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医疗机构护理研究(4篇)

卫生医疗机构护理研究(4篇)

第一篇:基层卫生医疗机构整体护理体会

摘要:

目的探究适合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实际情况的整体护理方法。方法整体性回顾分析我院近年来开展的整体护理模式病房试点工作以及所取得的成效。结果开展整体护理后,我院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提升了,患者的满意度也提高了。结论在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开展整体护理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合理的进行人员培训,将护理人员的责任细化,更新护理人员的护理观念,建立起新型的护患关系,从而实现整体护理。

关键词:

基层卫生医疗机构;整体护理;体会

0引言

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工作也从原先的以疾病为中心转变成了以人为中心,并以护理程序作为基础的整体护理[1]。整体护理的基本理念就是以患者为中心,以解决患者的问题为目的的新型护理工作模式。整体护理模式是当前护理改革和发展的新趋势。为了顺应护理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探索适合基层卫生医疗机构整体护理模式,近年来我院开展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病房试点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报道如下。

1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开展整体护理的途径

1.1定期培训护理人员,更新护理观念。

由于传统护理观念“以疾病为中心”的功能制护理根深蒂固,要使护士从原先被动机械执行医嘱的护理行为转变为主动关怀患者身心整体健康,必须要对护士进行教育和引导,否则极易使整体护理流于某种形式[2]。要从转变观念入手,保证整体护理的实际成效。医院管理人员首先要明确整体护理的目的,护理管理人员的理念更新和领导行为对全院护理人员的护理行为起着导向作用。同时举办各层次整体护理培训班,让全院护士通过学习培训,明确整体护理的目的,更新护理观念,拓宽知识面,在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的基础上提高心理、身心、社会、文化方面的知识,使护理人员具有全方位的知识结构,适应护理改革的需要。

1.2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基本素养。

在医院整体护理工作当中,护理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了整体护理质量的优劣。在本院的护理工作人员当中,以年轻护士居多,她们在专业知识,理论水平,体检积累方面有一定欠缺,在开展整体护理工作的时候有一定的困难。为了更好地提高整体护理质量。本院通过岗位培训工作,对护理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知识与护理技能的培训,并且在实际护理工作当中不断学习,同时注重发挥骨干作用。其次,建立严格的考核机制,形成一种良好的竞争环境,进而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使护理工作人员全心全意的投入到医院的护理工作中来,为医院的护理质量提供保障。

1.3加强对护理人员整体护理的教育,提高护士的专业水平。

由于基层医院的编制较小,人员也少,大部分护士学历层次偏低,对整体护理的认识还不够充分。而且护士们早已习惯了传统的被动的“以疾病为中心”护理模式,护理成了执行医嘱的一种行为,护士只是医生的“附属品”。整体护理的特点是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是以服务对象为中心,以解决健康问题为目标,护士是护理的提供者、决策者、管理者,这就要求护士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为了更好地开展整体护理工作,我院组织护理人员进行了不定期的业务学习,包括专业理论、护理操作技能、和患者沟通的技巧等,首先,对本院的护理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介绍,帮助护理人员转变观念,明确护理人员的工作目标,让护理人员明白他们的工作不仅仅是打针发药,还要主动的了解患者的整体情况,针对不同的患者要给予有针对性的护理,主动为患者进行心理辅导和健康教育,让护理人员能为患者提供更专业的护理,及时发现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到自己在护理工作的作用。而熟练的护理技术以及懂得如何与患者沟通能够让患者获得安全感,安心配合好疾病的治疗和护理。

1.4开展健康教育,加强护患交流。

本院接受治疗的患者的知识文化水平都比较低,对疾病的认识都存在片面性,一直以患者有病就会形成悲观的心理,进而不利于患者的康复。针对这类患者,在开展整体护理的时候,本院护理工作人员需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不断向患者普及健康知识,提高患者对疾病知识的认知。健康教育是以人为服务对象,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使人们具有自我保健能力,对自己的健康从依赖医院逐步转向依靠家庭和自己。健康教育是护患双向的活动,如果只有护理人员的精心护理,而得不到患者的接受和配合;或者只有患者的积极配合,而得不到护理人员的指导,都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2]。健康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增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和减轻痛苦。由分管护士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帮助患者了解有关疾病的知识,制订健康教育计划,采取多种形式,将健康知识授予患者的同时也使其家属对健康知识有所了解并能指导患者今后的生活或工作。同时,在与患者沟通的过程中,向患者介绍当前医疗水平的先进性,向患者多列举一些成功的例子,消除患者的心理顾虑,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5做好整体护理质量监控。

整体护理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护理质量,为患者的健康提供保障。因此,必须建立相应的护理质量监控体系。坚持护士长护理查房制度,是提高护理质量的关键,首先是护士长每天要随责任护士一同进病房,检查护理措施的实施情况;其次对重症患者要做到每周重点查,检查护理计划是否合理,措施是否实施,检查分析责任护士工作完成情况,对护理计划、措施的实施进行评价。由护理部、科护士长进行检查、督促,每月定期和不定期进行质量检查,包括护理表格书写、整体护理质量、基础护理、危重患者护理、健康教育覆盖面及效果等项目的检查评分。平时多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实际护理效果及对整体护理工作、服务态度的满意度。

2整体护理在我院开展后取得的成效

2.1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在本院开展整体护理后,护理工作人员在与患者交流的过程中,语言温和、态度热情,患者感受到了亲人般的呵护,同时护理人员向患者普及了疾病健康知识,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为患者的健康提供了保障,通过对患者的回访中得知,患者对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的表现都较为满意,有效地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2.2提高了医院护理质量。

实施整体护理后由护士分管患者,责任到人,分管护士能主动自觉地为患者做好基础护理及生活护理等工作,改变了过去由护士长指定安排护士。同时,本院通过多种途径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不断提高了护士的护理专业水平及专业技能,使得护理工作人员在对待患者的时候能够有效地提高护理质量,为患者的健康提供保障。通过开展整体护理后,本院近年来接受治疗的患者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有效地促进了患者的健康,提高了医院整体护理质量。

2.3有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自身素质。

整体护理的实施给护士提出了新的挑战,护士需要应用护理程序给患者进行护理工作,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等。大多数护士深感自己的知识面窄了,感到原有的知识已不能适应新的护理模式,护士有了“我能否为患者解决问题”的压力。这种压力和紧迫感激发起大家的学习热情,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促使护士自觉学习,改变了过去那种只有护理部组织考试或晋升时才看书的现象。现在我院学习气氛浓厚,参加护理大专自学考试的人数比以前提升了许多,取得大专学历的人数也翻了几十倍。

3结论

总之,要注重培养护士的职业道德,提高护士的专业理论和技术水平,加强整体护理质量监控,可以有效地提高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实施整体护理的效果,提升护理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

作者:徐成艳 单位:吉林省梅河口市光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卢道妃.基层医院开展整体护理的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2008,09:248-249.

