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思考(4篇)

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思考(4篇)

第一篇: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的实践途径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加强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的意义阐述,引出大连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加强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的具体途径,加强寝室文化建设关系学生培养质量、学校学风校风,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个的重要内容,加强寝室文化建设,夯实寝室文化育人的实践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寝室文化;实践途径;研究

如今,随着我国高等学校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发展,以及“90后”大学生群体特征的变化、自主意识的增强,寝室文化建设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日益提升,其影响日益凸显。同时,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个的重要内容,加强寝室文化建设,夯实寝室文化育人的实践途径,对营造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是高等学校育人的重要组成

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公寓管理的若干规定》中明确指出,学生公寓是学生日程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是课堂之外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新时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而不断适应,校园文化育人是高校育人的重要部分,而寝室文化是课堂文化的延伸,寝室文化的主体是大学生,大学生人才的培养质量同时也折射高校育人的成果,所以,加强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寝室文化是学风建设的基础

一所学校的学风是其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也是校园文化的制高点。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学风在课堂教室体现,也在寝室中养成。寝室文化在校园文化中具有重要优势,寝室文化相比于课堂教育的时间更长,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其比课堂教育更具有重要性,寝室也是大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载体,寝室里的学风更加反映了学校的学风。

2、寝室文化是思政工作的本源

随着学分制在高校中的逐步推广,高校班级概念不断淡化,寝室成为了高校最小的组织单位,寝室文化建设和班级文化建设一样,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点。日常工作中,思政工作者逐渐发现,大部分学生所关注的热点讨论在寝室内完成,良好的寝室文化能够正确的引导寝室舆论,从而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思政工作的重点放在寝室,既保证了学生思想动态的第一时间传递,又可以及时加以引导,让大学生能够身心健康成长。

3、寝室文化是大学生提升综合素质的载体

寝室文化良好是大学生全面提升综合素质的关键,在寝室中所开展的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如寝室文化节、体育竞技类的比赛等,可以营造良好的寝室文化氛围,也可以加强寝室内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让学生走下网络,在良好的寝室文化氛围下充分提升自己的能力、陶冶自己的品格、锻炼自己的身体。

二、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的途径

大连交通大学交通运院通过调研,成立宿舍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宿管会”),依托寝室成立东鼎书院,书院致力将学生宿舍打造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识教育、学业辅导、就业指导、生活指导、心理发展、文化传承的平台,引领学生全面成长。

1、打造便捷温馨的学习生活服务体系

书院有学生自己设计的院徽、院旗和书院标识,增强了学生的自豪感和归属感,责任意识更加强烈。公共走廊上都展示着学生自己的各式作品和活动集锦,充满了各色的文化氛围,使得寝室内让人感觉温馨、舒适,广大学生全都自觉维护寝室公共区域环境。书院还设有自习室和阅览室,共书院内的学生阅读和学习,极大地方便了广大学生的学习需要。

2、打造专业教师、学长同学双轨并行的学业辅导体系

书院以第二课堂为导向,于公共办公区开设学业辅导中心,深入开展学生学业辅导。书院聘请相关专业教师定期到学业辅导中心为学生开设课程,书院通过分层引导,为学业上有优势和有劣势的学生分别聘请不同教师,让有优势的同学能够更深层次地理解学业上的知识,让学业上有劣势的同学能够尽快弥补自身的不足。另外,书院还聘请在学业有优势的家庭困难学生作为兼职教师,每晚为学业上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书院每月根据其工作量对家庭困难的兼职教师给予补助。

3、打造以学生社团为依托的综合素质提升体系

书院以社团为依托,在公共办公区设立“小淘客”二手市场,建立学生社团管理二手市场,学生可以自愿将自己的旧物卖到书院,也可以根据自己需要到“小淘客”二手市场来买取自己想要的物品,书院通过物品差价赚取一部分利润,然后将这些利润全部捐献给对口支援的贫苦家庭。“小淘客”二手市场的建立,既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也给予了一部分贫困家庭的资助。

