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冰上运动文化研究论文

清代冰上运动文化研究论文

1清代冰上运动器物文化

1.1冰鞋

我国古代东北的女真族和满族都使用过“乌拉滑子”。据学者考证,“乌拉滑子”就是把嵌有滑条的木板缚于乌拉鞋的底下,手持木杖撑动,滑行于冰上的器件,类似于现在的滑冰鞋。到了清代,出现了嵌有冰刀的铁质冰鞋。《燕京岁时记》记载:“冰鞋以铁为之,中有单条缚于鞋上,身起则行,不能暂止,技之巧者,如蜻蜓点水,紫燕穿波,殊可观也。”乾隆帝在其《冰嬉赋》“序”中说:“国俗有冰嬉者,护膝以芾,牢鞋以韦。或底合双齿使齧凌而不踣焉。”有学者认为,《燕京岁时记》所说的“单条”,其实就是“冰刀”,是一种“单冰刀”滑冰鞋;《冰嬉赋序》所说的“双齿”,就是“双冰刀”,类似于今天的“双冰刀”滑冰鞋。《冰嬉赋》“序”中所说的“韦”是指熟皮,“芾”是指用韦制成的护膝。可见,清代滑冰器具不但出现了铁质冰刀,而且还有护膝等防护设备。铁质材料冰鞋的出现,是清代滑冰运动技术提高的重要基础。

1.2狗车

在元代,东北地区从辽阳到奴尔干的一条大干道,冬天曾用一种独特的交通工具—狗车。这种狗车到清代一直在使用。清人杨宾在《柳边纪略》中说,在东北三江汇流地区,有一称作“不剃髮黑金”的部落,“陆行乘舟,或行冰上,驾以狗,御者持木篙立舟上,若水行拦头者然,所谓使犬国也。”这种器具以狗牵引,能载人载物快速行驶于冰上,类似于今天的狗拉雪橇。

1.3爬犁

爬犁,又称扒犁或耙犁,以马、牛等大牲畜为挽力,在冰上雪地均可使用,盛行于东北地区。清人西清《黑龙江外记》里说:“扒犁,国语曰法喇,制如凌床,而不施铁条,屈木为辕,驾二马,行雪上,疾如飞鸟。”是说这种扒犁用马牵挽,用两条翘起的辕木作底,在雪地行驶,速度极快。在尚无大型机械的古代,爬犁在冬季运输物资、人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4冰床

冰床,又称拖床、凌床等,是以人力牵引或撑动的冬季冰上运输和娱乐器具。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较早记载了“凌床”这种器具。明代出现十余个冰床并联,在冰上豪饮壮游的现象。清代出现装有铁条的冰床。《燕京岁时记》记载:“冬至以后,水泽腹坚,则十刹海、护城河、二闸等处皆有冰床。一人拖之,其行甚速。长约五尺,宽约三尺,以木为之,脚有铁条,可坐三四人。”冰床下镶铁条,类似于冰鞋上的冰刀,滑行速度更快。清代皇帝及达官贵人用的冰床,已有豪华的装饰。《榆巢杂识》载:“冬日液池,上御拖床。其制似榻无足,似车无轮,以人挽行冰雪中,至便。有施氈幄及饰以龙凤者。”即清帝所用冰床能防寒保暖,装饰华美,堪称“冰上游艇”。

2清代冰上运动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文化的中层部分,是构成文化的血脉,也是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区别的主要特征之一。在分析清代冰上运动器物文化之后,以下从制度、形式等方面对清代冰上运动制度文化进行论述。