[2]徐燕.责任制整体护理在基层医院开展现状的应用与体会[J].中国卫生产业,2013,15:59+61.

第二篇:医疗卫生监督员现状及对策

【摘要】

目的调查了解河北省医疗卫生监督执法人员的构成、工作及执法环境等现状,发现问题及影响因素,为探讨卫生监督新常态下强化推进医疗卫生监督队伍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设计调查问卷,对河北省各级卫生监督机构中从事医疗卫生监督的人员进行调查,获取数量、学历、专业构成、培训、执法满意度等相关信息,调查资料采用EpiData3.1录入和校对。对于计数资料以率和构成比进行统计描述,采用χ2检验。采用统计分析软件为SPSS13.0,检测为双侧,置信水准为a=0.05。结果共调查医疗卫生监督员1084名,男女比例为2.4∶1,年龄以31~40岁最多,占37.1%。省、市、县不同级别医疗卫生监督员的学历、专业、职称工资收入分布不同;不同年龄、职称监督员对监督员身份的认知不同;不同年龄对从事医疗卫生监督工作的认识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疗卫生监督员的数量、专业等结构分布参差不齐;待遇低;影响执法因素复杂等。应通过明确卫生监督员的身份和定位,改善工作待遇,重视综合能力的培养,加大公共卫生投入,增加机构编制等,建立有力的医疗卫生监督执法队伍,为卫生监督事业建设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关键词】

医疗卫生;监督员;现状分析;对策

卫生监督是卫生监督主体及其工作人员履行法律规定,管理卫生事物的重要形式[1]。作为卫生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疗卫生监督是国家管理医疗卫生工作,规范医疗服务市场秩序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是依法对医疗机构和卫生技术人员遵守医疗管理法律、法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违法行为追究法律责任的执法活动,医疗卫生监督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改善社会公共卫生状况,提高社会卫生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问题,而且关系到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优化投资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问题[2]。医疗卫生监督员是医疗卫生执法工作的具体承担者,其面临的执法环境、监督员个人的能力及执法水平、工作效率、工作满意度等对医疗卫生监督执法效果和质量具有直接影响。医疗服务市场的卫生监督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与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目前,国内专门针对医疗卫生监督员现状进行的研究较少,说明本次调查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本文通过对河北省范围各级卫生监督机构的医疗卫生监督员进行调查,了解其学历构成、专业分布、培训及执法环境、工作满意度等现状。根据调查结果制定或提出相应对策建议,对于改善和提高医疗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具有深远意义。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选择河北省辖区内各级卫生监督机构中从事医疗卫生监督工作的监督员为调查对象。

1.2调查方法

调查在2014年12月至2015年2月进行,采用分层抽样调查的方法。从省级及11个设区市、2个省管县级市、157个县(区)的卫生监督机构中,选取从事医疗卫生监督的1216名监督员进行调查,采用研究者自行设计制发的两份调查表《河北省医疗卫生监督基本情况调查表》收集人员的数量、经费等数据,《医疗卫生监督执法人员调查表》收集人员的年龄学历构成、专业分布、执法人员培训、执法环境、工作满意度等工作认知数据信息,收回调查问卷1100份,其中有效调查问卷1084份,有效率为98.5%。

1.3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调查资料采用EpiData3.1双遍录入和校,计数资料以率和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情况本次调查共涉及省级和11个设区市、2个省管县级市、157个县(区)的卫生监督机构。《医疗卫生监督基本情况调查表》调查显示,全省卫生监督机构有卫生监督人员3445名,从事医疗卫生监督的人员计1216人,占监督员数的35.3%,其中专职医疗卫生监督员675人,占从事医疗卫生监督人员总数的55.5%。经费来源方面,全额拨款占50.0%,差额拨款占14.0%,其他方式解决占36.0%,而医疗卫生监督专项执法经费几乎没有。

2.2医疗卫生监督员基本现状

2.2.1不同级别医疗卫生监督员学历、专业及职称分布情况:《医疗卫生监督执法人员调查表》共收集省、市、县从事医疗卫生监督人员有效信息表1084人份,其中男750人(69.2%)、女334人(30.8%),男女性别比为2.4∶1。年龄在≤30岁190人,31~40岁402人,41~50岁352人,50岁以上140人,以31~40岁年龄段为最多(37.1%)。工作年限:不满5年139人,5~10年182人,11~20年321人,20年以上442人,工作年限以20年以上为最多(40.8%)。从事医疗卫生监督执法年限:不满3年的243人,3~5年的255人,5~10年297人,10年以上289人,执法年限以5~10年最多(27.4%)。学历构成:初中及以下11人,中专或高中264人,大专465人,本科327人,研究生以上9人,无学历4人,构成以大专为主(43.1%),其次是本科(30.3%),研究生以上仅为0.8%。专业构成:临床医学335人,预防医学167人,法律专业170人,护理专业67人,行政管理105人,其他专业221人,以临床医学为主(31.5%),其他专业(20.8%)。职称构成以初级比例最高,427人(39.6%),中级293人(27.2%),无职称233人(21.6%)。省级医疗卫生监督员以高学历、高职称、临床医学专业为多;市级以高学历、中级职称、预防医学专业为主;县(区)级以低学历、初级职称、临床医学和其他专业为主。不同级别医疗卫生监督员学历、专业、职称分布不同(χ2值分别为111.348、35.341、72.170,P<0.05)。

