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稿学理论下现代文学论文

手稿学理论下现代文学论文

一、纯理论的手稿学

(一)一般理论

一般理论或普遍理论致力于从手稿研究的具体实践中提炼、概括、建立关于手稿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基本理论。一般理论来源于具体的手稿问题研究,并最终指导具体的手稿问题研究。长期大量的实证研究为普遍理论的获得提供实践的基础,普遍理论对于个案的实证研究具有理论的指导意义。一般理论包括手稿的定义、手稿学的具体内容、手稿学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手稿学研究的方法等。手稿是指作品形成之前一位作家书写的一切形之于符号形态的原始的东西,包括文字、图像等,其根本性质是原始记录性。手稿按照语种可以分为汉语手稿、英语手稿、日语手稿等多种。部分作家存在着先用外语写作发表在国内外刊物上、之后自译或他译为汉语作品的现象,比较手稿与译文之间的差异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不仅如此,用非母语的语言写作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探索的事情。手稿学是以研究手稿现象为基础或重点的一门学科。手稿学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一是考证辨伪。手稿研究可以解决一些学术上颇具争议的问题,如作品创作的确切时间问题、作家对某个人物的真实态度问题、作家对文学某些问题的真实情感问题等。如,通过鲁迅手稿的对比研究,学者得出了如下确凿的结论:“不同于《两地书》以及《故事新编》等手稿有鲁迅请许广平代为誊写的情形,《毁灭》手稿则从扉页设计到全文誊写,全部由鲁迅亲手完成,反映了他对于《毁灭》的重视程度。”严谨而科学的考订工作,使得手稿研究成为文学研究的基础。二是丰富对作家作品的认识。通过手稿与作品的对照研究,我们可以获得对文学作品的近距离观照,进入作家创作的历史场景,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对手稿本的研究还可以把它和作品发表本或初版本进行对校、比较,这样我们可以更完整地看到作品的前文本与出版本之间的渊源关系、内容差异、艺术得失等。”三是可以进一步夯实文学研究的基础。现代文学研究的版本意识日益凸显,但所重视的版本多为初刊本、初版本,而对手稿本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手稿本是文学研究的重要材料,它的发现、出版、利用可以让文学研究具有更加坚实的基础。手稿学研究的方法,主要涉及版本学、校勘学、目录学、语言学、传播学、阐释学等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但同样可以借鉴精神分析学、文学地理学、性别研究、后殖民主义理论等作为方法。精神分析的方法应用在手稿的研究上,可以发掘作家被压抑的潜意识。“最近几十年来,随着女性主义的兴起,学者们,尤其是女性学者,开始重新发现女性手稿,从事女性手稿的研究,肯定女性在手稿文化中的作用。”女性作家的手稿,经男性批评家提出修改意见、推荐发表后,这个过程之间表现了怎样的性别权力关系,性别研究的视角可以让手稿研究获得新的发现。“一个文学家迁徙流动到一个新的地方,他的感受、体验、生命意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倾向等可能会发生某些变化,其作品的体裁、形式、语言、主题、题材、人物、原型、意象、景观等也可能发生相应的变化,也就是说,他的作品的本籍文化色彩会有所减弱,会融进客籍文化的某些成分。”起草于一个地方的手稿,后来因为作家的迁移,而在另外一个地方定型发表,作家的迁移这个地理因素以怎样的方式影响着手稿到作品的过程,这是文学地理学的方法。社会分析的方法,主要分析在手稿的修改、润饰到作品的定型之间,社会因素所起的作用,这些社会因素包括意识形态、主流诗学和赞助人三个方面。意识形态对手稿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由手稿到作品的定型之间所发生的重写、改编等主题与形式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主流诗学是一个时期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审美意识形态,它决定着手稿的风格、体裁、主题。任何一个作家的书写,都是在一定主流诗学的影响下进行的。赞助人包括在某一历史时期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个人、某些人物团体(出版商、媒体、政治派别、政党)和负责传播文学和文学思想的机构(院校、学术期刊、教育单位),它们会制约手稿的形态。