2.1奇特的国俗

到清代,冰上技艺表演活动被称为“冰嬉”或“冰戏”,并发展成为前所未有的“国俗”,我国古代冰雪运动达到空前的繁荣阶段。该“国俗”最早源于一场明、清战争: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部下利用“皆着乌拉滑子”的士兵和“炮驾爬犁”,驰援努尔哈赤被围困的墨尔根城,长途奔袭获得成功。滑冰技术在大清帝国的形成过程中起了一定作用。努尔哈赤倡导的冰上娱乐活动为清代冰嬉“国俗”的形成起了奠基作用。据《满文老档》记载,天命十年(1625年)正月初二,努尔哈赤在盛京(今沈阳)附近的太子河上举行了一次规模较大的冰上娱乐活动:“汗(努尔哈赤)率众福晋、八旗诸贝勒、福晋、蒙古诸贝勒、福晋、众汉官及官员之妻,至太子河冰上,玩赏踢球之戏。诸贝勒率随侍人等玩球二次之後,汗与众福晋坐於冰之中间,命於二边等距离跑之,先至者赏以金银,头等各二十两,二等各十两。……落後之十八名妇人,未得银,故每人赏银三两。……跑时摔倒於冰上者,汗观之大笑。遂杀牛羊,置席於冰上,筵宴……”从这段史料可以看出:大汗亲自率队,参加人数众多,有男有女;活动内容主要是男子冰上踢球、女子冰上快跑;冰上跑步采取比赛形式,以金银作奖励,按成绩分等发奖,落后者也有赏银;比赛效果良好,“汗观之大笑”;赛后杀牛宰羊,设置宴席,以表庆贺和慰问。该活动与现代的冰上运动会已十分相似。到乾隆一朝,冰嬉正式成为“国俗”。乾隆帝称:“顺时陈国俗,择地试雄观”(乾隆《御制太液冰嬉诗十二韵》);“国俗有冰嬉之典,……岁于冬至后举行,亲临阅赏”(乾隆《腊日观冰嬉因咏冰床》原注),冰嬉成为国家的一项庆典活动。从乾隆10年(1754年)起,冰嬉每年举行一次,终乾隆朝几无间断。乾隆退位后,嘉庆继续进行,直至道光,延续近百年。

2.2完备的制度

乾隆时期,冰嬉已经有了十分完备的机构与制度。清代专门设立了冰上运动的统帅机构,叫“冰鞋处”,长官为冰鞋大臣;专门进行冰上训练的兵种,叫“技勇冰鞋营”,隶属“键锐营”(清朝当时的特种部队);士兵叫“冰鞋”,其饷银叫“冰鞋饷”;教练叫“冰鞋教习”。每年校阅期(十、冬、腊、正四个月),冰鞋处从键锐营选拔1600名优秀溜冰者,组成“技勇冰鞋营”,集中训练,届时参加冰嬉表演,接受皇帝校阅。校阅期过后,返回键锐营。“冰鞋处”类似于国家管理机构,“技勇冰鞋营”类似于国家集训队。关于冰嬉的制度,乾隆朝刊定的《皇朝文献通考》作了详细的记载:“冰戏,每岁十月咨取八旗及前锋统领、护军统领等处,每旗照定数各挑选善走冰者二百名,内务府预备冰鞋、行头、弓箭、毬架等项。至冬至后,驾幸瀛台等处,陈设冰嬉及较射天毬等伎。分兵丁为二翼,每翼头目十二名,服红、黄马褂,余俱服红、黄齐肩褂。射毬兵丁一百六十名,幼童四十名,俱服马褂、背小旗,按八旗各色,以次走冰、较射。陈伎毕,恩赏银两,头等三名各赏银十两,二等三名各赏银八两,三等三名各赏银六两,其余兵丁各赏银四两,俱由内务府广储司支给。”由上述文献可以看出清代冰嬉的大体规制:①活动时间:每年十月拣选人员,大约冬至后进行表演;②活动地点:在瀛台(后来还在五龙亭、阐福寺等处);③参加人员:从每旗拣选善于滑冰者200人,总数至少1600人;④器具:包括冰鞋、行头、弓箭、毬架等,由内务府提供;⑤服装:翼的头目穿红、黄两种颜色的马褂,队员穿红、黄两种颜色的齐肩褂;射毬兵丁、幼童均穿马褂,背插小旗;⑥活动形式:主要包括走冰、较射天毬等;⑦奖励:按表现情况给予银两奖励,共分三等奖,每等奖励三名。凡参加的兵丁均有赏赐,奖励和赏赐所需银两,均由内务府支出。可见,清代冰嬉的管理、训练已常态化,所需物资、经费、人员均由国家承担。冰嬉成为一项国家主办、规制健全的大型冰上庆典、竞技活动。

