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大学生外语思辨能力研究

校园文化大学生外语思辨能力研究

摘要: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国际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国家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也越来越重视。教育学家杜威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学会思考。本研究通过一项调查,试图找出外语类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思辨能力培养和提高能起到积极作用,为构建一个有助于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发展的全新的培养模提供依据。

关键词:

校园文化活动;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

一、思辨能力的定义

自“CriticalThinking”此词诞生以来,国内外各学者对此便有各自不同的解释和定义,其中,有学者定义为批判性思维,或评判性思维;有学者则认为是高层次思维能力,也有学者解释为思辨能力。对于研究外语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提高思维来说,“思辨能力”是较多学者使用和认同的定义。2006年Paul&Elder和2008年文秋芳相继提出,思辨,即,批判性思维(CriticalThinkingSkills),是“为了决定某些东西的真实价值,运用恰当的评判标准,进行有意识的思考,最终作出有理据的判断”它包括了批判性思维技能与评判精神。同时它也是一种智力过程,是指一种对事物或活动作出分析、推理、判断,甚或重构的抽象的、高级思维过程。(李美霞,2014)清晰界定思辨能力是基础性工作,而为了清楚和解决大学生在思辨能力发展存在的问题,对思辨能力的分析和测量也是同等重要的。

二、思辨能力的缺失

长期以来,外语学界的专家与学者在多个场合批评外语专业学生的分析、推理、评价等思辨技能比较薄弱。(何其莘,1990)而较为悲观的一些学者提出,外语专业学生患有“思辨缺席症”,其思维能力明显低于其他文科专业的学生(何其莘,1999;《入世与外语专业教育》课题组,2001)其主要原因在于,外语专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方式与其他专业有着比较明显的区别,从而才会出现外语专业学生的思辨缺席较严重。以培养语言基础知识、运用技能和能力是外语专业的教学目的;反复、重复的练习以及机械式模仿和记忆是外语专业教学最为常见和主要的方式和方法,这也是我国开设外语专业以来一直沿用的教学模式。从外语专业的教学目的以及教学方式中,我们不难看出思辨能力范畴内的创新以及学生自主的思考能力并未得到鼓励性的培养和发展。近年来,在我国,中国教育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国也特别强调“注意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索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与国外相比,我国的研究以及有识之士也同样认识到了思辨能力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但是国内外的差距主要体现在行动上。在对“思辨缺席症”进行彻底的根治之前,了解、理解以及正确认识思辨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三、思辨能力的测量和分析

国内外学者开发的量具包括加利福利亚思辨技能量表、剑桥思维能力测试加利福利亚思辨倾向问、沃森格莱泽批评性思维评价、康奈尔批判性思维测试、国际思维测试中心的批判性思维短文测试和文秋芳等设计的我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量具等。(李明秋,2014)这些量还处在不断的完善过程中,其信度、效度和可操作性方面,也还在不断的测试和调整,但国内外对此已达到了基本共识,那么如何培养大学生的思辨能力便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了。

四、研究设计

本研究通过以下调查,找出外语类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思辨能力培养和提高能起到积极作用,为构建一个有助于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发展的全新的培养模提供依据。

