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造影剂在影像学检查中的不良反应

不同造影剂在影像学检查中的不良反应

【摘要】目的:探讨影像学检查过程中较常使用的两种造影剂的不良反应,为影像学检查工作提供临床指导。方法:将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进行影像学检查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碘造影剂造影检查,将所有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均50例患者,其中观察组采用非离子型造影剂进行造影检查,对照组采用离子型造影剂进行造影检查,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出现率为2%;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出现率为10%,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影像学检查中使用的两种常用造影剂均会造成不良反应的发生,但非离子型造影剂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离子型造影剂,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之后,可以更大程度的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关键词】不良反应;影像学检查;离子型造影剂;非离子型造影剂

在进行增强CT扫描时,所需要的造影剂剂量相对较多,且对注射速度的要求较高,部分患者会发生一定程度的不良反应,特别是对过敏体质的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了威胁。本文选择了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进行影像学检查的100例患者进行分组对照试验,分别使用离子造影剂和非离子造影剂辅助进行增强CT扫描,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进一步了解不同造影剂在影像学检查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进行影像学检查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均50例患者。其中观察组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15~76岁,平均年龄(39.57±5.73)岁;进行头部检查的患者为26例,进行腹腔检查的患者为6例,进行盆腔检查的患者为2例,进行胸部检查的患者为16例。对照组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17~78岁,平均年龄(40.16±5.52)岁;进行头部检查的患者为28例,进行腹腔检查的患者为4例,进行盆腔检查的患者为1例,进行胸部检查的患者为17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对比分析。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选用的离子造影剂为60%浓度的泛影葡胺,观察组患者选用的非离子造影剂为300mgi/ml的碘帕醇注射液。在进行增强造影检查前,要再次对患者的病史情况进行详细的确认,高位患者不适合进行增强造影检查,避免发生不必要的危险。在注射造影剂之前向患者说明造影剂的具体作用,以及使用造影剂之后可能引发的各种不良反应和对应治疗措施,让患者保持相对稳定的情绪和心里状态,以平稳的状态进行扫描。此外,过敏体质的患者,糖尿病患者,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长期恶质病的患者都不适合进行增强扫描[1]。如果患者存在肝脏、肾脏功能障碍,先进行器官功能障碍纠正,然后实施CT扫描检查。选择患者的肘中静脉,选择性注射造影剂30ml到100ml,注射的速率控制在2ml/s,给药的总量控制在80ml到1000ml之间,分别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使用不同造影剂之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

1.3观察指标

运用Shehadi关于不良反应的分级方法,可以将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分为轻度不良反应、中度不良反应、重度不良反应3个等级,具体如下。轻度不良反应:患者在使用造影剂之后出现打喷嚏、头痛、恶心、皮肤瘙痒、面色潮红。中度不良反应:患者在使用造影剂之后出现严重的恶心呕吐、心悸、胸闷气短、心慌、结膜充血肿、荨麻疹、头皮发麻等。重度不良反应:患者在使用造影剂之后出现呼吸困难、休克、血压下降、心律不齐、喉头肿痛、昏迷等症状。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版本为SPSS19.0的统计学工具,对研究过程中记录的各种统计数据资料进行计算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分别用t和χ2进行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中出现了1例轻度不良反应,没有出现中度不良反应和重度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的出现率为2%;而对照组患者中出现了2例轻度不良反应,2例中度不良反应,1例重度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的出现率为10%,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的数据统计情况见表。

3讨论

近几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临床影像学技术水平也随之不断的提高,CT等影像学检查已经成为了临床诊疗中必不可少的辅助以及治疗手段,但影像学检查中所使用的仪器尚存在一定缺陷,且受患者病变位置的影响,一部分疾病无法通过影像学检查准确的诊断出来。造影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些缺陷,为影像学检查最大程度的提高分辨率,利于医生对患者病理构造的明确,从而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2]。由于非离子造影剂本身的造价比较昂贵,在一些中小型医院中,非离子型造影剂并未得到普及。而相关研究证明,使用非离子型造影剂能够降低高危患者使用造影剂后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尤其是能够有效避免中度、重度不良反应的出现。造影剂引发患者不良反应的机制比较复杂,受到患者个人的身体状况以及精神状态的影响,所以在进行造影检查之前,要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和心理疏导,让患者以一个相对平稳的状态接受检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不良反应的出现几率。另外,造影剂的整体使用计量以及注射过程中的推注速度,也会对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产生一定的影响[3]。对照试验证实,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出现率为2%;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出现率为10%,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非离子型造影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不良反应出现几率。综上所述,在影像学检查中使用的两种常用造影剂均会造成不良反应的发生,但非离子型造影剂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离子型造影剂,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之后,可以更大程度的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刘茜.不同造影剂在影像学检查中的副反应对比研究[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7,1(10).

[2]李真真.造影剂在影像学检查中不良反应对比分析[J].中国处方药,2016(1):47-48.

[3]欧阳天昭.三种对比剂在影像学检查中的应用分析[J].云南医药,2014(3):341-343.

作者:万山红 董鹏达 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医院药剂科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药剂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