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民歌文化研究

苗族民歌文化研究

摘要:

民歌是苗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苗族珍贵的历史记忆,笔者2913年9月至2015年6月期间多次赴贵州省台江地区苗寨对该地苗族民歌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包括台江地区苗族聚居地的历史、地理、习俗、信仰、文化生态以及当地人固有的文化观念、审美心理进行多维度的观察,对贵州台江地区苗族民歌的功能、文化特质、发展趋势进行探索。笔者认为在当代多元语境下,对贵州台江地区苗族现存民歌进行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考释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

关键词:

贵州;台江;苗族;民歌;文化

一、贵州台江地区苗族民歌研究概况

2013年9月至2015年6月,笔者与调查组对前人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搜集整理,并先后三次赴贵州省台江地区进行实地调查,系统、深入探索贵州台江地区苗族民歌蕴含的审美观念、文化功能,以及由民歌的兴衰折射出来的文化变迁和社会变迁。

(一)国际研究

苗族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著称于世,是中华民族历史文明的重要源头,民歌则是苗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贵州台江地区苗族民歌的研究可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早在19世纪末,一批外国传教士及人类学家便来到贵州苗族地区对当地的人们进行综合的田野考察,如萨维那、克拉克、伯格理、鸟居龙藏等,他们的研究成果为后人研究贵州台江苗族民歌文化夯实了基础。

(二)国内研究

1.第一阶段

国内方面,20世纪40年代,萧家驹、潘名挥、朱石林等一批音乐家首次对贵州民族民间音乐(含苗族民歌)进行发掘与整理。

2.第二阶段

20世纪50至60年代,萧家驹、冀洲、朱石林、郭可诹、龙庭恩、毛家珞、肖自平、郑寒风、张渠、杨方刚、张轲、徐开、邹先福等音乐工作者深入到贵州各个县、区、村进行民族民间音乐采集,这一时期,部分贵州台江地区苗族民歌的珍贵资料被录入《贵州民间歌曲集》(薛良编)、《苗族民间歌曲集》(冀洲编)。

3.第三阶段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唯台江农民王安江收集整理了相对比较完整的《苗族古歌》,贵州台江地区苗族民歌的研究进入低谷期。

4.第四阶段

20世纪70年代,贵州台江地区苗族民歌研究进入复兴期,相关研究成果散见于《贵州民族音乐文选》(张中笑、罗婷华主编)、《贵州民间音乐文集》(邓正良、古宗智主编),相关专著主要有李惟白的《苗族音乐研究文稿》面世。

5.第五阶段

20世纪80至90年代,相关的科研成果散见于有惟白的《贵州苗族民歌》、王承租的《苗族民歌音乐形态及其性格特征》等著作中,部分涉及对台江苗族民歌形态(音阶调式、旋律特点、曲式结构、歌词格律、风格特点等)的分析,也简单论及其相关的民间风俗、婚姻爱情、审美意识及地理环境。这一时期,部分本土音乐家还撰写了一批具有相当深度的史志性质的概述和调查会报告,如李惟白的《苗族民歌概述》、古宗智的《贵州民歌概述》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国家从80年代开始组织编撰的《中国民族民间歌曲集成•贵州卷》的顺利出版。

6.第六阶段

21世纪至今,特别在非遗的热潮下,贵州苗族音乐研究进入繁荣期,一批重大著作相继面世,王承祖《贵州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集粹•苗族篇:千岭歌飞(附光盘1张)》等,这使得贵州台江苗族音乐文化研究逐渐升温。纵观贵州苗族音乐研究历程,贵州台江苗族民歌研究呈螺旋式发展的态势,前人科研成果中多聚焦于音乐形态研究,文化研究不够深入,大多囿于简单叙述,迄今为止,尚未发现区域性质的贵州台江苗族民歌文化研究著述面世。因此,笔者认为,研究贵州省台江苗族音乐文化,有利于苗族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有利于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深入进行,有利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利于加强苗族自我文化的认同。

