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提琴者艺术理念

大提琴者艺术理念

 

当代中国大提琴艺术家、中央音乐学院副教授王连三离开我们十多年了。这位音乐家的人生历程,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记。   王连三在他笔记的扉页上,写下了诗一般的人生态度:“倔强的灵魂是不灭的太阳,象春天一样走上战斗的行程去吧!不要害怕阴谋、恶毒的谋杀。做一个永远革命的青年,把自己当做一粒种籽播开去,在灾难的荒芜的原野!”王连三于1926年出生在清流县城关一个贫困的家庭,自幼酷爱音乐,1941年考入福建国立音专。他凭着艰苦环境中磨练出来的坚强意志和聪敏天赋,先攻理论和作曲,后在德国籍大提琴教授曼哲克的指导下,仅用3年时间修完5年课程,成为大提琴主修班优秀毕业生之一。   刚出校门,王连三就显露了卓越的艺术才华。他先后任国立福建音专助教、台湾师范大学讲师、台湾交响乐大提琴首席、香港电影制片厂音乐师、香港电台大提琴演奏家,常在台、港、江、浙、闽等地巡回演出,引起音乐界极大注目。   新中国成立后,在祖国召唤下,王连三毅然放弃优厚待遇,以一颗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返回大陆,满腔热情地投入祖国音乐事业建设之中。上世纪50年代初,在北京举行的盛大文艺晚会上,他担任大提琴独奏,与蒋风之、郭兰英等艺术家同台演出,相映相辉。30多年来,他潜心大提琴教学、研究和作曲,发表了大量作品,培养了大批乐队演奏员和教师。他为创作富有民族特色的大提琴曲谱作了不懈的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   王连三刚进入音乐界时,一些剧团演奏的大都是外国名曲,他深感不安,决意开创一条新路。不久,他创作了有鲜明福建地方色彩和浓郁生活气息的我国第一首以大提琴主奏、管弦乐队助奏的乐曲《采茶谣》。这首乐曲于1952年秋在北京剧场演出,受到热烈欢迎,并得到总理的高度评价。日本丹羽正明先生在《读卖新闻》上评论:中国王连三先生的《采茶谣》,以福建采茶歌为素材,使人强烈地感受到使用亚洲的素材而以欧洲风格的曲式创作的这一倾向,是非常优秀的作品。这首乐曲先后传播到美国、德国、瑞士、日本、比利时等许多国家,并被列为我国音乐院校的必习曲谱。接着,他又根据自己在港台生活的感受,创作了《风雨童年》组曲,塑造了终日奔波于街头的卖报童、擦皮鞋的孩子以及因工伤失明而被赶出了工厂的盲女和觉醒中的童工等十分感人的形象。他的5首大提琴练习曲在民族化表演技巧上作出了新的探索。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下工厂、农村、部队,经过较长时间体验生活,写出了反映祖国建设的乐曲《创业颂》、《风景就数祖国好》。   逝世时,他满含悲痛心情写出了《永远的怀念》。   十年动乱,王连三身心受到严重摧残,几乎被扼杀了艺术生命,但他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毫不动摇,1984年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85年,他自知身患绝症,仍然顽强地与病魔作斗争,一刻也没有停止工作,为全国大提琴比赛抱病写下了《往事》和《相逢在北京》最后两首乐曲,获1985年全国应征作品奖,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大提琴民族化的问题。   他病逝之后两个月,1986年6月26日,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家协会表演艺术委员会、中国音乐家协会表演艺术委员会大提琴学会还联合举办《著名大提琴艺术家王连三大提琴作品音乐会》的专场演出。王连三创作的可贵之处是对民族风格的探求和使专业演奏技巧得到充分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