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技能型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

卓越技能型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

摘要:卓越人才计划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和人才发展规划的要求,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当前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面临人才培养相对过剩、培养标准与市场需求脱节、培养同质化现象严重以及就业质量下降等诸多问题。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基于翻转课堂的项目化等教学模式,强化学生技能培养、加强临床科学技术能力培养、转变就业观念,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和持续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就业质量,满足就业岗位多元化需求,实现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建设的特色化、品牌化。

关键词:卓越技能型人才;医学检验技术;创新能力;项目化教学;翻转课堂

随着医学检验技术的快速发展,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传统手工操作减少,检验项目大量增加,它在临床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中的作用日益突出[1]。但目前在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上,高职高专医学检验人才培养数量持续增加,而二级以上医院检验科等优质就业单位需求减少[2],就业质量下降,人才培养同质化现象严重,人才培养标准与市场需求存在脱节现象等问题。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从2010年开始实行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高职院校主要培养卓越技能型人才。针对以上形势,为培养具有卓越技术技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医学检验技术人才成为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改革发展的迫切课题。

1卓越技能型人才概念的理解

《汉语大词典》对“卓越”的解释是“高超出众”,也就是杰出的,超出一般的。实施“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旨在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我国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卓越应用型人才,全面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可见,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重点要落在人才培养质量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技能应用能力上,从而带动专业整体的发展。因此卓越技能型医学检验技术人才的培养应该在强化基本技能训练和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加强临床科学技术能力、创新意识与能力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在学历划分上,有研究生、本科、专科、中专等四个层次。中专层次医学检验人才已不能适应时展需要,专科层次的检验人才将成为基层医疗单位的生力军。但目前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上面临以下问题。

2.1人才培养数量增加与优质岗位需求逐渐饱和的矛盾日益尖锐

2013年全国共有154所院校招收大专层次的医学检验技术人才,2017年增加至197所[3]。安徽省有11所院校开设专科层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每年入学人数维持在1200名左右。学生就业后半年月收入一般略低于高职专业的平均水平[4]。而二级及以上医院检验科等优质岗位对专科层次医学检验人才需求处于饱和状态,需求量大量减少。

2.2基层医院、民营医院及相关企业需求增加与就业比例偏小相矛盾

专科层次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培养的是“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医学检验人才。但毕业生普遍希望毕业后在大城市就业,基层医院就业意愿不强。此外,由于部分同学学生就业意识仍然停留在到医院就业,再加上就业教育跟不上形势发展,忽视了到各类检验仪器和诊断试剂生产销售等企业相关岗位就业,造成就业人数不多,比例不高。

2.3人才培养标准与市场需求存在脱节现象

近年来,第三方检验、检验仪器诊断试剂生产销售等企业发展迅速,市场开拓、仪器试剂销售、售后及质检等医学检验相关岗位人才需求量增加。但目前多数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主要对接医院检验科相应岗位标准设计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进行课程设置,开展教学,造成人才培养标准的单一化。

2.4重技能培养轻技术应用,人才培养同质化现象严重

目前多数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普遍实行传统的“2+1”培养模式,即两年在学校培养,一年进行顶岗实习,与行业企业融合度不深;在教学模式上改革力度不足,重视基本技能训练,忽视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普遍存在工作“上手快”,但“后劲不足”的问题,发现与解决检验工作中问题的能力堪忧,人才培养的同质化现象严重。

2.5教学模式改革力度不够,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弱

卓越技能型人才重要标准之一是培养具备一定创新能力的学生以及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但目前高职专业课程教育中仍然没有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误区,人才的培养跟不上社会对应用型技术人才需求[5],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不强。迫切需要丰富与实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为原则的“理实一体”教学模式改革。