2.3多样的形式

包括宫廷冰嬉在内,清代冰上运动的形式丰富多彩,争奇斗艳,部分形式与现代滑冰运动相似,有的技术与现代滑冰相比有过之无不及。清代冰上运动的形式大体上分为以下六种。

2.3.1抢等

所谓“抢等”,就是比试滑冰的快慢,争夺优等。吴振棫在《养吉斋丛录》中记载:“岁十二月,西苑三海层冰坚冱,于是择令辰,圣驾御冰床临观焉。……始曰‘抢等’。去上御之冰床二三里外,树大纛,众兵咸列。驾既御冰床,鸣一炮礟,树纛处亦鸣一礟应之。于是众兵驰而至御前,侍卫立冰上,‘抢等’者驰近御座,则牵而止之。至有先后,分头等二等,赏各有差。”参赛者穿冰鞋集体竞速,距离约1000-1500米,鸣炮后从起点(“树大纛”处)同时出发,按到达终点(“近御座”处)的先后顺序,分等级予以奖励。这就是我国古代的滑冰比赛,与现代的短道速滑极为相似。

2.3.2抢球

所谓“抢球”,就是两队士兵在冰上互相争抢皮球的游戏。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中记载:“金海冰上作蹙鞠之戏,每队数十人,各有统领,分位而立,以革为毬,掷于空中,俟其将坠,群起而争之,以得者为胜。或此队之人将得,则彼队之人蹴之令远。欢腾驰逐,以便捷勇敢为能。将士用以习武。昔黄帝作蹙鞠之戏以练武,盖取遗意焉。”可以看出,这是一种冰上分队踢球游戏,以“便捷勇敢”为胜,目的是“用以习武”。这种冰上“蹙鞠之戏”来源于清朝入关前的“踢形头”游戏,是我国古代蹴鞠在冰上的新发展。

2.3.3转龙射球

“转龙射球”是在冰上集体编队滑行时进行射箭表演的一种活动。《清朝野史大观》记载:“又继以转龙射球,走队时按八旗之色,以一人执小旗前导,二人执弓矢随于后。凡执旗者一二百人,执弓矢者倍之。盘旋曲折行冰上,远望之蜿蜒如龙。将近御座处设旌门,上悬一球,曰天球,下悬一球,曰地球。转龙之队疾趋至,一射天球,一射地球,中者赏。复折而出,由原路盘曲而归其队。其最后执旗者一幼童,若以为龙尾也。”从“盘旋曲折”“蜿蜒如龙”“一射天球”“按等行赏”等用词可以看出,这是一种集冰上滑行、队形变换、射箭比赛为一体的运动形式,是清代人冰上运动的又一大创造。

2.3.4摆山子

“摆山子”即集体进行的走队形、摆字表演,类似于今天的团体操。近人晋卿描写了“摆山子”:“御座前冰鞋大臣命旗一挥,响炮一鸣,则此两排百名‘冰鞋’,各循花纹内两线之隙地,沿径滑驰,一人左转,两队皆左转,一个向前翻身,两队皆翻身,伸腿张臂。五色战裙,上下掀腾,风驰电转,朱缨貂尾,左右荡摇。钢条所至,冰层刺刺作响,各个足下之威武铃,万事锵和,尤为奇观也。”左、右两队一百人,按事先画好的“万字锦”、“葫芦锦”等众多花纹组成的图形,在只能容下一人的纹线之间,整齐划一地表演燕子戏水、凤凰展翅、洞宾背剑、青龙回头、白虎摆尾等24种高难动作,无任何纷乱之状,其难度可想而知。这种冰上集体表演,其设计、技艺、阵势及整齐程度,让现代人叹为观止。

2.3.5打滑挞

“打滑挞”是宫中开展的一种从高处滑向低处的滑冰游戏。陈康祺在《郎潜纪闻》中记载:“禁中冬月,打滑挞。先汲水浇成冰山,高三四丈,莹滑无比。使勇健者着带猪皮履,其滑更甚,从顶上一直挺立而下,以到地不仆者为胜。”可以看出,滑冰者穿着带猪皮的鞋子,从三四丈的人造冰山“挺立而下”,快速滑行,“以到地不仆者为胜”,这是一种相当精彩、刺激的滑冰活动,参加者需要一定的胆量和高超的平衡能力。该活动类似于今天的高台滑雪。

