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地环境下客家饮食食材选配探究

人地环境下客家饮食食材选配探究

摘要:通过实地考察与实证应用分析研究表明:梅州客家菜作为广东客家菜的代表,其饮食食材选配、菜肴特色的形成有其独特的人地环境孕育背景;面对“冷湿”、“湿热”、“燥热”以及水土不服环境,梅州客家人从人地环境出发,充分利用本土地道中药药材,运用中医药知识,总结出了大量日常饮食食材选配的品种与方法,以达到清热祛湿、润肺排毒等功效,摆脱“冷湿”、“湿热”、“燥热”的侵袭与困扰;梅州客家饮食食材选配根植自然地理环境因子,就地取材,彰显“树头草根”乡土气息,传承中原饮食遗风和寓医于食中医文化,突出“药食同源”,讲究“四季五补”。

关键词:梅州;人地环境;客家菜;饮食食材;选配

一个地域的饮食文化有着较为稳固的空间属性,各区域之间存在各自空间环境下的差异性和相[1]对独立性。客家饮食文化是客家先民从中原地区迁徙南方定居后,保留中原饮食文化特征外,根据当地的气象环境条件、物产特点、饮食习惯等[2]创造的一种新饮食文化。随着客家研究逐步成为一门“显学”,客家饮食文化研究受到学术届越来越多的关注与研究。王增能著《客家饮食文化》,从历史角度介绍了闽西客家饮食文化的形[3]成发展的历史及现状;黎章春著《客家味道——客家饮食文化研究》,站在大客家的角度探究了客家饮食文化的形成、发展及现状,提出了客家[4]饮食文化创新的一些思路。从2004年开始,研究客家饮食文化的论文也逐步增多。黎章春提出了[5]客家菜的概念等相关问题;刘春艳阐述了生态环境、族群心理、代际认知、旅游开发与客家饮食[6]习俗适应的困境;黄林描述了大安村饮食习俗、节日习俗、饮食礼仪现象,认为饮食是人们社交[7]的联系符号;李冰论述了地理环境对客家饮食文[8]化形成和特点的影响作用;邓秀勤介绍了我国客家饮食文化炼油资源特点,分析了客家饮食文化[9]炼油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等等。2014年,程金生等编著《客家养生药膳》介绍了客家养生药[10]膳的基础知识及梅州客家养生药膳方。2015年,宋德剑、罗鑫著《客家饮食》介绍了梅州客[11]家菜的品种、特色及文化食俗。由此可知,国内学者研究客家饮食文化居多,研究梅州客家饮食文化较少;研究客家饮食习俗多,研究客家饮食食材少;程金生、宋德剑等介绍了梅州客家养生药膳方、客家菜的品种、特色及文化食俗等内容,但是,涉及梅州客家饮食食材选配孕育的历史环境背景分析极少,本文从人地环境视野角度入手,对梅州客家饮食食材选配的历史环境背景、选配方法等相关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传承创新梅州传统客家菜,推广、弘扬梅州客家养生药膳文化,扩大客家菜在不同人群中所需的消费市场。

一、梅州地区客家饮食食材选配孕育环境因子

梅州客家先民,从西晋年间起,黄河流域及长江北岸的汉族人民,为避战乱、外患和灾荒等不断南迁,经闽西、赣南迁入粤、闽、赣三省交汇粤东北一带,前后达1000多年。客家先民多迁居岭南山区,于是他们披荆斩刺,扎根于山。故有“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之说。当时原居住梅州地区的土著人多属畲、瑶等族,客家先民经长期与他们融合后,于宋明时间成为客家人。客家民系与古中原汉民族有直接的血缘和历史地缘关系,与古中原文化一脉相承。由于外界的对抗使客家先民产生内聚力,由于条件的艰难使他们产生怀旧情结,形成了浓厚的怀恋中原意识,大家以共同的习俗、信仰和观念群居在一[12]起,表现出极其强烈的地域性。梅州客家先民不断传承、发展中原文化,并与土著文化不断融合,经过长期的发展变化,在粤、闽、赣边地区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客家饮食文化。梅州属两广山地丘陵的一部分,地势大致北高南低,山川纠结,山峦起伏,形态万千,地形复杂,有山地、丘陵、盆地、台地等,而以山地丘陵为主,素有“八山—水—分田”之称。山地丘陵中,100m以下台阶地占3.5%,100~200m低丘地占36.8%,200~500m的高丘陵地占44.2%,500~800m的低山占13.6%,800m以上的低山、中[13]低山地占1.9%。梅州市地处中南亚热带过渡地带,又面向海洋,深受海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形成了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平均年太阳总辐射量为2109~122kcal/m。年平均气温(各县气象站)为20.7~21.4℃,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为28.3~28.5℃;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为11.0~13.1℃。4月至10月,月平均气温都在21℃以上;降雨量充沛,雨季长,年降雨量为1400~1800mm,雨日在140天以上,70%以上的雨量集中在4~9月份;年平均相对湿度78%,其中,春季相对湿度为82%。同时,存在“二风(台风、寒露风)”、“二水(龙舟水、早春阴雨水)”、“干旱(春旱、秋旱)”与霜冻等灾害性天气。