3卓越技能型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的主要措施

3.1重构课程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卓越技能型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目标、能力递进培养原则重构课程体系,构建了“通识教育课程-职业基础课程-职业技术课程-卓越人才培养课程-职业拓展课程-综合技能实践”等六个模块式课程体系框架。通识教育课程含课程包括思政类、军体类、外语类、计算机类、创新创业及其他通识课程等11门课程。目的是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使之具有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以及良好的行为规范和社会公德。通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组织纪律、国防意识及优良传统和作风的教育,提高学生的生理、心理及思想素质。职业基础课程包括医学检验技术导论、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医学遗传学与细胞生物学、医用化学基础、化学分析技术、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学基础、医学统计学及临床医学概论等10门课程。目的是在培养学生掌握必需的医学、检验等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专业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职业技术课程包括寄生虫学检验、临床检验基础、免疫学检验、微生物学检验、生物化学检验、血液学检验、临床实验室管理学和分子生物学检验等9门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必需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正确进行检测样本前处理、检测中的质量控制以及检测后的数据处理,强化技术操作的程序性、规范性和熟练性,培养学生掌握娴熟的职业技能。卓越人才培养课程主要包括临床检验基础能力训练、临床微生物检验能力训练、临床形态学检验能力训练、检验综合知识训练、临床见习、医学论文写作、实验室生物安全和医学检验技术新进展等8门课程。目的旨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综合知识技能应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职业拓展课程(自选课程)含职业方向课和人文类素质拓展课,前者为限选课程,包括病理检验技术、卫生理化检验技术和临床检验仪器。方向课程为限选课,实行三选一,每位学生选择一门课程学习,旨在结合学生兴趣和就业意愿,提高学生就业范围。人文类素质拓展课包括艺术美学、逻辑和批判性思维等多门课程。学生主要通过网络在线学习形式完成,突出文化育人理念,培养学生自立学习能力,自我安全保护和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生活和生存质量的意识和能力,塑造自身良好形象。综合技能实践课程主要是毕业顶岗实习,通过多时段实地检查、师生微信群及校企带教老师间微信群以及校企指导教师交流会等制度,加强实习管理。学生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职业技术技能,完成职业能力培养。

3.2加强校企融合,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全过程的高度凝练,是专业内涵建设的灵魂。而深化校企合作是人才培养模式重要途径。近年来,大力实施“校企融合、学训交互、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深化与合作单位合肥艾迪康临床检验中心合作。通过开设“艾迪康班”,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和素质的课程标准,开展教学、实习、技能竞赛、创新发展等方面开展合作,避免了人才培养标准的单一化,实现培养人才与市场需求的零距离对接。在学业评价上,改革传统考核方式,构建动态考核体系[6],着力完善“四结合”的成绩评价体系,即技能与理论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行业评价、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考试命题与职业资格考证试题相结合,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学习效果。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上,加强用人单位评价,并多年保持与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合作,开展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根据人才培养评价报告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与专业课程内容的优化,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丰富实践各教学环节内涵。

3.3加强学风建设,强化专业思想教育

3.3.1建立新型班级管理制度,形成特色的班级文化

积极探索新型班级管理制度,建立分工明确的“生活导师-政治导师-学业导师”的“三位一体”的卓越人才培养导师制。通过辅导员对学生的综合管理,专业课教师对学生点对点交流,以及建立特色的班级规章制度(如班级日志、班级日报),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如班级师生聚餐、校外郊游),形成点面联动的班级管理机制。丰富师生互动交流形式,解决师生交流少的难题,形成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建立特色的班级文化。

3.3.2开展优秀企业文化入校园活动,拓展学生相关岗位就业意识

近年来邀请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合肥艾迪康医学检验有限公司、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等行业专家,有计划邀请行业企业专家进校园,开展新技术、企业文化讲座和教学交流等活动,加强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和企业先进文化教育学生,以满足行业、企业不同岗位对医学检验然才的能力需求。

3.4探索基于翻转课堂的项目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长期以来,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普遍存在工作“上手快”,但“后劲不足”的问题。问题的源头主要在理论知识的掌握不够,自主学习能不足。围绕这个问题,在课程设置上,通过开设《检验综合知识训练》和《医学检验技术新进展》等课程,重点强化专业知识理论学习;在教材建设上,参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三版)》,依据“案例教学”和“项目引导、任务驱动教学”教学模式,编写职业核心课程案例版教材。如《免疫学检验技术》教材,围绕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从实践入手,以典型任务处理与解决为依托,设计8个项目,精选19个典型工作任务,编写“理实一体化教材”。在教学模式上,积极探索与实施基于翻转课堂的项目化等教学模式,按照“案例—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等步骤组织教学。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混合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实现教学过程与临床工作过程的对接。通过探索与实施基于翻转课堂的项目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3.5强化技能训练,着力技术技能应用能力培养

