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机电类课程文化研究

高职院校机电类课程文化研究

1机电类课程文化分析

高职教育主要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以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虽然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不管是从规模还是成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归根结底,主要是在课程文化的建设方面较为落后,实践性较强的机电类课程更是如此,在教材编写、课程目标设定、课程设置、考核体系、校企合作等课程文化建设方面还不够科学和完善。目前,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机械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机电类课程在课程文化方面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教材编写方面,过多的偏重于理论方面的知识,知识较为陈旧,虽然有一些项目化、任务驱动方面的教材,大多也是流于形式,没有能够融入目前较为新颖的技术和设备。能够真正融入企业生产的教材较少,这主要是因为编写教材的老师缺乏企业工作经历,没有真正地走进企业,融入企业的实际生产。课程设置方面,理论课程较多,实践性的课程较少,理论课程中实践的比例较少,很多的实验实训都是为了完成任务,真正起到教学和培养学生技能的作用较小。能够按照就业导向培养学生技能的课程较少,课程设置多年不变,不能跟随企业和技术的革新而改变,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缺乏相应的技能,缺少创新力。在教学方面,我们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没有真正结合企业需求进行教学改革,没有以就业为导向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虽然有些课程进行了部分的教学改革,但也是形式多过实际,或者教改内容较少,没有形成课程体系,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校企合作方面,我们虽然和一些企业进行了一些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完善,比如增加企业的实训基地,引进企业技术人员进行教学,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编写教材,让学生更多地走进企业进行实习等。由此可见,我们的机电类课程文化在很多方面还需要改进和完善。

2确定职业能力为课程目标

从培养目标来看,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实用型管理型人才,要求所培养的学生具有直接适用某一职业岗位的知识和能力,毕业后能很快顶岗作业。所以高职课程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标准而非学术标准。我们机电类课程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机电类职业技能,以就业为导向,能够适应相关机电类企业的职业需求。因此,在课程教学中,结合企业的工作情境,教师不再主要是传授技术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展职业技能。我们学院的机电类课程在目前的教学中,很多课程的教学目标仍然以传授知识为主,较多的偏重于理论,没有真正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但是我们学院机电类课程文化在某些方面也有一些成绩是值得肯定的。比如,在MPS和GEPAC的教学中,我们的老师结合工厂生产线的工作情况,在实训室进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以工厂实际生产为教学情境,做中学,学中做,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我们还成立课外兴趣小组,老师带学生进行拓展训练,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技能。目前,很多的技能大赛也是以就业为导向,结合工厂需求的工作技能进行比赛,通过我们的一体化教学和兴趣小组的培训正好可以与比赛进行衔接。近两年,我们机电专业的学生在各项比赛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这都离不开课程文化奠定的基础。当然,我们还有一些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需要进行课程文化方面的建设和完善,比如课程目标是否可以重新审视,教学方法是否可以更加符合职业技能需求,实训设备是否更接近目前企业的生产情况等。所以,只有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课程目标,才能形成更好的课程文化,培养出真正符合企业需求的应用型技能人才。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高职院校对人才的培养也要上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要在培养学生专业特长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而这些方面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需要落实到课程文化中。职业能力不光包含职业技能,还包含职业素养,因此在按能力结构设置课程的时候,既要加强专业技术课程,也要开发选修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等。我们学院在机电类课程的设置中也非常注重这一点,比如我们开设了一些非常有针对性、能够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和素养的选修课,像《三维创新设计》《机构创新》等机械设计类课程,除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还注重让学生自己进行创新设计,提高学生的自学和创新能力。在《制造业车间管理》课程中,我们结合企业的车间管理文化,让学生提前接触企业文化,掌握企业的一些管理文化,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在技术教育中,知识教育不可缺少,技能与能力的训练更为重要,经验的积累和技能的获得是要经过长期的技术实践活动来完成的。一个技术问题的解决可能需要各种知识、理解与技能,并需要把它们有机地融为一体,这种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技能高度综合化,比如我们的课堂教学,经常要以任务的形式让学生来解决问题,这中间可能会结合前面所学的专业知识。我们的课程设计,还有毕业设计都需要学生综合多门专业课程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这无形中也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产学结合的课程实施方式

高职课程文化有自身鲜明的特色,突出表现为企业文化对它的渗透,师生所受到的企业文化的熏陶。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径。我们学院非常重视和企业的合作,尤其是对我们机电类课程的教学来讲,近几年在校企合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们的13机电班和富士康科技集团签订了富士康订单班,企业和学院共同培养学生,富士康集团每周都会有技术人员来为学生讲解专业课,比如机械设计、机械制造、电气控制与PLC等课程,讲课内容都是结合生产一线的技能需求,针对性非常强,企业的工作人员还为学生讲解企业相关文化,带领学生去富士康参观实习,让学生提前接触企业生产,感受企业文化。目前该订单班学生已经全部进入富士康进行预就业实习,既提升了学生的职业技能,也增加了学生就业选择,企业、学生、学校三方实现了共赢。我们也和很多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学生在平时的专业课学习中可以更多地进入企业参观实习和实训,比如我们在机械设计、机械制造等课程学习时会带领学生去一些齿轮厂、减速机厂进行参观实习,让学生近距离接触企业的生产,这样在学习专业知识时能更快地融入教学情境。同时我们也增加了一些校外的实训基地,学生的就业实习也有了更多的选择。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是我们机电类课程实施的最好的方式,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加强校内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尤其注意建立与现代生产管理同步的实训体系,让学生真正掌握先进的、实用的实践技能。

4结语

本文通过对高职课程尤其是机电类课程的课程文化进行研究,在肯定学院自身取得的成果的基础上也指出了各方面存在的问题,不管是在课程目标、课程设置、教材编写、课程教学等方面都有需要改善和建设的地方。最后,在课程目标和课程实施两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要以职业能力为课程目标,这样才能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确定、课程教学方面形成正确的改革方向,实现职业人才的培养目标。通过产学结合的课程实施方式能够更好地融入企业技术和文化,培养出更加符合企业需求的应用技能型人才。

作者:林伟 赫英歧 彭敢 单位: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机械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