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及设计路径探究

文化研究及设计路径探究

摘要:

上海美琪大戏院是上海那个时代的传承和经典,它代表着那个时期上海人的精神文化面貌,所以保留与传承传统文化是现在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文章基于美琪后街文化的研究,通过对街道空间、人的行为心理、城市文脉等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把怎样发展美琪后街、怎样把现代时尚与城市传统文化结合做一分析,重塑美琪后街文化的设计理念。利用美琪的历史文化价值,打造多功能、多角度、创意的美琪音乐主题后街。

关键词:

后街文化;街道空间;美琪后街;文化传承

一、前言

接触一个城市,就要接触这个城市更有内涵的东西。每次逛完一个城市还是觉得没有接触到他的真相,那些城市所表现的河滨绿地、摩天大楼、广场、街道,好像是城市的一切,却又像所有城市千篇一律的表象。直到我们不经意闯入他真正的文化———后街。后街在某种意义上仅仅是一个倾向,它表达的是一种存在于生活之中,但又不同于主流的东西。

二、美琪历史文化及后街现状

(一)美琪地理位置及历史文化背景

美琪大戏院位于上海市静安区江宁路与奉贤路交叉口,毗邻南京西路,附近地铁站有2/12/13号线,交通方便。附近有吴江路休闲街、南京西路大商场等。美琪周边环境相对安静,多是一些安静的小区,还有温可铮旧居等一些上海的老弄堂。美琪大戏院建于1941年,是列入保护名单的近代优秀建筑。解放前美琪偶有演出,如梅兰芳抗战胜利后复出,曾轰动一时。解放初,美琪一度成为上海重要政治活动集会场所,如上海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在此举行;国务院总理曾在此做关于知识分子改造的重要讲话。解放后改建为剧场后,成为以歌舞剧为主的大型综合性演出场所,同时也是接待世界各国表演艺术团来沪演出的重要场所。1989年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城市发展和道路加宽,该建筑已贴近规划道路红线,每当演出散场时,疏散人流会造成路通堵塞。

(二)美琪周边街界面研究

美琪周边街道与主要街道的交接口上,会看到一些有情调的主题餐厅,一些小资的外国人在吃饭聊天。虽然较南京西路偏僻,但不乏在美琪的影响下与街的环境产生文化的碰撞。江宁路上多是些连锁商店,附近的居民为买到诱人的食品不惜花费时间排很长的队。走进江宁路上一个小区,那里总会有卖水果的摊位,摊主皮肤黝黑,诚实厚道。再往里走就到了奉贤路,那里甚是安静,商铺很少很冷清,沿街是一些上海的老房子,与距离不远的吴江路的热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沿着北京西路往东走,沿路除了零零散散的商店,基本上是一些旧建筑的围墙,被马路对面高楼的阴影挡着,显得毫无生机。拐到南汇路才能看到灯火通明的景象,再继续往前,就会感受到这片街区的文化,所谓吴江路、南京西路那片热闹的、灯火辉煌的景象———人们的夜生活开始了。后街表达了一个真实的生活状态,这里没有开阔的视野,但看见的、感知的都是无需矫揉造作的真实。由无数后街组合而成的城市不是表象,是最真实的生活空间,一旦离开了后街也就离开了城市。

三、美琪后街文化解析及在后街公共空间人所表现的行为关系研究

(一)美琪后街文化概念解析及现状

“后街文化”即美琪“后街”上形成的文化,它可以概括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指后街上的消费环境、交通环境以及街道店面的卫生环境等。制度文化是指与后街相关的商业活动行为及管理措施。精神文化是“后街文化”的核心,包括人们在后街消费过程中所折射出的价值观念、消费特征等心理诉求和文化特点。分析后街文化,就要了解这些文化的现状特征。一就物质文化而言,美琪“后街”的建筑虽然沿街排列,但是缺乏整体规划,不仅建筑新旧、色调不和谐,其店面的功能分配也是杂乱无章,街道上的商店很少甚至其功能不为所用。二就制度文化而言,街道上一些商店的“流动式”营业,使得“后街文化”不能形成一个有主题的商家经营模式,杂乱的经营导致无序的管理。三就精神文化而言,美琪“后街”原本应有的功能是弥补这个地段文化产业模式的不足、发展额外需要补充的消费和精神需求、满足与此建筑文化相关的需要,形成理智有序的街道文化。但是如今许多地标建筑的后街完全脱离了它们的功能需要,使得街道的建筑不能与街道文化形成良好的对话关系,造成建筑非在地性,街道文化不能和建筑、环境有机结合。

(二)美琪后街空间人的行为关系研究

1.街道空间元素与行为的关系

街道空间和人的行为有不可忽视的关系,街道的宽窄变化能产生不同的空间层次感,从而带给人们不同的视觉感受。传统商业街比较注重当地的文化传统,街道小品、铺装一般使用当地元素加以组合。比如福州南后街,街道上的一些景观设施、地面铺装都把当地的文化元素吸收在内。美琪后街则缺少了相应文化元素的生长态势。人们在美琪后街活动,不会感受到与音乐文化相关的艺术氛围,后街似乎是脱离了这一建筑的内涵所在。人们在这片街道空间活动的迹象仍旧是从室内直接过渡到目的地,没有在美琪后街进行过多的停留。在传统商业街道空间中,街道的两侧界面是由商业店铺和商业文化元素共同组成的,建筑的风貌特征、街道的界面变化、商店品牌标识直接影响了人们对空间的行为和心理感受,这些空间元素可以带来街道观赏的趣味性,缓解人们的疲劳。比如上海田子坊,田子坊道路迂回无章法,街道界面不是统一规整的一条笔直界线,这种街道界面的变化,可以刺激消费者步行时的兴奋。田子坊每家店铺都有自己的主题,每个主题都含有自己独特的商业元素,商铺有着各种商业标识,这样的功能界面划分使人们在步行时,心理兴奋程度逐渐上升,人们可以感受到文化的浪漫和热情的一面。而美琪后街则略显平庸,美琪的文化没能带来后街上相应的文化产业模式,使得美琪的魅力也略显苍白。

