门选修课,其总评成绩可以分为三部分:考勤、收益率排名、期末现场投资分析三部分,各占一定的比重。其中,收益率排名可以针对选课的同学开一学期的模拟证券投资组合大赛,即学生通过实验室的比赛,自由选择股票、基金、债券等金融产品组合,最终期末时由系统自动生成的总收益率排名来确定该项成绩。最后期末时,教师选择当日的一支股票或其他金融产品,由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出一个分析报告,该报告交由与我院合作的证券公司评分,评分标准应事先由证券公司与任课教师共同制定。再比如《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是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可以考虑建设计算机题库,题目的选择应加入银行从业考试的题目。题库建成后主要用于阶段性考试,期末考试采用上机操作加现场答辩的形式分小组进行。上机操作主要使用金融实验室的《商业银行综合柜员业务模拟软件》。第六,积极联系实习基地,邀请其工作人员参与到我院的教材编写、课程建设、课堂教学等方方面面。

(三)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教师的课程教学工作将从传统课堂讲授转变为课堂案例讨论、在线答疑解惑、组织考试三部分工作。网络课程建设成形后,选修课部分可以允许学生提前选择网络课程学习形式获得学分。另外,翻转教学法在当下还存在一定的争议,基础课全部采取网络课程———翻转教学法和传统接受两种教学模式并行,以供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听课方式。各门课程在教学方法改革中,都应注意同一个问题,就是不再将一些简单的理论讲授来占用课堂的宝贵时间,基本概念、理论等简单内容全部放到网络资源中去,由学生自学。课堂上应大量使用案例和讨论等新形式。为了更好的整合教学资源,计划在部分课程中,留出2到4学时的课时,使用在线视频由合作实习基地的人员参与或在线视频或音频讲授课程。

(四)实践教学改革

第一,模拟比赛改革。目前,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与理论教学的联系还不是很紧密,基本处于单独运行的状态。下一步对于实践教学的改革应着力于将实践教学的工作逐步分解到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学生课外自学平台等多个方面中去。例如:股票模拟大赛与期货模拟大赛可以逐步变为经济学院对外宣传的途径之一,以及为全校学生普及金融知识的平台,而不再作为专业实践环节的主要构成部分。日后将直接面向不同的课程,根据课程的需求,专为金融班学生开设比赛,比赛的规则设定将更为严格。比如,当前期货模拟大赛的起始资金为1000万,而日后的专业性比赛中,起始资金仅10万元,操作不慎极易暴仓。比赛的结果也会在相应的课程考核中占有一定的比重。第二,毕业论文改革。本专业意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但目前的毕业论文撰写完全遵照学术论文的撰写模式进行,与培养目标相背离。计划加入体现实践性的行业研究报告、行情预测分析报告、银行金融产品设计方案等新形式,计划在未来三年中,实践性论文题目应占到论文总题目的50%。教研室在进行论文题目拟定时,可以邀请合作单位参与,共同给出论文题目,最后的论文答辩学术型题目和实务型题目分开答辩,实务型题目的答辩必须由合作单位的参与。第三,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改革。目前我院申报的该类项目中,金融占比最高,但创新项目全部属于学术研究类,创业项目与金融完全无关。建议下一步创新项目应与实务创新或科研领域涉及MATLAB、金融地理等前沿挂钩,创业项目应鼓励学生使用立项资金进行证券投资或是投向银行理财产品,项目运作过程邀请实习基地的相关单位参与指导。

(五)教学管理改革

这部分改革主要涉及教研室的制度建设问题。在学校和学院的框架下,进一步给出具体的措施来保障以上改革的顺利进行。除以上几方面外,还有一些其它方面的内容简单阐述。首先,充分发挥大学生学本营的作用,除了招募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辅导外,还应加入各类专业证书的辅导。改进奖惩机制,对于辅导同学考取证书的导生应按考取证书的人数给与奖励。鼓励学生组成学习小组,邀请导生,申请教室和实验室的使用,自发性的开展学习。鼓励导生自定辅导课程计划,招募学生开展证书考试类的辅导,学院给与一定的资金支持。其次,由于教学改革的工作量巨大,金融教研室人力有限,可以考虑借助大学生学本营,为需要助教的老师招募网络课程建设助理。第三,对于每门课程的建设思路与规划,应由教研室主任单独约见每位教师共同商讨,关联课程的改革方案应由相关课程教师与教研室主任共同讨论,及时将改革进展报送主管院长。第四,改革过程本着转变思想、兼顾各方利益的原则推进。一方面要积极培养年轻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能力,提高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给老教师足够的空间进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调整,充分发挥老教师的科研长项,与年轻教师和校外合作人员组建教学科研团队。