2.2.2医疗卫生监督员工资收入情况调查:本次调查1084名医疗卫生监督执法人员,与同级别单位或人员比较,84.4%的监督员认为自己的工资处于低水平,14.9%认为工资持平,仅有0.6%认为高于其他单位或人员;监督员工资收入水平主要集中在2000~3000元阶段的548名(50.7%),收入在2000元以下385名(35.6%),收入在3000~5000及5000以上的比例仅为13.1%和0.6%。省级收入多在3000~5000元水平,市、县(区)级收入在2000~3000元及2000元以下,与其职称低、学历低有一定关联,不同级别医疗卫生监督员工资收入分布不同(χ2=102.328,P<0.05)。

2.3医疗卫生监督员培训情况调查

全省医疗卫生监督员参加培训总体达93.2%。未参加过培训的73人(6.8%),主要原因为工作忙,每年培训至少1次的362人(33.7%),2~4次的535人(49.7%),5次以上105人(9.8%),培训形式以授课为主(42.1%),现场培训(26.8%),网络培训(26.3%),交流培训(4.3%),其他方式(0.5%)。按照不同年龄阶段,31~40年龄段参加的次数最多,未参加过培训主要集中在40岁以上(χ2=18.457,P>0.05)。在培训时间次数的调查上,卫生监督员比较倾向于每季度培训1次(51.6%),其次为半年1次(36.8%)。监督员最希望参加的培训形式是专业培训班(53.7%),而现场调研和进修分别为21.7%、19.7%。不同级别卫生监督员对培训方式的建议中,省级卫生监督员首选专业培训班,其次为现场调研与进修;市级卫生监督员首选专业培训班,其次为进修和现场调研;县(区)级卫生监督员首选专业培训班,其次为现场调研和进修。不同级别卫生监督员都比较认可专业培训班的培训方式(χ2=12.202,P>0.05)。

2.4医疗卫生监督员工作现状调查

在对医疗卫生监督员工作现状调查中,主要涉及医疗卫生监督员对本地医疗市场秩序整治效果认同;上级部门或管理人员对医疗卫生监督工作重视程度;从事的工作是否被社会认可;岗位满意度;卫生监督员最适合的身份;希望提高的待遇;工作兴趣、自己的价值(能力)体现、体制改革影响几个方面。

2.4.1对从事医疗卫生监督工作的认识:监督员对目前所从事的医疗卫生监督岗位满意的占69.7%,不满意18.3%,无所谓12.0%。45.5%认为上级部门或管理人员对本单位医疗卫生监督工作重视支持,38.2%认为尚可,16.3%认为不重视或不清楚。65.2%监督员认为目前从事的工作被社会认可。72.7%监督员认为自己的价值(能力)在本职工作中能体现。52.3%监督员认为卫生监督体制改革职能调整对所在单位及个人影响不大,41.8%认为影响大。调查发现,对目前从事的医疗卫生监督工作感兴趣占59.2%,认为一般的占37.0%,没兴趣占3.8%。而有69.9%监督员看好卫生监督事业,将其作为为终身职业,无所谓的占16.7%,有13.5%不看好,作为过渡职业。按照年龄分组,31~40岁年龄段将医疗卫生监督工作作为终身职业的比例最高,41~50及51以上年龄段认为无所谓和为过渡职业比例较高,说明不同年龄医疗卫生监督员对从事医疗卫生监督工作的认识不相同(χ2=15.729,P<0.05)。

2.4.2对适合监督员身份的认知建议:74.0%的医疗卫生监督员建议卫生监督员实行公务员管理,17.6%建议参照公务员管理,建议纳入事业单位管理的占7.9%。按照年龄划分,31~40岁年龄段建议实行公务员管理所占比例较高,41~50年龄段建议参照公务员比例略高,51岁以上建议公务员管理比例较低。按照职称划分,初级和中级职称建议实行公务员管理或参照公务员管理所占比例较高。不同年龄、职称监督员对适合监督员身份的认知不相同(χ2值分别为25.932、21.819,P<0.05)。

2.4.3对薪酬待遇认知情况调查:本次调查显示河北省医疗卫生监督员工资收入水平主要集中在2000~3000元,如84.4%的监督员认为自己的工资与同级别单位或人员比较处于低水平,仅有0.6%认为高于其他单位或人员,78.7%监督员认为待遇与付出不一致,7.8%监督员认为本单位与其他部门不一致。在希望提高待遇上,92.1%监督员首选工资福利,3.8%监督员选择上级部门及领导的关怀。

2.5医疗卫生监督执法情况调查

调查内容涉及医疗卫生监督员对目前工作中存在的压力、主要难题、执法风险防范、案件查处影响因素等。本项调查采取多项选择的方式,对监督员认为影响较大或较多的前3项进行统计。(1)医疗卫生监督工作中存在的压力主要涉及工作量、罚款任务、案件查处、责任追究及其他等内容,结果显示:省级监督员认为主要压力为责任追究,工作量和案件查处;市级为责任追究,工作量和罚款任务;县区级与省级认知基本一致。(2)医疗卫生监督存在难题主要涉及经费设备缺乏、法律法规滞后、行政处罚力度小、执法人员少及其他等内容,结果显示省、市级监督员均认为主要难题是法律法规滞后,执法人员少;县(区)级则认为是经费设备缺乏,执法人员少,行政处罚力度小。(3)在执法风险防范方面涉及执法不作为、不完全作为或不到位;遭遇暴力、威胁抗法行为;行政诉讼败诉、行政赔偿;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守行为4方面,结果显示:省、市、县(区)级监督员认知基本相同,均为执法不作为、不完全作为或不到位;遭遇暴力、威胁抗法行为;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守行为3方面。(4)在案件查处影响因素方面,调查涉及行政干预、管理相对人法律意识、监督员自身执法水平、存在人情和利益关系、处罚程序复杂及其他6项内容,结果显示:省级监督员认为在案件查处中主要影响因素是行政干预、管理相对人法律意识淡薄和监督员自身执法水平,市、县(区)级均认为是行政干预,管理相对人法律意识淡薄和存在人情和利益关系。不同级别的医疗卫生监督员对面临的工作压力、医疗卫生监督工作中存在主要难题、对执法风险防范、案件查处影响因素认知基本相同。

