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实习生医德教育对策

临床医学实习生医德教育对策

〔摘要〕

目的医德是规范医疗行为的核心,高等医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医术与医德兼备的医学人才,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探讨医德教育的最佳策略。方法采用自制量表对山东大学医学院临床专业本科实习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07份,回收有效问卷302份。采用IBMSPSSStatistics19.0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实习生认为现有医德教育内容、方式方法、开课时间、教学模式等内容均不完善。结论依据学生对医德教育模式、医德课程设置、师资队伍的评价,提出改善医德教育的有效对策,从完善医德课程体系,创新医德教育模式,合理分配医德师资教育队伍等方面进行改革,加强医学生医德素质教育。

〔关键词〕

临床实习生;医德教育;问卷调查;课程设置

医学教育的本质是医德与医术的统一,培养既有高超的专业技能,又有高尚医德的合格医学生是高等医学院校的首要任务。医学人才培养中的医德教育贯穿于在校学习、临床实习以及在医疗机构工作实践三个阶段,临床实习阶段在医德教育中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一环[1-2]。临床实习阶段的学生经历了高等院校的医德理论教学,又正在进行医德理论及规范的临床实践[3-4]。因此,分析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临床实习生对医德教育整体过程的认识,了解目前高校医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是当前高等医学教育应当关注的一项重要课题。为此,本研究通过对山东大学医学院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实习生的问卷调查,分析实习生的医德教学的认知和现况,为加强医学实习生职业医德素质、改善医学院校医德教育的方法提供依据。

1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时间为2014年11月,调查对象为山东大学医学院完成公共课、基础课、临床专业课等全部理论课程,并在三级甲等医院实习超过半年以上的高年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这部分学生已经经历过一段时间的实习,对临床工作有一定接触,了解临床医疗行业现状。调查对象中男生132名,女生170名,分别占43.7%和56.3%,平均年龄为(22.09±0.85)岁。本研究通过无记名方式进行,学生自愿参加,共发放问卷307份,回收问卷307份,其中有效问卷302份,有效回收率为98.37%。根据课题设计,笔者针对医学院校实习生医德教育情况,在参考已有的调查问卷[5-7]、征求心理专家的意见的基础上,设计出《医学实习生问卷调查表》,问卷共有17道题,主要围绕学生基本情况、医德教育内容、课程设置、教育方式、师资队伍等内容进行设计,对高校医德教育现况作出评估。调查结果采用双人双录,通过采用IBMSPSSStatistic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一般描述性统计分析。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实习生对医德课程设置的评价

2.1.1医德课程的调查结果分析。

被调查的学生在回答“医德课程应加强哪些内容的教育”时,35.3%的实习生认为是医疗法规的教育;25.6%的实习生认为是医学伦理学的教育;23.6%的实习生认为是职业情感、职业道德的教育;15.5%的实习生认为是思想政治教育。由此可知,实习生认为医疗法规知识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医疗法律法规的学习,可以较好的规范临床医疗行为,建立正确的医德观。实习生对医学伦理学、职业情感、职业道德等课程也比较感兴趣和期待,希望能加强这些内容的教育,而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度略有不足。

2.1.2开课时间的调查结果分析。

对于医德教育的开课时间,57.2%的实习生认为最佳的时间是“临床实习阶段”;26.5%的实习生认为是“临床专业课阶段”;16.3%的实习生认为是“公共课或基础课阶段”,反映出实习生对医德实践教学的需求。临床实习阶段不仅仅是医学知识和技术的实际提高阶段,也是医德情感培养的最好课堂。通过在日常救治病人的医疗活动中、与病人接触和交流的过程中,形成理解病人、帮助病人、替病人着想、以病人为中心理念。所以,在临床实习前后,对医学生进行医德教育,有助于提高医学生的医德理论实际运用能力,从而,建立良好的道德情操。

2.1.3授课内容的调查结果分析。

从“您认为当前的医德教育内容主要存在哪些问题”的调查结果来看,有39.7%的学生认为医德教育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不够,内容过于理论化、原则化;30.4%的学生认为内容空洞乏味,帮助不大;17.5%的学生认为知识陈旧,脱离实际;8.1%的学生认为现有的医德教育内容有一定帮助作用;只有4.3%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帮助。反映出大部分实习生对医德教育内容不满意,说明当前的医德教育理论内容缺乏吸引力和导向力。随着医学的发展,医德教育内容也应该随之更新,使其具有新颖性、实用性、趣味性。

