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成人德育理念启发

杜威成人德育理念启发

本文作者:王春梅 单位: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杜威(JohnDewey,1859—1952),是美国20世纪的哲学家、教育家、社会学家,他的实用主义德育思想重视实践、追求实用、尊重儿童个性等基本特征,对我国成人教育的德育有很好的借鉴价值。

一、杜威德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杜威的德育思想总的来说是以实用主义哲学为基础的,他的实用主义德育理论根源于他对教育的根本认识———“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在19世纪末期,当时美国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剧烈变化,学校教育也发生了变革。由于当时美国的学校大量开展社会、学术与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在传统学校中居于统治地位的道德教育和人文学科在学校中的核心地位受到了很大的挑战。由于当时美国工业革命的发展,导致社会结构变迁,移民增多,给社会带来了价值观整合的困难,这些情况的出现都成为青少年德行问题发生的诱因。因此,美国教育界人士、宗教界人士对这些问题都深表忧虑,纷纷提出应对道德危机的教育主张。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思想家提出了自己的德育观点,认为社会需要全新的社会秩序和全新的道德教育模式。

二、杜威的德育思想

(一)道德教育要“从做中学”

杜威认为“从做中学要比从听中学更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充分体现了学与做的结合,知与行的统一。由教师把一套固定的行为准则和固定的道德习惯增强加于儿童,或者把已经组织好的道德知识灌输给儿童,不考虑儿童的心理状况和智力水平的“灌输式”的道德教育或者强迫学生记诵各种成文的道德准则,把学生当成被动的接受者都不能成为德育教学的主要手段,这样做的结果只能使学生获得一些与实际行为毫不相干的支离破碎的道德知识,对道德的养成是毫无意义的。杜威提出“教育即生长”,认为“教育过程是经验的不断生长、改组的过程”。儿童在教育中的生长和发展,除了他们的生理生长之外,他们自身经验的也不断改组、不断改造和不断转化。在这个过程中,儿童一方面要不断增加经验,同时又要增加指导或控制后来经验的能力。杜威认为“直接由经验获得的知识”对行为最有效,认为活动对于经验和思维具有决定的作用,因为没有活动就没有经验,经验都是由做事得来的。为此,他主张学校教育应以“主动作业”活动的方式代替让学生“静听”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

(二)道德教育要重视儿童的主体地位,遵循其心理发展规律

杜威认为,“在学校里,儿童的生活成为决定一切的目的,凡促进儿童成长的必要措施都集中在这个方面。”他提出“儿童中心主义”的教育原则,认为儿童是教育的基础和中心,教师必须站在儿童的立场上,把促进儿童成长作为自己工作的中心。他反对传统教育的死记硬背、置儿童于被动、压制儿童个性、不考虑儿童心理特点等问题,提出道德教育要遵循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要适应儿童的整体发展,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注意改革教材内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教师和学生教学相长。杜威强调在道德教育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学生位于德育主体位置,认为道德教育的过程从根本上讲是学生的探究过程,学生是探究的承担者,在道德教育中要发挥学生的探究能力,帮助他们去探索和创造。

(三)道德教育要与社会生活相结合

道德是社会生活的规范和准则,真正的学习必须在社会生活中进行。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德育同样而且必须要通过生活发出力量才能成为真正的德育。杜威认为,传统道德教育的失败,在于忽视了学校的社会性和生活性,致使学校与社会、与生活脱离,因此他提出“学校即社会”,要把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一些东西组织到教育过程中去,使学校成为一个“雏形的社会”,学校在利用活动性课程教学进行道德训练时,也应充分体现社会精神和社会生活。杜威认为学校道德与社会道德是一致的,“不能有两套伦理学原则,一套为校内生活的,一套为校外生活的。因为行为是一个,因此行为的原则也只有一个。”同时,学校德育方法应该强调组织学生直接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生活中受到应有的道德训练。杜威认为,那种把重心放在对犯规行为的处罚与不道德行为的矫正上,而不是放在品格的积极培养上的道德训练就是病态的。道德训练如果不参与社会实际活动,就像学游泳下不了水,只是反复训练游泳动作一样不可取。他指出:“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学校就既没有道德的目标,也没有什么目的。”①“一切能发展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的教育,都是道德的教育。”②因此他主张学生在社会中参加真实的生活,在合作的活动中形成道德判断能力,才是身心成长和经验改造的正当途径,即从活动中不知不觉养成品德和获得知识,实现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