2.6执法设备配备调查

本次调查列举了移动执法终端、数码相机、摄像机、移动电脑、移动打印机、录音笔、便携式复印机、对讲机等8种常用执法设备,采取多选方式,由监督员对其所在单位配备的执法设备进行选项。结果显示,设备配备最多的是数码相机、其次是执法终端、录音笔、摄像机等。在对监督员调查中,45.2%监督员认为本单位设备调配能基本满足需要,40.0%认为不能满足执法需要,显示执法设备的配备存在一定程度欠缺。

3讨论

3.1医疗卫生监督人员数量、专业等结构分布参差不齐

截止2014年底,河北省辖11个地级市,2个省直管市,面积18.88万平方公里,全省总人口7287.51万人。根据河北省卫生统计中心数据,2014年河北省有卫生计生技术人员35.2万人,卫生计生机构总数7.9万家,医院1341家(含公立医院750家)。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河北省共有卫生监督员3445名,从事医疗卫生监督的人员1216人,平均每1万人口配备0.47名卫生监督工作人员。按照原卫生部提出的“参照辖区每万人口应配备1~1.5名卫生监督员”的要求[3],这个数值明显偏低,尤其是医疗卫生监督人员数量更是相对较少。本次调查的1084名医疗卫生监督员,年龄多在30~40岁年龄段,以中青年为多,这些人精力充沛,接受新知识,新问题的能力强。职称结构显示以初级和无职称人员所占比例较高,且多分布在县(区)级。学历结构显示县区级医疗卫生监督员多在大专以下。学历低、职称低,这也与监督员工资收入水平普遍较低相一致。从专业上看,卫生监督机构最需要医学和法律这两大专业的人才[4]。本次调查显示河北省医疗卫生监督员专业以临床医学为主,且其他专业人员比例达20.8%,可见有部分监督员所学专业与从事岗位不相关。而工作年限主要集中在20年以上,从事医疗执法的时间在5~10年段,工作年限与年龄分布具有共同点,工作年限长而医疗执法年限也长,说明监督员多数都具有一定的执法经验。从而体现了医疗卫生监督员目前存在的工作年限长,经验丰富,但专业不匹配、人员少、学历低、职称低、收入低的现象。调查显示医疗卫生监督员来源主要以其它部门调入为主(36.6%),而在县区级监督机构中,由于工作量大,人员少等因素,兼职医疗卫生监督员的比例在44.0%左右。医疗卫生监督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无执法经验和缺乏相关专业知识,是影响医疗卫生执法工作开展的主要因素,医疗卫生监督员队伍的专业、学历、职称等多因素存在不合理,从而使得监督员执法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存在一定程度欠缺。

3.2医疗卫生监督员工作待遇亟需改善

调查发现:医疗卫生监督员所在科室以合并设置的科室为主,部分监督机构与卫生局或疾控机构合署办公。从而显示全省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办公用房的匮乏,制约了卫生监督执法工作的长远发展,使广大卫生监督员缺乏归属感和自豪感[5]。在奖励情况调查中,2014年有68.2%医疗卫生监督员没有获得过奖励,获奖多的仅有6.7%,奖励的级别以县区级为主47.3%。全省50.7%医疗卫生监督员工资收入水平主要集中在2000~3000元阶段,84.4%的监督员认为自己的工资与同级别单位或人员比较处于低水平,44.8%的监督员认为从事的工作不被认可或不清楚,40.8%的对从事工作兴趣不高,有30.3%的监督员对所从事的岗位不满意,虽然所占百分比与总体相比偏低,但其数量仍不能忽视。卫生监督队伍是保障卫生监督职能落实的主要力量,卫生监督员的工作满意度直接影响到卫生监督执法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影响到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建立和完善[6]。

3.3基层医疗卫生监督员专业培训尚待提高

队伍建设是卫生监督体系和能力建设的基础和核心,卫生监督员的教育与培训是卫生监督队伍的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卫生监督员素质的有效手段[7]。调查显示河北省医疗卫生监督员参加培训的情况总体较好,31~40年龄段参加的次数最多,未参加过培训的主要集中在40岁以上,原因主要为工作忙及不知道培训等其他原因。结合卫生监督工作和监督执法人员要求,应采取多种形式的短期培训,加大对基层低学历、低职称人员的培训力度,以提高医疗卫生监督员的监督执法素质,强化卫生监督员文化修养,善于总结、提炼,在卫生监督执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3.4医疗卫生监督执法影响因素复杂

目前影响医疗卫生监督执法的因素比较复杂,根据调查显示的医疗卫生监督员认为在工作中最主要的压力是责任追究、工作量和案件查处;存在的主要难题是经费设备缺乏、行政处罚力度小,执法人员少;认为最应当引起重视和防范的是遭遇暴力、威胁抗法行为,执法不作为、不完全作为或不到位,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守行为;在医疗卫生案件查处受影响最大的因素是管理相对人法律意识淡薄、存在人情和利益关系和行政干预。虽然责任追究、经费设备缺乏、管理相对人法律意识淡薄占了很大的比重。但监督执法人员自身执法水平低、个人责任心不强、法律法规滞后等也是影响执法困难的重要原因,所占比例尽管不大,也需要我们予以高度关注。

