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创新分析(5篇)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创新分析(5篇)

第一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网络环境创新

摘要:

高校校园文化的本质就是高校本身的精神环境以及文化气氛,它对于学校的教学活动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可以说他是教学水平的基础架构。但是现在国内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本身还存在着不少的漏洞,为了响应国家的相应号召,满足高校发展的需要,提高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开展针对网络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研究,已经变成非常迫切的需要。

关键词:

网络环境;高校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创新研究

对于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而言,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高校校园文化能够为在校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精神文化氛围,帮助学校开展日常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率,这对于国内高校的教育水平提高有着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高等教育改革也成为了教育的热点和重点之一,网络环境下如何创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

文化本身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它不仅包括精神财富,实际上也涉及到了物质财富的问题。而校园文化对于高校大学生的成长有着一定的意义和影响。不管学校的办学历史是否悠久,学校本身的办学质量是否高,都应该重视对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文化涉及到学校办学的方方面面,比如说办学理念,学校的精神和学习氛围,这都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表现。从社会学的角度而言,校园文化对改善学生的思想行为,帮助学校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促使整个社会进入良性发展都有着推动性的作用。对高校而言,教育的目标并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还要帮助学生提高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使他们成长为有用的人才。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以积极的姿态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更加充满朝气的享受自己的大学生活。

二、国内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认知水平的提高,国内高校开始越来越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但是在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非常多的问题。很多高校忽视了宣传画本身的价值意义,选择用功利主义的眼光来解决现代化建设中遇到的各种困难,这就是国内的校园文化建设停留在表面,难以真正帮助学生感受到自由,平等,开放,丰富的校园文化。其中最常见的问题在以下几方面:

1.过度重视物质文化建设,忽略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的物质文化建设应该和精神文化建设进行有机结合的,高校应该意识到物质文化并不是解决问题的目标,它只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手段。重视文化建设应该依旧将精神文化当做指导和核心,他们两个应该进行有机的正式组合才能帮助校园文化建设达到新的水平,这也正是校园文化存在的原因。但是现在国内很多高校的校园环境是忽略掉精神文化建设,这就导致国内很多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只能停留在表面,没有办法真正发挥出文化建设应该发挥出来的影响和作用,背离了他们最开始所设定的目标和初衷。甚至有一些高校认为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在于丰富学生的生活,过分重视发展娱乐手段,在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予以评价时,也只是对物质文化建设的成就津津乐道,这将导致校园文化建设根本没有办法起到应有的作用。这种过分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而轻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现象在国内高校中非常普遍,这是当前国内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

2.校园文化建设局局限在单一领域,没有得到及时的升华

现在国内很多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实际上都是由学校学生管理部门负责的。这就导致很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功能和导向过分强调凝聚力和激励作用,将更多注意力放在了改善学生生活条件的物质层面上,换言之,这样的效能化建设其实本质上只是一种管理方法,它和日常的教育教学管理并没有本质性的区别。还有一些高校将校园文化建设看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仅仅重视对学生业余活动的管理,这就使得诸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只能停留在学生管理的水平上。因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分支,校园文化建设很难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和影响力。国内不少高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时候,忽略了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背景差异性,并没有真正将师资力量进行合理的分配,建设内容也缺乏针对性,这也限制和影响了校园文化的作用。简而言之,现在国内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着巨大的局限性,并没有真正站在全局的角度思考问题,很难发挥出实际的作用。

三、网络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创新的内容

1.改革管理观念,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水平

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思想对于行动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因此,发展校园文化创新建设其关键就是解放思想、观念创新。互联网最大的特点在于开放和自由,学校的管理者应意识到这一特点,从互联网的特点入手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网络对高校学生正在产生着越来越深刻的影响,这是他们接触世界认知生活的主要窗口和平台,学校要充分利用好这个有效渠道,对现有的管理观念予以调整和改革,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创新能够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在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高校应该深刻反思校园文化建设中以往做法的弊端,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方法,主动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精神状态和心理需求,采用当代大学生欢迎的、乐于接受的方式方法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主动利用现有的多媒体平台,帮助学生更好地使用互联网,帮助学生规避网络上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做好网络信息的内容筛选工作。当然,利用网络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是有步骤、有目标、有创新的,根据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起来。

