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缝隙护理管理与护理质量

无缝隙护理管理与护理质量

[摘要]

目的研究观察无缝隙护理管理对护士工作积极性以及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以2015年1—3月作为对照组,另以2015年4—6月作为实验组,分别方便抽取护理人员共30名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管理模式,实验组采取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对护士工作积极性以及护理质量水平方面的差异进行对比。结果实验组护士工作积极性评分均值为(9.0±0.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护理沟通、健康教育、病例书写、病房管理、以及护理操作各项指标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引入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可改善护士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积极性,同时对提高护理质量水平有重要影响,值得在实践工作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

无缝隙护理管理;工作积极性;积极性;护理质量

护理服务作为对临床治疗的辅助性活动,其质量水平的高低将会对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预后水平产生直接影响。护理管理模式的科学选用已成为保障对患者治疗效果的前提所在[1-3]。如何通过有效的护理管理模式,实现护理质量的飞跃,已成为当前医院管理者高度重视的研究方向之一[4]。无缝隙护理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护理管理工作模式,以满足患者需求,提高护理满意度为目标,彻底打破传统护理管理中存在的条块分离局面,力求消除各种缝隙因素,以实现全面、完整的管理[5-8]。为研究观察无缝隙护理管理对护士工作积极性以及护理质量的影响,该研究中以2015年1—3月作为对照组,另以2015年4—6月作为实验组,分别抽取护理人员共30名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常规护理管理模式与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的作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2015年1—3月作为对照组,该组中方便抽取护理人员共30名作为研究对象;另以2015年4—6月作为实验组,该组中方便抽取护理人员共30名作为研究对象。均事先告知所有护理人员研究内容与方法,征得护理人员同意。对照组所抽取护理人员中,男性为1例,女性为29例,年龄区间为20~42周岁,平均年龄为(28.5±1.5)岁,工作年限区间为1~15年,平均年限为(6.5±0.9)年,3例为主管护师职称,3例为护师职称,24例为护士职称;实验组所抽取护理人员中,男性为2例,女性为28例,年龄区间为20~42周岁,平均年龄为(27.5±1.3)岁,工作年限区间为1~13年,平均年限为(6.2±0.5)年,3例为主管护师职称,3例为护师职称,24例为护士职称。对比对照组、实验组护士人员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中采取常规护理管理模式,不做特殊处理。

1.2.2实验组

实验组中采取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具体实施方法如下:①成立无缝隙护理管理工作小组。将科室护理人员按照护理技能水平、工作能力、工作年限、专科知识、以及职称等级,结合护理人员自身的性格特征进行分组,实施责任包干制,对职责范畴加以量化,以明确各位护理人员应承担的职责。科室护理人员可划分为多个责任小组,每个小组内宜设置5名护士,其中1名为组长,1名为责任护士,3名为护士,在年龄上进行老、中、青搭配。3名护士主要负责对患者生活起居的护士以及无创技术基础操作,1名责任护士主要负责有床技术操作护理,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心理疏导与健康宣教,指导护士展开基础护理工作,1名组长则负责对患者各项技术性的治疗与护理管理。护士长要求护士做到对患者的每一项治疗内容及护理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准确、及时、有效执行医嘱,保证患者的安全。同时参加疑难病例的讨论和负责危重患者的有创治疗、高技术性的护理工作。并通过查房、开例会等方面对护士的护理工作进行监督;②科学排班。科室护理人员的排班方案需要作出合理改进,实施人性化的弹性排班制度。其中,护士长按照行政班上班,责任班相对固定,同时实施大夜班、小夜班双板制,实施8h在岗以及24h全程负责的工作制度。护理人员对班次有特殊需求时需要提前1周时间提出报告,由护士长提前1周将班次安排好。在高峰时间段、薄弱时间段、以及夜班班次中加大护理人员的配置比例,缓解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同时,需根据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以及工作年限,合理安排工作班次。在病区护理部排班本首页中增设排班留言卡,其作用于是方便有调班计划的护理人员将申请填写在上方,以便及时作出调整,确保护理的持续性。同时,护理部需增加设置1名机动性护理人员,以不影响护理工作正常运行为前提下进行调配。同时,排班中还需要遵循新+老的原则搭配,以便对患者进行连续性的动态观察与整体性护理;③构建三级式质量监控工作体系。选择医院优质护理示范工程领导小组、护理部质量控制工作小组、以及病区护理服务质量控制小组共同展开对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执行情况的监督控制。定期考核护理质量,对护理制度进行量化处理,以物质以及精神奖励无缝隙护理管理中表现较佳的护理人员。同时,在考核中需总结组性的问题与缺陷,提出整改意见与要求,进而构建一个具有的全方位、主动性、以及个性化的无缝性护理管理系统。