3.5对策与建议

3.5.1明确卫生监督员的身份和定位:卫生监督人员作为从事行政执法工作的人员,自身却不是公务员,这本身就是一个矛盾[8]。结合本次调查,河北省74.0%医疗卫生监督员认为卫生监督员最适合的身份为公务员、17.6%认为应参照公务员管理。目前,河北省未实行公务员或参照公务员管理,因此医疗卫生监督员多为专业技术人员,由于受编制和职数限制,监督员尤其是中青年监督员在晋升职称方面受到很大程度影响,这与调查中显示的31~40岁年龄段及初级和中级职称监督员建议实行公务员管理或参照公务员管理的所占比例较高是对应的。从政府改革的角度考虑,压缩公务员队伍有道理,但对于卫生监督而言,长期没有名分,肯定会给卫生监督工作带来隐患。尤其是对医疗机构的卫生监督,由于医院多数为公办,如果对他们实施监督的不是公务员或者政府组织,就会“名不正,言不顺”,工作很难开展。同时对于医疗服务市场的卫生监督执法,由于身份不明确,法律规定的权力受限,易受到暴力抗法[2]。因此对于卫生监督员,应纳入公务员管理。卫生监督机构作为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领导下的综合监督执法机构,应由事业编制转为行政编制,并通过法律法规予以明确,实现对医疗机构的有效监管。只有明确卫生监督员的身份、地位,才能提高其卫生监督执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更好地保障人民健康服务[2]。

3.5.2建立强有力的医疗卫生执法队伍:卫生监督机构人员的配置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整个监督队伍的整体执法水平和工作效率[4]。河北省各级卫生监督机构普遍存在执法队伍人员少、执法经费、取证器材、执法车辆都难于保障,信息化基础和条件差,执法仍以传统人工手段,加上管辖区域面积大,工作量大,面对迅速发展的医疗服务市场明显力不从心,县(区)级尤其明显。建议按照卫生部《关于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有关规定》,增加必要的编制、增加专业人员数量,配备一定比例的高学历专职医疗卫生监督员或吸纳法律等相关专业人员,以加强监督执法队伍建设,配备专项经费、执法监督取证设备。改善执法条件,坚持并遵循卫生行政执法属地管理、重心下移、综合执法的原则,卫生监督执法人员实施公务员管理,采取培训、联合办案、外出进修等形式多措并举,加强对监督执法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提高监督员对法律法规的掌握能力及综合素质,重点充实基层执法力量,实现省、市、县三级监督执法力量齐备、工作协调联动的工作局面。

3.5.3提高满意度、增强执法积极性:结合调查的医疗卫生监督员获得过奖励情况、多数医疗卫生监督员工资收入与同级别单位或人员比较处于低水平,监督员认为从事的工作不被认可、对从事医疗卫生监督工作兴趣不高、对所从事的岗位不满意的监督人员占有一定数量的比例的结果。应当从提高监督员满意度的角度增强其执法积极性,其中工资福利是衡量一个人对社会所做贡献或价值体现的重要指标之一,工资水平的高低,尤其是与单位或级别人员比较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监督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调查显示,医疗卫生监督员年龄多在30~40岁年龄段,这个年龄段在单位都是中坚力量,工作能力强,注重上级领导和同事们对自己能力的认可,也更在意自己的能力在社会上的价值体现。医疗卫生监督员对于自身的待遇提高主要集中在工资福利,上级部门及领导的关怀和职称晋升等层次上,因此在分析影响其满意度和积极性的相关因素的前提下,是目前满足卫生监督员的基本需求,提高其执法积极性以及执法效果的基础要素之一。

3.5.4强化培训,重视综合能力的培养:开展培训,是提高监督员素质及执法水平、提高行政执法效能的一个重要措施和保证。医疗卫生监督执法涉及的法律法规多,政策性强,任务量大。人的生老病死都与医疗卫生监督工作密切相关,可见医疗卫生监督在整个卫生监督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重要性[9]。而卫生监督的执法水平,体现在医疗卫生监督员对医疗卫生行为事实准确认定并正确地适用于卫生法律上,对卫生法律法规做不到透彻理解就不可能在工作中正确地适用相关法律法规的条款。它不仅关系到改善社会公共卫生状况,提高社会卫生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问题,而且关系到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优化投资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问题。要有效地开展医疗卫生监督工作,必须使每一名医疗卫生监督员充分全面地掌握机构管理、人员执业、医疗事故处理、医疗广告审查、医院感染、消毒隔离、母婴保健等各项法律法规以及诊疗活动的规范、常规[10]。因此,建立和完善监督员培训体系,加强监督员录用选拔,通过公开招聘、招考素质高的人员加入到监督执法队伍里来,对监督执法人员进行全面系统的专业知识培训,同时进行医疗卫生监督领域内专家型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全面提高其综合执法水平,对适应新常态下卫生监督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3.5.5出台免责条款,实施保障措施:尽快出台实施打击非法行医免责条款。无证行医的问责制度,使得基层医疗卫生监督执法人员在工作中思想压力大、出现厌战情绪,不能以积极的态度去开展工作,这些问题亟需解决。无证行医发生事故等问题,主要是非法行医本人的责任,作为监督执法者,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但不能上升到法律责任(玩忽职守、渎职失职的除外)。因此对一些因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不可抗力致使卫生行政执法行为违法、不当或者未履行法定职责的;按照要求已经履行医疗服务监督职责的;无证行医者违法行为已经被卫生行政部门依法责令停止执业活动,因当事人拒不执行监督管理指令等情形的,应制定规定或条款明确卫生行政部门及其卫生行政执法人员对此不承担责任。同时也应考虑到医疗卫生监督执法人员(尤其是县区级医疗卫生监督员)在查抄非法行医等工作中存在着较大的职业风险,因此应为医疗监督执法人员建立实施相应的安全保障措施。

综上所述,本文在对河北省医疗卫生监督员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河北省医疗卫生监督机构及监督人员目前的现状,如河北省医疗卫生监督人员结构分布参差不齐,医疗卫生监督员工作待遇亟需改善,专业培训有待强化,医疗卫生监督执法影响因素复杂多样等,并结合自己医疗卫生监督的执法实践工作,提出了明确卫生监督员的身份和定位,建立有力的医疗卫生执法队伍,提高监督员满意度、增强执法积极性,重视综合能力的培训培养及制定打击非法行医免责条款等加强医疗卫生监督工作的设想与对策建议,以期为有关部门科学制定卫生监督事业发展规划、政策、有效开展医疗卫生监督执法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董振军 侯小康 常晖 刘丽莎 刘劲松 郝进章 朱卫军 单位:河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综合监督执法局 河北省石家庄市卫生监督局 河北省邢台市卫生监督所 河北省张家口市卫生监督所

参考文献

1陈刚,崔欣,孙肖潇,等.全国卫生监督机构人员现状研究课题概述与结果简介.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11,18:406.