2.促进精神文化内容创新,提高校园文化的魅力

文化能够帮助人们调整自己的状态,这种调整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同样的道理,文化一方面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为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动力,但是另一方面,也有可能会阻碍社会的进步,对社会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国家和国家之间的界限正在变得越来越小,世界之间的联系正在加强。高校的大学生们,拥有了更好的渠道去认知这个世界,但是互联网上的信息纷繁复杂,这也导致学生的思想变得越来越复杂。高校作为学术思潮的集散地,其文化建设的质量将直接决定未来国家人才的素质和水平。高校内同时存在着积极和消极、阳光和黑暗、高雅和低俗等文化现象,那些消极的、负面的、低俗的文化现象严重阻碍着校园文化建设有效推进,这就需要高校提高对其重视程度,不断对自己的精神文化内核进行创新,最大限度地限制消极文化现象对学生成长的销蚀作用,促进先进文化在学校里的生根发芽,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帮助学生消除消极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引导学校主流文化的走向,使高校真正成为先进文明的发源地和灵魂成长的摇篮。

3.推进相关制度的创新,提高建设内容的可行性

高校制度建设实际上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全球化、世界的偏平化和网络的普及化,不仅给整个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也带动了当代大学生思想和观念的多元化发展。面对纷繁芜杂的信息和影响,高校必须用更加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的认知,帮助他们用积极的心态、批判的精神面对丰富立体的文化。为此,高校要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升级和改良,通过积极有效的校园文化建设帮助学生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提升学生应对复杂社会生活的能力。此外,高校还应该督促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作风和生活习惯,建立积极向上的人际关系,用阳光、向上、健康的生活态度面对生活的挑战。

四、小结

总的来说,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其实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涉及到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以及每一届学生不一样的实际情况。这就需要高校积极利用互联网,用更加开放、科学的精神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使校园文化建设能够通过更多的具体措施得以落实,真正走到每一个学生的心里,发挥出它应有的价值和影响。高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创新建设的时候,应该给予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同样的注意力,使这两种建设能够齐头并进,只有这样才能帮助校园文化真正发挥出它的价值。作为社会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整个社会都会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做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创新能够帮助社会向着更加积极的方向发展,这对人类社会的长治久安以及每一个社会公民的生活品质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作者:贾灵充 单位: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于成学.论高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J].理论前沿.2013(08):139

[2]张宝弘.网络环境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4(01):87

[3]李冰.论网络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01):201

第二篇:高校校园文化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

摘要:

校园文化对提高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有着重要意义。进一步探索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提升生命价值观教育,是落实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必然选择,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当前校园文化建设在提升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方面存在美育功能不足、价值导向功能弱化、人文关怀不够等问题。因此,要着眼于建设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形成合力共同创造健康、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其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增强生命价值观教育实效性。

关键词:

校园文化;生命价值观教育;功能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自杀、他杀等恶性事件时有发生,受到社会、学校和家庭的高度关注,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生活。当前部分大学生不珍惜个人生命,还在于他们的价值观出了问题,没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不能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自己,他们不知道生命的价值在哪里,不思考人为什么活着,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导致轻视个人生命,遇到一点挫折或有些事情不近个人意愿,就以生命相待,给国家、社会、高校和家庭带来了很大的损失,也给个人带来了不可挽回的损失,国家、高校的培养付诸于东流,家庭的付出无以回报,尤其是对于现代的独生子女家庭,孩子不珍惜生命,将使父母和家庭遭受灭顶之灾,导致家庭不稳定,给社会带来了很大的损失和伤害,也带来了不稳定因素。在高校,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他们走正确的人生道路。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帮助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生命价值观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是以生命为中心,启迪心灵,润泽心智,旨在唤醒大学生生命价值意识,确立生命价值目标,最终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一、校园文化在生命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

生命教育的突出特点在体验和感受。这一特性与校园文化不谋而合,校园文化作为生命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旨在通过创设环境、开展活动等隐性教育形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它的价值就在于通过文化氛围陶冶大学生的心灵,达到教育效果。因此,积极推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挖掘校园文化的生命价值观教育功能,对引导大学生提高生命意识、追求生命意义、创造生命价值有着重要意义。

(一)校园文化建设能够为生命价值观教育提供有效载体

“教育目标的实现,教育任务的完成,教育内容的实施,教育方法的运用,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之间的互动等,都离不开一定的载体。”校园文化是生命价值观教育载体中最重要、最直接的载体,一般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等,每一种文化形式都承载着相应的生命价值观教育元素。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物质性载体,是校园文化赖以产生、发展的根基,主要包括学校的硬件建设和环境美化等,通过学校物质文化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激发学生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和激情;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主要内容,体现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通过校园精神文化的熏陶,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校园制度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联结的纽带,可以凝结为一定的生命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载体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生命价值观教育环境,能在潜移默化中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情,提高大学生的生命价值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二)校园文化建设能够丰富生命价值观教育形式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促进学生成长为目标,在校园中形成一种物质和精神成果。校园文化形式灵活多样,不仅包括校容校貌的建设,社会实践、志愿服务,还包括校规校纪等,都承载着一定的生命价值观教育功能,能够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丰富多彩的生命价值观教育形式还包括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精神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精髓和主要内容,体现着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运用校园精神文化形式提高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效果显著,尤其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最终实现生命价值观教育目标。

