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意义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意义

摘要:

中职教育的目标定位是培养服务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和高素质劳动者,这种定位决定了中职教育必须贴近社会,贴近市场,贴近企业。从企业角度讲,企业希望中职毕业生能零距离上岗,但现实情况并不理想。尤其是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对企业现实环境产生了较大的心理落差和不适应感,打击了就业信心,影响了就业稳定性。实现从学生到员工的平稳过渡,已成为校企双方共同关心的课题,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效融合也许就是解题的金钥匙。本文就校企文化融合的意义和价值进行了粗浅的研究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关键词:

校企文化;有效融合;意义与价值

校园文化是学校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全体师生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并得到认同和接受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在学校建设和发展中校园文化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一所被健康浓厚的校园文化浸润的学校,其发展潜力和社会影响是巨大的。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如何建设具有中职特色的校园文化已经成了众多职业教育工作者不断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

1进行校企文化融合的现实背景

当前,中职校园文化建设存在以下问题,笔者归结为“五个缺少”:一是由于中职校园文化建设起步较晚,初期过多地模仿了普教模式,缺少自己的特色,“职业性”不够突出。二是在表现形式上比较单一,缺少个性,造成千校一面的局面。三是职业学校平日忙于抓学生管理,忙于应对繁重的教育教学压力,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探索校园文化建设,缺少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四是许多学校对校园文化缺少足够的认识,认为校园文化就是展牌标语、校园环境,把校园文化建设仅仅停留在物质文化建设层面上,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大搞环境改造,看不到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涵。五是中职校园文化与中职培养目标缺少统一性,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企业环境,不能很好的融入企业。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中职学校越来越意识到建设有中职特色的校园文化、促进校企文化融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力图通过校企文化层面上的有效融合,强化校园文化的职业性,在校内营造企业环境,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感受企业氛围,适应企业环境,实现校企间的零距离对接,为学生将来顺利就业、短时间融入企业打下坚实基础。目前,已经有许多学校进行了大胆而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定效果,积累了一些经验。

2中职校企文化有效融合的可行性

2.1学校的培养目标和企业的用人标准是一致的。

中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工人和高素质劳动者,主要为企业输送合格的技能型人才。所以,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标准有着高度的一致性,要想使培养的学生顺利就业、稳定就业,就必须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按照企业用人标准来培养人才。这就要求校企之间在文化上实现有效融合与沟通。

2.2中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存在融合的切入点。

企业文化与中职校园文化存在许多共同点:一是两种文化针对的对象相同,都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文化、组织文化;二是两种文化所起作用大体相同,都有导向作用、规范作用、凝集作用;三是两种文化结构大致相同,都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学校精神和企业精神分别是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核心。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找到中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效融合的切入点:①两种文化面对的对象相同。中职学校的学生最终要走进企业成为企业员工,两种文化面对的是相同的群体,在文化熏陶的目标上存在一致性。②两种文化具有相同的内容。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在许多内容上是相融的,如在职业道德培养上,学校对学生进行的爱岗敬业、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等职业道德教育与企业对员工的要求是一致的。③两种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学生在校期间接受校园文化熏陶,步入企业继续接受企业文化熏陶,企业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升华,二者是一脉相承的。

2.3校企双方存在融合的强烈意愿。

在职业教育发展初期,学校与企业缺少必要的联系和沟通,学校甚至脱离了市场、脱离了企业办学,闭门造车。学校不知道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员工,企业不知道学校培养了什么样的学生,导致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企业需要,学生进入企业以后,企业还要花费时间和人力、物力对新员工进行再培训,影响了企业生产和企业效益。我们在与企业的交流中得知,许多学生短时间内不能适应企业环境,不能顺利地实现由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变,因此选择了辞职或被企业辞退。企业招工受到影响,学校就业工作陷入被动。因此,学校和企业越来越认识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实现校企文化融合,已经成为校企双方的共识。

3校企文化融合的重要意义

3.1培养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需要。

职业素养是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四个方面,其中,前三项是职业素养中最根基的部分。现在企业招收员工时,不仅看重岗位技术能力,而且越来越看重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的职业意识,严谨负责、一丝不苟的职业纪律,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而这些职业素养仅仅通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无法形成的,需要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企业文化环境中,按照职业要求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有位学者曾提出一个著名的“泡菜”理论,认为“泡出来的白菜、萝卜的味道,取决于泡菜水的味道”。同样,中职学校培养的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是否能够适应企业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校是否拥有良好的文化环境。

