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精神文化建设对策研究

新农村精神文化建设对策研究

摘要:

新农村精神文化建设是党的十八大有关推进农村文化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马克思有关人类全面发展理论在实践中的重要实施阶段。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面临着传统农村封建思想以及农村精神文化物质基础有待提高的突出问题,本文从马斯洛有关人类的五大需求层次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并在经济、教育、法律制度、科学管理体系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新农村;精神文化建设;问题及对策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农村的精神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地位越来越凸显,反映了党和政府关心农民、农村的全面发展。这既是马克思有关人类的发展理论的具体实践层次,也是马斯洛有关人类的需求层次理论的高级阶段。有关人类基本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依次由低到高,一般只有较低层次的需要满足,才能有较高层次出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建设的现阶段,就是人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得到较高层次的满足。这个阶段也是真正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必经过程。改革开放的30年,农村的发展有了巨大的飞跃,精神文化建设也取得了初步的发展。然而,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情况各异,地理生态环境复杂,传统的文化理念、风俗习惯差异很大,各地农村的精神文化建设特点不同,发展也很不平衡,其中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化建设。

1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1传统的农村封建思想复起

传统家庭思想是以宗族宗法为本位的封建家庭思想恢复和蔓延。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并消灭了传统的宗族势力及其存在的土壤,并以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建立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文化体系,从而取代了宗法思想为本位的农村的伦理和文化,提高了农民的思想境界。然而,近些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城乡差距,贫富差距扩大,社会矛盾突出,法制以及各项文化制度落后于经济体制的变革和经济的发展。在农村的社会生活中,一些社会问题法律涉及不到,或者由于法律的不健全无法解决,在农村中,一些在冲突中处于弱势的群体的需求层次降低,更多倾向于安全层次的满足,从而结成宗族势力。同时,中国农村有同一姓氏经常性的区域聚居的特点,也为宗族势力和宗族思想的蔓延提供了条件。因此也产生了一系列的族群冲突问题,制约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的建设发展。落后的封建迷信思想残余。封建迷信思想在建国后的一段时间内基本被改造消灭,然而近些年在农村地区死灰复燃。封建迷信思想起源于宗教思想,糅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祖先崇拜和神秘思想而变异的一种文化现象。农村经济有所发展,人的物质水平有所提高,但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在生存和安全的基本需求层次基本满足的情况下,精神需求层次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封建迷信思想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这种需求。封建迷信思想的蔓延,直接后果是物质财富的极大浪费,腐蚀健康的精神文化,使农民产生“不劳而获”、“听天由命”的堕落思想,阻碍先进文化的发展。腐朽低俗之风。近些年来,以、淫秽色情、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为主要内容的低俗文化在农村出现,这种低俗文化,既有封建思想的遗毒,也有改革开放之后,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糟粕流毒蔓延过来,加之西方对华采取文化侵略的方针,运用腐朽的文化针对性的贻害和腐蚀民众的思想,农村地区也不免身受其害。这种异化的精神需求,触动了人们精神生活的底线,对新农村精神文化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

1.2农村精神文化物质基础有待提高

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化建设所面临的问题,究其根本还是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对落后,导致物质和社会条件不足从而影响文化建设。首先,农村经济有所发展但仍然欠缺,但所提供的物质条件无法满足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直接表现在农村没有独立的文化活动空间,相应的文化配套设施不健全,农村文化工作者培养条件欠缺等。其次,农村的教育环节比较薄弱,学校的配套设施,基本容量不足,失学率较高,农村、农业专业教育不活跃设置缺乏,继续教育不够完善,导致农村人口素质保持较低水平。同时,相应的文化活动单一,选择不足,农民文化活动缺少必要的条件。然后,社会发展方面存在问题,经济发展存在区域不平衡,产业结构单一,区域之间、城镇之间发展不协调,产生一些社会问题,影响人们的需求层次提高。社会制度和改革缓慢,法制不健全同样也影响文化建设和发展。最后,精神文化建设方面,虽然建立了系统科学的文化体系,但由于复杂的地理环境、人文条件、先进文化无法具体指导和建设广大农村地区的精神文化、区域文化的多样性特点未得到科学合理的对待,文化内容和政策内容宽泛,流于形式。农村精神文化建设是要满足和支撑整个农村地区甚至整个民族精神实践的需要,实现文明的再进步。

2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的对策

a.坚持发展农村经济,稳步推进城镇一体化建设,为农村的经济文化发展提供充足的物质条件。只有不断提高农村的生产水平,发展多种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引导城镇化进程,才能为农村发展精神文化提供可能。同时,注重农村文化产业的建设和发展,注意培养农村优秀和具有特色的文化现象,将精神文化发展与经济建设放置到同等重要的地位,保持和发扬农村传统文化的有益成分,形成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村文化产业。

b.坚持发展和完善教育,加大教育投入,完善各种设施,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鼓励支持农民的自我教育。创新教育形式,运用语言、影像、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以农民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将主流的价值观和精神文化融入之中,寓教于乐。大力培养农村文化工作者和宣传教育者,保证和提高待遇,为农村精神文化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人才基础。

c.改革和完善法制以及社会各项制度,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引入农村的经济文化活动中,重构农村、农民的规则意识,特别是以法律制度为主的原则意识。完善各种道德原则,破除旧的宗族思想。完善和发展社会保障制度,重视和保障弱势群体的利益。规范政府和各种市场主体的行为,实现农村经济文化发展的规范性和有序性。

d.坚持党的领导和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坚持党的领导保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科学性,运用马克思有关人类的发展理论和文化理论改造农村精神文化,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相适应。同时,坚持和发挥农民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鼓励和支持农民在农村精神文化建设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将农村文化的创新寓于农民伟大的实践中去,发展特色的农村文化,使农村文化建设发展满足农村、农民发展的需要。

e.坚持和完善具有强烈实践性的文化内容体系和管理体系,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提供的科学理论、原则和方法,指导我们正确处理先进文化、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创新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内容,并形成科学体系。结合具体的实践将科学的文化体系具体化,并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形式,发展内容,形成“乡风文明”的农村文化。因地制宜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制定科学的政策落实国家有关发展农村精神文化的形同规划,引进相应的管理制度,吸收相应的管理人才,明确文化发展的权责,真正落实有关规定和制度。

作者:张加刚 单位: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3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1-08.

[2]刘娅娥,王坤,郭鹤男.关于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的三点思考[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4(1):12-14.

[3]刘健,朱晓林.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19(13):48-49.(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