2霍烽,刘洋淼,董丽丽.吉林省医疗机构卫生监督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吉林医学,2009,30:2689-2690.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与卫生监督工作的意见,2011-01-26.

4彭亚光,时福礼,何昕,等.北京市海淀区卫生监督机构人力资源现状调查.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11,18:87-88.

5郭忠起,薛景波.浅析河北省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现状与对策.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11,18:362.

6程杨杨,张建华,蒋海辉.卫生监督员工作满意度调查研究.中国卫生法制,2011,19:42.

7吴小龙,费建明.医疗卫生监督管理有关问题的探讨.中国卫生法制,2007,15:19.

8姜小飞.新形势下关于卫生监督发展的思考.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14,21:113.

9薛敏,张蓓蕾,于庆华,等.全国医疗机构、采供血卫生监督岗位人员结构分析.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12,19:243.

10侯峰忠.省级卫生监督机构卫生监督员队伍现状调查.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06,13:194-196.

第三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控制研究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经济社会越来越多元化,我国的各项制度也都得到了不断的完善与进步。对基层医改卫生机构的体制也进行了调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为了防止腐败等情况的发生,针对相关的经济活动预防风险控制,进而保证资金的安全性,也是财务信息的真实有效性的反应。本文分析了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对内部控制下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采取的措施以及方法进行了细致的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加强内部控制

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从改革开放以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关乎我国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之一,只有每个环节环环相扣,各个接口运作自如,才能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医疗服务。医疗卫生机构的内部控制的运用也是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内部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管理起着积极的影响,也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因此针对内部控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有利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高资金利用率,也还有利于资产的合理的分配与其他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随着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的不断改革,给基层的医疗机构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当然也出现了许多的问题。目前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存在的问题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内部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中非常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发展的基础之一。

由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历史等因素造成的不利情况,在绩效考评体系以及人才任用方面并不完善,导致员工的素质低下,员工缺乏创造性以及创新性,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造成严重的影响。

(2)对于大多数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而言,对于风险评估并没有足够的重视,严重缺乏医疗的风险意识以及财务风险意识。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者一方面对法律意识薄弱,对于存在的风险不能及时地采取快速的措施进行防范以及规避必要的风险。只注重工作量的增长以及业务能力的增长,而忽略了医疗风险。现在新闻报道的医疗事故不断的发生,医患关系紧张,对社会造成巨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对重大项目投资的时候并没有进行合理的可行性的预算。如在购买一台大型新设备之后,对后续的经营管理工作不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及规划,导致资产的闲置以及巨大浪费,对资金的利用率也降低,将最终会导致财务危机。

(3)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一个特殊的行业机构,都比较重视医疗技术创新,医疗设备的更新工作,但是比较忽略财务管理工作。

大多数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收入都是来自国家的财政补贴或者是来自医疗服务,所以在机构中并不会存在资金短缺这种现象。所以,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往往会忽略财务管理的工作,招聘的财务管理人员缺乏专业水平以及综合素质欠缺,缺乏专业的财务管理人才,因此,基层的医疗卫生机构往往会忽略财务管理,没有进行系统化以及规范化的内部控制管理。

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内部控制的措施以及方法

(1)提高内部控制意识,建立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为了监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日常经济活动,应该根据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为前提,建立并且制定适合自身发展条件的完整内部控制系统,根据制定的内部控制系统来进行管理以及评定绩效考核等管理方法。通过建立的规章制度用来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内部控制意识。有效的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长远健康的发展。为了让业务的岗位互相分离、相互制约以及监督,防止徇私舞弊的情况发生,那么就要将各个岗位分工做到精细化、分工明确化、权责分明化、明确相关责任人。加强内部管理的透明度以及做到公正、公开、公平,为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顺利进行,进而需要内部控制的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机制管理,实行岗位职责绩效考核以及追责制度,调动相关工作人员的积极主动性。

(2)建立风险评估制度,强化监督机制。

内部控制是针对财务管理系统、资金监管控制、日常生活收支控制、固定资产控制以及投资控制等等工作进行风险评估以及执行防范风险的措施。针对重大的投资类项目应该进行可行性的风险评估,预防财务风险的发生,以及做出正确的措施。对医疗设备进行定期的检查,对医疗工作人员的工作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抽查、监督,多元化的开展关于基层医疗的岗位培训,提升医疗工作人员的积极主动性以及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水平抗风险的压力。预防基层医疗事故的发生,以及尽可能的降低财务风险,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效益。

(3)构建财务管理内部控制。

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制定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是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严谨化和规范化的前提条件。要以遵循国家的财务管理法规制度为宗旨,在加强统一管理的基础上针对基层医疗服务机构,也要根据自身的特点以及优势,制定一个适合自身长远发展的单位机构细则,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该细则制度。制定一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方式,加强财务管理创新机制。这些制度主要包括了资金筹集、资金投放以及使用、资金的耗费以及资金分配等这几个方面,制定相关的制度规范财务管理行为,认真仔细执行财务管理职能。在日常生活中,财务人员严格按照规则章程办事,交易账户来往原始单据妥善保管,并建立完整的会计档案。每个岗位之间财务管理人员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又相互制衡,保证财务管理制度高效率地完成医疗基层管理财务工作。规范财务管理工作以及结算资金的监管工作。例如:制定日常收入与支出控制,加强财务收支制度,对原始单据以及凭证有效性的核对,严格执行成本预算、核算制度。制定货币资金控制,资金是流通性最强的,应该加强内部控制风险高的资产,财务的收支与报表应该完全一致,设置专业化的人员加强管理,规避风险,使得货币资金的安全高效的运行,确保财务数据的真实性以及有效性。加强对大资金投资的评估分析、控制内部风险,预算是财务管理工作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因此编制正确的预算方案也是必不可少的。

(4)建立绩效考评机制,优化人员责任结构。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绩效考评,针对群众的满意度以及医疗服务工作完成的情况,综合考核绩效优秀的单位,在遵循现有规定的基础上适量的增加奖励机制。如:对获得国家、省、市级表彰的单位另行奖励;对年度综合考评绩效考核成绩好的单位进行奖励。增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中心的奖励性绩效工作。这不仅能带动相关人员工作的积极创新性,也能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整体经济效益。

作者:杨芳 单位:广州市天河区沙河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徐桂春.关于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控制的研究[J].财经界,2016,(5):44,132-181.