(三)校园文化建设能够为生命价值观教育提供保障

校园制度文化具有规范大学生行为的功能,包括学生的一言一行,所思所想。校园制度文化是通过制定一整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并在实践中严格执行,从而发挥校园文化规范和约束的功能。把生命价值观教育理念融入学校的管理体制、组织机构和校规校纪中,不但能保证生命价值观教育的指导思想得到贯彻,还能够保障生命价值观教育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顺利开展与落实。通过对学生日常行为进行约束和引导,最终将大学生的行为引导到健康成长的轨道上来,以确保校园文化生命价值观教育功能的发挥,为生命价值观教育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

二、校园文化建设在生命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教育功能有待加强

校园物质文化承载着一定的美育功能,优美的校园物质环境能够熏陶和陶冶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谐的校园环境应该包括错落有致的建筑,同时,充满草的翠绿,花的芬芳,鸟的啼鸣,鱼的灵动,随处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受实用主义教育理念的影响,部分高校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重视硬件设施的数量和规模,过分强调设施的实用性,而忽视了校园环境建设的人文气息和文化底蕴,导致校园物质文化显得单调和苍白,不能唤起学生的审美意识,甚至生活在其中的学生会感到“压抑”和“憋屈”,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不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更不能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激情和热爱。

(二)校园文化活动的价值导向功能有待提高

随着高校学生人数激增和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变化,校园文化活动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异化。首先,重形式、轻内容,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可谓门类繁多,形式多样,如文艺晚会、模特大赛、舞蹈比赛、唱歌比赛等不计其数。纵观各种活动,不难发现如今的一些校园文化活动趋向于娱乐化,甚至部分文化活动呈现出庸俗化,文化活动的价值导向功能弱化。其次,重数量、轻质量。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涌入高校,促生了越来越多的社团组织,导致校园文化活动数量庞大,使学生应接不暇,由于片面追求活动的数量,导致一些活动准备不足,活动质量和效果难以保证,种种问题的存在制约了校园文化活动育人功能的发挥,使校园文化的价值导向功能减弱,造成部分大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空虚、价值真空等现象,不利于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开展。

(三)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的人文关怀意识有待增强

高校校园制度文化实现的是管理育人功能,管理离不开教育,离开教育会导致管理简单粗暴不能持久。回顾我国高校的制度文化建设,管理色彩浓重。规章制度的建立大多是把学生放在了被管理者的位置,从目标看,主要是为了约束学生言行;从制定过程看,征求学生意见、学生参与的机会较少;同时对于生命价值观涉及的内容较少,这样导致学校的规章制度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意志,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民主意识和法治观念,缺少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影响着学生的全面、长远发展,不利于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教育。

三、校园文化建设提升生命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

促进高校校园文化生命价值观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增强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是落实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必然选择。我们需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从校园物质、精神、制度文化和校园文化活动等方面,增强校园文化建设合力,为生命价值观教育的顺利开展探索有效途径。

(一)创建优美的校园物质环境,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和谐的校园物质环境能够感染和陶冶学生的心灵和情操。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校园应该像伊甸园一样引人入胜,要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指明了校园物质环境的育人功能。校园物质环境建设要追求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的和谐统一,体现学校的气质和底蕴,培养学生的生命审美意识。大到校园整体布局、人文景观、教学设施既要统一于高校的整体目标,又要体现绿色发展和生命和谐的理念;小到一句警示标语,一尊雕像,一块绿地,都足以启发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生命情感,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进而达到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目标。

(二)培育深厚的校园精神文化,培养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意识

校园精神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于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是一所学校本质、个性和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注入到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之中,有助于促进正确生命价值观的生成。高校要充分挖掘自己的历史底蕴并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炼和锻造大学精神,培育有利于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校风,通过营造充满正能量的文化氛围,使积极的生命思想融入学生血液之中,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生命价值观,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意识,实施正确的生命价值观行为。

(三)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规范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行为