作者:孙光慧 杨黎琼 单位:西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证券投资论文范文6

 

在中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工薪阶层依旧是社会经济人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这部分人群的证券投资策略分析具有很强的运用价值与现实意义。   1、工薪阶层证券投资的经济条件   工薪阶层的收入现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薪阶层的收入逐年增加。据统计,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超过8%,工薪阶层缴纳个人所得税占个人所得税总额的65%。以北京市为例,2004年工薪收入在7.44万元以上的共有74.95万人,占到工薪项目纳税人数的10.5%。   2、适合工薪阶层证券投资的基本产品分析   工薪阶层证券投资的主要产品工薪阶层收入有限,风险承受能力相对较小,因此投资的主要目的是在确保安全性的前提下获取一定的收益。目前,我国适宜于工薪阶层证券投资的工具主要有:债券、股票、基金。   2.1、债券债券   债券债券是经济主体为筹集资金向投资者出具的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偿还本金的债务凭证。按照发行主体的不同,分为政府债券、公司债券、金融债券。在我国目前的证券市场上,公司债券的数量很少,金融债券多一些,最多的是国债。金融债券和国债的信用度都非常高,而金融债券主要是由机构投资者买进,因此适合于工薪阶层购买的主要是国债。   2.2、股票   股票投资者获利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利用价格差;二是红利。在现阶段中国股市,个人投资的获利渠道主要是类似的利用价格差投机。按照经济学的观点,决定股票价格的最根本因素是市盈率,但是经常炒股的人都知道,价格和涨幅最高的股票往往和市盈率没什么关系。   2.3、基金产品   基金基金产品主要有股票型基金、债券型基金、保本型基金三种。股票型基金是最主要的基金产品类型,以交易所上市的股票作为主要投资对象,其股票投资比例不低于基金总规模的40%。股票型基金的主要功能是将大众投资者的小额资金集中起来,硕士论文投资于不同的股票组合。这种以追求资本利得和长期资本增值为投资目标的特点决定其受股票市场波动的影响较大。股票型基金在所有基金类型中风险最大,同时收益率最高,适合那些追求较高收益、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工薪阶层投资者。经常炒股的工薪阶层可以考虑将部分资金投向股票型基金。   3、工薪阶层证券投资的风险与原则   3.1、工薪阶层证券投资的风险   对于工薪阶层来说。安全性是第一位的,只有在安全性和流动性都得到满足的前提下,投资才是明智的。   (1)、市场风险。任何市场中都存在风险,只是各种市场的风险特点不同。   (2)、利率风险。利率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也是许多投资工具利率制定的依据,例如债券、股票、基金等。在利率较低时,债券、定期存款的利息也很低;当利率上浮后,原来那些固定利率的投资工具的利率可能低于现实利率,导致相当的损失。   (3)、流动性风险。流动性指资产的变现能力。债券、定期存款的变现能力很强,利息损失很小;股票的变现比较随机,股价的波动比较频繁,变现的损失也不确定,但一般变现的损失比较大;至于其他的理财工具也同样具有一定的变现损失。   (4)、经济环境风险。经济景气的时候,投资的收益高涨,股票、基金、部分期货,甚至贵重金属都会升值,但是债券就要贬值。   3.2、工薪阶层证券投资的原则   保障生活需要原则。日常生活需要支出的,如家里有小孩要准备上学费用,可以预留现金以备一段时期的生活支出,如果五年后有固定的支出,可以做五年期的长期投资,例如债券、基金等。理财的收入归根结底还要用于生活支出。   量力而行原则。工薪阶层投资要保证资产安全,须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来选择适宜的投资品种。合理规划原则。每个人的收入是长期的,收入也是长期的。   确定一段时期的财务目标可以使个人能够积累资金,满足将来的资金需求。   4、工薪阶层证券投资的策略   (一)抓住时机。低价买进策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句话在工薪阶层证券投资中尤为重要。每一个时机的到来,都包含在政治形势的变化、经济发展趋势、收入水平的升降、消费心理的变化等信息之中。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何时买进是关键的投资策略。就购进时机而言,不外乎于证券行市景气时进场或于证券行市低迷时进场两种情况。在证券行市景气期,此时是短线投资的良机。   (二)分散投资。一“石”多“鸟”策略投资与投机最大的不同在于“戒贪”。它要求投资者把资金分散在股票、债券、基金或存于银行等多种投资渠道。对于同类型的投资品种,也要采取分期限、分产品等适当分散的策略。   (三)深入研究。领先一步策略个人投资想盈多亏少,就必须在审时度势、捕捉商机上高人一筹。很多人风潮一起就很快跟随追涨,当然可能赚上一笔。但想大赚一笔,就必须主动先人一步寻找信息,挖掘商机,并对此作出科学合理的分析与判断,才有可能使自己在投资市场的搏杀中处于主动地位。   (四)高低组合。成本平均策略工薪阶层投资者在将现金投资为有价证券时。通常总是按照预定的计划根据不同的价格分批地进行,以备不测时摊低成本,从而规避一次性投入可能带来的较大风险。如果在证券投资中投入了未来有既定用途的资金,则更应倾向于风险较小证券的投资,如国库券等。   (五)按需而变。时间分散化策略根据投资有价证券的风险将随着投资期限的延长而提高的原理,建议工薪阶层在年轻时家庭收入较少、消费支出水平普遍高于经济收入水平时,由于风险承受能力也较强,可以考虑进攻型的理财策略。#p#分页标题#e#   理性审视。风险转移策略对风险大、收益高的项目,不宜采取直接投资方式,可向负责该项目的富有实力的投资方进行投资,让出部分收益,转移投资风险。如通过申购投资基金的办法,可将部分投资风险转移出去。