2.3.6花样滑冰和冰上杂技

除了以上形式外,清代冰上运动还有类似现代的花样滑冰,以及滑冰与杂技的结合———冰上杂技。乾隆时宫廷画家张为邦等人绘制、现陈列于故宫博物院的《冰嬉图》,形象地展现了八旗的花样滑冰和冰上杂技。根据学者分析,《冰嬉图》中反映的花样滑冰主要包括大蠍子、金鸡独立、哪吒探海、双飞燕、千觔坠等。冰上杂技主要有缘竿、盘杠、飞叉、耍刀、使棒、弄幡等。表演者在竿上、杠上、肩上、臂上、掌上、冰上展示单双足直立、倒立、扯旗等高难技艺。肩上、臂上表演的人数,自一人以至三人,有儿童,也有成人。冰上杂技是滑冰技术与杂技技艺的完美结合,是清代人创造的一种新的运动形式,体现了我国古代体育文化技巧性、观赏性的特点。

3清代冰上运动精神文化

在清代,涌现了大量与冰雪运动有关的诗歌、绘画等文艺作品。诗歌如乾隆帝的《冰嬉赋》、永忠的《初试冰床》、李声振的《百戏竹枝词•蹋鞠》、李静山的《增补都门杂詠•冰鞋》等。绘画如金昆等人的《冰嬉图》、姚文瀚的《紫光阁赐宴图》、郎世宁等人的《弘历雪景行乐图》等。通过对这些文艺作品特别是相关诗赋的分析,可以了解当时人们对冰雪文化的认识,进而管窥我国古代冰雪运动文化所蕴含的的思想、观念与精神。

3.1清代冰上运动体现的浓厚功利色彩

古代北方冰天雪地的环境,一方面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不便,另一方面,人们根据冰雪的特性开发出冰雪的有益功能,为人类所用,这是人类冰雪运动文化所体现出的实用和功利色彩。首先,人们最早利用冰雪资源进行生产活动,如《新唐书》记载的拔野古人“乘木逐鹿冰上”。再如《津门杂记》记载,清代天津一带的“撑排者,例备皮袄一袭,无客则自衣御寒,有客则奉客铺垫。随地雇坐,其价甚廉,如去一二十里之遥,所费不过京蚨数十文而已。贫民食力于风天雪地中如此。”也就是说,冰床成为百姓谋生的工具。其次,人们利用冰雪资源,创造出许多交通运输工具,如冰床、狗车、爬犁等。这些是人们根据冰雪环境创造的十分快捷的运输工具,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产、生活。第三,人们还把滑冰滑雪用于军事活动。如前述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部下利用“皆着乌拉滑子”的士兵和“炮驾爬犁”,长途奔袭获得了战争的胜利。再如,清代宫廷冬月在西苑太液池“陈冰嬉,习劳行赏,以简武事而修国俗。”“国俗有冰嬉之典……盖肄武习劳,不忘家法。”(乾隆《腊日观冰嬉因咏冰床》诗自注)“以阅武事”、“肄武习劳”表明清代的“冰嬉”具有鲜明的军事训练目的。

3.2清代冰上运动蕴含的祛害祈福情结

古代部分冰雪活动已经扎根民间,逐步已发展成为一种民俗事项。在冬季严寒的生活环境中,世居东北的满族人对冰雪向来拥有深厚的感情。清代满族妇女中流行着一种习俗———“轱辘冰”,又叫“滚冰”、“走白冰”。每年正月十六晚上,妇女们三五成群,手执灯笼,嬉笑着来到旷野。她们在冰雪上左右翻滚,口里诵唱着:“轱辘冰轱辘冰,腰不痛腿不疼”,“轱辘冰轱辘冰,身上轻一轻。”接着,在冰雪上戏闹取乐。该活动俗称为“脱晦气”,又叫“走百病”(“走白冰”的谐音),认为“轱辘冰”能滚走疾病和晦气,带来健康、运气。清人杨宾的《柳边纪略》载:“十六日,满洲妇女,群步平沙,曰‘走百病’,或连袂打滚,曰‘脱晦气’,入夜尤多。”揭示了这种习俗目的在于“脱晦气”,以“祛害祈福”为目的。关于“滚冰”,还有一则美丽的传说。据说独角龙之女与捕鱼青年产生爱情,独角龙一怒,发瘟疫惩治青年和村民。龙女托梦嘱咐青年和村民,正月十五晚上到冰面上打滚,就可以躲过瘟疫,结果十分灵验。全村百姓怕再遭报复,于每年正月十五都去冰面打滚,遂相沿成习。实际上,民间借“滚冰”为“滚病”的谐音,以祈求滚去疾病,延年益寿。这类滚冰走雪的习俗流传至今。在东北的部分城市和乡村,在江河湖泊、水井旁边等有冰和雪的地方,每到正月十五就有人参与这项运动。显然,这些冰雪运动蕴含着人们祛害祈福、追求安康的美好愿望。