1.研究对象和研究工具

研究的受试选自广东白云学院外语类本科学生,共44名。抽样调查22名外语专业学生几乎不参加外语类校园文化活动并且学科成绩呈先后排名不一;另外22名学生也同样学科成绩不一但参加外语类校园文化活动的频率为一周两次或两次以上。为排除智力因素对本研究的干扰,这44名样本的高考成绩水平均相当,高考总分皆控制在10分以内的分差。在接受调查前,他们都对思辨能力由哪些能力构成有比较清晰的认识。本研究的调查工具是根据前文中对思辨能力的界定为依据,参考国内外对思辨能力的问卷调查和参照44名样本对思辨能力的了解程度,共设计了16个问题。问题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采用Likert五级量表形式,1表示非常强,5表示非常弱。第1~4题调查外语专业学生对校园文化活动的了解程度和个人的惯性思考方式,第10~16题涉及外语专业学生对思辨能力的评判标准和情感维度。其中“1非常强”得分为5分,“5非常弱”得分为1分,所以,所有分数相加后得分越高,表明思辨能力较高。另一类主要是测试学生的分析、推理与评价等技能,采用答对一题得分为5分,反之,则不得分。同样的,此部分的得分越高,则表明表现学生思辨能力的技能越高,思辨能力也就越高。本调查问卷的5~9题按照此测试目的主要分布如下,给出一个包含推理过程的陈述,要求受试在陈述为真的前提下,在给出的四个结论或推理结果做出恰当的选择(第6题);给出一个包含条件和结论的陈述,再给出一个类似的条件,要求受试根据条件选出与题干推理最为相似的一个选项(第9题);给出一个包含推理错误的陈述,要求受试排除错误的干扰选项,推理出正确的选项(第5和7题);给出一个描述性的推理性陈述,并给出5个可能的推论,要求受试对5个不按照顺序排列的推论的组合选项做出判断。

2.数据分析和调查结果

受试总体1为22位几乎或是不参加外语类校园文化活动的外语专业大学生,受试总体2则为课外活动比较活跃,经常参加校园活动的22位同为外语专业的学生。从统计数值来看,在智力水平相差无几的44名外语专业的学生,参加外语类校园文化活动频率较高的22名受试者思辨能力与对校园文化活动并没那么了解和参与程度不高的其它22名受试者对比明显较高,主要表现在分析、推理与评论等技能。与此同时,从问卷调查中也看出了受试总体1对外语学习方法和方式这方面偏向于依赖传统的教学方式,学习重心多是放在通过模仿、记忆和重述等方式训练和培养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虽然经常被鼓励用外语思维,但由于语言能力所限,学生也只是说能说的话,而不能说想说的话。我们还发现这22名学生对于学习外语也没有特别大的兴趣,枯燥反复的练习和成绩进步不明显逐渐消磨他们的学习兴趣,变得茫然。而且,他们认识和提高思辨能力的意识也比较弱,对于学习和思维的培养都造成了负面的影响。与之不同的是,受试总体2参加课外外语类校园文化活动的兴趣比较高涨,思维呈现发散性,在分析和推理方面表现较为突出。虽然,学习成绩并没有特别突出,但部分学生在课堂学习当中偏向于自我独立思考,学习方法具有个人特点,学习兴趣也较为高。外语类校园活动中接触到的知识和信息丰富了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在课堂学习中善于联想和有意识地思考。同样,外语类校园活动给外语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展示平台,这让学生不再局限于记忆、储存和吸收知识这一层面,还必须将自己的所学输出,对现有材料进行联系、分析、综合和评价,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从而掌握批判性思维技能。而在对思辨能力的了解和培养思辨能力的意识也比较明确和强烈,他们会有意识地自我思考,与他人沟通较频繁,发散自己的思维。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受试总体2的学生们的学习动机与受试总体1对比较为多元化。受试总体1较倾向于追求知识所产生的物质利益,如认为语言是一个交流工具,或是能提高自身的社会竞争力,找份好工作等现实作用。受试总体2则认为思辨能力的培养和发展需同样被重视,教学的目标应同样包括追求和培养综合性人才。

五、结语

上述分析从实际调查数据揭示了外语类校园文化活动和外语大学生思辨能力的相关性。思辨能力是外语创新人才必备的素质,是国家对富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外语人才的要求。鉴于此,本研究尝试从外部学习因素包括课堂学习和课堂外的外语类校园文化活动找出影响外语专业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的因素,尝试分析外语专业技能课程可行的改革方向,在分析相关研究和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尝试论证外语类校园文化活动对培养和提高外语学生思辨能力的积极作用,尝试将二者融合,突显以思辨为向导,致力于提高外语类大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出既有专业技能知识,又有思辨能力的创新性综合人才。

作者:杨洁 单位:广东白云学院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明秋,认知分层理论视域下思辨能力培养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382-386

[2]文秋芳.论外语专业研究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10):29-34

[4]何其莘1999;《入世与外语专业教育6课题组》,2001

[5]李美霞,论英语专业技能课程与思辨的关系[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10):7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