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基础。只有把生命教育理念融入到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之中,才能保证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实际效果。校园制度文化建设要尊重生命,要增加生命价值观教育内容,制度的确立要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尊重学生意见,体现学生意志;制度的实施要以奖为主,以罚为辅,通过正反激励相结合,使大学生明白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逐步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生活目标,明确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念,勇于承担生命的责任。

(四)开展有针对性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强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还承担着一定的育人功能。校园文化活动要祛除庸俗化和过度娱乐化的倾向,与生命价值观教育紧密结合,突出尊重生命主题,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启发,受到教育。一是要积极开展融入生命价值观教育的文体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生命质量;二是积极开展心理健康辅导,疏解学业、就业、生活、情感等方面的压力,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实现大学生的和谐发展,促使正确生命价值观的不断形成;三是组织志愿服务、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生命责任感和使命感,实现生命价值的升华。校园文化承载着强大的生命价值观教育功能,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是落实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必然选择,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之义,二者的有机结合,必将提高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实际效果,促进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意识的提高和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作者:刘艳春 贾立平 单位:河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梅萍.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26.

[2]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39.

[3]吉昌华,郑水泉.略论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12.

[4]李三岗,陈小红.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路径[J].陕西教育,2015,1.

第三篇:高校党建创新与校园文化建设发展探索

摘要:

高校党建工作需要严谨的态度和不断创新的精神,而校园文化是高校的灵魂所在。中外合作办学是近年来兴起的崭新办学模式,在育人的各个方面都有其自身特色。本文旨在探索如何在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将高校党建创新和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二者的互动协调发展。

关键词:

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党建;校园文化

高校党建创新和校园文化建设是一种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的学生往往思想活跃,接触国外文化的机会较多,在思想上易受西方不良思潮的影响,所以在该学生群体中着力探索新的途径,实现二者互动协调发展,对于加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党建工作有着深远意义。

一、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高校党建创新与校园文化建设互动协调发展的必要性

二者互动协调发展是完善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手段。党建创新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互动协调发展,可以使党建工作以学生更加喜闻乐见的模式内化到其生活中。这就需要党建工作不断搭建新的平台,其中最接近学生生活的莫过于校园文化。尤其是在中外合作办学的模式下,学生与国外文化接触较多,易受西方某些不良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影响,党建工作的引导和方向盘作用更加凸显。二者互动协调发展是建设和谐校园的有力保证。和谐校园的建设需要有效促进党建创新和校园文化建设的互动协调发展。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在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外事活动和交往,建设和谐校园以及营造稳定愉快的育人环境的理念更应当根植心中,机构党组织应当结合中外合作办学的特点营造积极向上、团结和谐的校园氛围。

二、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高校党建创新与校园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1.高校党建创新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引导者

首先,高校党建创新必须主导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尤其是在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学生之中,更要利用校园文化的感染作用,宣传党的相关知识和中华传统文化,引导学生严守思想阵地。其次,要引导校园文化建设不断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自觉抵制西方不良文化和思想的渗透,以此在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培育出具有坚定政治信仰和健康向上人格特征的优秀人才。

2.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党建创新的重要载体和阵地

校园文化是一所高校的文化传承和灵魂体现,它无时无刻不渗透在师生的生活之中。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党组织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这一载体和阵地,结合自身特点加强党的基本理论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使党建创新工作与时代和中外时事相结合。通过精心设计和组织的校园课外文化活动让学生正确并且充分地了解中西方文化的起源和不同特点,积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

三、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实现高校党建创新与校园文化建设互动协调发展的途径

1.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感染作用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虽然外教课、语言课比重较大,但是《思想道德修养》、《马克思主义哲学》等政治理论课依然是必修课。合作办学机构应当充分利用这些课程来向学生宣传党的各项理论知识和方针政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结合办学特点在课堂上适当增加一些中西方文化特色等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培养和增强民族自豪感。

2.充分发挥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高校的学生会和学生社团是学生进行课外活动的有效载体,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学生思想活跃,参与学生会及社团活动的积极性往往更高,而且部分学生会选择出国学习,所以更加珍惜在学生会及社团中锻炼自己的机会。合作办学机构应当采取多种措施为学生会和社团活动提供便利条件,鼓励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才智和创造力,以学生更乐于接受的方式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得党建创新工作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3.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积极抢占网络阵地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学生由于需要在国外合作校的网站上注册课程,查阅资料以及上传作业等,对于网络平台的使用率往往更高。这使得西方的许多不良价值观念也有可能随之渗透。合作办学机构应当积极抢占网络阵地,建设党建工作宣传网站和交流平台,向学生宣传党的基础理论,对于国外合作校的相关网站要给予高度关注,如果发现敏感性或非正面内容要及时与合作校进行沟通,尽快进行删除和修改。