[2]韩兴林,宋永峰,吴传波等.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实行会计委派制的尝试[J].卫生经济研究,2002,(2):16-18

第四篇:新型城镇化城乡社区医疗卫生配套研究

[摘要]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稳步推进及卫生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为河北省推进城乡社区医疗卫生发展改革带来了重大机遇,但河北省城乡社区医疗卫生配套状况仍然面临着重视不够、高水平人员短缺等问题。为此,应进一步加大城乡社区医疗卫生配套的宣传力度、建立并完善城乡社区高层次人才的制度机制、积极借鉴国外社区医疗卫生先进经验,以实现河北省城乡社区医疗卫生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河北省城乡医疗卫生配套现状;策略

在以保障农业发展、粮食安全、生态和谐、环境优美的前提下,以农民为实施主体,以一体的城乡基础设施、均等的公共服务为路径,以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为最终目标的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城乡社区医疗卫生配套是事关城乡群众切身利益之重要公共服务内容。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入开展城乡社区医疗卫生配套,有利于新型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缓解进而解决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一、正确审视城乡社区医疗卫生配套的“河北难题”

近年来,得益于加强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系列政策的逐步推行,河北省的城乡社区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较快发展。但是,全省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除省会石家庄周边区(县)发展较快外,其他地区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和重视程度等方面的影响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一)“六位一体”功能宣传力度不够

“六位一体”功能,指的是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所具备的、有机融合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6个方面的功能。在大多数城乡居民观念中,城乡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侧重开展医疗服务,其次是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而对预防和康复功能的认识还远远不够,在乡镇、乡村这种现象更为严重。根据在河北省部分地区的抽样调查显示,在乡镇、乡村,近七成居民没有体检的意识,“重医疗、轻预防”倾向较重,只有身体感到严重不适才会去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检查。从城乡社区居民自身来讲,与其文化水平、家庭经济条件及自身健康状况等有密切关系。城乡居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保健意识较差,不良习惯也较多,不利于健康保健和疾病预防的普及。这说明,家庭经济条件某种意义上制约了城乡社区医疗卫生配套服务的群众利用度,进而制约人们的疾病预防和康复认知度。自身健康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居民是否会自觉自愿地进行体检,身体状况较好的居民更是很少接触城乡社区医疗卫生的服务,认识当然也就更加狭隘。医务人员也常常集中于为患者治疗疾病,而忽于对康复和预防功能的实践。

(二)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不足

高水平层次人才的缺失,仍然是阻滞城乡社区医疗卫生健康发展的原因之一。很多患病居民往往抛开最短就诊距离的社区机构而寻求远处求医。在城乡社区医疗卫生机构中,从业者多是大专学历和初级职称者,而本科学历者多是毕业不久的新人,缺乏正规的、完整的、规范的全科医生培训,业务素质亟待提高。高水平人才的匮乏,不仅无法满足社区居民需求,更严重影响了城乡社区医疗机构的发展。究其原因,经济发展水平是根本。其直接导致当地城镇化水平及工资水平的高低。学医投入的时间和金钱都远远大于一般专业,硕士或博士毕业后更倾向于留在收入水平较高、生活设施齐全且有发展潜力的大城市医院。从城乡社区医疗内部看,其配套政策、对现有全科医生的培训力度等也直接影响到人才的去留。城乡社区医疗服务相对较低的水平,将直接诱发居民的信任感缺位,甚至推动形成服务自身的恶性循环。

二、循序完善城乡社区医疗卫生配套的“河北策略”

(一)加大对城乡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功能的宣传

鉴于城乡居民对社区医疗卫生配套认识上的狭隘性,笔者认为应采取多样化的宣传方式,进一步加大居民对城乡社区“六位一体”功能的认识,尤其要侧重对预防、保健、康复三大“冷僻”功能的全面、深入宣传。首先,高度重视,充分认识普及城乡社区“六位一体”宣传的重要性。城乡社区医疗卫生不仅是城乡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的基础,同时也是保障城乡基本卫生保健公平的基本途径,还是逐步巩固“小病在社区、大病在医院、康复在社区”的居民理念的重要基础。其次,全方位、多方面普及社区“六位一体”功能。通过定期抽调城乡医院骨干举办讲座,或举办义诊,或组织免费体检或药品零利润销售等公益活动,或在社区明显位置粘贴标语、做好卫生宣传栏、发放相关资料等方式,针对城乡居民对社区功能认识盲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宣传。

(二)建立并完善城乡社区高层次人才的制度机制

引进或培养高水平人才,满足人民群众需求,是城乡社区医疗卫生配套发展的必然趋势。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四种方式加以落实。其一,制订和实施城乡社区全科医生的定向培养细则。为实现人人享有同水平医疗的权利,鉴于城乡社区医疗条件落后、设备不尽齐全,加之城乡经济水平所限,难以引进高层次人才的现状,建立定向培养城乡社区全科医生的制度,同时在医学类高校有计划增设全科医学专业,或许可以成为解决这一瓶颈的重要渠道。从职业高中或全日制高中学生中挑选道德品质优良、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报考全科医生专业,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招生人数,按照“从哪招生、回哪就业”的原则,在校学习期间不收取学费和住宿费,并发放生活补助,同时制定毕业后相应的服务期限及违约规定。从而从教育制度层面解决全科医生学历水平较低的现状。其二,日益完善现有医生的定期培训机制。与引进相比,更重要的是实现高层次人才的内生培养。为切实提高本地区城乡社区医生的水平,开阔视野,制定专项经费,进一步完善城乡社区医生的定期培训机制,形成“培训-提高-增加就医人数-提高社区医疗效益-培训”的良性循环机制。每年定期制定一定名额、适当的培训期限,轮流或选拔骨干医生到省市重点医院进行业务培训,接触学科前沿成果,跟随省市重点医院的骨干医生或学术带头人学习业务知识,切实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接受培训者回到社区还可把所学讲授给社区服务中心的其他人,达到以培训促提升,以提升促学习的目的。其三,探索实施河北省省市重点医院对城乡社区的定向帮扶机制。省市重点医院所具有的人才优势、管理优势以及资金优势,都会对社区医院的良好发展有所帮助。可以优先在制定全科医生培养、培训规划,加快社区医疗人才建设步伐等方面展开探索。定向帮扶后,双方人员可以流动,进行技术上的交流。还可实现省市重点医院和社区医院的双向联诊,高端人才定期服务社区医疗机构,进而实现卫生医疗的可持续发展。其四,逐步完善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绩效考核制度。合理完备的绩效考核制度可以带动卫生服务人员的积极性。同时还可在绩效制度实施过程中实现人才结构的合理配置。