3.3清代冰上运动寄托的太平治世理想

清代的冰上运动,特别是宫廷的冰嬉,封建统治者充当了重要角色。他们把冰嬉作为奖掖部下、弘扬国威、招待外宾的一种重要手段,以体现浩荡皇恩,提高国家凝聚力,实现太平治世的理想。首先,通过开展冰上运动,奖掖部下,显示皇恩,维护国家团结与稳定。前文已述,天命十年正月,努尔哈赤在盛京附近举行了一规模较大的冰上竞赛活动,对参赛官员的妻、福晋等均予以银两奖励,赛后还在冰上置筵宴以庆贺,笼络部属之意甚为明显。乾隆帝所作的与冰嬉有关的诗作,也多次表达了对部下的赏赐、恩施之意,如“勇者特旌,任者均赐。普被曰仁,有差曰义”(《冰嬉赋》)等。每年春节前在八旗中进行冰嬉比赛,成绩优异者给予特殊的奖励,叫做“有差曰义”,以示殊荣;所有参加冰嬉比赛的士兵都能得到适当的赏赐,使之过一个愉悦的新年,叫做“普被曰仁”,以示仁爱。乾隆之子嘉庆帝则明确指出:“冰嬉之制,藉习武以行赏赉,示嘉惠兵丁之至意。每岁冬月,简八旗子弟角艺液池,皇父亲御冰床,第其高下,以次颁赏,勇者特旌,余皆均赐。所以鼓励而激劝之者,即一较技间仰见仁至而义尽焉。”可见,冰嬉是校检八旗子弟冬季军事训练成果的重要方式之一。冰嬉比赛所取得的成绩,是对士兵论功行赏的主要依据。这种奖赏机制,既鼓舞了士兵在冬季艰苦训练中的士气,又笼络了人心,提高了凝聚力,对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要的政治作用。

其次,冰上运动常常被作为一种宣扬国威的礼宾仪式。一方面,冰嬉由清朝当时的特种部队“键锐营”中的“技勇冰鞋营”承担,代表着清朝军队的实力与水平。冰嬉表演的水平,当时的诗歌给予了揭示,如“拟议弦催箭,形容镜舞鸾”(乾隆《御制太液冰嬉诗十二韵》)、“闪如曳电,疾若奔星”(乾隆《冰嬉赋》)、“有时故意作敧侧,凌虚取势斜燕轻”(清•宝竹坡《冰鞋》)等。这些惊险、高超的冰上技艺,显示了清朝兵士的素质,展现了军容和国威。另一方面,冰嬉也是招待外宾的礼仪、庆典活动。乾隆53年(1788年)腊月,西苑举办冰嬉活动,特别邀请外国使节、边疆藩王及台湾高山族首领等观看,以共贺新春。乾隆皇帝即兴赋诗:“贺正近远毕来同,抚谕凭舆言语通。西北新藩称旧仆,东南捕鹿学宾鸿。冰嬉仍寓洁戌训,苑觐都怀奉朔衷。众喜康强颂四得,独深虔望昊恩蒙。”(乾隆《嘉平二十一日于西苑觐年班各部并台湾生番示以冰嬉》)诗中描写了“西北新藩称旧仆,东南捕鹿学宾鸿”的盛大外交场景,表达了前来恭贺新年的各族首领维护祖国统一的共同心愿,展现了康乾时期兵强马壮、国泰民安、四夷来朝的盛世景象。

4结语

以清代冰上运动为代表的我国古代冰雪运动文化,蕴涵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精神内涵,是具有优良品质与发展潜力的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它曾以其经济、军事、政治等社会功能发挥着维系民族情感、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作用。在国家积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力申办冬奥运以及大力发展体育产业的今天,传承和发展冰嬉等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作者:张宝强 陈彦 单位:咸阳师范学院 西安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