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院校校园文化学生职业道德分析

旅游院校校园文化学生职业道德分析

摘要:

依托校园文化探索和推进地方高校学生旅游职业道德教育,对培养应用型旅游人才,提高旅游职业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当前旅游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仍存在职业道德内涵与外延认知模糊、课程教学与实践脱节、德育教师专业性不强等现象。为提高旅游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教学的实效性,还需结合部分高校典型育人实例,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搭建沟通桥梁、营造职业情境、共享校企资源、开展实践教育,以实现旅游院校人才全面发展。

关键词:

校园文化;地方旅游高校;职业道德;案例分析

《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力争2020年我国旅游产业规模、质量、效益基本达到世界旅游强国水平[1]。强国需要强才,据国家旅游局2014年统计显示,全国招收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的高校有1633所,仅限本科旅游管理类专业在校生人数就高达201161人[2]。每年都有大批毕业生进入旅游市场,导游素质低、星级旅游酒店服务不达标等热门词语也开始涌入了旅游消费者的视线,旅游从业人员需提高服务质量和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已成为旅游行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地方旅游院校人才培养应立足于服务旅游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依托校园文化推进地方高校学生旅游职业道德教育,对培养应用型旅游人才,提高学生旅游职业素养,做好学生职前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职业道德与校园文化的内涵

(一)职业道德内涵解读

职业道德是指在工作操作与执行的具体管辖范围内长期形成的、比较稳定的、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具体是指调节行业、企业内部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及行业、企业与社会诸多方面关系的行为准则和习惯,是综合评价从业人员的职业修养、行为善恶、道德荣辱的可操作性标准,对行业、企业的从业人员具有一定的约束力。旅游职业道德是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旅游从业人员在具体的旅游实践操作过程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要求。1996年,国家旅游局制定出台的《关于加强旅游行业精神文明建设的意见》第一次较为系统、完整地明确了在旅游行业一线工作人员需要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具体内容包括爱国爱企,自尊自强,遵纪守法,敬业爱岗,公私分明,诚实善良,克勤克俭,宾客至上,热情大度,清洁端庄,一视同仁,不卑不亢,耐心细致,文明礼貌,团结服从,大局不忘,优质服务,好学向上[3]。近期,国家旅游局在《旅游法》《、旅行社条例》《、导游人员管理条例》等管理条例基础上,先后出台了《关于打击组织“不合理低价游”的意见》和《关于打击旅游活动中“欺骗、强制购物行为”的意见》,加大了对旅游市场日渐盛行的不道德经营行为进行管理和整治,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旅游职业道德规范内容的具体补充与完善。

(二)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对发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实现高校自身建设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校园文化是特殊形态的社会文化,是学校长期办学的积淀、广大师生认可的品牌文化,对提升师生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校园文化被具体划分为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行为文化四个层面。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载体和重要内容,也就是说,是指校园内客观存在的所有实体。具体包括校园建筑、娱乐生活设施、一草一木等,具有陶冶情操、塑造心灵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趋于稳定的精神文化成果,具体包括:校园激励文化,如校训、校风、大学精神、校歌和学风等内容。校园文化活动,如校园会、校园歌手、大学生志愿者等积极向上的文体实践活动。校园课程文化,如精品课程,办学成果展厅等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是学校管理的准则和行为规范,为校园文化的发展提供有效保障。具体包括校风校纪和各种规章制度,是学校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约定俗成的制度文化和管理文化;校园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中最直接的外在表现,是师生学习和生活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总和。具体包括学术制度、学术环境、学术氛围的学术文化,教学方式、教学特点、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的课堂文化,学生学习、生活和娱乐的宿舍文化,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社团文化[4]。

二、旅游院校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现状

有些学者对某校旅游专业近三年50名毕业生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30%的毕业生表示对现阶段的状况比较满意,个人能力得到了团队的认可;40%的毕业生对现状不满,但变动可能性小;10%的毕业生已经考虑转行,感到在公司没前途;20%的毕业生则没有从事旅游业[5]。从上述统计数据不难看出,当前旅游院校毕业生职业道德现状不容乐观,职业认同感偏低,很多学生认为旅游行业竞争激烈,生存困难,许多情况下很难遵守行业职业道德。因此,要真正解决和改善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失范问题必须从源头抓起,地方旅游院校责无旁贷。目前,多数高校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侧重于旅游人才技能水平和专业知识的培养,把学生旅游职业道德教育搁置在可有可无的边缘化位置,具体表现如下:

(一)对职业道德内涵与外延认知模糊

很多地方院校旅游专业的学生对什么是旅游职业道德没有清晰、明确的认识,对其具体内容的理解上也比较片面,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行业要求和规范不了解或者了解甚少,整体上认知较为模糊[6]。有学者对国家旅游局2007年修订颁布的《导游人员管理条例》熟知度进行调查显示,59%的学生表示只是听说过并不了解其内容,仅有29%的学生了解其具体内容[3]。除此之外,部分教师也存在着教书育人的意识淡化的现象,这也是导致学生对职业道德认识模糊的内在因素之一。笔者曾经对桂林地区广西师范大学、桂林理工大学、桂林旅游学院等高校的教师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88.9%的专业教师注重自身业务的发展,重视职称评定的工作,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与职称评定直接挂钩的科研工作上。这些教师由于将大部分精力用于提高自身科研能力和职称评定等方面,对教学工作的热情不高,教书育人的意识淡化,具体表现在教学工作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不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认为教授学生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比道德教育重要的青年教师达到55%,势必会影响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道德素质。

(二)课程教学与实践脱节

旅游职业道德教育在地方旅游院校不知不觉处于课程教学体系边缘化地位,虽然各旅游院校对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给予充分肯定,但在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上仍停留在公共必修课上的知识灌输,或将其放在某专业课中的某一章节中提及,或在学生实习实训前的集中指导、专题讲座等形式上,总体表现为减少职业道德教育课时量或不作为教学重点来讲授。学生们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极少或不涉及旅游职业道德的内容,没人引导或告诫遇到类似职业操守或职业规范等问题要怎么处理和解决,长此以往容易导致职业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相脱节,达不到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目标。据统计,在旅游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教师采用最多的教学方法是理论教学法,占46.4%,其次是案例教学法,占39.3%,而善于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思辨精神的问题讨论教学法仅占11.8%。能够使学生体验道德情境的角色扮演教学法所占的比例更少,仅有2.5%[3]。

(三)德育教师专业性不强

从事旅游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师必须德才兼备,但当前地方旅游院校的生力军大部分是青年教师,虽然他们中大部分人热爱旅游教育事业,政治思想积极向上,对职业道德认识正确,对待工作积极认真负责,对学生热情关心,职业道德主流良好。但仍有教师存在着价值取向个人化,职业理想动摇、敬业意识淡化,教书育人意识淡化,师生关系缺乏民主、平等、和谐等新问题和新情况[7]。同时,部分地方旅游院校开设了旅游职业道德这门课程,但是讲授的教师多是社科部或主管学生思政工作的专兼职教师,他们没有行业经历和专业背景,只能照本宣科,导致职业道德课学习的内容脱离社会而流于形式,达不到育人效果。有学者对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旅游类专业教师进行调研,结果显示仅有21%的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时常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等方法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大部分教师还是将学生们的专业技能训练作为讲课的重点内容[8]。大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与学习主要来源于学校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等公共必修课程。

三、地方旅游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对策

地方旅游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应遵循由内到外、长期发展、完善确立这一客观规律。学校在开展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可以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旅游职业道德教育模式,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开展实施,从开设专门的职业道德课程开始,将职业道德内容融入专业实训课程,丰富校内职业道德教育活动,再延伸到校外实习实训的职业道德实践,由行业、企业、政府、学校共同承担,多渠道、多环节共同推进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最终达到良好的教育目的和德育效果。

(一)加强制度建设,保证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工作实施与开展

要从源头解决当今地方旅游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首先要转变认识,将职业道德教育作为旅游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充分认识到旅游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其次要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学校各院系要将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进行教学安排,教学内容要结合专业特色,帮助学生树立旅游职业道德规范意识。一方面,不断完善旅游职业道德课程体系建设。教材的编写原则上要围绕学科结构和专业特色,与后续专业课密切衔接。内容上要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不断进行相应调整,适应旅游业人才发展需要。编写上要注重理论性和知识性,增强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桂林旅游学院就将职业道德内容融入专业实训课程的教学全过程,如导游系开设的《旅游职业道德》、旅游交通运营与服务系开设的《铁路法与铁路职业道德》、商务系开设的《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等,将职业道德教育全方位、有针对性地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之中,更贴近职业特色和专业实际。

