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饮食文化社会功能探析

传统饮食文化社会功能探析

一、怒族传统饮食文化形成的自然环境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每一个民族的饮食文化都是对所生活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的适应。怒族人世代散居于怒江峡谷的高山密林,怒族人的饮食文化深受怒江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怒江两岸的高山峡谷里动物资源十分丰富,这为怒族先民提供了丰富的肉食。肉食主要靠狩猎获得,据《丽江府志略》载“怒人居怒江边,茹毛饮血,好食虫、鼠”。而且在解放前,鼠类还是纳贡品和赠予他人的礼品。怒族先民长期处于刀耕火种时期,明代文献《百夷传》中载道:“怒人类阿昌,蒲人……怒人皆居山巅,种苦荞为生。”到了近代,随着傈僳族、汉族、白族等民族相继进入到怒族地区,怒族先民种植的粮食作物相对更丰富些。余庆远在其《维西见闻录》里说到:“怒子,居怒江之内……谷产麦、黍、蔬菜薯蓣、芋,猎禽兽以佐食。无盐,无骡马……”从上述文献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怒族先民饮食非常简单,生活及其贫困。怒族主要以荞麦、薯以及芋为主,肉食为辅,肉食主要是狩猎获得。怒江流域两岸的地理环境是高山深谷、密林陡坡,不仅造就了怒族先民刀耕火种、采集狩猎的独特生产方式,而且还创造了与此相适应的独特的饮食文化类型。所以说,怒江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怒族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二、怒族传统饮食是怒族文化的象征符号

怒族先民的日常主食主要是用荞麦、包谷等做成。明代文献《百夷传》中,我们知道怒族先民皆居怒江两岸的山巅,主要以种植苦荞为生。怒族先民用荞米做的主食有多种,例如:荞米砂饭、荞米粥、荞米糁饭、荞米粉、荞米粑粑,等等。其中荞米砂饭是怒族待客的主食之一,其制作方法是将甜荞麦放入大锅内,放入沸水煮,待荞皮开放时,滤水晒干,然后放到碓里加温水舂一阵,脱皮后筛出皮,便成了荞米砂。如果再配上鸡汤,味道更美。清代后期,白族、汉族等民族进入到怒江后,他们带来了包谷、洋芋以及花生等种植作物,因此,怒族先民学会种植包谷等农作物,并且也使用包谷来作日常主食,主要有包谷砂、包谷砂稀饭、包谷砂干饭。怒族先民的肉食重要靠狩猎获得,而且每次狩猎时怒族先民要唱《猎神歌》,目的是祈求猎神赐予猎物。怒族先民形成了独具怒族特色的肉食食品,怒族的主要肉食有:肉拌饭、琵琶肉、漆油鸡等。其中,肉拌饭是怒族最有民族风味的饮食之一。即将煮好的干饭(包谷砂干饭、大米干饭、荞米干饭等)放到大簸箕内,然后用烧盐与核桃仁冲成面,放入簸箕,用勺子或双手搅拌后,即可食用。肉拌饭,一般是以鸡肉、猪肉、其他兽肉或蜂蛹做成。肉拌饭大都是全氏族人或者是左邻右舍亲朋一起食用,因此,怒族认为,食用肉拌饭这种古老的生活习俗,是怒家和睦团结、幸福美满的象征。怒族先民世代居住在怒江两岸的深山密林里,深山密林里有着种类非常丰富的野菜,直到20世纪50年代,怒族先民采集山上的野菜和菌子仍然是怒族日常蔬菜的重要来源。怒族人民生活在高寒山区,因此怒族人普遍爱好饮酒。酒是怒族饮食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每当起房盖屋要煮酒,婚丧嫁娶要煮酒,节庆祭祀要煮酒,狩猎砍火山地要煮酒,以及招待客人等都要煮酒、喝酒,怒族有句俗话:“无酒不成宴,无酒不待客”。怒族每家每户都能酿酒,怒苏语中与酒相关的词语也比较多,例如:霞拉、咕嘟酒、同心酒、杵酒、包谷酒、青稞酒等。其中,“霞拉”即肉酒之意。一般用鸡肉(或野鸡等其他兽肉)和上好的白酒做原料。其制作方法是:先将原料砍剁成小块,然后放在锅里用漆油或酥油煎炒,炒至脆黄时,稍退火再倒入烧酒,盖上锅盖焖上片刻,即可食用。“霞拉”味道鲜美、香气扑鼻,特别滋补身体。“霞拉”也是怒族人民招待宾客的饮料。咕嘟酒,其制作方法就是先烧开一锅水,然后将荞麦面、包谷以及酒曲按一定比例倒在锅内不断搅拌,等到这些原料变干后起锅,装入密封的陶罐中发酵。因在煮酒的过程中常有“咕嘟”声,咕嘟酒因此而得名。

