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

摘要:

校园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在普通高等教育中发挥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是施教者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载体。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德育功能与学生综合素质水平有着直接联系。文章在分析大学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路径,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关键词:

高校;校园文化;德育

一、高校校园文化及德育功能的内涵

大学文化究竟如何定义,学术界至今仍然存在诸多的争论,综合学术界的各种不同观点,校园文化的定义还是要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进行研究。广义上的大学校园文化,是一种精神文化的总和,是大学校园内所有精神价值相关的一切事物的总括,是在大学校园的发展进程中所形成的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的价值观,这样的定义形式包括校园文化的物质和非物质两个层面的文化,其中包括办学所需要的软件与硬件、大学文化校园的隐形部分和思想部分;狭义上的大学校园文化,主要指的是精神文化层面,即在大学校园各种不同的文化交融和互相交流的过程中,借助大学校园文化的各种硬件设施在大学校园范围内所自然而然产生的思想文化成果和价值观的形成;此外,还有一类的分类标准并不属于广义和狭义的任何一种,介于二者之间,研究者认为大学文化包括高校的思想、观念,学生的思想、价值观、行为习惯、语言方式、行为方式和习惯等。三种不同的概念和定义,反映大学校园文化的复杂内涵,综合以上广义、狭义和中间性的观点,大学校园文化应该做如下定义:是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要向导,以大学校园精神内涵为思想和文化底蕴,由大学校园中所有参与教学活动、科研活动、文化活动和组织活动的全体教职员工和大学生在长期的学习与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而形成的校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从高校德育的角度来看,大学校园文化主要有教育、导向、同化、规范约束和激励等五种功能,而其中最核心和最重要的一项功能就是教育,也就是育人功能,它对大学生的思想素养、政治素养、道德情操,甚至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高校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局限性

1.德育手段过于形式化

国家教育部门多次要求认真贯彻落实高校大学生的德育教育,积极推进德育教育基地建设,并以研究课题立项和划拨经费的方式不断完善大学校园文化德育工作。但是,很多高校对德育工作并不重视,德育教育的实施基本上只是流于形式,没有过多的实质性内容,甚至疏于对德育工作的管理;高校教师不会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难以在教学活动中深入挖掘德育因素;有些高校开展的德育工作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去甚远,将德育作为思想品德实施教学活动,既没有真正理解德育功能的内涵,也没有结合学生个人发展需求进行德育工作;有些高校建设的德育教育基地几乎“名存实亡”,开展的德育教学活动内容落后,缺乏真实性,很难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很多学校开展的德育课程的课程设置也十分僵化,用的教材也是多年以前的教材,虽然理论性质相同,但是远远失去与时俱进的价值和意义。首先,要将所选用的德育课本去粗取精、与时俱进,选取最新的教材,并能够与当今社会的国际局势和国内形势相结合,讲授时既有理论性,又有时代性;既有知识性,又有前沿性,让学生们在课堂的德育教育中,感受到社会的发展变迁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从而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德育目标过于功利化

第一,大学德育教育存在形式大于教育本身,过于追求物质层面的问题。例如,高校的“德育教育实践基地”这种普遍有名无实的建设工作造成德育工作的功利化、形式化。大学校园文化包括和谐优美的校园环境、教职工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和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风貌。物质文化也属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很多高校的物质文化建设与优秀的校园文化建设存在严重偏差。第二,高校教育教学的产业化发展使大学校园文化无法脱离市场经济。目前,高校德育工作的发展目标主要定位于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服务,但德育的本质与市场经济建设存在本质区别,不应将德育工作与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挂钩。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普遍存在过于注重物质文化建设,忽略了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和传播,进而导致大学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得不到良好发挥。

3.德育价值取向的偏失

我们以为,以往的大学德育思维传统存在“文化缺失”,例如,忽视道德批判力的培养而造成的道德批判力在大学德育中的缺失等[3]。高校设置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主义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专业型人才。其中,“德”是教育培养目标的第一位。由此可见,普通高等教育中始终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在为社会培养全面综合素质人才的过程中,坚持以德育为根本核心。如果大学校园文化中缺少德育教育是不健全的,但是,很多高校的德育教育存在宣传大于实践的问题,学校积极开展德育教育宣传活动,长此以往却形成一种空中楼阁似的口号,使高校“教书”与“育人”的功能分裂开来。很多高校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过于注重学生智力水平的提高,忽略了德育教育。传统的教学活动中重智育、轻德育,甚至认为只有学生的智力水平提高,其德育价值才能真正体现,因此,造成德育价值取向的偏失。