(二)搭建沟通桥梁,实现校企融合的职业道德教育模式

要进一步加强旅游行业职业道德标准、需求与旅游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相互渗透与融合,以校园文化活动为主要沟通渠道,从活动中搭建认知行业的桥梁,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了解行业评价体系和职业道德标准,真正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无缝对接。很多旅游院校都有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桂林旅游学院的办学目标紧贴行业,组建了由行业、企业、政府、学校共同组成的理事会,社会行业广泛参与学校的办学,形成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多主体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办学目标的指引下,将旅游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形成了鲜明的文化育人模式,现已打造成“一系一精品”的特色校园文化,如旅游礼仪风采大赛,酒店服务技能大赛、导游风采大赛、七玄乐府、乘务之星等文化活动品牌。学校毕业生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高,广受行业好评,在业内享有盛名的杂志《酒店人》开展的“十大最受酒店业欢迎的国内旅游院校”评选中高居榜首。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牵头,与上海市旅游职业学校、品牌酒店、国际旅行社及行业协会等单位组建上海旅游职业教育集团,积极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创设共享性实践教学基地。通过教学资源库和师资资源库建设、人才技术交流和项目研发等多种形式,为在校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和实习岗位,真正做到产学研结合,校企深度合作,推进旅游院校持续与健康发展[9]。浙江旅游学院以校园文化品牌“微笑文化”为建设的主要载体,打造出外语节、艺术节、技能节、体育节四大活动项目[10]。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责任意识,教育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营造职业情境,强化职业情感认同的职业道德教育模式

职业认同感是形成良好职业行为的内在动力和重要因素。地方旅游院校的大学生还处于职业道德教育学习阶段,没有真正步入社会,成为旅游职业人,在这样的前提下,学校在进行职业道德理论教育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的职业情感认同,积极营造职业情境氛围,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培养职业情感,使他们对未来的工作充满热情和信心。桂林旅游学院非常重视旅游景观的文化建设项目,现已打造成广西首个现代化“景观式”高校校园景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桂林旅苑景区。该景区共分成四大游览区:大学文化区、文化休闲体验区、滨江游憩休闲区和高端休闲区。包括陶瓷文化体验馆、高尔夫教学和体验中心、七玄乐府和饮食文化体验中心等,一共11个景点和项目。桂林旅游学院是广西首例现代化景观式的高校校园,该景区的接待和导游人员多是由本校学生组成的,带领游客体验、学习高尔夫运动或是陶瓷文化,本校学生部分实习实训也在校内景区开展完成,让学生可以足不出户进行社会实践体验,也能在学习和工作的过程中加强职业情感的塑造和认同[11]。

(四)共享资源,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广西壮族自治区彭清华书记指出,要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12]。教师是学生的学习榜样和道德标杆,他的每一个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道德意识和职业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地方旅游院校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需要配备专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这支队伍既要具备行业背景,了解旅游业前沿资讯和动态,又要掌握基本的职业道德标准,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操守,引导学生形成爱岗敬业的道德情感。学校可以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进一步充实完善职业道德教师队伍,定期组织专业教师深入企业一线进修锻炼,邀请行业精英进校通过专题讲座、现场观摩、情景再现、交流讨论、案例分析等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引导旅游行业力量与旅游院校师生职业道德教育双向交流互动,促进校企文化融合的职业道德教育资源共享。在丰富了师生们课外生活的同时,也亲身体验了职业道德教育在行业及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从而帮助学生完成从职业道德意识到职业道德行为的转化。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通过人才引进、在职培训、挂职锻炼、聘请行业兼职教师等多种渠道,不断优化教师结构,提高师资队伍素质[9]。

(五)开展实践教育,打造服务互动机制的职业道德教育模式

旅游职业道德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复杂的系统工程,地方旅游院校要利用校外环境对学生进行旅游职业道德教育,通过组织校内外实习、实训、志愿服务等具体活动情境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实践,如开展“旅游景区志愿服务活动”“、旅游咨询服务”、“美丽广西,清洁乡村”、“诚信旅游进社区、优质服务利百姓”“、你来南昌,我来导游”等[13],有意识的让学生进入社会,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自我认识和内心体验,培养出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增强对社会的认识和责任意识,养成职业道德习惯,在工作实践中去感受、领悟并最终内化为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同时,还要打破旅游专业之间的界限,建立不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实践活动,在与社会、行业、学校志愿服务过程中搭建互动平台,增强专业之间旅游职业道德的相融性,提高学生人际交往技巧和能力,营造彼此相互学习沟通的道德情感氛围,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为民服务、为社会做贡献的良好品质,理解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提高学生职业综合能力。

四、结语

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和职业道德素养的形成不能一蹴而就,是伴随着旅游职业人职业生涯发展的全过程,需要不断的在工作中实践和学习。地方旅游院校要紧紧抓住学生职业道德形成和教育的关键时期,教育和引导学生塑造积极向上的职业情感和职业价值观,依托学校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帮助学生学习和完成职业道德教育培养的全过程,真正实现旅游人才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为更好的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娄佳 单位:桂林旅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