证券投资论文范文7

[关键词]证券投资学;太极环式SPOC模型图;课程设计

《证券投资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兼备的综合性金融核心课程,其理论知识较为深奥,不易理解。在当前线下的《证券投资学》课程中,授课方式仍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的实践能力亟待强化。近年来,以MOOC为代表的网络授课方式逐渐流行起来,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浅层学习现象较为明显。单一教学模式在高质量学生的培养中仍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效果有待提升。在“人才发展、人才优先”的方针引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SPOC将成为更受欢迎的教学模式。

一、SPOC与传统面授、MOOC的比较

SPOC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将MOOC的优秀网络教学资源、线上学习记录与线下授课相结合,将传统课堂翻转,教师由传授者转变为引路人,学生由客体变为主体,其应用效果与传统面授课、MOOC相比有明显的优势,具体如表1所示。从课程开放性来看,线下课程教学环境相对封闭,而MOOC面对网络完全开放,教学结果难以保证。SPOC集二者所长,教师根据学生情况编排定制化教学内容,在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同时保持了小范围教学的优势。在课程评价方式上,SPOC结合了实体课程和网络课程的双重评价标准,教师利用网络更好地掌握学生动态。最重要的是,SPOC在实践中对学生要求更高,学生由被动转为主动,教和学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

二、太级环式SPOC模型图

参照阴阳轮回的八卦图,结合博大精深的阴阳文化,遵循SPOC课程“以学生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形成SPOC的《证券投资学》课程设计,即太极环式SPOC模型图。“阴阳相济与交互”形象地体现了SPOC教学模式中师生之间、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相辅相成的紧密关系,具体如图1所示。SPOC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要始终围绕学生。教与学似八卦,黑白相间,刚柔相济,表明师生互动的重要性。课前以学生为主,学习录播课并总结问题,课内师生交流协作,教师为学生答疑解惑。另外,通过线下案例分析、趣味游戏以及线上模拟实践的应用使学生将知识内化于心。考核方式将线上的学习记录情况与线下的教师考核相结合,全面考核学生能力。