(三)积极借鉴国外社区医疗卫生经验

1.国外主要的社区医疗模式

基于民族传统、社会背景等方面的不同,各国在社区医疗模式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别,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模式。一是以英国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社区医疗模式。作为重要构成,社会基层医疗保健对“国家卫生服务体系(NHS)”成为这种社区医疗制度的主体非常重要。NHS囊括了各级的公立医院、社区医疗中心、养老院和诊所等多类型医疗机构,主要筹资方式是政府财政预算,主要目的是为英国全体国民提供免费医疗服务。政府每年将预算的75%投入社区医疗卫生系统。与为全体国民提供免费医疗服务相适应,英国NHS三级医疗体系的第一层,即社区基础医疗系统,其主体为更便于国民使用的具有公立性质的社区服务点及其下设的健康服务中心。其医疗服务的具体提供者是全科医生(generalpractitioner)。居住在某一区域的人员,按照政府规定需首先到该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处注册一个全科医生。英国卫生法规规定非急诊病人若想享受免费的医疗服务,必须先找自己注册的全科医生就医,在全科医生不能处理时才将病人转诊给医院的专科医生,形成良好的双向转诊机制。二是以美国为典型的市场主导型社区医疗模式。与自由度最高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适应,美国医疗融资的主体为以商业医疗保险为主的私人融资,政府仅面向医疗市场化无法解决的某一群体进行一定程度的社会医疗性质的保险和救助。在社区医疗机构形式方面,美国则有私人诊所以及大部分私立、部分公立的护理院和各级医院的社区诊所等。在社区医疗机构中,家庭医生是提供医疗服务的主体,同时也有专科医生。由家庭医生为居民提供全程式医疗服务,主要包括初级医疗、与专科医生讨论治疗方案、转诊建议以及出院后的康复等。与此相对应,美国对家庭医生的执业资格的获取规定了相对严格的条件。三是以新加坡为代表的政府引导、多元参与型社区医疗模式。在筹资方面,由政府、个人与社会共同负担医疗费用,通过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来得以实现,包括健保双全计划、强制性医疗储蓄计划、保健基金及针对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补充医疗保障计划。另外,政府对医疗领域的医疗机构不限定准入门槛,大力鼓励社会团体和私人开设医疗机构。这样,盈利性、综合性、公立性医疗机构之间优势互补、良性竞争。在分工方面,公立医疗机构主要提供住院医疗服务,而私立医疗机构则主要提供初级医疗保健服务,社区诊所、养老院等民间单位主要负责提供长期持续护理服务,但这种分工也并不绝对。在转诊制度方面,新加坡为充分利用各级医疗机构,制订了完善的病人逐级转院制度,即病人需先到社区医疗机构就诊,当遇到社区医疗机构无能力救治时,则转到大型综合型医院,若是社区机构推荐的病人则收费相对较低。同时,转诊和使用医疗保险的权利也对私人医生开发。

2.国外社区医疗模式对河北省社区医疗发展的启示

首先,政府加大投入和日常监督力度。鉴于城乡社区医疗卫生配套在保证群众最直接需求方面的重要作用,应适当加大政府投入。与此同时,政府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规范社区医疗卫生服务项目和药品的价格,加强对社区服务人员的监督及绩效评估。其次,进一步完备双向转诊。双向转诊,指的是以提高有效转诊率为目的,以病情为依据,在上下级医院间进行的转院诊治过程。双向转诊制度对实现“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大有裨益。如英国那样,让城乡社区医疗卫生配套承担起“健康守门人”的作用。使医院与社区医疗机构之间建立起快速转诊通道,在医院建立专门的转诊窗口,简化就医流程,使群众得以及时救治,逐步实现医院与城乡社区医疗卫生部门之间的无缝对接。这样,社区医疗机构与医院、养老院等的分工就更加明确,最终为患者就医提供最大便利。尽管河北省城乡社区医疗卫生配套现状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但这些问题都是可以有解的。2015年,河北省开始实施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提升工程,积极推进和完善全科医生培养制度,要求把全科医生配备到每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此举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乡社区医疗人才短缺问题,应以此为契机,转变城乡居民观念,切实提高社区医疗服务水平。

作者:万永彪 靳利翠  单位:河北工程大学组织部

参考文献:

[1]陈甬军.中国城镇化道路新路[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2]睢党臣,郭敏,曹文杰.我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现状分析及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10,17(4):810-812.

[3]邹宇华,林玲,黄永顺.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的条件[J].中国全科医学,2007,10(21):1767.

[4]张伟燕,李士雪.我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主要模式、问题与对策[J].中国全科医学,2005,8(3):243-245.

[5]史玉,李玲,朱望东.“卓越医生”培养模式下师资队伍建设的探讨与评价[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9-11.

[6]郝晓宁,李士雪,许宗余.我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状况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06,25(6):10-12.

[7]郝模,张勇,罗力,等.促使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的政策研究概述[J].中国医院管理,2001,21(9):12-13.

[8]李航,陈琦,李静,等.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现状调查——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站人力资源现状及地区间比较[J].中国全科医学,2005,13(8):1043-1047.

[9]刘德吉.国外社区医疗服务模式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9):596-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