2.街道空间业态分布与行为的关系

街道空间业态分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两者是相互进行的。不同的业态分布对心理的影响也是有区别的。以美琪后街为例,后街上极少有咖啡吧休闲区以及惬意的休息绿化空间,其商业功能不齐全,娱乐观光购物的商店极少,大部分是以饮食为主,还好部分历史建筑保存的完好。这样的无任何吸引感的业态分布使得人们的行为也相对是一个平稳的趋势,人们的心理行为也是从导入、平稳、下降一个程度,美琪给了人们一个兴奋点,但后街没有使人们心理兴奋度上升,而是趋于一种无识别性的、无序的活动轨迹。

四、美琪后街设计路径探究及重建路径设想

(一)基于美琪后街的研究提出改造原因

目前美琪后街的主题是碎片化的、不突出的,美琪后街缺少与其依附的美琪相契合的文化场所,也没有一个可以吸引大众的商业文化主题。以苏州首个EFC家庭式情景休闲商业街为例,这条创新家庭消费式的体验式街区,后街的所有的一切都紧围绕着“家”来展开,后街商圈内多为配套商业。这条主题式商业街稳步走俏,基于它的定性服务以及和其他商业街互补。上海的物质精神文化从开埠至今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然而目前上海的精神文化更多的是以小众文化、小资文化所主导,甚至主导城市景观的都是广告,还有城市肌理间开始泛滥的欧陆风和矫饰的高尚住宅。上海迫切需要更高层面的精神追求,需要有女性特征的城市魅力,来平衡日益增长的象征着男性化元素的高楼林立。美琪作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建筑,根植于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它的历史价值以及衍生出来的文化价值应该被进一步突出。因此可以考虑利用现有的美琪建筑和历史街道打造一个具备多种功能、多重角度、富有特色的音乐主题后街。美琪典型的建筑风格也应该被保护并传承下去。

(二)基于美琪后街文化的研究提出设计改造建议

美琪附近小区的人们吃饭逛街,走不远就是热闹的南京西路商业街和吴江路休闲步行街,美琪后街这里再多出个类似功能的后街则意义不大,而且美琪周围也没有更多商业可以依附,所以有必要打造一个不一样的属于美琪的音乐主题文化后街。基于街道空间与人们行为的心理关系,街道可以与美琪形成一个系统,后街的一切主要围绕着“音乐”及相关文化来展开。以音乐街文化为主题,以人们的互动体验娱乐为主要内容,以轻松、休闲、欢乐为特色,集中各种音乐乐器体验、音乐古典现代文化学习、音乐文化展览,甚至可以结合其他艺术体验,如插花、陶艺等手工艺、各种DIY自制、主题餐饮等元素,营造一个丰富多元、轻松欢快的个性化体验街区。让人们以轻松的心情融入这个休闲的“音乐孵化园”。因此重现一个符合主流发展的环境是一个文化发展的可能策略。它包括功能设计、立面设计、创意设计甚至经营者的语言和行为。功能上可以做多种主题,扩展到各种艺术范围,形成有发展空间的文化产业链。这将为人们提供一个可能体验生活并提升精神文化的场所,同时这也是一种生动的发展传统文化的方式。

(三)美琪后街改造意义

基于对美琪后街空间、文化、需求的深入分析和探讨,并结合各种案例的研究,希望美琪这一经典能够通过更多的途径来传承。借美琪大戏院来发展上海城市生活空间独特的主题文化后街,进而提升城市大众的认知以及精神生活层面,打造上海独特的音乐文化产业模式,让美琪后街文化更生动的的延续美琪的经典。

五、结语

我们知道街道的空间和人的行为心理关系密切,人是街道空间的主体,因此我们在设计的时候应充分考虑到人的行为感受。文章通过对美琪后街文化和人们需求的深入研究与探讨,对美琪后街现状提出了看法以及后街文化重建路径设想,即在某一街道空间形态设计中,针对空间界面、商铺标识、业态分布等方面来改善街道空间,让街道空间与建筑相应文化元素有机结合。让街道空间更好的为人服务。

作者:杨亚稳 单位:上海大学美术学院2015届研究生一年级

参考文献:

[1]赵国杰,陈力.传统商业街道空间的行为心理研究———以“三坊七巷”南后街为例[J].中外建筑,2015(08):44-46.[2]高峰.界面与人的行为关系研究[D].湖南大学,2005.

[3]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4]王方戟.上海的后街[J].上海艺术家,2002(Z1):44-45.

[5]殷罗毕,李玉祥,赵刚,彭辉,杨寰.当时尚入住古民居———从北京后海到上海新天地[J].中华遗产,2007.

[6]格雷戈里,布拉肯.上海里弄房[M].孙娴,粟志敏,吴永蓓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5.

[7]程大锦.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M].刘丛红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