二、梅州地区客家膳食食材选配意念

(一)根植自然地理环境因子

气温、湿度、气压、风、降水和日照是反映自然天气气候的六个最基本的气象要素。我国传统中医依照人与自然统一的框架,把自然天气气候要素定为“六气”,也就是风、寒、湿、燥、火,如果“六气”超出了人体所能适应的范围,“六气”就可能成为致病的“六淫”。从内容上说,中医的“六气”和气象气候学的六个基本气象要素是有密切联系的。例如,中医所说的“湿”、“燥”两气,与气象学中的湿度内容基本一致。当空气湿度过大时,人就容易遭到“湿淫”的侵害;当湿度过小时,则需防“燥淫”(也称燥邪)。试验表明,相对湿度为50~60%时,人体感觉最为舒适,也不容易引起疾病。若过高或过低,则会诱发湿热、咽炎、气管[14]炎、肺炎等病症。梅州地处中南亚热带过渡地带,位于粤、闽、赣三省交汇山地丘陵区,夏季,受海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冬季,受北方寒冷气流影响,年平均相对湿度78%。其中,春季相对湿度为82%,形成了春季湿冷、夏季湿热、秋季干热、冬季干冷,瘴疠邪毒多的居住环境。这种生活居住环境与中医所说的“风、寒、暑、湿、燥、火”超出了人体所能适应的范围,就可成为致病的“六淫”,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冷湿”、“湿热”、“燥热”。暮春初夏,梅州客家地区常为湿气所苦,吃尽“南蛮瘴气”苦头;夏末秋初,天热下降,地湿上蒸,湿热相缠,尝遍“湿热淫气”痛苦。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面临长时间的水土不服,梅州客家人在过去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从梅州自然环境实际出发,充分利用本土野生或培植的地道中药药材,运用中医药知识,经过不断的摸索、尝试与实践,发现、总结出了大量日常饮食食材选配的品种与方法,以达到清热祛湿、润肺排毒等功效,摆脱“冷湿”、“湿热”、“燥热”的侵袭与困扰。春季冷湿,阳气初生,选用桑叶、菊花、薄荷、五指毛桃等食材,夏季炎热,火邪炽盛,选用金银花、荷叶、莲子等食材,夏秋湿热相缠,选用小豆、绿豆、藿香等食材,秋季内燥,选用百合、银耳、石斛等食材,冬季寒冷,选用桂圆、羊肉、狗肉等食材。

(二)根植中原饮食遗风情结

中原汉族的数次大规模南迁,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梅州客家先民从中原辗转迁徙到粤、闽、赣三省交汇的梅州地区,他们披荆斩刺,扎根于山。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胃对食物具有记忆功能。在“衣、食、住、行”中,因自然环境变化而带来水土不服的现象,“食”的地位显得尤其突出,对中原家乡的饮食食物、饮食习惯及饮食风俗等怀旧情结特别浓厚,对饮食食物、饮食习惯及饮食风俗仍然“不忘初心”。梅州客家人借助胃对食物的记忆功能,沿袭中原饮食习惯风尚,结合梅州地方饮食食物品种,传承中原饮食食材选配风格,创造性地制作了具有保留中原饮食特色又有梅州地方风味特色的客家菜。据史料记载,春节吃饺子,寓意吉利,以示辞旧迎新。千百年来,饺子作为贺岁食品,深受人们的喜爱,相沿成习,流传至今。梅州客家先民带来了中原的饮食习惯,逢年过节都要包饺子,但南方不产小麦,弄不到包饺子的面粉,聪明的大埔客家人把当地种植的山芋、薯类制成淀粉作“饺皮”,用当地盛产的竹笋、香菇、木耳加以肉料作馅,变通制成形似“饺子”的粄,因内包馅料主要是竹笋,人们就称它为“笋粄”。“笋粄”是大埔先民运用智慧、因地制宜,在艰辛环境中创造出来的地方小吃,其文化内涵和品尝口感与北方饺子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是带有浓厚中原饮食文化烙印的典型地道风味小吃。“笋粄”已成为久负盛名的“大埔小吃”,被评为“中华名小吃”、“广东省名小吃”。