三、高校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有效途径思考

1.德育教育的基本途径:校园文化活动

高校要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同时注意增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吸引力。首先,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性格特征和个人爱好参加不同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活动,还能促进形成新的校园文化活动,因此,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个性特征和兴趣爱好。校园文化活动的主题要突出,内容要明确,不断提高其吸引力与影响力。其次,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但要结合社会主流文化,而且要适当引进高雅文艺作品和中华传统文化,使德育教育更深地结合到校园文化活动中,充分体现校园文化德育的层次和品位,加强突出校园文化活动中的德育教育主题思想,使学生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慢慢接受德育教育。由此可见,组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是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的最佳时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思想是影响大学校园文化的一大因素,如何树立正确科学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思想关系到整个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由于现代大学校园文化身处我们现今一个兼容并包、极具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社会环境汇总,因此,它更不能够故步自封、抱残守缺地沿用老一套的德育体系,需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然而,面对西方外来文化的强势来袭,现代大学校园文化的态度至关重要,是全盘否定还是全盘接纳?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要采用扬弃的态度,“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批判地吸收西方外来文化的精髓,与我国文化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结合,“师夷长技以制夷”。

2.德育教育的间接途径: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

作为高校德育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教育观念。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从业人员,在实施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这就要求管理部门不仅要引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清晰地认识到网络环境下开展大学德育教育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还要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深刻认识到德育教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从根本上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主动性[4]。同时,高校德育教育工作者在实施教学活动中要做到积极引导、有效针对。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既不能让学生被动地跟着教师走,也不能向学生施加过大压力。这种启发式德育教学方式,充分体现其人文性特征。教育是双方面的,参与者就是学生和教师,要想学生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学习的态度,那就要求教师具有更高的政治理论素质和过硬的教学本领。德育教育是一切知识教育的基础,没有德行,知识就不复存在。所以这就要求德育教育的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既不能局限于课堂上枯燥的讲授,也不能完全依赖于活动,将所有的课程都安排于实践中,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与活动相结合,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知识体系与时事教育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大学德育的教育功能,当然,这也对高校的德育教师提出一个非常高的要求。除了这些最基本的要素,学校自身的因素对现代大学校园文化的影响也至关重要。在此过程中,教师作为大众的灵魂所在,也在日积月累的教学活动中形成独特的“教师文化”,这种教师文化亦对校园文化存在巨大的影响,因为他们除了传授学生理论知识,还有着“身教”的重要任务,有的时候,“身教”甚至比“言传”更为重要,即教师应努力在学生群体中塑造高尚的道德品格,使学生逐渐受到其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钦佩于教师的人格魅力,而不是屈服于教师的威严之下。

3.德育教育的创新途径:多维度、多元化深层参与

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是大学生,他们处于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多媒体和自媒体的发展是这个社会的主要特征,这就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一个崭新的课题,就是如何从多媒体和新媒体的视角推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新媒体视域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发展和创新离不开大学生和教师的支持与配合,因此,需要遵循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的基本原则,也就是要利用一切多媒体和新媒体的资源,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其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家园意识,不断挖掘学生的潜力,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去释放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此外,新媒体视域下的大学校园文化既要面对多元化、复杂化的媒体环境,也要面对来自国外思想文化的浸染和影响,所以我们的大学校园文化的传承创新还需要遵循多样性原则,适应当今多元化的新媒体环境,不断地在大学校园文化传承创新过程的差异性中寻求突破与创新。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在我国多元化教育背景下的今天,利用网络平台、微信平台、微博平台等,多维度、多角度地进行德育教育,还应该结合学生的专业特征,让学生提升参与度。例如,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我们可以利用众多的活动形式提升学生的德育教育程度,比如,网络诗歌大赛、微博诗歌大赛、微信三行情诗比赛等,基于多元化的社会和自媒体的迅猛发展,我们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以往的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应该积极地拓宽渠道,多角度地、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使高校德育教育深入到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也要找到学生的兴趣点所在,将德育教育与之深层次地结合,以求达到德育教育影响的最大化。综上所述,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实践已经取得明显效果,在今后的德育教育中要抵御来自西方国家的不良文化传播,不受网络世界中反面言论的侵袭,提高我国大学生个人道德素质,打破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积极实施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加强德育教育的渗透,做到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教育的真正融合,发挥高校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有效作用。

参考文献:

[1]赵汀阳.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

[2]刘献君.建国五十年大学德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高等教育研究,1999(4):29.

[3]戴岳,等.论大学德育中道德批判力的缺失[J].教育学报,2008(1):41.

[4]章莉.大学德育教育观念与方法的创新———论网络对大学德育教育的影响与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3):250.

作者:修国英 单位:黑龙江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