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困境与对策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困境与对策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决定着大学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动力资源,同时又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互促共进。然而,在当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着多元文化冲击高校主流文化核心地位、形式主义拉低了大学校园文化的特色和品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网络亚文化的挑战,以及联动保障机制缺失促使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后劲不足等问题。高校应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引领下,着手从四个方面加以应对: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向、确保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师生的主人翁地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校园文化活动中、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机制。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挑战;对策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要将以文化人和以文育人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积极创建文明高校,“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1]。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意义重大,正如所指出的那样,“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2]。大学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场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既是实现全程育人的重要内容,也是确立主流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客观需要,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葆本色、万年长青的本质要求。一般而言,大学校园文化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四部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并以之引领校园文化建设,是净化校园文化内容、丰富校园文化形式、拓宽校园文化载体的关键环节,是培养现代化建设合格接班人的重要保障。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灯塔

在中央政治局第13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让核心价值观充盈于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使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核心价值观的空气[3]。大学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导向直接决定着国家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价值观,因此,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必须顺应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大局,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大学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着大学校园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是文化软实力的根本和筑基工程。指出,文化软实力的强弱是由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决定的[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包括“三个倡导”,“三个倡导”既包括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也包括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还包括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构成了“国家—社会—个人”三位一体的完整价值体系。应该说,经过长期的酝酿和凝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最大程度上体现了人民群众的价值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行为准则,决定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大学校园文化能否成为主流文化关键在于它的价值基础和理论依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赋予大学校园文化正确的价值基础和科学的理论依据,而且还赋予大学校园文化更高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从而提高了大学校园文化的品位和层次。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动力资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几千年先进文化的凝聚和体现,彰显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和要义。它能够整合张力、形成合力,能够凝心聚力、共同发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核,具有无可比拟的育人化人功能。从历史长河来看,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和家国情怀使得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仁人志士为救国于危难、救民于水火而义无反顾、舍身赴死。新中国建立后,更是对传统价值观加以批判继承,对古今中外的优秀资源进行整合,同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将之作为我国价值观的基本价值资源。新时期,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还要以之为价值导向,牵引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事实是最好的证明,高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牵引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极大增强了高校的文化层次和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成为校园文化精髓的坚守者和奠基者,并为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互促共进

国家最伟大、最持久的力量来自于全体人民共同认可并遵循的价值观[2]。高校是创新的重要单位,也是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校园文化的引领功能和大学校园文化自身所体现的对价值的依附性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校园文化的灵魂与核心,它们之间是互促共进的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建设一流高校大学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除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功能,还要充分发挥共建共享的大学校园文化的渗透作用。有亲和力的精神文化、有感染力的物质文化、有执行力的制度文化、有影响力的行为文化,可以使广大师生如沐春风,在潜移默化中、在润物无声中完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接纳。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校园文化是荣辱共生、相互促进的。

二、新时期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当前,世界处于经济全球化和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世界形势错综复杂,各种思潮激荡翻涌,在我国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人们的思想认识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并未完全形成,高校必须承担起扶正祛邪、塑造大学生价值观的重担,大学校园文化无疑是实现这一功能的有效载体。但是,当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并不尽如人意。

(一)多元文化冲击高校主流文化核心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经济的迅速发展并没有带来文化建设的必然进步,特别是人们的思想和精神世界的发展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的步伐,在多元多样多变的文化冲击之下,人们普遍出现了信仰缺失、道德滑坡等不良现象。这些现象进入高校,给大学主流文化和主流价值观造成了冲击。主要问题有二:一是重物质文化轻精神文化。高校在前期“985”“211”建设中努力建设硬件,特别是在当前的“双一流”建设中,为了争得“一流高校”或“一流学科”的名头,高校都在硬件设施、基础设备上面花费了巨资,教育教学环境确实有了很大改善。但是,精神文化才是大学文化的精髓,忽视精神文化建设的大学校园文化也就失去了大学的本质和初心,离开了高品质精神文化熏陶,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就会荒芜。特别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并没有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精髓知之甚少,认可度不高,但对西方文化却推崇备至,这些不得不引起管理部门的警惕。二是校园文化功利性和娱乐性倾向明显。当下的大学校园里,辅导班广告、留学广告、兼职广告等充斥于大小角落,给大学校园带来了浓浓的商业气息,消解了原本并不浓郁的人文气息和学术气息。个别高校对低层次、低品位的选秀比赛、游戏竞赛等活动乐此不疲,不仅消磨了大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而且不利于大学校园活动品位的提高。更有甚者,个别大学生将这种功利性、娱乐性心态带到日常学习中,对自己工作有用的就学、没用的就不学,感兴趣的多学、不感兴趣的少学或不学。据调查,59.34%的大学生认为,校园文化活动欠缺思想性和创新性[4]。多元多样多变的社会文化严重冲击着大学校园的主流文化,在大学校园形成了校园亚文化,校园亚文化甚至成为很多高校“靓丽的风景线”。

