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和文化的联系阐述

语言和文化的联系阐述

一、文化因素和语言教学

文化因素是文化所含诸要素的统称,在语言系统之外,又和语言系统不可分割。从语言教学的角度来看,它是语音,词汇语法以外的一切“人化”要素的总和。文化因素主要包含心理的、社会的、交际的等方面。包括民族文化语义,语言使用过程中涉及的语言文化和背景知识。由于道德观、价值观、思维方式等的不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中难免产生或多或少的误解,那么语言教学中对学习者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语言的功能不是单一的,当我们用外语交际时,不仅仅是传输一些语言信息。只知道交流的技巧,正确的发音,甚至有海量的词汇也是不够的。还必须了解各种背景文化知识,对所学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了解越丰富,在交流时就越得心应手。习惯用母语的思维模式来接受新获得的语言信息,导致目的语的文化现象同母语文化混淆不清,也倾向于自己已知的文化模式,结果产生文化冲突甚至“文化休克”。我们要建立全新的模式,排除母语的干扰,真正融入到目的语文化中去,这才能掌握好所学语言。

二、文化背景知识的缺乏导致交际失败

由于“三观”的不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流时会因为对其他文化的不了解而导致交际失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打招呼打招呼是交流的第一步,打招呼之后就可以继续往下交流。然而平常的打招呼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之间也是不同的。社会语言学家观点认为,打招呼所用的词汇和行为方式包含了丰富的社会文化因素,象征着等级和亲疏。中国人的等级观念和西方大不相同,我们讲究的长幼有序,有别。长辈及上级必须尊称,否则会被认为没有教养。西方人的资本主义社会宣言自由平等,很多时候对长辈直呼其名,这让很多中国人大惑不解。

2、礼貌和谦逊西方人常挂在嘴上的话是:“Thanks;Excuseme;Sorry”等。这不是他们比中国人更加礼貌,而是他们日常交流的模式。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国人谦逊有礼,可我们却认为外国人说太多谢谢和对不起了,同学之间借支笔,同事之间传个话,甚至一家人也是说个不停。中国人并不这么做,一家人,朋友为什么那么客气,弄得像外人一样。帮了别人忙,人家说谢谢,我们回答说“这是应该的”,翻成英文就是:“It’smyduty.”这就会让人摸不着头脑,其实我们想表达的是我很乐意。(Mypleasure.)

3、非言语交际非言语交际主要包括身势语和手势语,指那些肢体动作,身体接触,目光注视,面部表情等在内的非语言的信号。虽然没有说话,可是身势语在人际交流中有着口头语言无法替代的作用。非语言交际在整个交际中所占比例高达80%。一般来说,西方国家的人们在说话时更注意目光的交流和接触,他们认为,在交流中,如果目光没有交流,表示心不在焉或者不耐烦,是没有礼貌的表现。而中国人却需要避免太直接的目光接触来显示谦卑。

三、外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渗透

1、正确认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关系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应该并驾齐驱,相互促进。文化教学在语言教学的框架内进行,保证语言教学完成的同时能够让文化因素渗透到学生的语言能力中去。把母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结合起来,这对老师的要求很高。在语言教授中可以找到几个切入点,如:从词汇的丰富文化内涵教授语言,西方有很多关于狗的褒义词,例如:“Loveme,lovemydog;Everydoghasit’sday.”等,而在汉语里就大相径庭,“狼心狗肺;狗腿子;好狗不挡道”等。有意识把语言知识和社会语境结合起来,让学生注意运用所学语言的语境和语言的得体性。

2、非语言的文化因素和语言的文化因素的融合文化因素可以通过语言的和非语言的交流得以实现。如同样是叫人过来自己身边,中国人的手势是手掌向下,通过手指的弯曲发出信号;那西方人则是手掌向上,通过食指弯曲发出信号,可是这样的手势在中国人眼里是挑逗的信号,尤其是女性这么做。如果不能正确理解手势、眼神等肢体语言所传递的信息,交流就会不顺畅,出现交际失败。

3、注意文化理解的阶段性和层次性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水平因材施教,在文化因素的导入中要考虑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状况、认知能力等,切勿着急,要循序渐进,让学生从了解到理解,再到熟练运用,逐渐渗透文化因素到学生的认知系统里去。在初级阶段的教学中,学生需要对西方国家的文化和习俗有一定的了解,注意到中西文化的相似和差异。在较高阶段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对中西文化的内涵达到比较深刻的理解。

结语

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不了解目的语文化也就不能真正掌握这门语言,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具备运用这门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语言并不是独立存在,要反映一定的社会文化,而文化也在丰富着语言的内容。语言教学不是单一的教授语言知识和结构,应该是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共同提高。教学要从语言入手、文化渗透;帮助学生从更深的层面去理解和掌握这种语言。培养语言能力和文化意识;达到文化精通、语言熟练,这是外语教学的出发和归宿。

作者:周毅 彭莹 单位:成都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