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与现代文学理论的异同

古代与现代文学理论的异同

【提要】本文中对中国古代与现代文学理论的异同进行了探讨。无论古代文学,还是现代文学,其理论均是对文学发展的高度概括。不过现代文学理论和古代文学理论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研究文学理论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对梳理我国文学发展脉络,更好的理解文化发展方向,有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中国;古代与现代文学理论异同;探索

新视野和新方法推动着学术发展,正是因为如此,人们对于文学的研究不断取得突破。学术界始终将文学理论作为文学研究的重点,对理论批评和创作实践的关系、如何运用现代纯文学理论研究古代文学观念等,是主要研究的内容。新视野和方法的应用,为提高文学理论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在研究文学理论时,要从多个视角进行分析,探索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理论基础形成的差异点和相同点,进而为文学实践与发展,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持。

一、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范畴的研究

(一)古代文学理论范畴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范围具有执行性以及解释性特征,具体来说,在不同的文学作品中,相同的词汇所揭示的意义和指代意义常常是不同的,指代的内容宽泛。以“气”这个词汇为例,差异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1.本体性含义。白居易说:“天地间有粹灵之气,万类皆得之,而人居多。就人中文人得之又居多。……盖是气,凝为性,发为志,散为文。”这里的“气”就是实际存在的,指的是天地之气。2.人格品性含义。人格品性具体指的是人的修养和气度。3.拟人化含义。在古代文学理论范畴内,文气论为内在艺术表现形式,赋予了文学作品灵魂。从袁准的《才性论》文学作品来说,物何故而美?清气之所生也;物何故恶?浊气之所施也”等,其中的“气”具有拟人化特征,指的是生命力和生命的由来。

(二)古代文学理论范畴的丰富经验

1.感悟性。在古代文学理论范畴中的经验,以感悟为主,读古代文学作品,我们通过文学作家的描写,对世事和事态等,有着一定的感受以及体会。古代文学作品具有深刻性以及揭示性,既体现了人的直觉感受,也突出了人物或者作者的个性特质。部分文学作品反映的是当时整个民族的心理状态以及心灵表现方式。古代文学接受和文学批评理论,多采取此类直觉上的感悟和表达。作者在文学作品中,通过生动的形象意蕴,表达出自己的感悟以及情感。例如王维的《山居秋暝》,诗句为“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通过描写山间的美景,描述淳朴民风和乡间勤劳百姓,勾勒出诗人心中的理想社会生活景象,进而表达了其对当前隐居生活的满意之情。无论是情感,还是人生道理,中心思想还是通过事物、生活等的描述,进而表达诗人心中的志向,是文学理论范畴的经典之处。2.思辩性。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范畴经验来说,还具有思辩性质,是文学作品重要理论性质。古代文学作品具有哲学意义以及理论层次,实现了古代文学和古代哲学的有机融合。从某个角度来说,展现了中国古代人们的智慧,也充分展现了古代文学的风格以及特色。例如刘勰的《文心雕龙•通变》。其作品系统整理了文学继承以及发展的关系,将继承和发展有机的结合,并且从阐述了文学创作原理。古代哲学中,通和变是相对而生。通变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系辞上》,其中“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的通变是以术语的形式使用的。而刘勰的《文心雕龙•通变》中,是以美学观念被引入到文学理论。

二、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和现代文学理论的区别

(一)“文”和“人”之间的区别

关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学者和文学爱好者对于文学理论的概念,基本是在某个文学作品或者学说上。譬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以及《离骚》等。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相对复杂,不过古代文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比较明显,提及某个文学理论,多多少少能够联想到文学理论的创造者以及承载者。主要是因为古代信息传播速度慢,文化普及程度不深,能够成为大家的人较少。基于此在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时,多以某家言论或者作品,进行理论范畴划分。现代文学则不然,其所处的环境不同,文化普及程度较高,涌现出诸多学者。加之言论自由、文化交流,使得文学理论发展呈现百家争鸣的状态。对于现代文学理论范畴的划分,要以文学理论流派的实际价值以及意义为依据。

(二)服务对象差异

从古代社会实际情况来说,政治和经济有着高度的集成性,这和古代社会制度,有着紧密的关系。文学是社会文学深入发展的产物,在思想表达方面,社会政治以及文化意义较为明显。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既有文学家的内省,也有对社会政治与文化的批判,除此之外还自然万物和山川河流的赞美。无论那种理论,都少不了对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的批判或者赞美,影射了当时的政治局势。现代文学理论侧重于服务群众,主要是对群众精神文明发展的研究。