三、基于太级环式SPOC模型的《证券投资学》课程设计

针对证券投资学教学特点,基于太极环式SPOC模型图,设计出《证券投资学》的课程体系(见图2)。

(一)线上课前以“个性化定制”为目的的教学设计

对于教材,遵循“三方合作,定制教学”理念,即学校、企业、政府部门三方合作,政府部门出台的财政政策引导教材编写的大体走向,学校根据教学大纲定基础知识,企业将市场热点融入教材,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定制教学资料为学生量身打造最适合的录播课。为优化教学效果,课前按4-5人一组进行分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作业、小组报告、模拟炒股、参与赛事,在合作与竞争中促进投资决策的团队意识,呈现“1+1>2”的学习效果。教师在课前一周下发学习任务单,明确学习重难点,让学生进行针对性学习。学生在课前线上观看视频课,进行个性化学习,在完成任务清单的基础上加深学习,构建知识框架,总结问题并以小组形式交流。

(二)线下课中以“丰富课堂内容”为目的的教学设计

在完成课前的学习后,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习成果,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答疑及相关知识点的补充,完善学生的学习成果。在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分析近期热点案例或下达自编案例任务,增强理论运用能力。此外,教师在确保学生对理论知识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引入趣味游戏。例如,击鼓传花,即教师敲击黑板,学生传花,传到的学生对本节课内容分享自己的感受经验或疑难问题,内容形式不限;进行知识才艺展示,即学生可将较难记忆的零碎证券理论知识编成一首歌或说唱,进行展示;进行情景模拟,即教师定出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情景展示。

(三)线下课后以“多样化的教学实践”为目的的教学设计

完成课中基本教学任务后,教师布置相关理论复习作业。为了加强实践性,教师提供国内外经典案例,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案例分析。每章学习结束后,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并总结案例分析特点,以PPT或小论文形式提交,教师进行批改。学校要建立开放的模拟实验室,为师生实践课程教学提供条件和环境。在课余实践中,教师可在班内举行小规模比赛,也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学校定时开展的证券投资模拟赛程,由教师、合作企业和校内学生共同评分。根据课后作业和实操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进行答疑。

(四)“不以考试为目的”的考核模式设计

证券投资论文范文8

(一)证券投资基金信息披露的经济学分析

1.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理论最早由乔治•阿克尔洛夫提出,其在1970年发表《柠檬市场:质量部确定性与市场机制》论文,用以说明相关信息在交易双方之间的不对称分布对交易市场行为和市场运行效率所产生的重要影响。20世纪70年代,该理论被其他学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和迈克尔•斯彭斯引入金融市场领域,用于研究不完全信息对资本市场(特别是保险市场)发展的制约,从而开创了一门新兴的经济学分支学科———信息经济学。信息不对称指的是一些市场参与者拥有而另一些市场参与者不拥有的信息。在证券投资基金市场上,基金托管人、基金管理人和持有份额较多的投资者比普通投资者知道更多关于基金的情况,相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在获取信息上处于强势地位。这种不对称有导致内幕交易、欺诈行为发生的可能。进而加剧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机会行为主义的发生。逆向选择指资源得不到最优配置,遭到浪费;风险道德指企业经理人员为了自身的效用而做出损害投资者利益的行为。而信息披露制度可以减小这种信息不对称的程度。

2.博弈论

在古典经济学中,个人的决策是指,在给定一个价格参数和收入的条件下,最大化自己的效用,他既不考虑自己的选择对别人的影响,也不考虑别人的选择对自己的影响。但是,事实上,人与人之间的行为与决策是互相影响的,就好比下棋一样。针对人们之间这种相互影响的对策行为所进行的研究,称为博弈论。博弈论更加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因而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分析方法。在个人利益最大化的情况下,基金信息披露义务人基于以下原因会减少信息的披露。一是披露越多越频繁,成本越高;二是强制披露会使得对自己不利的信息公之于众。相对于投资者来讲,信息披露的内容是越多越好,可以使其更加全面了解基金信息,做出最优的选择。在个人利益看似最大化的情况下,将产生以下悲剧:一是从信息披露义务人角度来看,披露内容不全面、不及时,将导致自身优良业绩无法被公众及时知悉,也将导致投资者因为无法辨别基金的优良而乱投资或不投资,使得基金行业萎缩。二是从投资者角度来看,信息披露内容事无巨细,将导致单个基金投资秘密泄露,也将导致披露成本上升,使得投资者收益降低。解决这个“囚徒困境”,需要进一步规范基金信息披露的时间、内容,才能使社会整体利益最大化。

