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制药工程专业中药学教学体会分析

高校制药工程专业中药学教学体会分析

[摘要]随着《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和《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颁布,中药制药显示出无比广阔的发展前景。《中药学》作为制药工程专业的专业方向课,其教学质量对制药工程专业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结合自身经验,针对制药工程专业《中药学》教学存在的不足,分别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给出了建议。

[关键词]中药学;制药工程专业;民族地区高校;教学体会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和引导下,医药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尤其是随着《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颁布,中药企业将再一次迎来发展的高峰。不难看出,中药制药已经与化学制药、生物制药一起形成了我国制药行业三足鼎立之势[1],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药材饮片、中成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学科。该课程是医药院校各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制药工程专业的专业方向课,因此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将会直接影响学生对药学方面知识的掌握。由于我校为少数民族地区新建本科综合性院校,中医药知识匮乏、医学氛围淡薄、师资力量及教学条件都严重不足,因此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不甚理想。笔者结合几年来自身实际授课情况,谈谈以下几点体会。

1《中药学》教学存在的不足

1.1内容繁多,学时甚少

目前,市面上没有专门针对制药工程专业编写的《中药学》教材,其所使用的教材与中医药类、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教材一样。教材一般有28章左右,收录药物500多味,其中作为重点药物需要学习的就有150多味。学生要学习的药味不仅多,而且每种药物需要掌握的项目也比较多,比如药性、功效、主治、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相关内容。而一般制药工程专业《中药学》课程课时普遍较少,以凯里学院为例,制药工程专业《中药学》只有32学时,然整个《中药学》教学内容繁杂,要想逐一学完是不可能的。因此在学时相当有限的情况下,结合制药工程专业的专业特点,如何更好地把握教学大纲,精简内容,把重点内容讲深讲透,让学生所学内容更贴近制药工程专业岗位需求,是对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一项考验。

1.2基础课程开设不足,学生知识断层明显

相对于医学院校来说,综合性院校未曾开设与《中药学》相关的一些基础课程,如《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等,导致学生对中医理论不能理解,对一些证候、疾病名称更是初次接触,因此对所学知识不能完全理解,更谈不上融会贯通。加上中医药学一些专业术语,如痄腮、痰核、里热、悬饮、瘿瘤、瘰疬等年代久远、晦涩难懂,导致学生学习起来非常吃力,收效甚微。

1.3缺乏实训、实践教学

《中药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学生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要在实际操作中不断锻炼,提高实践技能水平。综合性院校的制药工程专业,《中药学》课程是作为专业方向课来开设的,是一门限定选修课,其所处的地位比较边缘,所以学校对其实验、实训的投入比较少,以凯里学院为例,《中药学》课程只有32个理论学时,完全没有实验实践教学学时,其他工科院校的实践学时也是很少,这就大大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大打折扣,也不能为学生将来进行科学研究、考研、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2建议或意见

2.1学校方面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一大功能是服务地方,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输送各行各业人才。在医药产业迅猛发展的今天,尤其是在国家大力发展大健康大保健产业的引领下,作为贵州省黔东南州唯一一所本科院校,更应该以服务地方服务社会为己任。贵州省黔东南州中药、传统民族医药资源非常丰富,素有“千年苗医,万年苗药”、“苗药三千,单方八百”之说。医药产业作为我州的支柱产业之一,前景广阔,各制药企业、科研院所、医院等对专业型、应用型的医药人才有很大需求,这也就对高校培养的医药人才的质量提出了要求,因此学校应该高度重视制药工程专业的发展,重视学生的学习效果,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比如:(1)学校可以结合制药工程专业特点,修订培养方案,增加本门课程学时的同时可以适当增加实验学时,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让学生以实践巩固和复习理论知识。(2)增设与《中药学》相关的一些基础课程,如《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等,使学生形成一个系统思维,更好地理解、融合、应用所学到的知识;(3)加大对实验室、实训实践基地的投入,提高学生实践技能,以期培养出更符合岗位需求的复合型医药人才。

2.2教师方面

(1)课堂教学是根本。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要参与者、引导者,应该把握住课堂45分钟的黄金时间,向课堂45分钟要教学质量。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要巧用各种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效果,如利用实物、图片、多媒体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中药故事、引入诗文、歌诀等[2],如:穿山甲王不留,妇人吃了乳常流;枳壳陈皮半夏齐,麻黄狼毒及吴萸,六般之药宜陈久,入药方知奏效奇。除此外,还可以用分类记忆法、归纳比较法等,将同章或同类药物的功效归纳起来,在掌握它们功效的相同点时,又区别它们的差异,以便于临床用药的准确性。如薄荷、牛蒡子、蝉蜕的相同点在于都能疏散风热、透疹、利咽;但它们之间也有不同的地方,其中薄荷能清利头目、疏肝解郁,治疗肝热目疾及肝气郁结证;牛蒡子宣肺祛痰、解毒通便,治疗肺热咳嗽痰多及便秘等;蝉蜕退翳、止痉,治疗翳膜遮睛及惊风抽搐。(2)实践教学相辅助。可以带学生上山采药,制作标本,了解药用植物的生长习性、生长形态及药用部位等,加深对药物的认识;到药材集散市场通过手摸、鼻闻、口尝等方式,感知药材的触感,如是否粗糙、坚韧,质地重实还是轻浮,有没有特异气味,口尝是否有辛辣麻舌感、砂粒感等,培养学生对中药材的直观感受;开展中药炮制实验、举办中药饮片鉴定大赛,让学生初步学会药材的炮制和鉴别;到药店、医院药房见习,既巩固了学生理论知识,也让他们认识到医药行业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必须要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3)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地区苗医药特色优势。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大多为本地生源,因而很多学生都是少数民族,我校以苗族居多,他们从小耳濡目染,苗语、苗族文化、苗医药文化也植根心中。根据这种特殊情况,可以邀请当地有名的中医、苗医药专家深入学校,走进课堂,为学生讲解苗药的基本理论、药物性能和应用特色等,并与中药进行比较学习。如:苗药的药性理论包括“冷药热药”、“五性”、“七味”、“五经”等[3],与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相似。苗医理论认为所有的苗药可以按其特性分为热药和冷药两大类,而中药则分为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性质。苗药有七味,即甜、麻、酸、涩、辣、辛、淡,其中酸、苦、涩属冷药,甜、香、辣、麻属热药;而中药则有酸、苦、甘(淡)、辛、咸“五味”,甘(淡)、辛属阳;酸(涩)、苦、咸属阴;二者相近。由此可见,通过分析两者的联系与差异,既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中药的兴趣,又可以为苗药的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

2.3学生方面

(1)《中药学》是制药工程专业的专业方向课,对培养现代企业需要的复合型医药人才起着很大的作用,学生有必要把这门课程学习好,增强自身就业竞争力,为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2)《中药学》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作为当代大学生,既要学习好这门中医学学术技艺,更要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强化传统文化意识,拓展传统文化知识,增强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进而丰富《中药学》教学内涵,提升课程教学质量[4]。

参考文献

[1]陈刚.探索与实践具有综合性大学特色的《中药学》课程教学方法[J].教育教学论坛,2017(8):128-129.

[2]段琼辉,李永,于生兰.高职高专“中药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职教通讯,2013(12):27-28.

[3]曾武城,彭金香,蹇强.苗药与中药的差异[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10):17-18.

[4]黄之镨,陈海丰,马伟光.《中药学》课程的教学体会[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6,25(24):129-130.

作者:徐玉平 宋伟 单位:凯里学院 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