(三)根植寓医于食中医文化

源于中原地区的梅州客家先民,带来了我国传统的中医学技术与知识,千百年来一直注重“寓医于食”,讲究“医食同源、药食同用”。“药食同源”指,许多食物即药物,它们之间并无绝对的分界线,古代医药家将中药的“四性”、“五味”理论运用到食物之中,认为食物[15]也具有“四性”、“五味”。梅州客家人向来注重养生之道,其养生药膳理念认为,疾病是动态变化的,随着病因、体质、气候等因素的变化,一种疾病可能出现不同的证,不同的病可能出现相同的证,应根据不同的证的需要而分别给予膳食的配置。在传统“辩证论治”和养生理论指导下,将客家地区常见中草药及“药食同源”食物相配伍,养生药膳大多采用药食同源材料,制成色、香、味、形、养俱佳的传统客家菜肴,在大饱口福之际,又可以达到养生保健、防病治病、延年寿益之功效。如,2002年,国家卫生部公布文件所列举药食同源材料名单,蒲公英、益智仁、淡竹叶、胖大海、金银花、葛根、鱼腥草等在养生药膳中应用较多;对照国家卫生部2004年公告的普通食品管理,梅州客家养生药膳应用较多的是油菜花粉、玉米花粉、向日葵花粉、紫云英花粉、魔芋等;此外,还有柚子、橙子、桔子、金樱子等一大批常见的[16]天然果品也应用到客家养生药膳中(表1)。“寓医于食”是梅州客家人在长期艰苦卓越的生存环境下磨炼出来的一套本领,是广东客家菜的一大特色,也是客家饮食文化的重要理念。

三、梅州地区客家膳食食材选配方法

客家人认为人的健康主要在于吃,所以爱吃。当然,爱吃就会吃出经验来,什么“雄头鱼,鲢鱼肚”、“烧猪皮,腊鸭颈”、“鸡婆清火鸡公燥火”、“冬吃萝卜夏吃姜,勿劳医师开药方”,等等。“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香蒲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稻儿香……”,这首民谣一直在梅州客家乡间广为传唱。它诠释了客家人客家饮食食材选配的能力与智慧。

(一)“药食同源”食材选配

梅州地区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优越,山地、丘陵面积大,十分有利于各种植物生长,蕴藏着丰富的药材、药膳资源。在长期迁徙过程中,梅州客家先民为了克服水土不服,摆脱因“冷湿”、“湿热”、“燥热”瘴疠邪毒而引起身体各种病痛,以各种野菜、药材果腹,在草药的运用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运用草药时,将草药与食物相配,形成了客家美食的一大特色。客家滋补养生药膳使食用者得到美食享受,又在享受中身体得到滋补,病痛得到治疗或缓解。梅州客家饮食食材选配突出“寓医于食”。在百姓家的餐桌上,经常可以看到用各种“树头、草根”等与禽兽肉类制品混合煲成的老火靓汤。梅州“树头草根”演绎了千年客家美食文化。“登陆”客家百姓餐桌的滋补“树头、草根”有五指毛桃、牛乳树根、鸡矢藤、五叶神、溪黄草、红丝线、鸡骨草、老艾根、铁甲草、淡竹叶、胖大海、金银花、葛根、鱼腥草等,而与其“搭档“的主角有鸡、鸭、鹅、骨猪头、鲤鱼等禽畜河鲜,还有鸟、蛇、兽等山珍野味。