4、打造以宿管会为主导的学生自我管理体系

书院依托学生宿舍管理委员会对寝室内学生进行管理,达到学生自我管理的目的。宿管会设会长一名,副会长两名,楼层长若干名,下设秘书处、实践部、检评部、宣传部。通过同月缘活动――由层长收集宿舍内学生每月生日情况,每月邀请老师和当月过生日的同学参加有宿管会举办的生日冷餐会,营造温馨家庭氛围,融洽师生、同学以及同学和宿管会之间的关系。通过寝室文化节活动――开展温馨寝室、DIY寝室设计评比活动,以评促建,营造温馨的育人环境。

5、打造以“学长计划”为指导的学生互助体系

由于寝室内有不同年级的学生,他们之间互相影响的力量强于老师对学生的影响,书院开展“学长计划”计划活动,以朋辈互助为基础,“学长计划”是从大二、大三、大四的学生中选拔出一批学业优秀、素质全面、有奉献精神的学生党员、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学生担任新生学长,采取“一对一”的方式对同学做指导和帮助,通过优秀学长的直接引导和全面影响,帮助大一学生明确建立长远目标,科学地制定个人发展规划,合理安排学习、工作和生活,有效培养个人兴趣,提高综合素质,迅速融入大学的学习生活。

学生是寝室文化建设的受益者,也是寝室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思政工作者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使学生做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思政工作者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探索基于学生公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新途径、新方法。

参考文献:

[1]强红.充分发挥寝室文化育人功能培养全面_省略_展高素质人才_以陕西理工学院为例《新西部》2010.22期

[2]赵勇.高校寝室文化育人实践探索―――以重庆文理学院为例《咸宁学院学报》第四期

第二篇: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摘要】寝室是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基本场所,称作大学生的“第二个家”。而一个寝室所体现出来的寝室文化对大学生今后的人际交往、生活习惯、成才成长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要以体现大学生精神风貌,展现大学生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创建幽雅的公寓学习生活环境,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学校公寓管理条例,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友谊,增强集体凝聚力为主旨。同时,寝室文化建设也是高等院校教育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大学生不可缺少的必修课程。

【关键词】寝室文化建设;调查报告;大学生

1现状分析

1.1研究方法

1.1.1网上问卷调查法

本次调查是以浙江省内高校的学生为主体。学生问卷实际共发放1100份,有效回收1000份,有效回收率达90.9%。

1.1.2个别访谈法

被调查对象包括教师和学生,具体以杭州师范大学为根据点,通过面对面谈话、电话采访、QQ访问等方式进行。

1.1.3文献资料研究法

笔者主要采用在此方面研究的学术报刊和学术著作为参考依据。

1.2调查结果

1.2.1大部分学生对寝室整体感觉良好。

对以上比例分布,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大部分学生还是能较好地适应寝室生活的。他们认为寝室整体上是一个能让自己感觉舒适温馨的地方。

2)从图中认为寝室整体感觉非常好的比例只占24%可以看出,寝室文化建设还有待加强的地方,而细节决定成败,往往细节部分是最容易被人忽视的,例如寝室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寝室卫生死角的打扫工作。

3)对于认为寝室整体较差或者很差的同学,学校应对于加以积极的引导,帮助解决问题,端正其思想态度,以避免出现更大的问题。

1.2.2超过一半的寝室内务状况比较理想。

从图2可以看出:

1)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自己寝室的内务状况较好,说明大家平时都能积极地打扫卫生,做好值日工作。

2)有接近30%的学生是对自己的寝室卫生环境不太满意的,说明寝室内务这一工作对于他们还是没有做到位的,影响的因素可能有寝室的卫生值日制度还不够完善,个别室友的值日态度不太端正。

3)从大家认为自己寝室内务非常差的占0%可以看出同学对寝室还是有爱惜之情的,没有人真正愿意自己的寝室变得杂乱无章,臭气熏天。

1.2.3室友的关系总体融洽。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

1)由于同住一个寝室,室友之间往往会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其中近80%的同学认为他们的室友关系是比较融洽的,他们能相互理解,相互帮忙。