二、贵州台江苗族民歌概述

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为跨界民族,在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中,中国苗族总人口为9426007人,人口在少数民族中居第四位。苗族散布于世界各地,主要分布于中国长江以南的黔、湘、鄂、川、滇、渝、桂、粤、琼等省区,以及欧美、澳洲、东南亚的老挝、越南、泰国等国家和地区,其分布的格局则是大杂居,小聚居。其中贵州省的苗族人口最多,占全国苗族人口的48.1%,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贵州苗族分布最集中的地州级行政单位,台江素有黔东南苗疆腹地之称。

(一)贵州台江苗族民歌分类

民歌是台江苗族传统音乐文化的精髓,是苗族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被用于礼俗活动,还用于传授历史、文化和抒发感情。在苗族的现实生活中,生产劳动、男女社交、迎宾送客、祈年庆节、贺喜楔灾、祭祖吊丧等,都有各种各样的民歌相伴随。贵州台江境内苗族民歌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按照内容可分为古歌、叙事歌、酒歌、苦歌、起义歌、丧歌、儿歌、情歌、季节歌、生产劳动歌、婚嫁歌、姊妹歌、节日歌、新民歌等。按照功能以及演出场合可分为飞歌、游方歌、酒歌、礼俗歌(古歌、龙船节歌、鼓社节歌、祭祀歌),儿歌等。《中国民间歌曲集成?贵州卷》收录贵州境内23个县(市)62首飞歌,其中台江9首;收录贵州境内25个县(市)62首苗族游方歌,其中台江18首;收录贵州境内25个县(市)62首礼俗歌,其中台江18首,另外收录酒歌中,台江3首。

(二)贵州台江苗族代表性民歌的艺术特点及文化内涵

1.古歌

苗族古歌素有“苗族史诗”之称,是苗族古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由于历史上苗族并无独创文字,其历史主要依托于口传方式流传至今。苗族古歌的内容主要叙述了苗族先民从开天辟地到铸日造月,从万物繁衍到洪水滔天,从兄妹结婚到溯河西迁的自然世界与苗族社会生产和发展的全过程。整首歌曲分为“开天辟地”、“枫木歌”、“蝴蝶歌”、“洪水滔天”、“溯河西迁”五个部分二十多首,有15000多行,具有诗化特征,集苗族宇宙观、宗教观、价值观、伦理观、社会观为一体,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2.鼓藏歌

鼓藏歌是在苗族鼓藏节仪式过程中演唱的民歌体裁,在台江地区演唱的鼓藏歌与月亮山一带所唱鼓藏歌有殊异。鼓藏歌有着深刻的文化涵义,具有仪式性、神秘性、原生性、地域性特点,蕴含着当地苗族社会心理、思维方法、价值观和审美观的丰富信息。研究鼓藏歌对音乐学、人类学、宗教学等学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3.多声部情歌

苗族多声部情歌是流传于台江县方召乡方召村、反排村、巫梭村,南宫乡白帮村以及革一乡的苗族村寨青年男女中的一种民歌体裁,是当地苗族婚恋文化的载体,在当代多元化语境下,已经有所变异。2006年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民歌大赛中,苗族多声部民歌《你是一朵花》荣获金奖。台江苗族多声部民歌音域宽广,节拍自由,曲调跌宕,委婉细腻,感人至深,地方语言音调与旋律旋法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在唱法上,气息运用十分高明,真假声交替、鼻音、喉音的音色极具特色,唱腔华丽,具有炫技性特点,大量使用下滑音、颤音,有微分音现象存在。具有鲜明的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当地大部分歌师在接受笔者访谈过程中,认为多声部情歌这种体裁在解放前是没有的,到了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出现。据此我们是否可假设苗族多声部民歌这种体裁是在旧的台江地区文化生态发生变化的同时产生的民歌变异现象,折射出该地区社会与文化变迁。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很有研究价值的问题,限于篇幅在此不展开。