(二)“四季五补”食材选配

中医讲究“四季五补”,即春季“升补”,夏季“清补”,秋季“平补”,冬季“滋补”,[17]四季宜“通补”。“鸡婆清火鸡公火燥,梢鲢搜病甲鱼滋阴”,从这首梅州客家人的饮食谚语可以看出,滋补养生应节气而存,只有科学掌握科学的饮食观念和正确的方法才能达到进补的最佳效果。梅州客家民间“四季五补”饮食食材选配方法,遵循中医食疗的原则与要求,顺应自然环境变化与人身心健康运化协调法则,因时而异。春季,注重“春夏养阳”,补肾填精养血,选择多甘少酸温、微辛清淡、甘辛护肝食材,如,丛葱、蒜韭菜、大枣、枸杞、山药、小米、黑米、黑豆、黑芝麻、黑木耳、乌鸡、芹菜、白菜、白萝卜、生姜等。夏季,注重补养肺肾,选择枸杞、生地、百合、桑椹、山药、莲子、扁豆等疏肝解郁、健脾祛湿、健脾补肺的食材。秋季,注重养阴防燥,选择芝麻、核桃、红枣、莲子、桂圆、绿豆、扁豆、薏米、荷叶、芡实、山药、小米等食材。客家俗语说,“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冬季,注重“冬藏”,选择小麦、牛肉、红枣、花生仁、羊肉、狗肉、鸡肉、枸杞子、木耳、黑芝麻、核桃等阳气内藏、阴精固守的食材(表1)。

(三)“日常食品”食材选配

客家社会是中国传统农耕社会的缩影,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使得客家人完全依靠自己的劳作来支配社会生产运转。客家人自迁徙到梅州之日起,面对生存环境,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一日三餐果腹之物全部来源于其自身所处生产生活的田野、江河、高山,“五谷杂粮,山野之根,田园之蔬,禽畜河鲜,山珍野味”构成梅[18]州客家菜食材的物质基础。“无鸡不清、无肉不鲜、无鸭不香、无肘不浓”,便是梅州客家食品食材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地道自然本色。梅州客家主食食材来自田园、山野,天然质朴,主食品种多样化。客家人的主食主要是大米,还有小麦、番薯、木薯、蚕豆等。聪明的客家人,对大米等主食食材,经过配搭其它食材后,可以制作成风味各异的客家特色食品。在梅州客家地区流行一类叫作“粄”的食物,它就是以大米为原材料,配搭其它辅料、食材,制作出各种不同风味食品。因制作工艺、方法不同,其食品名称亦各不相同。将发酵粉(客家人称为“酵种”)、糖、红曲掺入粘米粉加水拌和,发酵后倒入陶制“饭钵”中蒸熟,这种食物叫“发粄”,可现蒸现吃或切片煎炸后吃;将米磨成浆后,加入少许食用碱水(客家人称为“饼药”)混匀,用沸水冲浆,倒入碗内蒸熟,这种食物叫“味酵粄”(四周膨胀略高,中间稍凹陷),用红糖、酱油、生姜熬制成甜料舔着吃,或配以肉丝、香菇、鱿鱼、葱花等调料炒后吃;将米粉用开水拌和成团,用“粄擦”擦出每条1~2寸粄条掉落锅中煮熟,叫“老鼠粄”,配以猪油、肉碎、鱼露、葱花、胡椒粉后即吃;另外,还有“捆粄”、“忆子粄”、“丁子粄”、“药粄”、“叶子粄”、“甜粄”、“清明粄”,等等。薯类也是梅州客家地区主粮食材之一。它除了可以直接食用外,用经过特殊制作的上等淀粉,配搭其它辅料、食材,可以制作出各种不同风味食品。如,配用当地盛产的竹笋、香菇、木耳加以肉料作馅制作成“笋粄”(中华名小吃);配以肉丝、香菇、鱿鱼等食材制成“算盘子”(中华名小吃);配以赤豆、食盐、鱼露等食材制成“豆粄”;配以其它辅料、食材,可以制作出“薯粉粄”、“煎荞粄”、“勺菜粄”、“仙人粄”、“捏粄”等客家风味食品。

四、结语

广东客家菜以梅州客家菜为代表,梅州客家饮食食材选配、菜肴特色的形成有其独特的孕育人地环境背景。“五谷杂粮,山野之根,田园之蔬,禽畜河鲜,山珍野味”构成了梅州客家菜食材的物质基础。梅州客家人从人地环境出发,充分利用本土地道中药药材,运用中医药知识,总结出了大量日常饮食食材选配的品种与方法,以达到清热祛湿、润肺排毒等功效,摆脱了“冷湿”、“湿热”、“燥热”的侵袭与困扰。梅州客家菜除保留中原饮食文化特征外,更重要的是根据梅州自然地理环境影响因子及物产特点,并吸收当地优良的饮食习惯,逐步形成了广东三大地方菜之一。

参考文献:

[1]赵荣光.中国饮食文化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罗迎新 单位:嘉应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