2)19%的同学认为室友之间偶有矛盾,但较谦让。生活在一起,有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但关键是要积极地加以解决。

3)1%的同学认为室友之间是互不相关的,说明他们缺乏交流与沟通,这不利于他们在寝室的学习和生活,需要引起学校和老师的注意。

1.2.4大学生寝室活动丰富多彩。

从上图中,可以总结出:

1)寝室活动可谓多彩多样。在寝室中,成员们有学习的,有娱乐的,有集体旅游的,也有一起兼职的。

2)从学习看书的比例占57%的情况看出,超过一半学生还是注重学习的。他们没有忘记作为学生的职责。

3)从才艺活动占20%的比例可以看出,部分学生还是热衷才艺的。这一点值得肯定,因为才艺活动能培养我们的艺术细胞,陶冶我们的艺术情操。但要注意活动时要选对时间,不能影响其他人的学习和休息。

4)对于在寝室打游戏比例高达44%的情况,我们需要好好反思。网络成瘾会带来许多危害,美国精神病医生依凡・葛尔柏格将其定义为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的冲动性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网络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产生学业荒废、人际关系疏远等不良后果。

1.2.5大学生从室友身上受益颇多。

从上图中可以得出:

1)66%的学生认为他们从室友身上学到最多的是人际交往之道。在当今社会,人际交往可以说是成功路上的垫脚石。而寝室交往是大学生进入社会前的一次演练。

2)44%的同学认为他们从室友那里获得最多的是好的生活习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大学生的成长也是非常关键的,因为它将影响人的一生。

3)36%的学生认为室友教会他们一些做人的道理。通过思想的交流碰撞,大学生们能更全面客观地认识人生,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4)31%的学生认为他们从室友那儿得到了学习的方法。一个寝室里的成员有学习优异的,也有成绩稍微欠缺的。相互的交流与学习可促进彼此的共同进步。

5)22%的学生认为由于集体生活,他们从室友间的合作中学到了团队精神。而团队精神对于构建和谐的寝室尤为重要。它能让成员间更好地协调彼此的关系,明确自己在寝室的工作。

6)6%的同学认为他们从室友身上沾染了一些坏习惯。这一问题部分是由于学生自身的控制能力较弱,部分是由于学校对此的思想教育程度还不够。

2建议

对学校方面:

(1)进一步加强对寝室的管理

首先,高效的管理是成功创建优良寝室文化的基础。对于寝室的卫生检查,应积极奖励在此方面表现优异的寝室,继而让寝室间形成竞争关系,从而养成主动打扫、保持寝室整洁的好习惯。其次,学校应该出台相关条例,制成小册子,分发到个人,以确保人人清楚有关规定。最后,学校应加强对外来人员的管理,决不能允许社会人员以推销商品等理由随便进入,从而引发安全隐患。

(2)辅导员应主动参与大学生的寝室文化建设

辅导员不但是大学生接触最频繁的老师,也是其学习上和生活上的指导者。辅导员的积极参与,有利于随时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和生活状况,进而帮助解决其出现的问题,这样有益形成和谐的寝室,消除存在的隐患。

(3)真正发挥心理老师的指导作用

大学生正处于决定人生走向的关键时期。这一过程中,他们难免会出现迷茫、矛盾、焦虑等各种负面情绪。这时,心理老师应发挥其作用,为他们解决内心的各种冲突。学生可能对心理老师有着惧怕心理,羞于向他们倾诉自己的问题。所以,学校应加大宣传力度,努力纠正学生对心理老师的印象,从而使有需要的同学得到有效的帮助。

对大学生个人方面:

(1)进行积极的室友交流和学习

对于大学生来说,室友对他们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健康积极的室友关系可以令他们相互学习交流,并更加深刻地懂得与人沟通的技巧,从而使他们步入社会后,道路能更加平坦顺畅。而消极有害的室友关系可能会毁了其一生。所以,作为大学生,应主动地同室友进行积极的交流,创造友爱的室友关系。