(四)道德教育要与各科教学相融合

杜威认为,各科知识的内容与道德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各科教材是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因此可以说道德的目的是各科教学共同和首要的目的。他指出,道德教育在学校里是无所不在的,学校各类学科只是统一的社会生活的几个方面。“虽教算学、博物、理化等科时,皆有道德问题在内”。因此,杜威认为在学校里,道德是不能作为独立的学科来传授的,如果将道德教育与它们分离开来,那是非常有害的,对道德教育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只有将道德纳于各科之中,使道德教育无所不在,才能真正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

三、我国成人教育德育存在的问题

一直以来,由于观念上认为成教生既为成人,其思想已经相对成熟,很难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所以成人教育的德育没引起足够的重视,明显存在滞后性。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但要求拥有丰富的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更是对人的思想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成人教育所培养的成教学生,是来自社会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他们的素质尤其是思想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因此加强成人教育的德育尤显重要。目前,成人教育的德育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

(一)教学方法单一,以满堂灌为主,忽视学生的主体性#p#分页标题#e#

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任课教师都认为成教生基础差、素质低,加上有些教师在全日制教育中的工作量很大的情况下,更是视成教课为额外任务,根本不花时间研究成人教育的教学规律及教学方法,一味按习惯教学方法“满堂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造成学生被动学习。而且教学方式陈旧,教学方法单一,缺乏理论联系实际,导致学生认为这些课程纯粹是空洞说教学科,对这些课程提不起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出勤率偏低,普遍出现“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的现象,根本达不到教书育人的效果。

(二)缺乏德育实践活动训练

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作为德育教育主阵地的德育课只注重理论的讲授,很少结合理论内容组织学员进行“触摸式”实践教育活动,缺少在实践中对学生进行道德实践能力的训练。对于成人来说,一般道德认知已经完成,但道德实践能力却有待加强,特别是对道德文化的判断、选择、批判的能力,平等正确地对待利益,对行为的正确性作出判断,把道德原则内化的能力等,这些都需要在德育实践活动训练而获得。另一方面,对于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陶冶高尚情操、活跃课余生活、疏导消极情绪等方面一个重要方式———校园文化活动,成人学生是缺位的,因为目前在高校举行各种的校园文化活动只针对全日制学生举办,没有将成教生考虑在内,成教生根本没有机会参与到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中,丧失了在校园文化活动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机会。

(三)缺乏人人参与德育的机制

长期以来,学校习惯于把德育当成一项工作来抓,存在着一种将德育实体化的思想倾向,具体表现在将德育看作教育中的特定部分,看作专门的德育工作,安排专门人员从事德育工作,从而将德育与教育的其他部分区别开来,这样导致了学校很多专业老师、管理干部认为德育工作是辅导员老师和思想品德教师的事,认为德育不是自己的工作,与自己无关,由此便妨碍了学校全体教育工作者参与德育的积极性,缺乏人人参与德育的机制。

四、杜威德育思想对我国成人教育德育的启示

(一)德育理论课要善于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开展道德实践活动

杜威非常注重道德教育“从做中学”,强调实践的重要意义。同时他要求学校生活不能与社会生活脱节,学校德育方法应该强调组织学生直接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生活中受到应有的道德训练。针对目前成人教育德育理论课教学效果不理想的现状,要善于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开展道德实践教育活动,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1.要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成教生很大部分都有一定的社会实验,他们具有更强的独立学习和活动能力,有较成熟的世界观和独立的人格,对客观事物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具有自主性,他们对抽象的道理很难理解,更易于接受实用性、功利性较强的知识。因此德育理论课要避免满堂灌、照本宣科,光是空洞说教,而要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多举实例,将看似空洞理论变为工作生活实用知识、实用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生活情景,设计开展德育主题活动,通过学生根据生活情境、生活经历、生活体验,采用互动、对话、交流、探究方法提高学生的道德思维和判断能力。