总之,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党建创新的引导才能保证方向正确,党建创新需要校园文化这一载体才能更有实效性地开展工作。尤其是在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党建工作必须牢牢把握住社会主义方向盘,要结合自身特点利用校园文化帮助学生掌握党的理论知识,自觉抵御西方不良思想的冲击,通过两者的互动协调发展,促进党建创新的科学进行和校园文化的底蕴积累。

作者:宋筱隽 单位:辽宁大学

参考文献:

[1]郑支农.论高校党建和校园文化建设的良性互动[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3(31).

[2]韩喜平,徐景一.高校党建与校园文化建设[J].思想教育研究,2013(10).

[3]赵春波,李辅敏,曾易.高校党建与校园文化建设关系研究[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

[4]蒙晓红.民办高校党建创新与校园文化建设互动发展的路径探索[J].高校管理,2013(9).

第四篇: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培育建设研究

摘要:

上海民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在20余年的发展积淀中,逐步形成了体现时代要求和民办特点的大学文化,充分发挥了校园文化的凝聚、规范和引领作用。新形势下,上海民办高校要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做出应有贡献,就必须更加自觉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如何加强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民办高校履行文化传承创新职能、切实发挥文化育人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仍是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本课题旨在通过调研分析上海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探讨培育与建设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

上海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路径研究

一、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高等教育发展方式已转变到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因此今后一个时期,提高教育质量是上海民办高校改革与发展的核心任务和中心工作;而加强上海民办高校的校园文化,则是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开展本课题研究,是培育和弘扬上海民办高校大学精神的内在要求。校园文化是大学软实力的重要指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也是更新教育观念,促进学校改革和发展的有力措施。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提升师生文化素养、引领师生健康成长。从文化传承创新高度认识大学的使命,对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科学研究的水平、拓展社会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具有重要意义。

二、上海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和比较分析

1、基本特征及分析

第一,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历史较短。校园精神文化是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它既要坚守学校的历史文化传统,又要与时俱进。上海民办高校发展已有20余年的历史,初步形成了各自的价值目标和追求,但部分高校在发展初期无暇顾及文化建设,导致校园精神文化内核缺少特色,在办学理念、育人目标、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方面的定位过于笼统、标准单一,因此仍需长时间实践的培育、提炼与检验。第二,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发展受内部制约。首先,由于民办高校的发展时间短,在学校日常管理、教学设施、规章制度等方面尚存在不足,从而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一些制约。其次,民办高校学生录取分数线较低,在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上相对较弱,学生对于学校的“保姆式”管理产生依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校园文化的校风、学风等。此外,目前大多数民办高校师资结构不合理,师资队伍不稳定等原因,对于学校的教风、学风的改进和提高,以及教职工对学校的归属感等有一定制约。第三,民办高校校园文化重载体轻内涵。我们看到,美丽的大学校园、恢宏的建筑群体、庞大的组织系统和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发展迅速,成效显著,但同时,在不少大学校园里存在有大楼、缺大师,有校园、缺精神,有活动、缺内涵等现象。造成的结果不容小觑,学生中出现了道德、精神、信仰的危机,大学教师中出现了学术观的实用化、功利化倾向。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应贯穿于学校管理和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并且从学校整体发展角度对文化建设进行效果评价。第四,民办高校校园文化缺乏鲜明个性。集体主义是中国大学校园文化的一个特色,但有时过于强调集体性,忽视了个性的培养和张扬。统一组织,统一领导有助于形成合力、早就声势,但也带来校园文化没有个性、缺乏活力、形不成特色等弊端。由于政策导向和思维惯性等诸多因素,许多民办高校在目标定位、人才培养、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等方面都存在着趋同化或同质化现象。