(2)避免拉帮结派情况的发生

现在大学寝室,一般是6人寝或者4人寝,若进行拉帮结派,则有人极有可能会落单,而落单者会产生悲观自卑甚至愤怒怨恨的情绪。当这种情绪积少成多,则会酿成不可预料的结果。且进行拉帮结派,不利于寝室的整体和谐,不能培养出室友间的纯洁友情,对大学生今后的人际交往、个人发展有着消极影响。

(3)学会理解、包容与尊重

大学算是一个小型社会,而室友来自五湖四海。不同的文化,不一样的生活背景必然会有摩擦出现。当产生摩擦时,寝室室友必须要用理解的心态去包容应该包容的文化及生活习惯上的差异。并且尊重他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寝室成员,一要平等对待每一个人,尊重每一个人,不应该嘲笑其他室友。二应该尊重他人隐私,不能轻易翻看他人日记、手机短信,不能随意泄露别人的秘密,也不能不经允许擅自挪用他人物品。

3总结

总之,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离不开健康向上的寝室文化。在这种良好和谐的寝室氛围中,大学生不仅可以通过琴棋书画陶冶自己的情操,也可以取长补短,学习他人的优点,增长自身的知识和能力,还可以从充满幸福感的寝室文化中汲取温暖,获到支持。而良好的寝室文化建设需要靠全体大学生和学校教职工共同的努力。所以,让我们为建设优秀的寝室文化而共同努力吧,我相信今后的寝室文化生活会更加地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杨勇.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对育人教育的探析[J].知识经济.

[2]宁敏况.论大学生宿舍文化中的排他性[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第三篇:学习型组织理论下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路径探析

摘要:寝室文化对于建设和谐校园,形成良好学习风气,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以学习型组织理论为依据,阐述了“学习型寝室”创建面临的困难与创建路径。东华大学信息学院以学生公寓为载体作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寝室;大学生

大学生寝室是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窗口。寝室成员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学习影响着每个成员的生活方式、学习态度、行为规范、价值理念和理想信念,形成独特的寝室文化,对推动高校学风建设取得成效、服务学生健康成长,以及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形成以点带面的联动效应都有积极和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寝室文化创建的困境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推进,给寝室文化的创建带来了挑战和困境。这体现在学生公寓安排的可选择性不强、寝室文化建设缺乏具体落实部门,以及在文化创建过程中,大学生参与活动的主体意识淡薄和形式主义较为严重等方面。

(一)学生主体意识淡薄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社会机构参与到了高校学生寝室的管理之中,学生与公寓管理者的关系并非师生关系,虽然一些高校安排了驻楼辅导员,但学分制的实行又导致同一楼栋集中了多个学院的学生,这影响了学生参与公寓民主化管理的效果,导致学生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不高,难以在真正意义上参与到学生寝室社区化的管理之中。

(二)公寓安排可选择性不强

在国外,学生公寓能满足学生多层次、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从而形成浓郁的公寓文化氛围。大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寝室,“可以独居,可以与一个室友住一起,可以与两三个人共住一套公寓,甚至与四个或更多的学生共租一座房子”[1]。这为不少有共同志趣爱好的学生住在同一个寝室,提供了较大的自由,有利于他们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然而,国内绝大多数高校的学生寝室都是随机分配的,有共同价值爱好和理想追求的学生住在一个寝室显然还需要“缘分”。

(三)缺乏文化建设部门

目前,寝室文化虽然在各大高校被重视,但是尚未被纳入学校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中。在实践中,由于学生公寓后勤化改革时间不长,学生公寓社区化管理相关体制不健全,导致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缺乏具体的指导和组织机构。有的高校负责寝室文化组织实施的是团委、校学联,有的是学工部门和宿舍管理中心,有的则是这些部门多头领导。这些现象导致寝室文化建设难以真正组织实施,不能形成多个部门通力合作、协同育人的局面。