4.飞歌

飞歌主要指在山岗林野里直抒胸臆的苗族山歌,广泛分布在贵州各地苗族聚居地,台江飞歌尤其富有盛名。20世纪50年代初,苗族歌手阿泡首次把飞歌带进北京,从此飞歌响彻中华大地。飞歌的内容十分广泛,季节时令、生产劳动、迎送宾客、男女情爱、宴饮作乐、以及各种节日礼仪均可入曲。苗家人也常常用飞歌曲调填上词,歌颂新生活,比如台江飞歌《来了》在20世纪初已广为流传,影响很大,其主题音调被我国不少作曲家作为素材使用,谱出一曲曲华章,比如小提琴协奏曲《苗岭的早晨》、笛子独奏曲《可爱的苗岭》、声乐曲《你见过雷公山的山顶吗》等等。飞歌音乐激越粗犷,高亢嘹亮,旋律跳进居多,棱角分明,大起大落,句内喜用滑音,自然流畅、句尾收腔。节奏舒缓自由,唱法上男用真假声结合,女用真声,常二人齐唱,终止时常用高昂的呐喊,具有山地民族独有的艺术魅力和鲜明的地域特征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

三、贵州台江苗族民歌文化生态

(一)地理环境

台江地处云贵高原东部苗岭主峰雷公山北麓、清水江中游南岸,境内地形地貌奇特,高山、盆地、河谷错落有致,最高海拔1980米,最低海拔455米,平均海拔717.5米。台江总面积1108平方公里,总人口15万,有苗、侗、土家、布依等15个少数民族,其中苗族占台江县总人口的97%,是世界上苗族聚居最集中的县份,被誉为“天下苗族第一县”。台江在唐代隶属于应州的?隆县,宋、元、明、清为"化外生苗地",2014年,台江县辖台拱镇、施洞镇、老屯乡、台盘乡、革一乡、排羊乡、方召乡、南宫乡共八个乡镇。根据专家的研究,苗族历史上曾有五次大迁徙,两千多年前,苗族迁徙进入台江,他们开疆辟土,建设家园,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独特的地理环境与人文背景是飞歌、古歌、鼓藏歌,情歌等代表性歌种产生及传播的客观基础,也是台江苗族民歌艺术特点形成的重要因素。

(二)民俗背景

台江境内民族风情古朴浓郁,节日、集会繁多:节日如苗年、春节、祭桥节、爬坡节、姊妹节、清明节、敬牛节、祭秧节、吃新节、重阳节、独木龙舟节等,集会如芦笙会、龙舟竞渡、斗牛、踩鼓等,不同的民俗情景有着相适应的礼俗歌曲。民歌与台江苗家人的劳动、生活、交往及风俗习惯息息相关,特定的民俗孕育了特定的民歌,民歌成为研究民俗的重要参考。

1.鼓藏节

台江的鼓藏节,又称为祭祖节,被誉为“世界第一俗”、“世界最长的节日”,13年一次,每次周期为3年,整个过程乐声相和,该仪式不同阶段均适配不同内容的“鼓藏歌”,音乐成为这场祭祀仪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彰显了仪式的神圣性,反映了苗族这一族群的宇宙观、生命观、哲学观、音乐观以及其社会的深层次结构。

2.姊妹节

台江苗族姊妹节在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举行,是以年轻女子为主体的传统婚恋的一种节日聚会方式,期间演唱的婚俗歌体现了苗族所特有的婚俗文化,以方召的游方歌及反排的苗族多声部情歌为代表(反排多声部情歌是部级第二批非遗保护项目),具有重要的历史学、人类学、音乐学、美学多方面的理论研究价值,是珍贵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3.龙舟节