(二)专门理论

手稿学的专门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媒介研究:

主要研究手稿的媒介形式与传播形式。手稿的媒介形式多种多样,近代以来,手稿的存在形态主要是纸质媒介与电子媒介。纸质媒介是手稿存在的普遍形式。不同的媒介形式不仅影响着手稿的质量和寿命,而且影响着手稿的风格与传播。“新文学版本的变迁与传播和接受紧密相关,是新文学传播史、接受史和效果史的一个重要内容。所以,对新文学版本从传播学和接受学的角度去研究也很有必要。这需要研究传播机构、传播制度、传播媒介、传播方式等与新文学版本的关系,需要研究把关人(编辑)、接受者(读者、评论家、改编者、传抄者等)对新文学版本变迁的影响。”

2.手稿类型研究:

一个作家所留下的手稿,大约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别,即文学文本手稿、非文学文本手稿。文学文本手稿,即文学作品产生之前与之存在“渊源关系”的手稿,因为它是文学作品的前身,具有较强的文学性,故称之为文学文本手稿。文学文本手稿之外的手稿可以一概称之为非文学文本手稿,包括购书账单、赠书留言、藏书序跋等多种形式。文学文本手稿是手稿学研究的重点对象,非文学文本手稿同样不可忽略。只有将文学手稿与非文学的手稿合而观之,一个作家的整体面貌才会立体呈现。将手稿分为文学类与非文学类,只是一种权宜之计,二者在某些时候可以严格划分,某些时候却难以区分清楚。一个经济学家的经济手稿,显而易见是非文学手稿,但一个作家的赠书留言、藏书序跋,如果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又可以视之为文学手稿。手稿划分的方法不同,手稿的类型也就不同。根据文学的四分法,手稿可以划分为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类手稿。“新文学手稿本的研究可以对手稿本进行统计、归纳、描述和分析。”如果一个作家是多面手的话,几种文学体裁都创作,那么将不同文本的手稿进行对比,就可以看出一个作家创作不同文学体裁过程的艰辛与否、擅长与否。

3.时期研究:

研究一定历史时期内的手稿情况。一定历史时期,手稿整体存在情况如何?如果保存完好且数量众多,原因何在?如果破损严重、所存无几,又是什么原因所致?在一定的时期内,手稿修改情况如何?为什么在这一时期由手稿到出版存在着巨大的修改差异,而在另一时期不存在这样的差异?这些是小规模的时期研究。大规模的时期研究就是要写出某一时期的手稿史,如民国文学手稿史、民国翻译文学手稿史、民国诗歌手稿史等。

4.具体手稿问题研究:

研究手稿很具体的问题。比如:手稿的渊源批评,“研究作品成为社会产品之前作家在手稿中的取舍、修改、调整过程,构思的未定性、偶然性及作家的思维状态等。也可称之为‘手稿诗学’或文本发生学。这种研究注重的是作品的前文本状态。”关于《域外小说集》初、二集的16篇小说,我们习惯于认为,鲁迅翻译了3篇,周作人翻译了13篇。王锡荣通过对鲁迅周作人合译《神盖记》的手稿研究,改变了人们的既定认识:“鲁迅对于该书的贡献并不仅仅限于那三篇作品,而是对于整部《域外小说集》总览全局。现在根据《神盖记》译稿的翻译面貌所显示的,我们可以更加有把握这样说了。这就是说,尽管周作人从英语译出了初稿,后来也是署他翻译的名,但是实际上很清楚:每一篇译稿都浸润了鲁迅的心血。周作人做的是下手,鲁迅承担的是主责;周作人做的是粗活,鲁迅做的是精加工。因此,《域外小说集》事实上是两个人共同的成果,操作上周作人出力更多,而操心上鲁迅用心更深。”

5.手稿的语言层级研究。

字、词、句、篇、章以及全文,这是语言的层级问题。不同作家的手稿在这些语言层级上的修改程度、规模是不同的。有的作家重点可能是字词句的修改,而有的作家修改的则是篇章全文。通过手稿语言层级的分析、统计,可以看出作家的创作个性。