(四)形式主义风气较重

近年来,诸多高校在学生社区内开展了形式丰富多样的活动,但是大部分活动还是局限于“文明寝室评比”、“卫生寝室创建”、“党员示范寝室创建”、“星级寝室评选”等活动。这些活动基本由学校寝室管理部门以文件的形式下发,学生在公寓管理员或者辅导员的指导下参与,虽然覆盖面较广,但是这些活动很少是学生主动创新的,作为被动的参与者,他们往往只是应付任务,从而让寝室文化建设流于形式。

二、“学习型寝室”创建对寝室文化的培育作用

(一)“学习型寝室”的理论基础

“学习型寝室”的理念是基于学习型组织理论为背景提出的,这一概念最早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佛睿思特在《企业的新设计》一文中首次提出,此后,他的学生彼得・圣吉又对学习型组织作出了比较全面的概括:学习型组织是“能够不断创新、进步的组织,在其中的人可以不断突破能力上限,制定真心向往的目标,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考方式,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以及不断一起学习如何共同学习”[2]。在创建寝室文化的思路下,我们希望通过学生公寓这一载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在寝室中形成优良的学习和生活氛围。这一点,与学习型组织的本质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换而言之,以学习型组织为理论基础,以“学习型寝室”创建为实践平台来构建大学寝室文化,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二)“学习型寝室”与寝室文化

按照传统的观点,寝室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的影响下,寝室成员共同努力形成独具特色的寝室文化,反过来,寝室文化又对参与其中创建的大学生形成凝聚、促进、约束的作用。近年来,在学生社区开展的寝室文化创建活动,说明了广大高校思政工作者越来越认识到,寝室作为大学文化创建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载体的重要意义。在当前,创建大学寝室文化显然已经超越了这一工作本来的价值,其不仅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和教育的延伸阵地,也是高校扩展课堂育人功能、强化学生党团管理、提升大学生道德水平的重要手段。所以说,新时期下大学生寝室文化的创建,直接对接了高校人才培养的任务和目标。本文作者认为,要把寝室文化建设的内涵继续深化,创建“学习型寝室”是较为适合的尝试。

三、“学习型寝室”的创建路径

大学四年,寝室就是大学生的家园,良好的寝室环境与学习风气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实现梦想的基本保障。若每位大学生都能致力于创建积极向上、团结互助、共同学习的优良寝室文化,必将为学校的学风建设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基于此,东华大学信息学院在全员范围内探索了“学习型寝室”创建活动。

(一)以典型引路为切入点,举办寝室文化节

1.建立文明寝室展示长廊。学院把学习优秀生和文明寝室事迹做成展板,贴在新生楼栋的走廊里,新生在入学时,就能感受到浓郁的学习氛围和环境。新生入学一个月后,将带领寝室长参观高年级学长和学姐的“学习型”示范寝室,通过典型引路,让新生感受到“学习型寝室”创建的浓郁氛围。

2.举办社区寝室文化节。“学习型寝室”文化节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引导报名参赛寝室打造“学习型寝室”的环境文化,把寝室装扮得有书香气息,此后,组织寝室进行“秀出你的学习型寝室”风采展示活动,引导学生把学习型寝室创建的思路和成果做成精美的展板、图片等向全校同学展示,并就装扮风格、装扮主题、装扮效果进行现场投票;第二阶段举办才艺展示晚会,以寝室为单位,通过不同的节目展示新生对“学习型寝室”的理解,进一步将“学习型”寝室创建的理念深入人心。

第四篇:生态理论下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的新视角

摘要:本文从生态理论出发,以浙江传媒学院寝室文化建设为例,针对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进行深入思考和具体研究,探讨创建一种生态意义上的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新模式。以面向未来的高度探索学生生态道德教育、促进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探索和建设,分析大学生文明寝室建设的机制和对策,实践生态文明寝室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关键词:生态理论;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