三、怒族传统饮食的社会文化功能

在怒江地区山高谷深的自然生态环境中,怒族先民长期刀耕火种,以种植荞麦,而且喜好狩猎,这便是长期选择的结果,由此形成了怒族先民以荞麦、包谷为主食,猎禽兽以佐食的传统生活习俗。随着怒族社会的不断发展,怒族传统饮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怒族饮食文化,怒族饮食文化作为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自身独特的社会功能。

(一)团结协作、和睦相处的纽带功能

怒族先民在过怒族年节时,村寨各氏族内部的不同家族相互邀约共同欢度佳节。怒族先民在一扇大簸箕里放满水酒、肉、米饭、玉米砂饭、荞砂饭、天仙米粑粑、糯玉米粑粑、苦荞面拌蜂蜜粑粑、鸡脚稗面。氏族头人主持隆重的仪式,斟上一竹杯子杵酒,想左右洒洒三次,并喃喃咒语,为自己的氏族祝福道:“感谢上天赐予我们五谷,赐予我们六畜,叫我们延年益寿,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在大簸箕上拴上四个篾环,搓成四股篾绳,叫四个壮伙子拖拉,拖拉不动时,由头人宣布用餐。怒族先民传统年节时的饮食加强了氏族成员间的情感联系。自古以来,怒族村寨就形成了“一家有肉大家吃,一家有酒大家喝,一家有事大家帮”的伦理观念。怒族村寨哪家翻盖新房、婚娶庆典等都是全寨子互相帮助的。在怒族社会,“一家盖房,百家帮忙”是怒族的传统习俗。男壮汉伐料、扛木头,妇女们到山上寻找茅草,年老的在家剥竹篾,和编织篱笆。房子盖完了,主人备好米饭、酒肉、茶水等物品招待前来帮工的客人。怒族成员结婚当天,男女双方亲戚、邻居们都来庆贺,男方准备酒肉宴请宾客。待客时,将肉饭拌合,分成若干份放在簸箕里,客人们共同食用。同时,人们还围坐在火塘边交唱,听歌手们唱传统的《婚礼歌》,饮酒助兴。怒族的节日、盖房、婚嫁等场域的饮食不仅满足了人们的酒肉需求,而且还成为一种喜庆的符号和象征,是促进人们交往、增进相互间合作和交流的纽带。这有助于怒族同胞情感交流,而且发挥了怒族同胞团结互助,和睦相处的纽带功能。

(二)娱悦灵鬼、祈求保佑的宗教功能

人类饮食的本能和习俗,被人类的祖先理解为万物有灵的本能和习俗,由于万物有灵观的支配,所以在宗教信仰上有贡献之礼,杀牲以为贡物,这就是饮食习俗的转移。从怒族的祭祀等活动可以看到这种饮食习俗的转移。怒族先民祭祀神灵,祈求神灵保佑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怒族村寨平安幸福。怒族神歌《祭谷神———“汝为”》和《祭雨神———“夸白”》,怒族先民按照祖先的惯例用最好的醇酒、最肥美的肉肴来祭祀谷神、雨神,祈求谷神、雨神将一切良好的祝福赐予怒族人民,期望能获得五谷丰收。《猎神歌》中有怒族先民用新的美酒、三年的公鸡、雪白的鸡蛋等祭品敬献给猎神,祈求猎神赐予猎物。怒族先民先民认为人生病是灵鬼作祟所致,致病的灵鬼有诅咒鬼、夜鬼、呕得鬼、眼疾鬼等,因此怒族先民常常祭祀灵鬼,祈求消除灾病痛。怒族神歌《祭呕得鬼》中怒族先民用祈求呕得鬼不要伤害人的性命,“给你麦子粑粑,给你大米饭,给你母猪血,给你母猪肉……吃了米饭走吧,吃了麦子粑粑走吧,吃了猪肉走吧,喝了猪血走吧;不要吃人肉,不要喝人血,回到你居住的地方去,回到你生活的地方去”。怒族神歌《怒族如密清祭词》中描述到:“怒家宰杀三年的肥猪,怒人宰杀三岁的公鸡;把猪血贡到祭台上,把鸡血支到祭架上;把清酒贡到祭台上,把鸡蛋支到祭架上;把白米贡到祭台上,把荞花支到祭架上;用栗树叶洒鸡血,用青刚枝洒鸡血;用青枝叶洒清酒,用手撒白米、荞花,寨头寨尾血鬼快来吃吧,村头村尾瘟疫快来喝吧。”怒族先民用鸡血、清酒、白米和荞花等敬献给血鬼,赶走血鬼,祈求保佑怒寨的安宁幸福。在怒族社会早期,清酒、猪肉、鸡肉、鸡蛋、荞米等是怒族祭祀的主要食品,已经从一种普通食品升华成了人与神交流沟通的桥梁,是灵鬼与人间交流的媒介,它们寄托着人们对神的虔诚和希望。在这样的祭祀活动中,怒族饮食生活的意义向信仰领域转移。