每年农历5月24日—5月27日,台江施洞一带居住在清水江边的苗族人民都要举行独木龙舟竞渡,如果说姊妹节有女人当家的话,龙舟节则由男人主事,施洞苗族每届龙舟赛事都必须在鼓主的主持下进行,舟行水上,飞歌激荡,龙舟节是苗族文化的展演,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台江独特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使得其民俗独具特色,形成独具特色的台江苗族民歌文化景观,民歌成为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台江苗族多声部情歌、苗族古歌已被列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台江经联合国保护世界乡土文化基金会考定为一等"反朴归真"类旅游区,并被列为十大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圈之一。

四、田野多声道——非遗视阈下台江苗族民歌文化生态建设之思考

(一)留住“乡愁”

随着全球化经济开发的进程,外来文化的渗透,这极大破坏了台江苗族民歌的生态环境。时移世易,笔者通过实地调查了解到,台江部分苗寨中,传统歌会减少,民歌传承出现危机。这是由于其所依附的民俗生态环境恶化而导致的结果。旅游经济的兴起,各种民族村的修建,这使得台江苗族民歌的传承与发展危机与机遇并存,然而在今天非遗语境下,各界均对旅游大开发以及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反思,随着非遗工作的纵深发展,随着贵州省一个个民族文化生态博物馆的建立,随着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进一步加强,留住“乡愁”已成为各界人士的普遍共识,台江苗族民歌文化生态也由此转向可持续性发展。

(二)台江苗族民歌文化生态平衡发展应以政府为主导以及学术界的积极参与

在非遗语境下,贵州台江近年来通过文化部门与学界专家的携手,抢救了一批珍贵、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营造了全民参与“非遗”保护的良好氛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初步成果,这与学界的经年的努力有直接的关系。省级苗族古歌传承人张洪珍说:“我一定要把苗族古歌传承下去,活到什么时候就传到什么时候。”黔东南非遗办公室主任粟周榕说:“台江的非遗就是台江的瑰宝对非遗”传承人目前所处的困境……传承人要更多地思考怎样让自己的非遗打开知名度,走向市场,形成产业,使其成为我县文化经济的一张金名片。”根据笔者所掌握的资料,台江县目前共有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9项,省级12项,县级52项。同时,王安江(已故)、万政文、张定祥、刘洪珍被评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三)台江苗族民歌文化生态和谐发展需要媒体良性介入

近年来,台江县积极开展外宣攻势,合理运用传统媒体以及各种自媒体平台,力争在高平台打造台江魅力形象。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争奇斗艳》栏目组曾走进贵州台江,录制台江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反排木鼓舞》和《反排多声部情歌》。央视大型纪录片《聆听中国》也在台江地区收集素材,通过影像传达的方式,保护、宣扬、传承贵州民间原生态歌舞非物质文化。媒体的良性介入是台江民歌文化生态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民歌是贵州黔东南台江地区苗族社会的文化支柱,它是苗族社会文化的综合体现,苗族民歌文化生成,既是自然环境影响的结果,也是历史传统作用的结果,更是地区间人类文化相互交流的历史孑遗,是苗族社会珍贵的历史记忆,是该地之地态、语态、情态、乐态、心态、美态的递为反映。各界应一如既往,携手共进,留住那抹淡淡的“乡愁”。

作者:谭卉 单位: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伍新福,著.中国苗族通史(上下[M].贵州民族出版社,1999.

[2]杨圣敏,丁宏副,编.《中国民族志》修订本[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

[3]中国民间歌曲集成•贵州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民族民间歌曲集成•贵州卷[Z].ISBN中心出版.新华书店发行所发行,1995.

[4]中国少数民族音乐音乐学会.贵州省音乐家协会.中国民族音乐研究[C].贵州民族出版社,1999.

[5]《苗族简史》编写组.苗族简史[Z].贵州民族出版社,1985.

[6]张中笑,罗廷华.贵州少数民族音乐[Z].贵州民族出版社,1989.

[7]王承祖.贵州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集粹•苗族篇:千岭歌飞(附光盘1张)[M].贵州人民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