寝室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休闲的重要空间,是大学生个人思想感情、兴趣爱好、生活观念、行为方式形成和展示的重要平台之一,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作为大学生生活的物理空间,寝室具有生态环境的基本构成要素,同时,作为精神空间也具备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生态智慧、生态道德文明习惯和生态能力等生态意义上的世界观范型。因此,依托生态理论的教育观念,加强以大学生寝室文化为中心的寝室建设,创建特色文明寝室,能够以一种更为宏阔的思想道德教育视野,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学会热爱自然、享受生活,积极培养大学生爱护周围环境的道德感和责任感,自觉养成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和生态道德文明习惯,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自我发展能力等综合素养。

本文从生态理论出发,以浙江传媒学院寝室文化建设为例,针对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进行深入思考和具体研究,探讨创建一种生态意义上的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新模式。以面向未来的高度探索学生生态道德教育、促进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探索和建设,分析大学生文明寝室建设的机制和对策,实践生态文明寝室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一、生态理论下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的现状和内涵

大学生寝室文化,是指大学生以寝室为主要空间共同学习、生活及人际交往等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环境与氛围的总和。①它包括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个范畴,所谓物质文化是指寝室的基本设施、整体布局、环境卫生、规章制度等硬件部分,是大学生寝室文化的基础;精神文化是指寝室成员的生活方式及多种多样的课余活动以及由此而表现出来的政治意识、道德情操、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心理素质等各种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是大学生寝室文化的核心。

从生态理论意义来看,这种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是把生态理论的教育观念融入了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之中的。作为大学生生活的物理空间,寝室具有生态环境的基本构成要素,同时,作为精神空间也具备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生态智慧、生态道德文明习惯和生态能力等生态意义上的世界观范型。因此,加强以大学生寝室文化为中心的寝室建设,依托生态理论的教育观念,创建特色文明寝室,能够以一种更为宏阔的思想道德教育视野,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学会热爱自然、享受生活,积极培养大学生爱护周围环境的道德感和责任感,自觉养成生态保护意识和生态道德文明习惯,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自我发展能力等综合素养。

积极、健康、向上的大学生寝室文化体现着寝室作为高校素质教育中第一社会、第二家庭、第三课堂的辅助地位和作用。然而,伴随整个社会技术进步导致的生活环境改变已经影响到人的全面发展,地球生态环境恶化,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不和谐,人性贫乏,人格萎缩等造就了二十世纪以来生态道德的破坏,也由自然生态、社会生态逐渐扩展到人类的文化生态、精神生态层面。作为最善于接受新鲜事物的群体,大学生受到的影响更为严重,这种影响在寝室这一大学生最为私密的物理和精神空间中则体现得十分直接和充分,使其蒙上了人与物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诸多不和谐的因素。加强生态理论下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通过寝室文化建设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建立起人与生态的友好型校园文化,已经是当今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生态理论下大学生文明寝室建设的机制和对策

生态寝室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目前,许多高校十分重视寝室文化建设,通过各种途径来努力提高学生自觉习惯的养成品格和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要全方位实现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目标,还必须引入生态理论教育,引导学生确立新的自然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在生态理论指引下,浙江传媒学院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强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植根于社会文化大背景下并与社会生活保持和谐一致,依托专业文化特点,关注个体精神世界的健康发展,进行文明寝室建设的生态性建构,为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也为培养传播和引领先进文化的高素质传媒人才做出了一定贡献。

