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文化建设研究

语文课堂文化建设研究

摘要: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沉淀校园文化的主渠道,语文课堂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主要载体,语文教师作为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要担负起传承使命,为学生的成长指引方向。

关键词:语文课堂;文化建设

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教师是克服人类无知恶习的大机构中的一个活跃而积极的成员,是过去历史上所有高尚而伟大的人物跟新一代之间的中间人,是那些圣经遗训的保护者,是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个环节。”可见,教师不单单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也应是文化的继承者、实践者和传播者。语文课堂是传播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载体。主动学习和掌握传统文化,用传统文化的智慧完善自己的人格,提高教育智慧,培养学生的民族情结,应是每一位教师的应尽之责。

1语文课堂文化应关注价值引领

语文,作为一种文化,应用全人类的文化神韵去滋养学生的心田,引领学生登堂入室,走进积淀五千年民族精神的中华文化,让他们去解读、去品味、去领悟、去仰慕、去沉醉……语文是民族文化的根,可以这样说,我们每一个汉字,每一个词语,无不烙印着民族文化的标记,流淌着民族精神的热血。关注价值引领,就是语文课堂应引领学生去正确感受祖国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应让学生对这种文化产生一种敬重、亲近、珍爱及惊叹之情。他们阅读一篇篇文学作品,就是进行一次次的精神探险;他们在学习中的感悟是他们成长过程的精神财富。我们引导学生从真善美的角度,去追求生命的意义,从而能真正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文化内涵。

2语文课堂文化应关注个性张扬

语文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艺术,因而语文的经典作品是常读常新的,语文的形象意义远远大于语文的概念意义,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教育的过程,应当是学生舒展自由精神的过程。学生对文本应有自己的感动,有自己的诠释,有自己的情怀和梦想。因此作为传承文化的语文课堂,在关注价值引领的同时也应尊重个体,张扬个性,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和感受,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课堂的主人,成为语文这种文化发扬光大的主人。

3语文课堂文化应关注精神诉求

语文课堂是传承语文这种文化的一种空间载体,应关注其中生命个体———学生的精神诉求。语文,是人生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因而就文本而言,它是作者的一种精神诉求,是其对人生、对自然、社会等有太多的思考、太多的梦想,喜悦及痛苦等,积蓄日久,必有一吐而后快的冲动,诉诸笔端,就是文字。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本质上也是一种精神诉求,文本作为一种召唤结构,在学生分享作者有关人生、自然、社会、内心的种种经验时,又在不断地勾起学生自己原有的关于人生、自然、社会、内心的种种体验,让学生产生一吐而后快的冲动,这就是语文课堂上的精神诉求。青少年在学习阶段,除了学习规定的课程外,主要是向教师学。在青少年的心目中,教师的话就是真理,教师的言行,就是道德标准,教师就是智慧的象征、高尚人格的化身。所以,教师把传统文化精神内化于自己思想,并付诸于行动之中,是很重要的。教师的思想、行为、作风和品质,每时每刻都在感染、熏陶和影响着学生。尤其是教师的道德面貌,在对学生的教育中其力量是巨大的,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奖励和惩罚制度都不能代替的。因为它是一种最直观,最生动,最鲜明、最有力的教育手段,它不仅对学生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直接证明着教师言教的真实性和可能性,为其提供行动上的注解。可以说教师如果热爱并掌握传统文化,广泛阅读国学经典著作,在其思维、行动、人格等方面会处处体现出来,这无疑为学生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范例,也就为学生接受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条件。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准备一桶水,但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教师一定要准备“源头活水”,在阅读中让知识储备更加丰厚,为学生成长指引方向。

作者:张丽 单位:长春市第二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