(二)形式主义拉低了大学校园文化的特色和品位

大学校园文化是高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在物质要素、文化传承和社会环境综合影响下,经过长期积淀形成的,存在于大学校园方方面面,通过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形式影响师生的价值取向、道德认知等文化。一般而言,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的集中表现,它反映着大学的办学特色和品位。但是,在指标式的量化管理模式下,个别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着围绕上级任务而展开的形式主义倾向。形式主义的长期存在,严重拉低了大学校园文化的特色和品位。一是表现在管理工作上。有的高校团、学组织部门对校园文化建设并不重视,遇到纪念活动、宣传活动、上级检查等重要事件的时候,往往采取拉横幅、贴标语、做材料等形式应对,工作总结往往以博人眼球的图片、言过其实的辞藻应对;个别高校在组织文化活动时存在着形式单一、内容单调、参与人数过少等应对现象,管理部门也没有在资金、政策、人力等方面给予支持,这就导致了本可以凝心聚力的大学校园文化活动难以发挥凝聚人心的作用,老师和学生参与的兴趣不大、积极性不高,削弱了大学校园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二是表现在社团活动上。社团和社团活动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积极发挥共青团、学生会组织和学生社团作用”[5],通过实践活动增强教育效果。但在现实中,很多学生社团同质化现象严重,为了争取更多会员的加入,组织者往往申报同类热门社团,导致相似社团成堆;为了获得更多社团经费,在宣传报道上,极尽夸张夸大之能事,将自己吹捧的天花乱坠,包装成“老子天下第一”的派头,但是开展工作时往往敷衍了事。这不仅消解着大学生们的参与热情,而且瓦解着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三)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网络亚文化的挑战

互联网是这个时代最具发展活力和发展潜力的领域,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乃至思维方式[6]。网络文化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日益成为社会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作为思想活跃之地,大学生作为接受能力最强的群体,网络文化以势如破竹的速度融入了高校校园文化之中,并迅速成为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些院校,网络文化甚至还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流。但是,互联网是鱼龙混杂之地,思潮泛滥之所,互联网在传播信息、发挥正功能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将一些负能量传递出来,给传统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巨大挑战。在网络空间里,不同国家对网络信息的控制权是不同的。当前,网络上八成以上的网页是以英语形式存在的,世界上大型数据库的70%设在美国。可以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实际上控制着网络话语权[7]130。这对我国的网络话语权和网络信息安全带来重大挑战。与此同时,网络的开放共享特性使得对其监管更加困难,一些宣扬色情、暴力的影视剧作品和文学作品会在网络上大肆传播,污染了网络环境;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思潮在网络上容易形成风气,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容易产生误导;国外敌对势力和宗教的极端分子利用网络传播反动言论和极端说教,不仅对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构成威胁,也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带来挑战。整体而言,网络亚文化的传播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构成了较为严重的挑战。

