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德育教育问题思索

当代德育教育问题思索

本文作者:闫小艳 单位: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宝鸡文理学院附中

在中学德育教育中,“说教”和“形式主义”现象严重。曾有报道:在某班开展的学雷锋会上,孩子们讲得热泪盈眶,可会后没人擦桌子;某校的献爱心活动,孩子们喜滋滋地把金额大的钱换成小的,比赛谁献的次数多。这无疑是对学校德育教育的讽刺。简单、单向、缺乏学生积极参与的灌输教育是教条教育,没给孩子留下主动思考、选择与行动的空间。真正的德育教育是要求学生学会一种理念,用理念来指导自己的行为,真正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

德育重管理,轻人格养成德育的本质是灵魂的教育,它不仅塑造人规范的行为,还要培养其高尚的情操、美好的情感和健全的灵魂。现在德育工作的不足是把主要精力放在规范行为和校规校纪的教育上,至于学生是否养成自觉的行为,是否具有高尚的情操及健全的人格已被忽视了,这种满足于只抓外部行为而忽视内在思想情感培养的做法,使德育成了单纯的行为训练,长此以往,将会使德育生命力日趋萎缩。德育定位追求名利、缺乏实效在教育思想上,教育部门及其领导未能真正确立全面素质教育观,采用考分制,以学生学习成绩衡量教师、学校教育质量,以分数评价学生好坏。在这种导向下,德育的定位只是教师教、学生考,在教学效果上只是追求分数,不是教给学生道德的理念。学生只是简单的记诵,把提高分数作为追求的目标。这样德育教育就成为摆设,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教化功能。

加强师德建设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教师的榜样是无穷的。如何切实、适时地开展师德建设,我有几点建议。制定师德建设计划,如把学生、家长反映强烈的教师道德行为问题列为重点整改内容;建立相应监督机制,定期举办师德评优活动,设立师德建设举报箱和举报电话,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群众的监督;师德理论学习与丰富多彩的活动相结合,如心理辅导,专家座谈,下乡助教,文娱活动等。德育教育思想要从被动向主动转变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德育工作者应加强对形势和教育对象的研究。

一是根据社会形势确立德育内容,找准影响中学生思想的热点及敏感点,避免盲目性和被动性。二是适应学生需求搞教育。中学阶段,学生思想求上进,精神求充实的欲望提高,德育教育工作者要针对他们的需求,及时主动地为他们提供精神食粮上。三是根据对象的不同特点搞教育。德育教育遵循稳妥恰当原则对学生教育要自然贴切,不留一点斧凿形迹。表扬要恰如其分,批评人不能过头,切忌急风暴雨整人压人,而应用“润物细无声”的态度和热情去感动学生,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也正确地影响别人。在教师恰当稳妥的教育中,使学生达到知行统一。传播载体从单一模式向立体转变在现代化教育形势下,中学德育教育要树立时空观。

如形成多样化德育教材,以书本为主,辅之声像、计算机软件、实物教材等;要探索多样化德育形式,以思想政治课为主,辅之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以及参观调研等形式;要确立多样化的德育课堂,以教学课堂为主,辅之以网络电教课堂、社会课堂、文化和科技活动课堂等;要运用多样化的德育资源,特别要重视广播电视、报纸和互联网等现代传媒的作用。实现学校、家庭和社区德育教育网络化学校在组织好校会、班会、社会实践的同时,可以通过聘请校外辅导员、法制人员、开办家长学校、家长接待日等方式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改进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水平,使各方面密切配合,最终达到提高德育教育质量的目的。借鉴别国德育教育模式美国中学用于道德教育的课程和方法分成三部分,即价值澄清、行为修正和道德认识能力的发展。

价值澄清的关键是确定个人珍视而又愿意维护的价值,使学生认识做不同选择的后果和意义,提供他们思考价值的机会。行为修正的目的在于训练学生基本的道德行为,修正过程要求学校和父母联系,使学生在学校和在家里的行为一致。发展道德认识能力,主要是教授道德推理,重点是围绕着各种道德规范讨论学校环境里产生的现实问题。这样的模式使美国近30年来德育教育有了很大的进步。总之,在现代化教育的形势下,我们必须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实事求是地加强德育教育并针对性地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只有这样,德育工作才能有效地开展并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