(三)尊老爱幼、热情好客的伦理功能

怒族社会尊敬长辈是传统美德。怒族社会的老人不仅受到家人的尊敬,而且受到全村寨男女老幼的尊重。怒族长辈,一般都有自己固定的座位,晚辈是不能坐到老人的位子上。吃饭时,先给长辈递碗筷,饭碗要双手奉递。筷子要横起平放,不准直竖。怒族在秋收时,首先收获的粮食,煮出来后,头碗饭必须先递给老人吃。宰鸡杀猪,把肺、肝脏、腰花等珍贵部分送给老人吃。村里哪家杀头猪,都分别将肉串上一串,其中必须有心肺、肝脏、腰花以及其他部位,送到邻居长辈手里。逢年过节,在正月初二、初三,年轻人要向村里老人叩头拜年,还要向村中老人送饵块、鸡蛋等食物,请老人品尝。如果是在野外捕到较大的猎物,就把猎物背到自己家族的头领或长辈家里,然后通知全村老少,前来共享。怒族对儿童也是非常关爱的,在怒族村寨里,若有小孩出生,全村妇女会分别带上鸡、鸡蛋、大米、漆油等食品去看望母子。怒族社会民风淳朴,不仅孝敬父母、家庭和睦,而且热情好客。严德一在《怒江边怒子》的实地考察中就说到怒族社会:“人敬礼而膳之,不取值。”酒是怒族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怒族人民热情好客,如果你到怒族人家,热情的怒族同胞会端出一碗酒来以示迎接。怒族人民日常生活中有一种酒称为“同心酒”,怒语称为“立团意”,意为“同心同德”。怒族人民热情好客,善于交接朋友,在社交及喜庆节日场合,怒族兴喝“同心酒”,即用左手或右手,两个人同时握住酒杯,另一只手搭肩靠近,嘴巴靠拢,一起将碗中的酒一饮而尽。这种饮酒,有同心相连,永不变心之意。怒族家里来了贵客或好友,主人家都会热情招待,杀鸡、杀猪,用自己酿制的好酒和肉拌饭、“侠拉”(肉酒之意)等食品,请客人享用。千百年来,正是怒族人民淳朴善良、热情好客,因此怒族社会不仅家庭和睦、村寨邻里关系和谐,而且与周边傈僳族、白族等兄弟民族友好往来、和睦相处。

(四)解决纷争、化解矛盾的调控功能

在怒族社会,如果怒族人之间出现财产纠纷矛盾时,当事人就须请德高望众的长者来调解,调解要求责任一方以财物赔偿或是劳动赔偿等方式弥补受害一方损失,如果都对调解结果满意则让当事双方喝下同心酒,以示化解怨恨和睦相处。怒族村寨与周边族群村寨出现械斗等纠纷时,双方请第三方调解纠纷后,要举行讲和仪式,并喝“同心酒”。即将酒倒在一个碗里,由一个老人端着酒对天发誓,大意是:自此之后,息事宁人,永不反悔……然后双方同时喝下这碗酒。怒族饮食文化体现了怒族与各族人民和睦相处的心愿,有利于维持着怒江地区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

四、结语

怒族传统饮食文化是怒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怒族人民在漫长的生产生活中逐渐凝练而成的结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怒族传统饮食文化反映了怒族的宗教信仰、伦理观念。所以怒族饮食文化不是一般意义的满足人们基本生存需要的吃的文化,而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不可替代的多种社会功能的文化。虽然怒族人民的现代饮食受现代文明影响很大,但随着怒江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福贡县的老姆登、知子罗等怒族村寨观光旅游,外来的游客都非常喜欢品尝怒族的传统美食。怒族的传统饮食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在不断发扬光大,不仅有利于怒族传统饮食文化的弘扬,还有利于促进怒江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陈海宏 谭丽亚 单位: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 西南林业大学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