(二)证券投资基金信息披露的法理分析

证券投资基金信息披露制度在多少情况下最大程度地保护着投资者的利益,保障着证券投资基金市场的发展,是每个国家证券监管制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一项重要的证券监管制度。

1.投资者权利保障

信息披露制度是按照投资者的要求建立的信息共享机制,投资者利益的保护正是信息披露制度的根本目的所在。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第一条规定:“为规范证券投资基金信息披露活动,为保护投资人及相关投资人的合法权益,根据《证券投资基金法》,制定本办法。”可见,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是立法的目的。投资者购买基金的目的在于获得基金的增值收益。基金信息的公开披露,对于投资者具有公示信赖的利益,基于这种信任而作出决策。信息披露是投资者与基金之间的桥梁,让投资者更加全面、清楚地了解基金的走向。但是,基金管理人作为信息披露最主要的义务人,有优于一般投资者的地位。这使得基金管理人容易形成信息垄断,虚假信息,损害投资者的利益。这与投资者购买基金的初衷相违背。基金信息披露制度可以弥补投资者的弱势地位,同时,明确信息披露义务人违反规定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通过对违法行为的制裁,使得投资者的权益得到保障。

2.基金市场有效监管手段

基金市场在本质上是一个信息市场,基金市场的运转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处理的过程。由此可见,信息在整个基金市场运行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不仅如此,信息失灵又往往直接导致基金市场的失灵,因此,对基金信息的监管成为投资基金监管机构关注的焦点。从监管的角度看,维护基金信息的公开性、公平性以及提高基金信息的有效性,是确保投资者的信息、合法权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所在。因此,信息披露监管制度在投资基金监管法律制度中居于基础性地位。基金披露信息包括:基金募集信息、基金运行信息和临时信息。这些信息都要按照法定的时间和形式进行披露。我国法律《证券投资基金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第三条也规定,应将披露的基金信息通过中国证监会指定的全国性报刊进行披露。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失灵的情况下,信息披露的强制性规定能保障基金市场的健康发展。

(三)证券投资基金信息披露法律制度原则

基金信息披露原则是规定基金信息披露内容和形式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准则。基金信息披露立足于服务投资者,既是强制性要求,又要体现披露义务人的诚信;既要满足市场各方需求,又要提高信息披露效率,降低披露成本。因此,必须正确确立基金信息披露的原则,正确处理公开与保密的关系、简单与详尽的关系,市场需求信息和监管需求信息的义务。根据我国法律以及各国证券投资基金法,归纳起来,基金信息披露制度主要有以下原则:

1.信息披露内容上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真实性要求信息披露义务人披露的所有信息必须做到准确无误。准确性要求披露信息时不得使用模棱两可的语言误导投资者,不能产生歧义。完整性要求各种影响基金市场价格的重大信息予以全面披露,包括正面信息和负面信息。

2.信息披露时间上的及时性。及时性要求披露的内容具有现实性。首先,信息披露义务人应以最快的速度披露其信息,即公司经营和财务发生变化后,应立即向社会公众披露其变更状况。其次,公司所披露的信息应一直保持最新的状态,不能给社会公众过时和陈旧的信息。3.信息披露形式上的规范性、公开性。规范性是指所披露的信息必须符合《证券投资基金法》和其他相关法规所规定的对不同性质信息的公共标准。公开性要求信息应当向公众展示,被公众知悉。