1.3观察指标

对比观察两个组护理人员在工作积极性以及护理质量水平方面的差异。工作积极性用自拟调查问卷进行评价,总评分为0~10分,分值越高代表护理人员积极性越高;护理质量水平共设置护理沟通、健康教育、病例书写、病房管理、以及护理操作五个项目,单项评分区间为0~20分,分值越高代表护理质量越佳。

1.4统计方法

对本组研究的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护士工作积极性以及护理质量水平均为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士工作积极性对比

实验组护士工作积极性评分均值为(9.0±0.5)分,对照组护士工作积极性评分均值为(7.6±0.2)分。实验组护士工作积极性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96,P<0.05)。

2.2护理质量对比

实验组护理沟通、健康教育、病例书写、病房管理、以及护理操作各项指标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护理质量的提高与护理管理工作的实施之间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对护理质量的管理是护理管理的核心所在,护理关系必须不断创新与发展,以保障其有效性[9]。已有资料中认为[10-12]:构建科学、系统的护理管理体系,除了能够提高护理质量水平,还对护理学科的发展以及护理人才的培养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无缝隙组织这一概念于20世纪90年代产生,首先在美国地区推行[13]。这一组织模式强调以患者的最终需求以及满意度为指导方向,针对护理管理中存在的条块分离现象进行改进,以全面管理的方式消除护理服务中存在的缝隙因素,让患者享受到更加全面与细致的护理服务。我国国家卫生系统自2010年开始启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性工程活动,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打造优质护理服务中的价值备受重视。该模式以现代化的护理管理理论作为指导,以科学管理准绳,自患者入院到出院实施全方位的护理管理[14-15]。在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下,护理工作能够更加的有的放矢,环环相扣,各个环节密切联系,一方面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另一方面将“让患者受益”作为追求目标,体现了优质护理服务的本质,实现了对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该研究中数据显示,实验组护士工作积极性评分均值为(9.0±0.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护理沟通、健康教育、病例书写、病房管理、以及护理操作各项指标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研究结果与在王文玓,林醒珍在“三位一体无缝隙护理服务模式在查房模式的应用分析”一文中所得到的研究结果“实验组护士业务知识成绩评分为(8236±14.8)分,对照组护士评分为(6235±10.32)分,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本一致,证实研究结论具有可靠性。综合分析认为: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作为一种科学且先进的护理管理方式,充分强调团队作用于的发挥,力求实现在护理技术、护理管理、以及护理服务层面的无缝隙。在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的实施中,各个级别护理人员的工作职责、工作标准均得到了明确的界定,让每位护士能够全面投入到对患者的护理服务工作当中,通过对岗位职能与工作内容的明确,可真正实现岗位、任务、以及责任到人的护理管理工作目标。在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的作用下,整个护理过程变被动为主动,护士参与护理工作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得以提高。加之对排班系统进行了优化,保障了护理服务的连续性与系统性,增加了高峰工作段、薄弱时间段、以及夜班班次中的护理人力,对缓解护士人员工作压力,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结合上述研究数据可得出结论为:引入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可改善护士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积极性,同时对提高护理质量水平有重要影响,值得在实践工作中推广应用。

作者:李翠萍 单位:平邑县人民医院护理部

[参考文献]

[1]苏琴,顾琴,黄华,等.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提高急诊科急危重症患者转运满意度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21):139-141.

[2]白玉琴,薛花,覃悦,等.无缝隙护理管理在妇产科院内感染的应用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5,12(6):839-841.

[3]邓渊明.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提高泌尿外科护理质量中的应用效果[J].全科护理,2014,26(31):2960-2961.

[4]王芹,胡元凤,丁萍,等.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提高内科护理质量中的应用效果[J].吉林医学,2014,35(13):2947-2948.

[5]李静,高孟翠,谢伟,等.妇科病房无缝隙护理管理的实践效果探讨[J].社区医学杂志,2013,11(12):60-61.

[6]魏妍.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手术室中的应用探讨[J].医药与保健,2014,22(7):104-105.

[7]占艳.无缝隙护理管理在危重症监护病房的应用实践[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5,15(2):84-85.

[8]张秀丽.ICU护理工作量相关因素分析及管理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15,15(11):103-105.

[9]卓晓勤,明洁,陈绍良,等.无缝隙护理管理对优质护理服务的影响[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1):357-358.

[10]杨明,郑祖群.“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急诊科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3,25(7):174-175.

[11]齐静.无缝隙护理管理在妇产科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7):91-92.

[12]郭红蕾.无缝隙护理管理在夯实骨科病房患者基础护理中的应用[J].包头医学,2015(2):99-100.

[13]黄佩容.对ICU护理人员进行无缝隙护理管理的效果探讨[J].当代医药论丛,2015,18(20):131-132.

[14]崔小红.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消化内科优质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10(20):4786-4787.

[15]王文玓,林醒珍.三位一体无缝隙护理服务模式在查房模式的应用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6(16):3821-3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