2.2对医德的教育模式和方法的评价

2.2.1教育载体的调查结果分析。

从“您认为医德教育可以利用以下哪些载体进行医德教育”的调查结果显示,回答社会实践的学生占32.7%,第二课堂活动占26.4%,网络占21.5%,课堂教学占17.3%,其他占2.1%。调查表明学生认为有效的医德教育并不是单一的课堂理论教学,而是社会实践、第二课堂等课余活动有助于提高自身医德修养。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网络的普及,学生常通过网络了解到舆论对医德现象的认识和看法,增长对医德的思考。因此,通过课外多种途径对医德的认知,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医德素质。

2.2.2教学方法的调查结果分析。

在回答“您认为学校医德课程教学方法主要存在哪些问题”时,35.5%的学生认为医德课程教学方法单一,缺乏新颖性;27.1%的学生认为缺乏师生互动,授课效果不理想;22.7%的学生认为单纯理论讲解过多,缺乏具体案例的分析;14.7%的学生认为是其他问题。由此可知,较多医学实习生对目前的医德教学方法不满意,应在教学方法上加以改进,增加互动式、案例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兴趣。

2.2.3提高教育实效性的调查结果分析。

对于“如何提高医德教育的实效性”的问题,36.2%的学生认为应和临床实践相结合,29.8%的学生认为应增加社会实践,25.6%的学生认为应改革教学方法,只有8.4%的学生认为应请名医开讲座、座谈会。由此可见,参与调查的实习生对临床实践的医德教育作用比较认可,其次是社会实践,再次是改革教学方法。因此,加强对以上三方面的医德教育,可提高学生的医德素质。

2.2.4教育改革的调查结果分析。

当问及“希望医德教育改革的内容是什么”时,75.5%的学生认为多联系临床实践,13.9%的学生认为要加强传统优秀医德的教育内容,9.9%的学生选择其他,反映出绝大多数实习生认为医德教育应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离开实践的医德教育达不到理想效果。另外,需要加强大医精诚等传统文化思想教育,通过典型事例进行案例式教育,提高学生医德实践的应用能力。

2.3对德育教育师资队伍的评价

2.3.1医德教育主体涵盖范围的调查结果分析。

在实习生回答“您认为当前学校医德教育主体应该包括什么”时,29.2%的实习生认为是专业课老师,28.7%的实习生认为是医学伦理学老师,26.9%的实习生认为是临床带教老师,11.98%的实习生认为是思政辅导员,1.5%的实习生认为是亲朋好友,1.8%的实习生认为是社会公众。由此反映出医德教育主体的多样化,专业课教师、临床带教老师、德育教师、思想政治辅导员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2.3.2专业课教师对医德教育重视程度的调查结果分析。

当问及“您认为临床专业课老师授课过程中是否有加入相关的医德教育内容”时,41.7%的实习生认为有时有,38.4%的实习生认为经常有,11.9%的实习生认为较少,8%的实习生认为几乎没有。从这一数据可知,山东大学医学院的绝大多数临床专业课教师能够将医德理念贯穿到医学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临床专业课老师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能够生动的讲授医德事例,对学生医德教育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2.3.3临床带教老师医德教育的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显示,67.5%的实习生认为临床带教老师能注意自身的职业道德培养,26.5%的实习生认为带教老师有时能注意自身职业道德,只有6.0%的学生认为临床老师不能注意职业道德的培养。同时,59.7%的实习生认为医德教育的有效方式是“实习带教老师的言行”,29.5%的学生认为是“医生榜样”,8.3%的学生选择了“医德理论教育”,2.5%的学生选择了“自己看书”。由此可知,实习带教老师起到重要的榜样作用,带教老师医德素养的提高,可以对实习生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3讨论

本研究通过调查问卷获取临床实习生对医德教育现况的认知和建议,根据调查结果,完善医德教育体系、创新医德教育模式与方法、合理分配医德教育师资队伍,为提高医学生的医德素质、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意识、培养具有高尚医德的优秀医护人员奠定基础。