二、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现状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信息披露法律制度可分为国家法律、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和自律性规则等四个层次:国家法律:2004年6月1日起施行的《证券投资基金法》。该法对我国的证券投资基金作了整体性的规定,其中第七章规定了基金的运作与信息披露。对信息披露义务人的范围和披露信息的原则、内容、时间和禁止行为作了具体规定。部门规章:2004年7月1日起施行的《证券投资基金信息披露管理办法》。该办法对基金信息披露义务人进行了细化,并对各种基金信息披露的时间、方式、事务管理、违法行为、法律责任等作了详细规定。规范性文件:《证券投资基金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1-7号》和《证券投资基金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1-5号》。前者对基金招募说明书、基金合同、托管协议、年度报告、半年度报告和季度报告等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格式作了具体规定。后者主要对基金财务指标、净值表现计算、会计报表附注以及投资组合构成作出了具体规定。自律性规则:我国有两所证券交易所,分别是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交所和深交所为了规范证券交易各自出台了适合自己交易所的规则。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信息披露应遵守该所的业务交易规则。从整体来看,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信息披露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法律体系,为基金市场高效稳定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但是,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二)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信息披露法律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金信息披露不及时

根据我国《基金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第18~20条规定:基金的年度报告需在会计年度结束后90日内编制公布,半年度报告应当在上半年结束后60日内编制完成,季度报告应当在每个季度结束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编制完成。法律已经给予信息披露义务人很长一段滞后期。法律规定的宽松加上信息披露义务人的拖沓,这严重影响信息的时效性,不利于投资人跟踪了解基金的投资动向,滞后的信息甚至会对市场产生误导。

2.基金信息披露不充分

基金信息披露完整性要求,所有可能影响投资者决策的信息均应得到披露。在披露某一具体信息时,必须对该信息的所有方面进行周密、全面、充分的揭示,不仅要披露对基金管理人有利的信息,更要披露对基金管理人不利的信息,例如潜在或现实风险,不能有所遗漏。实践中,基金管理人为了吸引投资者和减少基金持有人的赎回,在信息披露中逃避对负面相关信息的披露。信息披露的不充分使投资者无法全面、完整地了解和掌握基金的信息,从而作出最优决策。

3.基金信息内容繁琐

基金信息披露的简明性原则要求公开披露的信息从内容到使用术语上都应当尽量做到浅显易懂,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方便普通投资者了解信息。在2004年8月中国证监会修订了《证券投资基金招募说明书的内容与格式》,其中,对于招募说明书正文的规定没有变化,略有变化的是,此次规定首次提出基金公司要编制和披露说明书的摘要。此次规定似乎克服了内容繁琐、重点不突出的缺点。但细细分析,招募说明书摘要中还包括基金合同生效日期、风险提示、基金管理人等17项内容,摘要的篇幅还是很长,字数仍达到万余字。而且基金投资目标、投资策略、费用概览等重要内容置于篇后,没有解决披露信息内容繁琐的缺点。

4.基金关联交易信息披露不全面

基金关联交易指基金投资者与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和其他关联人之间的交易。关联交易本身是中性的,它既可能产生正面效益,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关联方信息了解比较充分,一方面可以节约谈判资本;另一方面可能以自身的优势,损害不知情的第三方。目前,我国关联交易信息披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对关联交易的主体缺乏明确性界定。如何确定关联交易的主体决定了一国法律对关联交易规制的广度和深度。《证券投资基金法》对何为“有厉害关系的公司”缺乏明确的规定。(2)对于关联方之间的利益冲突交易缺乏科学的分类。《证券投资基金法》仅列举了几种具体的关联交易形式,并规定了相应的禁止措施,但相关的条款刚性太强,不易做灵活处理。(3)立法不系统。我国证券基金相关的法律规范虽然重视基金运行的信息披露,但其中的关联交易信息披露却交由具体的基金合同规定。对于关联交易的内容也散见与部门规章、行政法规中。立法层次较低,完整的法律规范还没有形成。

三、完善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的建议

我国证券基金业在信息披露的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建立完备的信息披露制度是防止违规事件发生的最佳防火墙。针对上一章节提出的四个问题,对应提出相关完善的建议如下:

(一)增强证券投资基金信息披露的及时性

正如前文所述的现状中,我国的基金信息披露在及时性方面还做得很不够,存在着许多问题。反思这些问题所在,我们应在以下方面作出重要改进:目前我国监管部门要求半年后45日之内更新的招募书,这一时间可以缩短。比如在半年后的30日内更新招募说明书。缩短年报、半年报、季报的披露时间,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基金在报告期内的情况公告给投资者。监管部门要求60日内完成年度报告、30日内完成半年度报告、15日内完成季度报告,披露时间过长,严重影响了信息的时效性。所以应该缩短这些定期报告的披露时间。披露月度报告和周报告,增加定期报告的披露频率。很多发达国家和地区都会公布基金的月度情况,但是我国监管法规对此没有要求,基金公司也就避繁就简。增加月报或周报,是完善基金信息披露制度的重要措施,也是我国基金公司与发达国家和地区接轨的必要条件。

(二)提高证券投资基金信息披露内容的完整性

基金信息披露完整性的缺失在于内控机制的不健全,影响了信息披露的质量。内部权利不平衡是指,基金托管人对基金管理人监管的不严和基金持有人对基金管理人监管的缺失。在实践中,一方面,基金托管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一项重要利润来源,而基金托管人又由基金管理人选定,因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可能迁就基金管理人的违法违规行为,这种监督功能往往因为基金托管人的利益衡量而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基金份额持有人对基金管理人的监督主要通过基金份额持有人会议来进行,由于存在基金持有人人数过多、分布分散等现实问题,很难召开持有人大会;大量小的投资者往往只关心基金收益,对基金没有主动监管的自觉性。多方面的原因导致了基金在信息披露的过程中缺乏监督而信息披露不充分。针对以上提出来的两点原因,要从内部解决权力制约的不平衡问题。一方面,基金托管人不应当由基金管理人来选任,而应当由投资者选任。另一方面,需要调动基金份额持有人对基金管理人监督的积极性。可以像网上购物的评价机制一样,不管基金份额持有人持有的份额的多少,只要购买了某种基金,就有权利对该种基金的信用、真实度、完整性进行打分评价。

(三)简化证券投资基金信息披露的内容

虽然我国通过编制招募说明书的摘要,试图简化信息披露的内容,但是,如前所述,内容繁琐和重点不突出的问题依旧存在。在内容编制形式这一方面,要善于借鉴国外基金信息披露的经验,使投资者能了解关键和重点信息。以美国开放式基金为例,它的信息披露分为法定公开说明书和附加信息部分。一是法定公开说明书,主要包括:投资报酬与风险、投资目标与投资策略、基金的管理与组织以及基金的重点财务信息等影响投资决策的关键内容。二是附加信息,一些对投资者决策没有重要影响的信息被列入附加信息中,而附加信息只有在投资人要求时才会提供,但对附加信息同样要承担法律责任。美国的信息披露方式既重点突出,又内容全面,为我国提供了信息披露改进的方向。风险提示、基金名称、基金的投资目标、基金的投资方向、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奋勇概览等内容对投资者决策有重大影响的信息应放在信息披露的摘要中,并用简洁明了、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出来。这样不仅给投资者更清楚地了解基金,而且不影响基金的全面信息披露。

(四)规范关联交易信息披露制度

为了能节约基金公司信息披露的成本,同时又能对关联交易实施重点监管,可以将关联交易进行分类披露:不重要的关联交易,无需进行披露;重要的关联交易,需要立即公告;特别重大的关联交易,不仅需要立即公告,而且需要获得股东的批准。同时,应对“重要”、“特别重要”给予明确定义,设立不同的标准。建立具体的衡量标准和相关法条的解读既可以使模糊的概念更加清晰,也可以增强实践中的操作性。《证券投资基金法》是我国基金业的母法,是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市场立法层次最高的国家法律。该法缺少关于基金关联交易的信息披露的规定,实在是一个遗憾。由于基金管理公司作为规模较大的机构投资者,其投资行为会对市场产生不小的影响,其重仓持有的股份往往在市场上被重点关注。因而,我国应对关联交易予以重视,在《证券投资基金法》中明确规定出来。这样以强行法的方式代替契约的方式规定关联交易信息披露,其法律效力将大大提高,对基金管理人形成应有的威慑力,最终更有效地保护投资人的利益。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