(四)联动保障机制缺失使校园文化建设后劲不足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这意味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不仅仅是校团委和学生处(学工部)的事,而是需要高校各部门各单位统筹联动、共同发力才能完成实现的整体性工程。自十八大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来,各高校积极响应,取得了重要成绩。但是,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并未形成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联动保障机制。一方面,在构建联动保障机制的整体性方面,很多高校并未建立校级领导机构,参与的相关职能部门职责也并不明确,各部门间也缺乏沟通机制、协作机制以及反馈机制,高校并未形成以教学、管理和服务部门为主要参与者的、以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为中心的联动局面。另一方面,高校并未形成相关保障机制。比如,高校并未制定相关政策文件来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顺利推进,没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融入日常工作中去,没有形成系统的保障体系;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的投入不足,严重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良好环境的培育,加之上级领导部门的考核机制不合理,必然导致很多校领导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虚化”,再加上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投入长、见效慢的“吃力不讨好”的工作,个别校领导不愿意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去;受高校编制的影响,相当部分高校并没有既懂教育,又懂管理,还懂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专业人员专门从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规划、设计、实践、评价等都是由单一专业背景的人来进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联动保障机制的不健全使得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很难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色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一般规律,根据大学的校情校史、文化传承、办学特色和经济实力等因素,才能实事求是地探索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行之有效的对策。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的原则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涉及物质、精神、制度、行为甚至网络等多方面的整体性工程,同时还受社会环境、网络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领导者必须认真分析其内在的规律性,遵循基本的原则,找到可行的对策。

1.坚持一元文化指导与多元文化并存的原则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这是高校推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在当前复杂的内外环境下,多种思想、文化、观念、思潮等在撞击着传统的价值观和文化生态,同时也冲击着大学校园里的老师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高校文化建设提供了价值遵循和行动指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之上,因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指导地位。只有“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8],才能确保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有效整合并引领多元文化。但是,文化的多样性决定了高校校园文化的丰富多彩,如果拒绝多元多样文化在校园的存在也容易导致主流文化的近亲繁殖和畸形发展,严重时可能会因单一性导致“文化沙漠”。事实上,一元指导与多元文化并存并不矛盾。建设大学校园文化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同时也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多元多样文化的共生与融合,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生态和文化环境。从人类文化发展史的角度考察,只有推动多元文化的交锋、交流、交融,才能够真正实现大学校园文化的健康有序发展。

2.坚持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齐头并进原则

高雅文化是对客观世界深刻反思的结果,体现的是高层次、高品质的价值审美和价值追求,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担;大众文化则是在改造主客观世界过程中由劳动人民创造的、被人民群众广泛接受并广泛流传的思维文化形式,它以诙谐幽默、平易近人、高度融入为主要特征。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高雅文化可以熏陶、浸润、启迪师生员工的精神境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一致性,这就决定了推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确保其建设的方向、品位和层次。比如,目前高校进行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将具有较高文化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文化作品带进校园,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高品质的、思想性强的文化价值观。但由于师生员工的文化层次不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充分考虑这一因素,不能一味求高求雅。大众文化是适应高校群体不同文化层次和文化品位需要而存在的,也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不能忽略的重要文化形式,它在缓解师生学习工作压力、释放激情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恩格斯曾指出,“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9]118,所以,只要坚持正确的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就必须同时兼顾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在提高文化品质的同时,让广大师生能够放松身心,解放自我。

3.坚持传承文化经典与文化创新的原则

高校是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也必须围绕这一核心目标推进。在近代以来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这一传统文化价值的集中体现,肩负着培养现代化建设者重任的高校也必须将这一文化价值观传承下去。除去传统的课堂教学,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也是传承文化经典的行之有效的载体。同时,高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具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底蕴,大学校园文化正是在现有的、从以前传承下来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传承传统精粹。但时移势易,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改变。为了确保大学校园文化的生命力和活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路径等需要适应环境不断创新,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也应该与时俱进。需要指出的是,创新文化载体和文化内容并不是对文化经典的否定,而是将文化发展的最新成果和新的建设方式、路径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去,更好地体现中国精神,彰显中国气派。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安东尼•奥罗姆认为,为了能够长期存在,国家必须以制度为核心,将自己的思想方式和思维方式灌输给它的子民[10]227。对中国而言,就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每个人的心里。青年是国家的未来,目前的主要任务是成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灌输给他们。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恰恰是有效的途径和载体。

