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医院临床医学检验论文

我国医院临床医学检验论文

1血液分析进展

血液分析是临床常用的检查方法,起初血液细胞计数方法是电容或光学方法,但是这种测试技术受干扰因素较多,因此50年代Culter发明的阻抗法,使细胞的计数精密度提高3~5倍,避免了繁重的目力计数,同时阻抗法的灵敏度和精确度程度较高,相对便宜,所以血细胞计数方法迅速被阻抗方法所取代。[1]我国首次使用血液测定的仪器是在1959年,由北京医院引进瑞典生产的血细胞计数仪及血红蛋白仪。直到1961年,张根福通过对进口仪器的剖析,生产出我国第一台血细胞计数仪。[2]到目前为止,这种技术方兴未艾,但这种检测方法无法对细胞内部结构进行分析。由于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70年代早期的血小板计数仪不能将血小板与红细胞清晰分开,必须用富血小板血浆进行测定,但这种方法十分繁琐,此后由于检测技术进一步提高和浮动界标技术的应用,可用全血进行血小板测定。80年代以来,激光法引入了血细胞分析系统。激光不但具有单色光、稳定等优点,而且能射入细胞的内部,检测核的形态和颗粒的情况,以此进行细胞分类。由于这些技术的应用,一些高档仪器已可做白细胞的五部分类,如库尔特公司的STKS和MAXA采用射频、电阻抗和激光技术,光电公司的激光法Celltacs8108K型,东亚公司的NE系列采用射频技术和电阻抗,SE-9000加用硫化氨基酸可检测幼粒细胞,亚培公司的CD-3500和CD-3000采用电阻抗与激光结合,拜尔公司的TechniconH系列采用化学反应与激光技术结合原理进行五部分类测定。同时血液分析在八项分析的基础上,还可进行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压积和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测定,并且可将各细胞的分布直方图打印出来,给贫血的类型及原因提供相关的信息。[3]90年代设计生产了专用的网织红细胞计数仪。80年代Tanke等就用流式细胞仪进行网织红细胞计数,此方法提高了网织红细胞计数的精密度。由于流式细胞仪在临床实验室中很少使用,为此以拜尔为首的大公司设计了专门可进行网织红细胞计数的血液分析仪,方便了临床使用。由东亚公司设计生产的R-2000、R-3000网织红细胞仪还可根据网织红细胞的荧光强度,将其分成低、中、高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其中幼稚网织红细胞显示强的荧光,而成熟网织红细胞显示低的荧光。[4]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的生产,从标本混匀、吸样、稀释、分配、测定及打印结果,全部自动完成,不仅节省人力、减少繁琐劳动,且由于避免了手工吸样,大大增加了测定结果的精密度。在涂片方面,自我涂片染色制剂生产和设备的应用,消除涂片染色手工操作,每小时可制120涂片检查,以及血液分析仪根据血细胞比容,血液涂片自动调整,可得到最佳的血涂片。进入当代后,现代高端自动化系统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网织红细胞分析仪系统,自动染色涂片,用条形码阅读器和条码识别,可以轻松地将分析功能试验室和全自动装配生产线结合在一起。使用仪器后可根据经营的指示将有用的信息,如样品的现状和涂片制备,在屏幕上可以显示,如果需要可以打印出来。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在中国的临床血液检验分析,必将获得更大的发展。