1、坚持"六个一",建立科学、规范、完善的人性化寝室文化创建制度,打牢寝室文化建设的基。

响应《浙江传媒学院深入开展学校文明寝室建设的实施方案》,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特点,提出"六个一"的工作思路,即一个主题--依托生态理论教育观念,结合专业文化特点,创建特色文明寝室;一个团队--转变观念,以生为本,树立"我与母校是一家"的团队意识;一个目标--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生态平衡、珍惜资源、注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道德观和生态道德文明习惯,全面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一个主线--以习惯养成、品质锤炼为基础,以学生竞争力提升为重点,注重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自我发展能力等综合素养;一个平台--定期开展学生工作论坛,培养一批稳定、优秀的学生自我管理的工作队伍;一个典型--树立生态文明寝室先进典型,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并据此制订相关制度措施,如统一制定学生寝室值日表,确保寝室卫生打扫明确到寝室每一个成员,全院学生签定"文明寝室创建工作承诺书",培养学生"我爱我家,共建靠大家"的责任意识和规范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通过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把量化了的寝室卫生状况与学生年度综合测评、文明班级评比、优秀导师评选等挂钩,充分调动学生讲卫生、爱家园的积极性,营造优雅清新的寝室环境,培育大学生爱护周围环境的道德感和责任感,自觉养成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和生态道德文明习惯,确立全新的自然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生态寝室文化建设是学生自身习惯养成与能力培养提升的平台,借助这个平台,把文化修身、文明修行的大文化建设贯穿到文明寝室创建中,走出寝室的闭锁空间,拓宽文明寝室创建的天地,与美丽校园建设相结合。发挥学生专业文化特点,开展"爱生活、爱寝室、爱自己"为主题的系列寝室文化活动,提升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寝室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得到熏陶,提高素质。在寝室文化建设中,培养学生的生态责任感、生态义务感,并注重实践体验,实现由知到行的生态理念的转换,从而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自我发展能力等综合素养。

2、坚持软硬共建的原则,坚定不移地推进大学生寝室精神文化建设的提升。

在传媒氛围熏陶下的传媒类高校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生态文明寝室建设往往具有十分鲜明的个性特点,如多数学生家庭背景优越,导致对前沿消费的狂热追逐,重视经济利益和个人利益而责任感较弱;专业开放性特点使他们思维活跃、视野开阔、不拘常理;文明寝室建设活动专业特色明显,追求个性化、时尚化、精致化等。因此,依托生态理论的教育观念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成为寝室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精神因素。

广泛动员学生,使其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发挥学生在寝室建设中的主体性作用,提升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主要方式为聚集寝室文化建设的内核,形成寝室文化建设专题研讨,以集体商讨的方式加强全院上下的凝聚力,如全院学生大会、寝室间交流会、寝室文化建设论坛、导师与学生座谈会等,宣讲整个社会教育背景下生态文明寝室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弊端和建设的意义,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索新思路、新方法。

制定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寝室文明规范制度,如寝室作息制度、寝室安全注意事项、寝室文明公约等。以寝室长为主要负责人,寝室成员之间互相监督、督促自觉遵守校规校纪,抵制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方式,倡导健康文明的言行举止,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寝室长负责专门记录每一位同学的习惯养成情况,由同学签字确认,从而进行量化,纳入年度综合测评的范畴,以此督促学生遵守各项制度,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高尚文雅的环境氛围。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大学生寝室管理队伍,将入党积极分子全部纳入学生公寓自律委员会,包干到户。入党积极分子、助理班主任全部一对一接洽相关寝室;同时,加强对学生干部的培训,提升他们的文化水平和素质涵养,以寝室为基地,以自身先锋模范作用为标榜,带动整个学院学生。

转变教师重教学轻育人的教学理念,制定统一的建设计划、方案。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共同探讨学生寝室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寻求最恰当的解决方法,互相理解,形成合力,寓思想教育于传授知识中、于师生的交往中,促进学生主动、乐意地接受教师的培养塑造,实现教学相长。

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让寝室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让优雅清新的环境,宽严相济的制度,健康向上的情趣,丰富多彩的生活,高尚文雅的情操,团结友爱的风气,求知探索的氛围,拼搏进取的精神成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成长点。总之,大学生寝室建设要通过生态理论教育,引导建设者和管理者树立全新的价值观,培养大学生的生态责任感、生态义务感,为美丽温馨的寝室及校园建设,为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生存空间和精神空间而奋斗。

参考文献:

[1]朱法贞主编.教师伦理学[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

[2]侯琦.校园文化建设方法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6(4)

[3]吕红梅.高校宿舍文化建设的原则与对策探讨[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4]武丕才,冯宏岩.论可持续发展的德育观--生态德育[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5]刘开淼,魏立志.关于高校生态教育的若干思考[J].教育探索2009(2)

[6]李春青.生态文明建设视野下学校生态德育的价值及实现(宁波大学硕士学位论文)