3.2学生“零距离”就业的需要。

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是当前众多职业学校追求的目标,但往往是口号多行动少,即使有行动也不知道从何切入。企业愿意招收既能胜任技术岗位,又能在短时间内迅速适应企业管理环境的员工。但事实上,有很多学生很难实现角色的转变,不是主动辞职,就是被企业淘汰。我们在进行就业跟踪调查时了解到,学生就业失败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比较集中的表现为嫌企业管理太严、劳动强度太大、加班太多、工作单调乏味以及思家心切,这些基本上表现为学生想象中的企业环境与实际情形差距较大,造成短时不适应感,从而放弃就业机会,并且多数是集体辞职。这种状况是企业不愿看到的,因为从招工到入厂培训,企业在人力、物力上有一定付出,学生因不适应而集体辞职的情况造成了企业的利益损失,甚至影响了企业生产的有序进行。同时,这种情况学校也不愿看到,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学生就业失败也就意味着学校教育的失败,对学校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而且对校企之间的合作也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如何实现校企文化的有效融合,对学生“零距离”就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3完善学校管理的需要。

职业学校学生素质越来越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教育教学的管理难度越来越大,课堂教学难以组织,学校管理如同一盘散沙,有些学校由于管理不力,恶性事件时有发生,在社会上造成非常不好的影响,使社会对职业学校的偏见更加严重,职业学校的招生就业工作陷入僵局。于是,有的学校不遗余力地狠抓学生管理,苦口婆心地大做思想工作,形成了一整套学生管理制度,但收效却很小,教职工的职业倦怠心理严重,有的破罐破摔、磨洋工混日子,有的埋怨学生素质低、难管教,有的甚至调侃说“办好一所职业学校就等于少建一所监狱”。学校的管理者也摇头无奈叹息。其实,实现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效融合,对完善学校管理机制有很重要的积极作用。让学生在文化中接受熏陶,在潜移默化的文化渗透中,慢慢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释放或转移学业压力,使躁动的情绪得到有效缓解。让学生在校园文化的激励和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专业技术,为就业、为融入企业做充分的准备。

3.4学校特色建设的需要。

特色是强校之本,没有特色就难有大的发展。引入企业文化,实现校企文化的有效融合,是创建特色校园、突出办学特色的重要举措。例如,某职业学校把企业文化融入到实训教学中,实现了实训“六合一”,即教室与车间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作业与产品合一,理论与实践合一,育人与创收合一,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提高了学校知名度和美誉度,树立了良好的外部形象,有助于家长对学校产生信赖感,有助于企业对学校的认同,有助于学生实现顺利就业。再如,某职业学校与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办学关系,“订单培养”比例占到70%以上,“招生即招工,毕业即毕业”,产生了很大的招生吸引力。该校邀请订单企业的技术人员参与教学和管理、参与学生考核,同时向学生发放企业员工手册,让学生定期参加企业实习,把订单企业的文化引入学校,融入学校,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在意识上已经认定自己就是该企业的一员,所以主动与企业的各种要求靠近,学生好管了,教学省心了,这种办学模式特色明显,成了校企合作的典型。

3.5为企业服务的需要。

职业学校把服务作为办学宗旨,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技能型人才,服务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为企业输送合格员工,直接服务企业。这一宗旨决定了职业学校必须不断完善服务功能,树立较强的服务意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校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学校又好又快发展。企业在完善服务功能方面走了学校的前面,职业学校应该加快与企业文化融合的步伐,学习优秀企业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的理念,学习借鉴企业的服务体系,增强服务功能。比如,我校对毕业生进行的跟踪调查服务,就是学习了企业对产品售后服务的做法。学校设立了专门机构,由专人负责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建立了电话沟通、网络调查、企业走访、信息反馈等一系列服务体系,通过跟踪调查,了解学生的工作、生活情况,为学生排忧解难,同时了解企业对毕业生的意见及要求,对收集的第一手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归纳,作为教育教学、校企合作、学生就业等工作的重要参考。

4校企文化融合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4.1认识误区。

认为引入企业文化就是多挂几条标语,多喊几个口号,没能真正了解企业文化的精髓,没能做到根本上的有效融合。

4.2生搬硬套。

有的学校把企业现成的企业员工手册不加修订的发给学生,抛弃学校原有的管理规定,完全按企业手册办事,这样使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硬接触,不易为学生接受,实际效果并不很好。

4.3找不到合适的融合点。

主要原因是学校对自身和企业文化的内涵认识不到位,迫于某种潮流压力,随意把企业的一些管理制度、岗位要求引入学校,造成师生的不认同。

4.4不能很好的坚持。

校企文化的融合是需要时间的,在长时间的不断磨合中实现有效融合,困难一定不小,如果为赶潮流,做表面文章,流于形式,这种融合一定不会有效果。

作者:姬梅素 单位:石家庄市鹿泉区劳动技工学校

参考文献

[1]张旭曦.职业学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实证研究[J].职教论坛,2007(14):25~27.

[2]胡际童.关于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J].管理学家,2011(09):59~61.

[3]李瑾凤.浅谈校园文化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4(29):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