2、中美校园文化比较及启示

校园文化是区别于社会主流文化的一种亚文化形态,并受制于本国的社会主流文化,它的发展总是与其历史的文化传统发展脉络一致的。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以及结合作者在美国留学的所见所闻,归纳美国高校校园文化的主要特征,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鼓励校园文化的多元化和多样性。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在大学校园里,各个民族、国家的文化互相渗透和影响、互相作用和融合,形成了灵活多样的特征;在美国的大学校园里,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等观念和精神得到普遍认可和广泛支持,为大学人创造了宽松自由的教学、科研和学术环境。第二,推崇校园文化的个人主义风尚,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美国高校历来十分重视学生个性、启发诱导和自主选择,强调学校的一切工作必须以学生为中心。美国大学面向市场,加强实践教育环节,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决策的能力;学生在校园关注个人生活、学习和竞争,学生和教师之间关系平等,上课气氛自由轻松,表现出美国大学鼓励学生表现自我,张扬个性以及自由平等的大学校园文化特征。第三,扎根民族传统文化,不断发挥潜在作用。在美国,许多高校十分重视民族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对学生的教育作用,从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着手,充分利用教室、校园建筑、文化景观等硬件条件渗透民族文化和校园精神。和美国相比,中国有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继承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应该是中国大学校园文化永恒的主题。中国大学校园文化的理想选择只有根植于民族文化,才能永葆大学校园文化的生机和活力。第四,打造精品校园文化,服务地区文化发展。美国高校校园文化无论从硬件还是软件,都堪称当地社会文化的精品和标志。比如,美国大学对社区开放自己的场馆,不仅为本校相关专业的教学服务,而且还成为面向全国的科学教育基地以及旅游景点,具有广泛的文化影响。此外,美国高校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服务,通过文化活动把学生和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培养公民意识,树立道德观念。

三、上海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路径探讨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十分丰富,文化的生成和发展需要历史的积累、文化的培育和传播需要制度的保障。上海作为全国的排头兵,在政府政策和环境的支持下,上海民办高校应发挥好自身体制、机制灵活的特点,突破瓶颈、大胆创新、系统设计、细致操作,持之以恒地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1、根据上海民办高校发展历史,确立校园文化的定位。

上海民办高校校园文化要做到“合理定位”,既要尊重和保留历史的厚重,又要树立新的发展观念。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和社会发展趋势,突出自身特色。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体现特色,就要坚持三结合原则:与本校传统结合、与学科文化相结合、与区域文化相结合。进一步思考研究如何将现有文化服务平台做大做深、如何更好地扶持现有的特色,同时开发新品牌等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实地考察、调研、网上学习等形式,拓宽视野,探寻国内外高校好的经验和做法,取长补短,找到民办高校的合理定位。以上海杉达学院为例,在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的背景下,于1992年6月由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部分教授发起创办的全日制民办大学。建校23年以来,学校着力构建文化导向引领、文化环境建设、文化载体支撑和文化影响传播的平台,不断丰富内涵、拓展形式、构建大学文化的整体体系,形成具有杉达特色品牌的大学文化格局,营造“美丽杉达,幸福师生”的氛围,非营利性公益办学精神和“诚信、公平、质量”的风格在杉达人身上体现得更加鲜明,对大学精神和杉达精神的传承弘扬更加主动自觉。

2、根据上海民办高校办学条件,营造校园文化环境。

做到“人校合一”,既要树立全员共建意识,又要提升归属感和认同感。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首先要树立校园文化全员共建意识,全校师生员工都要重视和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其次,校园文化建设要扎根基层。学校要进一步支持加强学院特色文化建设和学生群体文化建设,在如何发挥广大师生员工的主体作用上下功夫,把解决师生的实际问题作为文化建设的基础、前提和保障,确保校园文化建设取得实效,实现长远发展。以上海视觉学院为例,学院位于上海市松江大学园区,占地面积近66公顷。校园建设和教学设施投入9亿多元,校舍总建筑面积18.6万平方米。校园景观结合了视觉艺术、自然美景与专业培养特色,以开放式的校园内景,搭配休闲庭院式小广场,让学生在四季更替的景致变换中感悟艺术,塑造“内外兼修”之美。

3、根据上海民办高校个性特点,打造校园文化品牌。

针对上海民办高校现有的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举措以及传统文化教育的载体和品牌进行分析,做到“求同存异”,既要追求统一制度的管理,又要彰现个性发展。首先,发挥民办院校专业特色优势,以专业为平台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空间;其次,通过开展社会实践,为学生提供更多平台,以“由学校牵线、教师指导、学生策划组织及实施”的方式开展活动,活动的质量和效果会有所保证;另外,民办高校学生的自我管理应成为重要切入点,使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和提升沟通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处事应变能力等。以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为例,为更好的营造育人氛围,学院花费400万元修建了长达300米的“修身苑”。这条文化长廊依河而建,气势壮观,设计雅致,廊内陈列了大量先贤哲人关于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名言警句。为发挥文化长廊在教育学生方面的作用,学院招聘并培训了一批学生讲解员队伍。文化长廊作为学院的校园文化品牌之一,亦是塑造学生高尚心灵的重要阵地,学生从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体会古人的智慧,领悟做人做事的道理。