1.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向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应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价值导向,当前形势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成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纲领,成为任何单位不能跨越的“雷池”,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政治方向、高雅品位和坚强品格。首先,利用一切机会学习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通过集中学习、讲座、座谈等多种渠道加强教师的政治学习,基于教师的特殊作用,加强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未来建设者的政治理论水平;通过班会、党小组会议、主题教育活动等形式加强学生特别是学生党员的政治理论修养,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引导舆论走向。其次,要加强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高校应组织一批政治过硬、理论扎实、觉悟程度高的思政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进行深度研究,将研究成果有效融入思政课的教学中去,从而确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其三,鼓励大学生成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社团。聘请在相关领域有持久研究的老师担任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定期作学术报告,组织并指导学生阅读经典原著和重要文献,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涵养良好的研讨氛围。

2.确保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师生的主人翁地位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强化师生的主人翁地位,确保教师和学生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一方面,要激发教师的参与热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任务与老师的学习、工作、生活密切结合在一起,尊重教师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贡献,千方百计为教师的教学、科研营造良好环境,调动教师参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自觉性。同时,积极引导教师将个人发展与学校发展水乳交融,学校发展的好坏直接与教师个人利益挂钩。这样,可以凝聚广大教师的共识,促使他们积极投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去。另一方面,确保学生参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人翁地位。理论上来说,学生是大学教学过程的主体。所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实现“灌输填鸭”向“自主自觉”的转变,大学生只有主动学习、自觉践行,才能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可以帮助大学生有效抵制多元文化和多样思潮的侵蚀,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对错误价值观的免疫力,有利于维护校园的正能量。同时,还要深入挖掘党员、干部、积极分子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他们既是学校与学生之间的联系人,也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者和参与者,发挥他们的榜样作用,有利于带动广大学生参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诸项活动中去。

3.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校园文化活动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总体来说,大学校园文化应该具有一定的层次和品质,应该是超功利性和超娱乐性的。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主要是要把家国情怀、社会良知、慎思笃行、求真、求善、求美等公共品质和个体修养融入大学校园文化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或实践形式,让这些优秀品质和优良品格成为大学校园文化活动自觉倡导、践行、内化的理念,打造大学校园文化活动精品和品牌。其次,积极开展精品文化进校园活动。高校广泛开展与社会的合作,积极引进高雅文化、精品文化进校园。通过高雅文化的熏陶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入脑入心,重视文化育人,也要重视高雅文化和精品文化的传播方式,以更加灵活多样、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展现在师生面前,才能更好地被接受。其三,高校要给予资金支持。没有活动经费是大学校园活动流于形式的重要原因,要想真正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使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学校园文化能够滋养学生灵魂、涵养学生品格、端正学生举止、重塑学生风貌,高校必须确保大学校园文化活动的经费。

4.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机制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保障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提高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高效性和有效性。因此,必须构建综合性的体制机制,确保这种引领能够高效落实。首先,构建科学的引导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广大师生认可需要科学的引导,引导的最主要路径是课堂。积极探索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变,根据学科和专业群特点,深入挖掘提炼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德育元素和承载的德育功能,特别是专业课程在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培育中的独特作用。创新方式和方法,把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引领全面融入课程教学大纲,融入各门专业课教学之中,使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培育一批德育功能明显的示范专业课程,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同时,也要充分发挥主题活动、党建活动日等实践课程的教育功能。其次,构建合理的认同机制。认同的过程也就是心理态度转变的过程,这要求要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解读机制,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含义原原本本还原出来是形成认同的前提。同时,还要有心理疏导机制,可以及时化解心理隔阂,消解认同危机。其三,构建适当的实践机制。引导和认同的最终目的在于实践,所以必须构建实践机制。对高校而言,要挖掘学校的文化资源,推进符合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与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的良性互动,实施“文化引进”和“文化走出”战略等。总之,正如在报告中所指出的那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11]它在整个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和传播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因此,新时代、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要充分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并将其融入整个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唯有如此,才能够使我国当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不断前行。

参考文献:

[1]张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2].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4(02).

[3]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001).

[4]杨志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4.

[5]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2-28(01).

[6].在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视频讲话[N].人民日报,2016-11-17(001).

[7]沈壮海.兴国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释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3.

[8].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01).

[9]恩格斯.反杜林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作者:王建刚 单位:河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