2.围绕德育内容,积极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

要充分利用双休日和课外活动时间,围绕德育内容,以成教学生活动为载体,大力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如学术讲座、演讲比赛、书法比赛、知识竞赛、体育活动、艺术活动等,这些活动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学生充分展示个性才能,充分享受自我表现、自我发展而产生的自豪感,从而培养主人翁的意识。同时,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中能够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竞争意识、进取意识,在各种美的欣赏中培养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

3.组织学生进行“触摸式”社会实践活动

杜威认为社会生活具有明显的教育作用,他说,“社会环境能通过个体的种种活动,塑造个人行为的智力的和情感的倾向”③。在实践中让学生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感受,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学生道德品质培养的有效途径。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多样的,主要有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参加生产劳动、社区服务、军训及多种兴趣活动。学生通过这些活动,不断提高思想认识,丰富情感,磨炼意志,形成信念,形成巩固的行为习惯,以达到增强德育实效的目的。如可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可组织学生参观成功的企业、农村、商店等,让在改革开放中获得成功的经理、企业家作专题报告,引导他们学习成功人士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感受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生机和活力;可组织学生到监狱去调查,让学员在活生生的案件中接受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

(二)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民主平等的育人环境

杜威认为教育和民主主义是不可分割的,教育应当在民主平等的环境中进行。他反对传统教师作为“监督者”和“独裁统治者”的角色出现,教师不应把自己的观念和某种道德原则强加于学生。他主张对道德问题以“探究、商量和讨论的方法代替强制和灌输”,探究式讨论的目的不是使学生获得“正确的答案”、知道“去做什么”,而是使学生“如何决定去做什么”,这可以避免传统教育的强制性,而培养学生的“民主”“合作”的精神,并激发其内在动因。成人教育的学生大部分已拥有工作,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和社会阅历,一般道德认知已经完成,采用普通的道德教育方式很难让他们认同并接受,如果教师不能理解这种心理,仍然采用个人唱独角戏的方法或以训诫者的姿态去面对他们,无视他们的主体地位和内在需要,缺少双方的心灵沟通,向其强行灌输道德理论,只会导致他们对道德教育的厌恶心理,产生相反的效果。因此,教育者要明白道德教育是一个“互动”和“对话”的过程,要主动与学生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要以讨论代替灌输,以民主代替压制,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方法向受教育者进行道德教育。如教师可以采用讨论、辩论、演讲等灵活方式,使所有学员都参与进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同时,教师也可作为一个学习者参与在其中,与学生讨论、交流思想,在这过程中可了解学生的观点念和兴趣,促进学生在学习中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和道德思维能力。#p#分页标题#e#

(三)重视学科育人,构建全方位育人的机制

杜威不仅从社会需要的角度来定位学校教育,而且将教育的道德目的落实于教学及学校的一切活动。杜威德育思想给我们的启示是:德育要与各学科相结合,德育在学校里是无所不在的,德育必须渗透到学校的各个方面。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蕴涵了十分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先进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科学的课程体系有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全面与均衡,优秀的教材可对学生产生强大的感染力和震撼力。学校生活的各个层面,包括学校的教学方法、学科的组织形式、学校的管理以及教职工有意无意地言行,都会对学生的道德成长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在道德教育中,要尽可能地淡化德育的“工作意识”,强化德育是学校教育根本目标的“目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赋予学校其他教育工作者以及其他课程共同承担培育德性的重任,构建处处育德、人人为师的全方位育人机制来促进学生道德的生成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