4、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培育和凝练大学精神。

精神文化是民办高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和最高表现形式,统领大学文化的其他方面。上海民办高校要按照系统一致、突出特色的原则,将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先进的思想理念和行之有效的行为措施进行凝练、升华,从而形成自己独有的大学精神、教育理念、办学思想,校风、教风、学风、校训等,这些内容要统一且体现精神文化的思想,每一层次需细化;要服务于学校发展规划,结合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等工作协同开展;要结合学院和部门的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制定具体方案,推进学校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作者:魏佳 单位:上海杉达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Z].2015,1.

[2]袁贵仁.加强大学文化研究,推进大学文化建设[J].中国大学教育,2002(,10).

[3]秦和.论民办高校的文化建设[J].现代教育科学,2010(,2).

[4]钟秉林.民办高校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化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2(,12).

[5]靳珠.中美校园文化比较与启示[J].陕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4).

[6]申慧丽.新时期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探求[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11)

第五篇:人文素质教育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索

【摘要】

当前,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观念落后、特色缺失、积淀不深,与其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认识上存在误区,定位不够明确,以及操作方面的偏差。本文以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通过深厚文化积淀来彰显职教文化;传承创新精神来弘扬特色文化;转变育人观念来引领榜样文化,三个方面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探索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关键词】

人文素质教育;高职;校园文化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特色决定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方向和路径。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均试图引入企业文化、行业文化等元素来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忽视对于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尽管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已经取得了较大成绩,但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引入的企业文化、行业文化基础较薄弱,校园文化观念相对落后;重视对学生的技能培养,相对轻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千篇一律,办学理念比较模糊;文化积淀不够深厚,突击建设痕迹明显。因此,必须积极构建适合高职教育的并有着自身特色的,人无我有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既要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修养培养,也要提高学生与所学的技能和职业相对应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起源于八十年前的内思高级工业职业学校,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探索和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机电特色职教文化体系,培育出独特的雨耕精神。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着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凝心聚力,确保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深厚文化积淀,彰显职教文化

1.1融合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自建校以来,始终以职业教育为己任,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渗透着实业报国的思想传统。近年来,学院在国家骨干院校建设中充分挖掘校企合作的内在契合点,建立“校企共融、文化共育、价值趋同”的文化交流平台和基于“情感和文化融合”的沟通机制,制定了《校企合作文化建设方案》。围绕办学方向,办学目标,注重“校企结合”,课堂衔接车间,工学结合,产学研结合;先后与奇瑞公司、美的集团、集瑞重工等知名企业合作开展“订单班”,把企业文化带进课堂规范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与管理,让学生提前感受到企业对于人才在人文素质方面的要求。学期开学在校园醒目地方学悬挂“走进校园是为了更好地走向社会”等标语,实训室布置植入企业车间文化元素。各系部按照各行业、各专业的不同职业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走进企业活动日”等特色活动。通过课堂教学、各类讲座以及和主题班会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习观以及就业观,培育学生的职业操守,努力适应社会一线的需要。

1.2贯通技能教育与人文教育

学院工科专业集成度高,且大多数属机电制造类。毕业生情况调查显示,企业对毕业生专业素养给予充分肯定,但对他们的人文素养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针对这些建议和意见,学院大力推进“素养教育进课堂”,开设礼仪仪表、品德修养等人文素质选修课,促进技能训练和素养培育二者的紧密融合,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让学生在学习技能的同时,感受和养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学院还开展了“校园文化艺术大讲坛”系列活动,五年中邀请知名学者专家开展文化讲座百余场。同时,学院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组建了人文管理系,此后陆续开设了一批文科类专业,设立的文科类专业诸如应用英语、物流、市场营销等专业也都注入了机电特色,这种个性化特色培养,使得学院在就业中更有竞争力,在岗位上更易成为全方位复合技能型人才,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1.3通过竞赛文化进行素质教育

学院坚持技能竞赛与教学改革、学生的素质教育同步,注重提升技能和塑造品质兼顾,通过竞赛培养师生的追求卓越的进取精神,敢为人先的竞争精神,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学院的竞赛文化体现广泛性、多层面、交叉性、团队性。一年级是选拔团队,二年级是参赛团队,三年级是教练团队,各专业、各班级都有竞赛团队,团队可自主选择指导老师,团队人员可突破系部专业的界限。如,2014年获机械装接国赛一等奖的团队就是两个系学生组成的团队。通过团队培养、教师指导、相互学习,学院技能竞赛文化辐射功能不断增强,学院品牌效应得到提升,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得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得以增强,行业企业参与度也不断加深。