3.1完善医德教育体系

虽然目前医德教育已融入到高校课程体系设置中[8],但医德教育尚缺乏完整的、系统的设计。医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将医德理论转化为医德行为,笔者在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临床实习生对医德认知的反馈信息,制定相应的教育体系。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建立适合我国医学生具体情况的医德教育课程体系,医德教育并不是讲授一门或两门课程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对课程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置,从医疗法规、医疗规范、医学伦理、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行为科学、思想政治等多角度进行系统教育,形成完整的医德素质培养课程体系;在开课的时间方面,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思想变化的特点,有所不同的侧重点,把相应阶段出现的人生观、价值观与医德培养结合起来,进行分阶段、渐进性的医德理论教育,在临床实习、见习阶段或临床专业课程阶段,开设相应的与临床实践关系密切的课程,提高医德教育的实效性;在医德教育的内容方面,更新教学内容,选择少而精、针对性强,与医学专业特点相结合的教材,全方位完善医德教育的内容,增加安乐死、克隆人等伦理问题,夯实医德教育的基础理论,使医德教育内容结构合理,要求全面提高医学生的各项素质。

3.2创新医德教育模式与方法

医德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对目前医德教育模式与方法并不满意。灌输式、强迫式的说教并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有必要创新现有的医德教育模式和方法。首先,在医德教育模式方面,不能仅仅局限医德层面的教育,应从宏观的品德教育角度出发,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医学生对名利有理性的理解;其次,在医德教育方式方法方面,应用PBL教学法、翻转课堂、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课堂讨论、角色扮演法、两难讨论、互动式、启发诱导式教学等多种方式方法,引发学生的医德心理体验;再次,完善医德教学方法应该以课外教学为主,让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和第二课堂活动,通过网络、媒体、社会等多种课外途径进行医德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医德的认知;最后,加强临床实践环节的医德教育,医德是在医疗实践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只有将医德理论运用到临床实际工作中,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提高对医德的认识,将医德理论转化为医德行为。

3.3医德教育师资队伍的合理分配

教师对学生医德知识的传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医德教育不仅仅是医学伦理学等医德专业授课老师的任务,还包括了临床专业课教师、实习带教老师、辅导员、亲朋好友及社会公众,他们对医学生的医德素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德育专业课老师来说,应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自身综合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发展教学理念、增强教书育人的本领;临床专业课教师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在讲授临床专业知识的同时引入临床医德问题的实际事例,可做到医德教育形象化、直观化、清晰化,从而有机地将医德教育溶入到医学知识当中;临床实习带教老师的榜样作用直接影响到学生医德观的树立,通过临床医护人员的言传身教,在与病人及家属的交流过程中,学生逐渐将医德理论贯彻到医疗实践中去,对医德教育起到关键的作用[9];对于辅导员来说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通过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把学生的“思”与“行”有机统一起来。不同领域的教师从不同角度发挥医德的教育作用,对高等院校不同师资进行合理的分配,有助于从不同角度加强医德教育,使学生从医德认知、到具有医德情感,从而规范其医德行为,养成良好的医德习惯[10],培养医术与医德兼备的合格医学生。医德是规范医疗行为的核心,是医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健康。查找医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改善医德教育的有效对策,对于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显得尤为重要[11]。本文通过对实习生医德教育现状的调查和分析,提出改进措施,以期增强医德教育的效果,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

作者:付辉 徐溢明 于少泓 单位:山东大学医学院学工办 山东大学医学院团委 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参考文献〕

[1]曹未,张晨,杨放,等.欧美医德教育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J].医学与社会,2011,24(8):99-101.

[2]熊亮,季春元,黄振元.国外卫生职业道德教育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2(26):2.

[3]黄国珍,刘志勇.浅谈医学生临床阶段的医德教育[J].医学与社会,1996,9(1):62-67.

[4]夏保成.西方公共安全管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5]陈凯.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问题的伦理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24(3):383-387.

[6]王春光.关于加强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的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7,20(2):27-30.

[7]张金钟.医学生职业精神养成有效模式的探讨[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7,20(3):8-11.

[8]章毓林.临床实习阶段医学生思想特点及教育对策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13,21(6):36-39.

[9]王媛.浅议医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医德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4(11):35.

[10]田润平,傅骞,周嫱,等.以医德教育为核心的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模式的建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2):6.

[11]周玉杰,吕赛.高等医学院校的医德教育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5(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