三、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和现代文学理论的相同

(一)社会价值相同

无论是古代文学理论,还是现代文学理论,其都具有一定的社会职能,发挥着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指导教育发展。文学理论发展在推动社会教育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教育的发展,反助攻文学理论发展。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增强了文学理论的社会职能作用。以古代文学理论为例,儒家学派的思想,其对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的影响较大。孔子的弟子从孔子的文学思想中继承各类观念,譬如修身。除此之外对现代教育也有着深刻的影响,其中的精华部分,对促进现代人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现代文学理论对高校文学教育,有着巨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材变革、研究热点等方面。

(二)古代文学热点和现代文学研究趋势相符合

一般来说,一种文学思潮能够反映社会问题。目前,全球各个国家所面临的各类尖锐问题,从根本上来说,都可以用“生态”高度概括。以生态文学为例,其发源于美国。关于生态文学的研究,已经从文学作品,上升到了文学理论层面。未来生态文学将会以生态精神为代表,肩负着引导人们客观认识自然、反思自身行为的社会职能。从我国文学理论中的生态文学思潮发展情况来说,其虽然发源于美国,但是和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的理念不谋而合。

四、中国古代文学对现代文学的影响

(一)诗歌方面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以诗歌为主,拥有丰富的资源。虽然五四新诗运动是以反传统的形式出现的,不过其受到过传统文学的滋养以及启迪。再比如胡适,其《尝试集》旧体诗词痕迹较为明显。除此之外卞之琳、何其芳等,都是古代文学的主要代表人物。现代文学史上,鲁迅、郭沫若等都非常擅长写旧体诗词。受到古代文学的影响,铸就了现代文学的辉煌。从某个角度来说,现代文学是在古代文学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但是不同于古代文学,具有时代特征。

(二)散文

纵观中国古典散文历史长河,产生了多位散文大家。即使是现在,他们的作品,仍旧被传诵,可谓是经久不衰。中国古典三散文发展历程较长,从先秦时代开始,创立了叙事文和议论文,直到现代还有着深刻的影响。在汉魏时期,相继创立了这里问和政论文等。在唐宋时期,以写景抒情散文为主。到了明清时期,散文更是快速发展。中国现代散文受到古典散文的影响深刻。以鲁迅为例,其作品的表现方式以及艺术风格等,和魏晋文章有着一脉相承之处。

(三)现代文学理论塑造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具有极大的当代价值,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1.对现代文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从现代文学发展的实际情况来说,存在着内容空洞的弊端。而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不仅意蕴丰富,而且文章观点鲜明,在表现手法方面,不仅丰富,而且生动,注重文学作品的风骨。对现代文学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2.古代文学理论范畴是近代时期提出的,不过现代文学家还没有深刻认识到理论内涵,尚未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现代文学推崇西方文学理论范畴,不符合我国文学作品发展特性,使得文学作品不仅质量低,而且优秀的作品较少。实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和现代文学理论相互结合,对推动现代文学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有利于建立健全当代文学理论。3.有助于增强现代文学的民族特色。从古代文学理论范畴实际情况来说,范围较为广泛。即使在相同的时期下,文学理论含义和特色,民族文化多样性特征明显。基于此,出现了诸多子范畴。不同的时代,各个理论范畴特性差异。在学习以及借鉴期间,要做到区别对待。对于古代文学理论范畴的借鉴,要具有目的性,切不可盲目学习,要取其精华。比如比兴就是一个极具指导价值的范畴,它不单单是指一种创作手法,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具有想象,象征、隐喻的特点。能够完全融合到当代文学理论中。有助于当代文学民族特色的发展。

五、文学作品的主题

在文学作品的主题方面,古代文学对现代文学的影响较深。譬如古代文学作品中,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文学作品较多,对现代作家,有着深刻的影响。现代文学的创造者和继承者,无论是小说家,还是剧作家等,都富有着爱国热情。从鲁迅和闻一多等作家的文学作品中,能够看到屈原和陆游等爱国主义精神。从文学题材角度来说,多数古代文学的题材,广泛的被现代文学作家所运用。古代文学的许多典故也被现代作家所使用,如朱自清诗词就有很多地方用典。直接引用或化用古代诗词名句的作家更是举不胜举。古代文学的某此表现手法也被很多现代作家借鉴。通过分析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和现代文学理论的异同,能够了解到二者在“文”和“人”之间、服务对象方面存在差异。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对现代文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古代文学作品在主题和散文等方面,对现代文学作品,有着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樊瑞娟2015《试析中国古代与现代文学理论的异同》,《延边党校学报》第1期。

2.高玉2015《论现代文学欣赏方式及其理论基础》,《河北学刊》第1期。

3.李继凯2013《中国现代文学史理论品格的缺失现象》,《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第4期。

4.张雨楠2015《中国文学思想史研究方法的再思考》,《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第4期。

作者:张君凤 单位:河南郑州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