2.传承创新精神,弘扬特色文化

2.1传承雨耕精神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老校区坐落于安徽省芜湖市雨耕山,建校八十载,逐步形成了独特的雨耕精神,即负重前行的进取精神,忠于实业报国的坚守精神,坚忍不拔的创业精神,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以及兼收并蓄的学习精神。学院食堂前校园“雨耕”的铭石,每年一次以“雨耕”为主题的系列文化活动,校友返校的“雨耕”论坛。院精品社团大学生记者团还出版了《雨耕山下》等期刊。学院还通过人文讲坛,采集知名校友资料,征集和整理实物文献,精心策划校史馆,拍摄纪录片等方式讲述校史、景观、学校发展、校园风貌和励志故事等,让广大师生关注学院办学理念、文化特色、发展脉络以及核心价值观等。如徐文杰、吴威等自强之星和道德模范等典型走向讲台讲述机电好故事、人生好华章,以核心价值观引领广大学生的思想。学院成功举办多届师生书画、摄影、科技作品展,每届展览收集各类作品均超过120件。繁荣的社团文化活动不断充实着雨耕精神,学院34个大学生社团伴随着学院发展和不断创新雨耕精神。另外,由于机电行业的从业人员需要强健的体魄,学院重视将体育元素植入雨耕精神中,彰显出力量之美。学院学子在各项赛事中顽强拼搏,成绩可喜,学子的人文综合素质显著提高。

2.2丰富雨耕精神

学院认真贯彻落实《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加强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文科学素养教育工作的意见》精神,借鉴江浙发达地区校园文化建设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兼收并蓄,开展文化交流。一是“文化走出去”。通过派遣交流生等方式加强与台湾高校间的校际交流与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和文化的交流。重点围绕与台湾新竹县私立内思高级工业职业学校间的历史渊源加强两校之间的合作。2013年11月,学院与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签订协议,共建校园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推动皖台教育与文化交流的深入开展。二是“文化引进来”。我院长期与芜湖书画诗词研究团体联合开展各类人文讲座、培训、艺术活动等,让高雅艺术进校园、繁荣校园。如近年来学院主导参与了“人文耀眼弋江”、“高雅艺术校园展演”等文化交流活动,不断提高了师生人文素质,提升校园文化内涵。

2.3创新雨耕精神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地处的安徽省芜湖市,是一座开放包容和不断创新之城,学院与芜湖现代化建设、发展和改革开放相伴相生、一路前行。学院一直以“产学互动,能力为本,创新创业”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特色,不断创新和发展着雨耕精神,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助力行业企业科技开发与创新。为了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及其下设的创新创业服务中心,为全院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指导。不断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并投入专项资金建设服务载体。学院设立了每年10万元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资助经费,投入近百万元建立了“安徽省AA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创新工作室”和“大学生创业模拟实训室”。经过努力,学院孕育了为数众多的创新创业先锋,积淀了丰富的创新创业文化。学院先后获批“安徽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校”、“全国高职高专创新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

3.转变育人观念,引领榜样文化

3.1优秀教师“传帮带”引领机电文化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学院加大师资培养力度,开展教坛新星、骨干教师、教学名师、专业及学术带头人评选及培养工作,逐步建设好政治素质硬、业务水平高、创新能力强、文化传承好的教师队伍。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完成学院的育人目标、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充分发挥我校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加快新教师成长的步伐,学院为新入职工作的青年教师安排导师,采用“导师带徒”的方式,充分发挥学校优质师资的优势,更好地起到传帮带的作用,以缩短新教师的成长周期,促进新教师幸福成长。

3.2教师指导、朋辈师范创新创业文化

学院教师引导学生培养创新意识和创业兴趣,培养科学的学习和思考习惯,组建了由创新创业教育教师以及企业、专家组成的“创新创业导师团”对学生创新创业进行指导。学院邀请了一批杰出校友、优秀毕业生以及创新创业典型为广大学生开展“我的青春故事”、“奋斗的青春最美丽”等报告会,直观的让学生了解到人文素质在创新创业中的作用。

作者:郭婉绯 单位: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姚海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理论与实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成涛.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D].湖南:湖南大学,2011.

[3]莲花.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以内蒙古高校为例[D].内蒙古:内蒙古大学,2013.

[4]马莹.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D].山东:中国海洋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