2血栓与止血实验诊断迅速在全国展开

血栓与止血是新兴的一门学科,临床各科几乎无一不涉及血栓与止血问题,在发达国家,血栓与止血的检验已作为常规,广泛应用于临床,随着我国临床检验技术的进步,国内近几年也有较快的发展。近年来,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和血管内皮细胞形态的分子生物学对内皮细胞调节血栓与止血及血管内皮细胞粘附蛋白功能的研究,[5]揭示了血管内皮细胞在血栓与止血和动脉粥样硬化炎症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6]对血小板功能(血小板糖蛋白和凝血功能,花生四烯酸,血小板活化因子,血小板代谢及调节功能)的研究,有助于预防和治疗血栓形成,而且对新药物的开发具有重要价值的作用。[7]血液凝血反应是以麦克法兰的凝血级联理论为根本,但近年来修订和补充了很多内容。如多组分子作为一个单位来研究其辅助因子的蛋白酶凝血反应,澄清了许多复杂酶的结构和功能,更新了观念。另一个积极的反应是凝血蛋白酶激活反馈,例如加速和扩大在反应的凝血和负反馈调节作用、活化凝血的作用,更深刻地揭示凝固行为。[8]经典的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路的激活不断发现,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凝血机制外源性和内源性的两种系统。止血与血栓实验质控在我国刚刚起步,有作者对分析前质量控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探讨了各种因子在不同条件下的稳定性。凝血因子Ⅷ最不稳定,在32℃保存24小时,因子活性只为原活性的5%,活性丧失了95%,在4℃保存24小时,因子活性只为原活性的30%,活性丧失了70%。最稳定的凝血因子为Ⅻ因子,在32℃保存24小时,活性无任何变化。蛋白C分别在-20℃、4℃、20℃、32℃保存24小时,其活性分别为原活性的87%、80%、56%和42%。而纤溶酶原则随保存温度的增高和时间延长纤溶活性增加。这些资料对于质量控制方法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3流式细胞术在我国的发展和临床应用

1969年VanDilla及其同事在LosAlamos,NM发明第一台荧光检测细胞计,随后1975年Kohler等提出单克隆抗体技术,为细胞研究提供大量的特异免疫试剂,促进了流式细胞术的发展。流式细胞术是一种在液流系统中,快速测定单个细胞或细胞器的生物学性质,并把特定的细胞或细胞器从群体中加以分类收集的技术。[9]其特点是通过快速测定库尔特电阻、荧光、光散射和光吸收来定量测定细胞DNA含量、细胞体积、蛋白质含量、酶活性、细胞膜受体和表面抗原等许多重要参数。[10]根据这些参数将不同性质的细胞分开,以获得供生物学和医学研究用的纯细胞群体。我国在80年代初引进了第一台流式细胞仪。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各种性能完善、操作简便的流式细胞仪相继问世,而新的荧光试剂不断发现使检测费用日益降低,从而使流式细胞术逐步运用于临床,成为常规实验诊断的重要手段,使临床诊断水平和实验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李云莲将其用于胸腹水、脑脊液细胞的分析均取得满意的结果,马俊龙等应用尿流式细胞仪分析尿中红细胞形态变化可鉴别血尿的来源。除此之外,目前我国的流式细胞术临床主要应用于HIV免疫分型,CD4绝对计数;白血病和淋巴瘤的免疫分型;肿瘤的细胞周期和倍体分析;网织红细胞和干细胞计数;细胞移植的交叉配型和免疫状态监测[11];残量白血病细胞检查;HLA-B27检查;血小板功能及相关疾病等。流式细胞术的广泛应用,对我国检验医学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

4小结

临床实验室的检验服务正处在一个技术变革的转轨时期,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实验室的影响将会在21世纪继续存在。许多临床医学的进步都是在实验室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临床实验中心的自动化技术会得到继续发展,未来更多的常规实验室检查将会通过POCT和家庭自我检查的方式来完成。临床中心实验室将更多地集中于高精尖的临床实验诊断。实验室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和临床检验服务方式的转变影响到实验室对技术人员的需求,也会导致各项临床实验成本的降低。临床实验室测试服务处在在技术变化的过渡时期,现代科学和技术实验室的21世纪的发展将继续存在。许多临床实验室的进步是基于技术创新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可以提高效率,改善医疗服务质量。不过,精度高新技术是否可以迅速应用于临床实验室,也取决于其成本较昂贵,如果该项技术比较昂贵的话,则还取决于消费者的支付意愿。临床中心实验室将更多地侧重于先进的临床实验室诊断。实验室自动化技术开发和临床试验服务,改变了影响实验室技术人员的需求,将导致临床试验费用的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