6.手稿学史:

研究关于手稿学的历史,具体包括:整理、梳理某个人关于手稿的理论,形成某个人手稿思想或手稿诗学;整理、梳理某一时期关于手稿的理论,形成手稿理论史、手稿诗学史、手稿思想史;回顾、总结以往手稿研究的论文、著述,形成手稿研究的学术史。

(三)描述性手稿研究

纯理论的手稿学的另一个分支是描述性手稿研究,它重点探讨三个方面的问题:

1.手稿史研究:

探讨已经存在的手稿,最终形成手稿史。手稿史不仅仅是手稿事件的历史,而且应当是思想史;不仅仅记载手稿所产生的时间、所使用的物质形态(纸张、开本、色彩、笔迹),而且应该探讨手稿所产生的思想动因。究竟是怎样的事件促使了手稿的产生,手稿的背后隐藏着、折射着怎样的思想,这应该是手稿史的主要内容,即我们只有将手稿做为作者思想的客观对应物,去解释、阐释、意逆手稿背后隐藏的思想,手稿才获得了它更高的意义。我们有各类文学史,却没有手稿史。手稿史如何写作?手稿史的写作,首先要放弃文学史写作上的进化论观念。从手稿到作品,不完全是一个进步、提高的过程,有可能是艺术、思想上的退步。手稿与作品的关系,是一个文本存在的两种形态,后者不必优于前者,前者未必劣于后者。其次,就是以时间为经、以作家或体裁为纬,描述手稿在某一时期存在的形态。我们的手稿史可以是断代的,如十七年文学手稿史、文学手稿史,也可以是文体的,如民国小说手稿史。

2.手稿社会功能的研究:

研究手稿产生的社会背景以及手稿在社会上所产生的影响,即手稿的功能,这一研究的发展目标是手稿社会学。手稿对于社会的影响主要是强化、弱化社会固有观念。强化,是指手稿的发现、出版起到强化一定社会价值规范、意识形态的作用;弱化则相反,手稿的发现、出版起到了弱化一定社会价值规范、社会意识形态的作用。有没有这样的问题,手稿的发现、出版对于社会完全没有影响,不增加什么,也不减弱什么,即零影响。任何一部手稿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本身承载着巨大的社会信息。手稿的流传,无论其范围怎样狭隘,必定会对手稿的阅读者产生影响,为此,我们要从读者接受的角度来研究手稿对读者的作用以及手稿在社会上产生的影响。

3.手稿形成过程的研究:

研究手稿和作者创作心理的关系,即通过手稿字词句的更改删除、篇章段的调整组合等痕迹,追寻作者的创作心理,这一研究的发展目标是手稿心理学。这种研究与创作心理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主要致力于创作过程中创作主体的精神、心理过程的分析。“手稿记录了作曲家特定作品创作的过程,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作曲家乐思形成的过程。手稿是完整地认识、解读作品必不可缺的方面。”这段论述作曲家手稿的话同样适用于文学家手稿。“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与透过作品分析作者的创作心理相比,因为手稿的原始性,透过手稿更加可以逼近作者“神思方运万涂竟萌”的原初心境。

二、应用手稿学应用手稿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手稿的收集、保护与出版。

因为手稿的唯一性、原始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价值逐渐凸显,保护手稿变得非常必要。运用现代技术进行手稿的影印出版、缩微胶卷、编纂目录等,成为应用手稿学的一部分。手稿的影印出版一定要完整,保存手稿的完整性,是基本的原则。如果在影印出版的过程中,对手稿进行删改,手稿出版的意义就会大打折扣。

2.手稿的批评。

手稿的批评就是对公开出版的手稿进行批评———将手稿原件与影印品进行对照,评价影印品得失所在、价值大小。影印手稿的目的在于让无法目睹手稿实物的学人读者看到手稿的原貌,从而尽可能地触摸到历史的真实。因为一定意识形态、商业因素等的影响,我们所出版的手稿影印品并不理想,存在着拼贴、删改等现象,这就严重影响了影印手稿的价值、意义。手稿批评就是要对手稿的相关出版物,进行严肃而认真的学理批评,指出好的,批评坏的,为读者阅读、借助手稿提供参考和指南。