3.5.1开展“认知见习-岗位见习-顶岗实习”递进式实践教学,加强学生职业技能

高等职业教育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是一条人才培养的主线。临床见习是全面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素质的重要启蒙阶段。依据学生获取能力的规律,实施“认知见习-岗位见习-顶岗实习”递进式实践教学。第一学期开设《医学检验技术导论》课程,增加临床认知见习,目的是使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提高专业和职业的认知度;第二、三、四学期各专业课程教学开展实验实训,同时增加临床见习,并利用校内医学检验中心平台开放实验室,加强专项技能训练与考核,提高专项技能;第三学年进行顶岗实习,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着力提升学生临床操作技能,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5.2丰富技术技能培养手段,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

通过成立专业核心课程兴趣小组,开展第二课堂,安排专业教师担任辅导教师,有计划地开展学生技能训练、科学研究;通过举办院级医学检验技术技能大赛,参加省级、全国行业技能大赛,强化学生的专业综合技能和创业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检验精神。通过不断完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五个结合”的多维度实践教学体系[7],即课内与课外技能训练结合,校内与校外实践结合,基本技能与综合技能培养结合,院级技能大赛与省级技能大赛结合,形成性技能评价与终结性技能评价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综合技能,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3.5.3探索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模式

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是高职课程改革迈向深水区的重要环节[8]。在卓越技能型医学检验技术人才探索“先理论后实践”、“先实践后理论”以及“理论-实践-理论”等形式多样的“理实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是当今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方向。

3.6探索基本临床科学研究能力训练,加强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

高职教育是否必须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答案往往是否定的,多数人认为医学检验技术岗位不就是仪器操作,哪需要什么研究能力呢?至于回答需要培养科学研究能力的人中,对于需要培养什么样的科研能力,则往往具有多种答案。对于医学检验技术工作,由于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许多以往必须掌握的各种手工操作收购在临床工作中在卓越技能型医学检验技术人才计划方案中,通过开设《医学论文写作》课程,成立核心课程兴趣小组,开展结合密切联系临床技术技能的课题,如伤寒沙门氏菌抗体制备、溶血对科华和三维等公司产ELISA试剂盒测定HBsAg、抗-HAVIgM的影响、静脉血液量与血液涂片质量关系等课题的开展,培养学生基本的技术研究能力。

4结语

经过几年的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实践,学生在实践技能、创新能力、就业质量等方面得到明显提升。在各级各类竞赛中,学生获得全国医学检验技能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4项,省级技能大赛团体二等奖1项,个人二等奖3人;学生参与专利发明4项;学生毕业后一年首次参加全国临床检验士考试通过率由54%提高到71%;在第三方检验中心和医学检验仪器试剂营销企业就业率由3.2%提高到17.5%,就业质量稳步提高。当然,为达到卓越技能型医学检验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在专业建设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高水平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创建良好的班风、学风,密切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才能培养出具备扎实专业理论素养、卓越职业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及一定科研能力的医学检验技能型人才,实现专业建设的特色化与品牌化。

参考文献

[1]顾兵,郑明华,陈兴国,等.检验与临床的沟通-案例分析200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2.

[2]郝坡,邓晶荣,牟凤林,等.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双岗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之思考[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7,38(2):278-279.

[3]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备案结果[D/OL].

[4]曹?宜.高职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生麦克斯调研[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33(8):108-110.

[5]李小龙,张宸瑞,耿斌,等.高职院校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MOOCs时代”的探索与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15,38(12):52~58.

[6]胥振国,蔡玉华,袁星.高职医学检验专业微生物学检验技术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4,26(2):217-220.

[7]蒋斌,余先祥,苏琰,等.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验实训中心的构建与教学实践[J].菏泽学院学报,2016,38(5):136-139.

[8]郑晓青.高职院校“会计岗位操作”课程理实一体教学[J].教育与职业,2014,20:141-142.

作者:蒋斌 余先祥 袁星 杜江 胥振国 单位:合肥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