3.手稿的数字化,这主要包括手稿数据库的建设等。

为了深入研究的需要,我们有必要将已有的作家手稿制成一定的电子资源数据库,从而方便学者的检索、应用。比如,当我们需要一位作家的一篇作品的手稿时,通过电子资源,在数据库、网络上就可以浏览到它。如何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实现手稿资源的共享,这是应用手稿学应当考虑的一个问题。

4.手稿学的课堂教学。

手稿学一旦建立起来,面临的问题是编纂怎样的手稿学教材、如何在大学里进行课堂教学。在课程设置上,手稿学即使不能成为文学方向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也可以成为专业拓展课。

三、今后的工作

1.发掘手稿遗作。

“发掘手稿遗作和史料钩沉工作,是搜集资料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可以说是整个搜集工作的尖端科学。”目前,尽管我们不断听到作家手稿落户档案馆、文学馆的消息,但对手稿的发掘还是不够的。这不仅包括那些散落的手稿,即使那些入馆的手稿,对其的发掘工作还待努力。即以1981年版、2005年版《鲁迅全集》而言,一些学者通过对鲁迅手稿的发掘,竟然有了新的发现:“发现其中的一些书信附件已经被收入这些版本的《鲁迅全集》,但是仍然有一些附件没有被收入,笔者对所搜集到的鲁迅书信的附件(包括《鲁迅手稿全集》‘书信部分’和鲁迅博物馆馆藏鲁迅书信原件)进行梳理,发现这些书信的附件都是鲁迅书信的组成部分,如果删掉这些书信的附件就会破坏鲁迅书信的完整性。”

2.丰富个案研究。

时过境迁,今天的手稿研究不同于古人。今天的手稿研究,面对的对象更加繁复,情况也更为复杂,这就需要做更多细致的实证研究工作。比如戏剧手稿的研究,通过个别戏剧手稿的细读,可以看到剧本的修改过程与社会审查之间的微妙关系,从而揭示出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文化体制的特点。

3.提升理论水平。

目前,关于手稿的理论还是非常不成熟的,处于草创阶段。因为手稿研究多是具体案例的研究,也因为研究者多非文艺理论界的同好,致使手稿理论的研究非常薄弱。没有手稿理论的加强和提升,手稿研究就会处于考证层面而流于繁琐,也将很难进入到一个更高的层面。手稿研究的任务不仅仅是具体手稿问题的研究,而且更主要的是从一个个个案研究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形成手稿研究的普遍理论。即以手稿的文化研究而言,我们不仅仅要研究手稿的物质形态、手稿生产与社会政治文化的关系以及与出版编辑的关系,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手稿文化研究的理论框架,从而指导以后的手稿文化研究。

4.创新研究方法。

手稿研究的方法主要是文献考证的方法,即将手稿作为文学的一种版本,与文学的初刊本、初版本、定本、善本进行对比,查找异文,见出变迁。文献考证是手稿学的基础和基本,但不是唯一的方法。我们有必要借鉴如传播学、文化研究、比较文学等学科的方法,创新手稿研究的成果。结语手稿学的研究对象是手稿及其相关的文学材料。手稿出现在一定的历史时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作家用电子工具写作,不再用纸质工具写作,手稿将不会如同既往般大量出现,但也不会完全绝迹。“手稿研究的成果已经在相当程度上修正了文学史的书写,因为从前对印刷媒介的过分关注扭曲了文学史的真实图景。”

四、结语

手稿学是研究手稿的一种视野和方法,其目的在于拓展现代文学研究的领域、更新现代文学研究的方法,构建一门新的独立学科。随着《鲁迅著作手稿全集》《老舍〈四世同堂〉手稿》《〈骆驼祥子〉手稿》《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珍品大系:手稿卷》等作家手稿的出版,手稿研究必然成为“一代之学术”,手稿学也必然成为时代之显学。

作者:赵献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